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综合

难忘儿时乡村这三声吆喝

综合 2020-01-28 19:10:01
相关推荐

貨郎是廣闊鄉村一道奪目的風景。這風景在七、八十年代是極易常見的。貨郎大都是外鄉人,一個個淳厚樸實操外地口音的中年漢子,寬厚有力的肩膀挑着一根竹扁擔,兩隻特制的大竹筐裏盛滿各式各樣的小百貨,扁擔兩頭用紅繩線吊着婦女用的鮮豔奪目的發夾、上學孩子們用的本子、鉛筆等。貨郎是用腳板丈量道路的人,貨郎是用肩膀挑着日月的人。他們從南方挑到北方,他們又從東邊走到西邊。對于鄉裏人來說,貨郎的雙擔裏挑着世外五彩缤紛的世界。

如果有一個人,在大路上行走如飛,一根扁擔顫悠悠挑動雲飛霞落,一把撥郎鼓梆啷啷搖醒鄉村的寂寥,一聲“豬毛豬鬃,塑料紙、甲魚殼、長辮子換針線索羅——”悠長的顫音酥溜溜鑽進婆娘媳婦們的心中、那他就一定是貨郎了。貨郎一般很少做現金交易,多時是用針頭線腦之類小商品換取鄉裏人聚集的豬毛豬鬃、骨頭、廢塑料紙等物,甚至連穿廢的塑料鞋底,壞膠鞋之類一文不值的東西也可從貨郎那裏換來可心的小玩意兒。他的兩隻“百寶箱”裏,盛放着那五顔六色的絲線,小巧精緻的小圓鏡兒、陽光下閃着魔幻般色彩的各色洋糖以及别緻洋氣的發卡、耳環、手镯之類。

貨郎也是有區分的,一般說來有細作貨郎與水作貨郎。細作貨郎又叫雜貨郎或百貨郎,他們以賣日用小百貨爲主,捎帶賣些糖果、薄荷糖之類等玩藝;水作貨郎是專指賣麥芽糖的,他們将麥芽糖稀制造出各種饴糖食品:如芝麻糖、花生糖、酥果酥糖、最典型也是最普通的就是“作糖”或叫“糖餅”。

我國自宋朝之後,據說就有了貨郎遊走他鄉,挑擔走四方的曆史了。

也說糖船糖擔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一群賣糖人靠一條水泥船或木船,一副糖擔子行走江湖。他們搖着一支橹江南江北的行走,糖船行到哪兒,糖擔子挑到哪兒。賣糖人的行頭有多種多樣:有吹笛子吆喝生意的,有敲鑼吆喝的;最熱鬧的要數擂鼓吆喝賣糖了。“咚咚、咚咚锵”的擂鼓聲由遠及近地傳來,孩子們早已拿着壞塑膠、廢紙舊鞋、破銅爛鐵、牙膏殼、雞毛鴨毛等飛奔而來。接着是“麥芽糖啰,麥芽糖啰……”的吆喝聲漸漸逼近耳膜,孩子們興奮地邊跑邊喊“換糖啰,換糖啰……”

原來是糖伯伯挑着家什來了,那副擔子前後各挂一隻筐,筐上蓋着兩塊長方形的木板,四周釘了湝的框邊。一隻筐裏放着一塊鐵皮刀和一把敲糖刀,另一隻筐裏放着蓋得相當嚴實的圓鐵盒,盤踞于此的便是麥芽糖,通體呈奶黃色,上面撒滿滑石粉。

那個年代,麥芽糖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零食,又甜又軟,入口即化,滿嘴香甜,順着喉嚨一點點滑入心田。嘗過後,一群孩子央求換糖人“饒一饒”。于是,換糖人敲下小小一角糖,但孩子們不滿足地央求:“再饒一饒。”賣糖人又敲下更小一角糖,如是三次就把盒子一關不肯再饒了。之後,孩子們也就一哄而散。

每回手捧麥芽糖時,孩子們特舍不得吃完,先放嘴邊聞聞,再輕咬一小口拉出長長的絲。小夥伴們将嘴巴咂得噗滋滋響,還吃得嘴上沾滿白色的滑石粉。當然換糖人也會配些雜糖兜攬生意,如芝麻糖、花生糖、薄荷糖。有的頭腦活泛的換糖人還會置些針頭線腦,發夾皮筋之類的玩藝,吸引婆娘媳婦們......

糖船糖擔猶如一幅獨特優美的風景畫,已永遠定格在那個過去的年代裏。

再說吹糖人

吹糖人行話叫“吹空”,是舊時京城盛行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爲“吹糖人兒”,漢族民間手工藝品之一。吹糖人肩挑擔子走街串巷,集市廟會更是少不了他們的身影。擔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櫃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唬Y面有一個小炭爐子,爐上的一個大勺裏放滿了糖稀(即麥芽糖稀)。

擔子的一頭是一個小櫃子,床頭櫃子般大小,兩邊釘有一個長方形的木框,框中間的銅環上拴着根短繩頭,用來穿扁擔。櫃面上放一個圓木盤,上面畫着寬窄不等的由圓心向外呈輻射形的格子,裏邊寫着“葫蘆”、“大公雞”、“關公”和“猴子”等等。木盤中心有一個固定在線軸裏的轉杆,長度比木盤的直徑要短一點,轉杆的頂頭垂着一根小針,轉杆停止轉動時,小針指着哪個格子,就得哪個獎,獎品越大格子就越窄,命中的幾率就越低,最大的格子就四個字:糖豆兩顆,那糖豆比圍棋子兒還要小。圓木盤底下有個抽屜,拉出來是一塊大理石板,用來畫糖人的。櫃子右上角有個洞用來插草把子,不管吹還是畫的糖人都插在上邊。另一頭擔子的樣子差不多,但沒有面板,隻是一個小炭火爐子支着一口銅鍋,裏邊熬着糖稀,再下面有幾個抽屜用來放原料、工具、竹簽和木炭。

很多手藝人都是既吹糖人又畫糖人的。與吹糖人相比,畫糖人要簡單一些,先用油氈子在大理石板上輕輕蹭一下,一把很精緻的小銅勺舀上少許糖稀,微微傾斜着糖稀就緩緩流出,緊接着手往上一提就成了一條糖線,随着手腕的上下左右地翻飛,一個個或人物或動物或花卉就出現在大理石板上,待得涼了定型,用糖稀在糖人身上點兩個點,把竹簽朝上一貼就拿起來了,再往草把子上一插大功告成。

“撥浪鼓兒風車轉,琉璃咯嘣吹糖人”。據傳,吹糖人兒祖師爺是劉伯溫。朱元璋爲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幸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擔換破爛。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制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麽的,煞是可愛,小孩子争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于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的,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曆史了......

货郎是广阔乡村一道夺目的风景。这风景在七、八十年代是极易常见的。货郎大都是外乡人,一个个淳厚朴实操外地口音的中年汉子,宽厚有力的肩膀挑着一根竹扁担,两只特制的大竹筐里盛满各式各样的小百货,扁担两头用红绳线吊着妇女用的鲜艳夺目的发夹、上学孩子们用的本子、铅笔等。货郎是用脚板丈量道路的人,货郎是用肩膀挑着日月的人。他们从南方挑到北方,他们又从东边走到西边。对于乡里人来说,货郎的双担里挑着世外五彩缤纷的世界。

如果有一个人,在大路上行走如飞,一根扁担颤悠悠挑动云飞霞落,一把拨郎鼓梆啷啷摇醒乡村的寂寥,一声“猪毛猪鬃,塑料纸、甲鱼壳、长辫子换针线索罗——”悠长的颤音酥溜溜钻进婆娘媳妇们的心中、那他就一定是货郎了。货郎一般很少做现金交易,多时是用针头线脑之类小商品换取乡里人聚集的猪毛猪鬃、骨头、废塑料纸等物,甚至连穿废的塑料鞋底,坏胶鞋之类一文不值的东西也可从货郎那里换来可心的小玩意儿。他的两只“百宝箱”里,盛放着那五颜六色的丝线,小巧精致的小圆镜儿、阳光下闪着魔幻般色彩的各色洋糖以及别致洋气的发卡、耳环、手镯之类。

货郎也是有区分的,一般说来有细作货郎与水作货郎。细作货郎又叫杂货郎或百货郎,他们以卖日用小百货为主,捎带卖些糖果、薄荷糖之类等玩艺;水作货郎是专指卖麦芽糖的,他们将麦芽糖稀制造出各种饴糖食品:如芝麻糖、花生糖、酥果酥糖、最典型也是最普通的就是“作糖”或叫“糖饼”。

我国自宋朝之后,据说就有了货郎游走他乡,挑担走四方的历史了。

也说糖船糖担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一群卖糖人靠一条水泥船或木船,一副糖担子行走江湖。他们摇着一支橹江南江北的行走,糖船行到哪儿,糖担子挑到哪儿。卖糖人的行头有多种多样:有吹笛子吆喝生意的,有敲锣吆喝的;最热闹的要数擂鼓吆喝卖糖了。“咚咚、咚咚锵”的擂鼓声由远及近地传来,孩子们早已拿着坏塑胶、废纸旧鞋、破铜烂铁、牙膏壳、鸡毛鸭毛等飞奔而来。接着是“麦芽糖啰,麦芽糖啰……”的吆喝声渐渐逼近耳膜,孩子们兴奋地边跑边喊“换糖啰,换糖啰……”

原来是糖伯伯挑着家什来了,那副担子前后各挂一只筐,筐上盖着两块长方形的木板,四周钉了浅浅的框边。一只筐里放着一块铁皮刀和一把敲糖刀,另一只筐里放着盖得相当严实的圆铁盒,盘踞于此的便是麦芽糖,通体呈奶黄色,上面撒满滑石粉。

那个年代,麦芽糖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零食,又甜又软,入口即化,满嘴香甜,顺着喉咙一点点滑入心田。尝过后,一群孩子央求换糖人“饶一饶”。于是,换糖人敲下小小一角糖,但孩子们不满足地央求:“再饶一饶。”卖糖人又敲下更小一角糖,如是三次就把盒子一关不肯再饶了。之后,孩子们也就一哄而散。

每回手捧麦芽糖时,孩子们特舍不得吃完,先放嘴边闻闻,再轻咬一小口拉出长长的丝。小伙伴们将嘴巴咂得噗滋滋响,还吃得嘴上沾满白色的滑石粉。当然换糖人也会配些杂糖兜揽生意,如芝麻糖、花生糖、薄荷糖。有的头脑活泛的换糖人还会置些针头线脑,发夹皮筋之类的玩艺,吸引婆娘媳妇们......

糖船糖担犹如一幅独特优美的风景画,已永远定格在那个过去的年代里。

再说吹糖人

吹糖人行话叫“吹空”,是旧时京城盛行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汉族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吹糖人肩挑担子走街串巷,集市庙会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担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子,炉上的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即麦芽糖稀)。

担子的一头是一个小柜子,床头柜子般大小,两边钉有一个长方形的木框,框中间的铜环上拴着根短绳头,用来穿扁担。柜面上放一个圆木盘,上面画着宽窄不等的由圆心向外呈辐射形的格子,里边写着“葫芦”、“大公鸡”、“关公”和“猴子”等等。木盘中心有一个固定在线轴里的转杆,长度比木盘的直径要短一点,转杆的顶头垂着一根小针,转杆停止转动时,小针指着哪个格子,就得哪个奖,奖品越大格子就越窄,命中的几率就越低,最大的格子就四个字:糖豆两颗,那糖豆比围棋子儿还要小。圆木盘底下有个抽屉,拉出来是一块大理石板,用来画糖人的。柜子右上角有个洞用来插草把子,不管吹还是画的糖人都插在上边。另一头担子的样子差不多,但没有面板,只是一个小炭火炉子支着一口铜锅,里边熬着糖稀,再下面有几个抽屉用来放原料、工具、竹签和木炭。

很多手艺人都是既吹糖人又画糖人的。与吹糖人相比,画糖人要简单一些,先用油毡子在大理石板上轻轻蹭一下,一把很精致的小铜勺舀上少许糖稀,微微倾斜着糖稀就缓缓流出,紧接着手往上一提就成了一条糖线,随着手腕的上下左右地翻飞,一个个或人物或动物或花卉就出现在大理石板上,待得凉了定型,用糖稀在糖人身上点两个点,把竹签朝上一贴就拿起来了,再往草把子上一插大功告成。

“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据传,吹糖人儿祖师爷是刘伯温。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