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综合

新年登高捡柴

综合 2020-02-20 22:10:01
相关推荐

以前的農村流傳一句話:“正月酒,二月柴,三月四月農活來……”意思是說,正月就是開心喝酒過年,二月才砍柴,三、四月才開始春耕,描寫出鄉下的悠閑生活。尤其在靖州苗鄉侗寨一帶,不出正月份,就還算在過年,人們是很少忙工作的。

但也有例外,新年的那幾天,人們總是要選一個良辰吉日出門,到高山上去砍柴,祈求新的一年有個好兆頭。

“登高撿柴”的習俗,也不知從何時開始的,湖南、貴州、四川、廣西等不少地方都盛行,而且大都在大年初一。登高,即爬山登高,取步步登高之意;撿柴,即撿拾幹柴,取撿(抱)财歸家之意。

各地的情況大同小異,隻是老家的這一風俗更爲講究和奇特。苗侗人家,善良質樸,比較迷信風水,認爲新年邁出家門的第一步非常重要,一般都會請寨子裏有文化的先生看個吉日再出行。是初一、初二、初三……是早上、中午、下午……是東方、西方、北方……完全遵照先生規定的時辰和方位進行。

生活在大山裏,什麽都缺,唯獨不缺的就是木材。滿山滿坡,到處都是密密麻麻、郁郁蔥蔥的樹木,尤其在團寨還沒修通公路之前,大棟大棟的樹木全部拿來當柴燒。所以,在山村裏,我們叫砍柴,而不是撿柴。但基本上都是用柴刀砍筆直的小柴木,不能用斧頭剁大樹,因爲新年有一種忌諱,說是“初一斧子劈開柴(财),劈開再也回不來”。

小時候,每年新年時,我都會跟着父母翻山越嶺去砍柴。來到山林裏,也不用着急,好柴多得是,這裏看看,那裏選選,專挑最直的、最漂亮的砍。不一會,就得一大堆,然後捆上一捆,滿頭大汗地扛回家,真像扛了一捆财寶回來。

自從參加工作離開老家後,一直在城裏生活。盡管城市裏沒有了青青的柴山,卻依然不忘這一傳統習俗,每年的大年初一,都會登高撿柴。隻是我們已經堅持與時俱進、“随波逐流”了,不再按老家的老規矩看日子出行,也不能再“砍”,而是“撿”了。

今年,一家人又回靖州縣城,與大舅佬、二舅佬兩家一起過年。人多熱鬧,年味更濃。雖然大年三十“守歲”到淩晨,很累、很困,但是我們都沒有貪睡,大清早就起了床,匆匆吃過早飯,一大家子一起去城郊東面不遠處的文峰塔,“登高祈福,抱财回家”。

天公作美,天氣晴好,大量遊客沐浴在暖陽裏出遊。往文峰塔去的路上,人們成群結隊,開車的開車,走路的走路。有的沿着石板路悠閑上山,有的鑽進路旁林蔭探險,擁擠的人流不時發出歡聲笑語。

上午10時左右,迎來高峰,到處人頭攢動,車水馬龍。由于景區停車位有限,數百輛小車被迫停在景區外道路兩側,宛如一條“長龍”蜿蜒近2公裏。聲勢浩大,蔚爲壯觀!

人山人海,水洩不通。平時并不擁擠的上山路,遊客摩肩接踵,想要超越前面的遊客,不得不側身踩着台階兩旁的泥土路。每到一處平台,都站滿了正在休息的遊客。平日常見的是一家三口一起登山的景象,現在卻是一大家五六口、八九口人舉家出遊。

82歲的母親,也與我們沿着上山的台階拾級而上。外出遊玩,母親精神總是很好,從來不叫苦喊累。這時,遇到了一位80多歲的姓潘老奶奶,他們也是“全家總動員”,前來登山迎春。

她是母親的熟人,一見面,喜形于色,好不高興。不期而遇,久别重逢,總有說不完的話。“以前逢年過節都是在酒桌上、牌桌上,現在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了,喜歡到處走走。平時大家都很忙,外出打工,各奔東西,現在過年都回來了,就招呼大家一起來爬山。”潘大娘說,大年初一登山鍛煉還有另一番意義:“你看,沿着台階往上走就是步步登高,寓意着新年步步高升。”

“三十吃了年根飯,初一起來是新年。出門就把大山去,步步高升步步強。砍擔新柴轉回屋,家發人興萬萬年。”健談的大娘,還用苗族歌鼟來祝福我們新年吉祥如意。從中,也道出了新春時節人們“登高砍柴”的由來。

好不容易擠到了文峰塔下。這裏看風景的視野特别好,我們倚在護欄上,我跟家人介紹起靖州的風土人情、發展變化來。周圍綠樹蔥茏,山下渠水潺潺,既有曆史古迹,更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日新月異、煥然一新的靖州,讓人格外心曠神怡。

不知不覺,就臨近中午,雖然新年有許多好吃的,不愁餓肚子,我們還是去吃了齋飯,說是老人吃齋飯健康長壽,小孩吃齋飯聰明乖巧。新年圖的就是吉利,因此,齋飯供不應求,叫賣得很。

卸噙[客、香客之所以選擇在文峰塔登山、祈福、上香,據說這裏有文曲星、财神爺,而且還非常靈驗,隻要新年祭拜了,一年到頭都會好哌B連。孩子來求學,保準“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大人來求财、求官,必定“财源廣進”“官吆嗤ā薄S谑牵谖姆逅摹鞍倌隊钤弧鼻埃訜狒[,燒香的,作揖的,照相的……人們擠得不亦樂乎。

臨近下山,看到許多遊客手上都拿着一些幹柴棒或新樹枝。有一家三口是北方人,他們既好奇,又驚喜,父親表示:“我是來妹妹家過年的,聽說有撿柴的風俗,8點多鍾就趕來了。圖個平安财氣,讨個好彩頭嘛。”

我們也到山林間和小路邊折了一些枝桠,或撿了一點幹柴棍,空手出門,滿載而歸。

在一些地方,撿回來的“财”要交給家中最年長的老人,老人會用紅布拴起來,放在家裏顯眼的位置,或壓在枕頭底下,表示财進家門,紅紅火火。

爲此,精明的小商販抓住了商機,在年前就專門制做好一小擔一小擔的“黃金柴”,四根一捆,兩捆一挑,中間用根細柴穿着充當扁擔,所以也有“挑财”之說。大年初一拿到人多的地方叫賣,人們争先恐後購買,賺得盆滿缽滿。

新年登高撿柴,是一個好傳統,有一份好心情,年年如斯,代代相承,讓年味滲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和人文情懷。明年的今天,我們繼續爬山登高,依然“抱财”回家!

以前的农村流传一句话:“正月酒,二月柴,三月四月农活来……”意思是说,正月就是开心喝酒过年,二月才砍柴,三、四月才开始春耕,描写出乡下的悠闲生活。尤其在靖州苗乡侗寨一带,不出正月份,就还算在过年,人们是很少忙工作的。

但也有例外,新年的那几天,人们总是要选一个良辰吉日出门,到高山上去砍柴,祈求新的一年有个好兆头。

“登高捡柴”的习俗,也不知从何时开始的,湖南、贵州、四川、广西等不少地方都盛行,而且大都在大年初一。登高,即爬山登高,取步步登高之意;捡柴,即捡拾干柴,取捡(抱)财归家之意。

各地的情况大同小异,只是老家的这一风俗更为讲究和奇特。苗侗人家,善良质朴,比较迷信风水,认为新年迈出家门的第一步非常重要,一般都会请寨子里有文化的先生看个吉日再出行。是初一、初二、初三……是早上、中午、下午……是东方、西方、北方……完全遵照先生规定的时辰和方位进行。

生活在大山里,什么都缺,唯独不缺的就是木材。满山满坡,到处都是密密麻麻、郁郁葱葱的树木,尤其在团寨还没修通公路之前,大栋大栋的树木全部拿来当柴烧。所以,在山村里,我们叫砍柴,而不是捡柴。但基本上都是用柴刀砍笔直的小柴木,不能用斧头剁大树,因为新年有一种忌讳,说是“初一斧子劈开柴(财),劈开再也回不来”。

小时候,每年新年时,我都会跟着父母翻山越岭去砍柴。来到山林里,也不用着急,好柴多得是,这里看看,那里选选,专挑最直的、最漂亮的砍。不一会,就得一大堆,然后捆上一捆,满头大汗地扛回家,真像扛了一捆财宝回来。

自从参加工作离开老家后,一直在城里生活。尽管城市里没有了青青的柴山,却依然不忘这一传统习俗,每年的大年初一,都会登高捡柴。只是我们已经坚持与时俱进、“随波逐流”了,不再按老家的老规矩看日子出行,也不能再“砍”,而是“捡”了。

今年,一家人又回靖州县城,与大舅佬、二舅佬两家一起过年。人多热闹,年味更浓。虽然大年三十“守岁”到凌晨,很累、很困,但是我们都没有贪睡,大清早就起了床,匆匆吃过早饭,一大家子一起去城郊东面不远处的文峰塔,“登高祈福,抱财回家”。

天公作美,天气晴好,大量游客沐浴在暖阳里出游。往文峰塔去的路上,人们成群结队,开车的开车,走路的走路。有的沿着石板路悠闲上山,有的钻进路旁林荫探险,拥挤的人流不时发出欢声笑语。

上午10时左右,迎来高峰,到处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由于景区停车位有限,数百辆小车被迫停在景区外道路两侧,宛如一条“长龙”蜿蜒近2公里。声势浩大,蔚为壮观!

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平时并不拥挤的上山路,游客摩肩接踵,想要超越前面的游客,不得不侧身踩着台阶两旁的泥土路。每到一处平台,都站满了正在休息的游客。平日常见的是一家三口一起登山的景象,现在却是一大家五六口、八九口人举家出游。

82岁的母亲,也与我们沿着上山的台阶拾级而上。外出游玩,母亲精神总是很好,从来不叫苦喊累。这时,遇到了一位80多岁的姓潘老奶奶,他们也是“全家总动员”,前来登山迎春。

她是母亲的熟人,一见面,喜形于色,好不高兴。不期而遇,久别重逢,总有说不完的话。“以前逢年过节都是在酒桌上、牌桌上,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了,喜欢到处走走。平时大家都很忙,外出打工,各奔东西,现在过年都回来了,就招呼大家一起来爬山。”潘大娘说,大年初一登山锻炼还有另一番意义:“你看,沿着台阶往上走就是步步登高,寓意着新年步步高升。”

“三十吃了年根饭,初一起来是新年。出门就把大山去,步步高升步步强。砍担新柴转回屋,家发人兴万万年。”健谈的大娘,还用苗族歌鼟来祝福我们新年吉祥如意。从中,也道出了新春时节人们“登高砍柴”的由来。

好不容易挤到了文峰塔下。这里看风景的视野特别好,我们倚在护栏上,我跟家人介绍起靖州的风土人情、发展变化来。周围绿树葱茏,山下渠水潺潺,既有历史古迹,更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日新月异、焕然一新的靖州,让人格外心旷神怡。

不知不觉,就临近中午,虽然新年有许多好吃的,不愁饿肚子,我们还是去吃了斋饭,说是老人吃斋饭健康长寿,小孩吃斋饭聪明乖巧。新年图的就是吉利,因此,斋饭供不应求,叫卖得很。

众多游客、香客之所以选择在文峰塔登山、祈福、上香,据说这里有文曲星、财神爷,而且还非常灵验,只要新年祭拜了,一年到头都会好运连连。孩子来求学,保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大人来求财、求官,必定“财源广进”“官运亨通”。于是,在文峰塔的“百年状元坊”前,更加热闹,烧香的,作揖的,照相的……人们挤得不亦乐乎。

临近下山,看到许多游客手上都拿着一些干柴棒或新树枝。有一家三口是北方人,他们既好奇,又惊喜,父亲表示:“我是来妹妹家过年的,听说有捡柴的风俗,8点多钟就赶来了。图个平安财气,讨个好彩头嘛。”

我们也到山林间和小路边折了一些枝桠,或捡了一点干柴棍,空手出门,满载而归。

在一些地方,捡回来的“财”要交给家中最年长的老人,老人会用红布拴起来,放在家里显眼的位置,或压在枕头底下,表示财进家门,红红火火。

为此,精明的小商贩抓住了商机,在年前就专门制做好一小担一小担的“黄金柴”,四根一捆,两捆一挑,中间用根细柴穿着充当扁担,所以也有“挑财”之说。大年初一拿到人多的地方叫卖,人们争先恐后购买,赚得盆满钵满。

新年登高捡柴,是一个好传统,有一份好心情,年年如斯,代代相承,让年味渗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和人文情怀。明年的今天,我们继续爬山登高,依然“抱财”回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