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综合

中秋月饼的文章

综合 2020-01-17 04:05:01
相关推荐

篇一:中秋月饼

中秋已过去些时日,中秋月饼不知什么时候已然变味。

儿时的中秋没什么好吃的也没什么好玩的,我不知道那时候的出嫁的女儿回家带的是什么,但是娘家再穷也要做个刺巴来吃。刺巴做起来很诱人,炒点豆子磨成粉,往往炒一大碗磨出来就只有半碗,都让嘴馋的小孩子偷吃了;待糯米饭好了和上白糖用根木棍捣匀了,找个干净的盖子先平铺上一层炒菜豆粉,然后把糯米均匀地摊在上面,完了再铺一层豆粉,这时候的豆粉往往就会显得有点少了,小孩子自然免不了一顿骂,月亮出来的时候一家人再在院坝里边吃边赏月,中秋就这样在其乐融融中度过。

而今的中秋,可能没人再会做刺巴了,各色各式的月饼就够你眼花。漂亮的包装加上煸情的文字,价格高到三五百不等。我不知道这三五百的月饼和二三十的月饼到底亲情上有何亲疏厚薄,给你钱,拎起来就走,昂贵的月饼廉价了亲情;少了那种劳作,少了孩子们的迫不及待的等候,赏月变得少了许多情趣,辛勤劳作节俭一生的父辈不知道会不会像赏月一样把这月饼供起来,一口好几十哦,月亮的背后隐藏着阴影。

怀念儿时的刺巴,那是在外上学时父亲每次来看我必带的美食,母亲的刺巴永远是我心中最美味的月饼。

篇二:中秋与月饼

马上又逢中秋了,人们又在争先恐后地抢购着月饼,这说明中秋与月饼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于中秋节品尝月饼,众说纷纭,传说很多。

如果从史书的角度看。我国的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在古代,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就有祭拜月神的习俗,月饼就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瓜果等祭品,其中月饼必不可少。《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说明到了唐代,中秋节已成为固定的节日了。而欢庆“中秋节”这个节日,宋朝是最为鼎盛的时期。每逢中秋,人们往往要赏月,吃月饼,及开展其他一系列活动。而中秋吃月饼,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诗句。但以“月饼”正式命名,则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中秋赏月与尝饼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南宋的《武林旧事》。明朝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中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而古代月饼工艺如何?清朝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有明确记载——“刘方伯月饼: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加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花边月饼:明府家制花边月饼,不在山东刘方伯之下。余常以轿迎其女厨来园制造,看用飞面拌生猪油团,百搦才用枣肉嵌入为馅,裁如碗大,以手搦其四边菱花样。用火盆两个,上下覆而炙之。枣不去皮,取其鲜也。油不先熬,取其生也。含之上口而化,甘而不腻,松而不滞,其功夫全在搦中,愈多愈妙。”

如果从民间传说看。相传,元代末年,朱元璋反元,怕机事不密,谋士刘伯温就想了一个办法,借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机,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元兵)”的纸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就一传十,十传百,如约杀“鞑子”。起义胜利后,家家吃饼相庆。从此,中秋节吃月饼就形成惯例了。另传,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来,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很高兴,就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与民同乐,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给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不得不吃了。(中国散文网- www.sanwen.com)

围绕中秋吃月饼,还有一些故事。有年中秋,乾隆皇帝与纪晓岚相约一起尝饼赏月,纪晓岚因事耽误没有准时赶到,乾隆心里不是很舒服,就趁纪晓岚还没有来,将一个月饼咬了一口后,把剩余的部分放在桌上,用一个大腕盖住。这时,纪晓岚来了,乾隆就问他碗下盖的是什么,要是他猜不出就罚酒三杯。纪晓岚略一沉思,脱口说道:“半是弯弓半是月,独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食物也。”乾隆皇帝听后,龙颜大开,怨气全消了。这说明在清朝,中秋吃月饼,不光是民间,皇宫也不例外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