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综合

最美年味在乡下

综合 2020-01-14 13:45:01
相关推荐

??城裏有句俗話叫:“有錢沒錢,回家過年”;農村也有句老古話叫:“叫花子也有三十夜”。無論貧窮還是富有,無論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在中國,過年一直是最古老、最傳統、最隆重的佳節。

??随着生活的改善,盡管城鄉差别不大了,但我依然覺得最好的年味還是在鄉下農村,這裏的春節才有濃重的氛圍,才是傳統文化:

??一、殺年豬

??大寒小寒,殺豬過年。每當進入隆冬臘月,就到了農村宰殺年豬的最熱鬧時刻。“養雞爲吃鹽,養豬爲過年”,無論你家多窮,家家戶戶是必須要殺年豬的,如果哪家沒有過年豬,會被别人看不起。

??苗侗集中的山裏人家,有些家庭平時生活非常艱苦,總是省吃儉用,一般都舍不得殺豬。但是每每臨近年邊,都要殺一頭,無論幾十斤、幾百斤,從來不賣,備用招待客人。常常撒上一些鹽,用木桶熬泡幾天,然後挂在炕上,不再料理,任時間慢慢熏烤。濃濃的柴火煙,熏得漆黑或者金黃的,便成了臘肉,需要時砍一截來炒,什麽作料都不放,加點辣椒,味道卻美極了。

??鄉下的老家,這個時候一定很熱鬧了。這家幾個人,那家幾個人,把豬從圈裏趕出來,或直接從圈裏拖出來,三下五除二就把豬捉上了板凳。殺豬的屠戶用一根繩子把豬的嘴巴捆住,以免豬叫得揪心,主人聽着難受。然後用一把明晃晃的刀,把豬的前腿一敲,刀子就進去了,再用力攪幾下,滿是鮮血的刀随後抽了出來。女主人連忙用木盆接住噴出來的豬血,拿幾張紙錢沾點血,燒香燒紙,默默祭祀。

??犟的豬掙紮一陣子,溫順的豬一下子就一命嗚呼了。幾個幫忙捉豬的,異口同聲喊“1、2、3”,把豬扔下了凳子。有些性子烈的豬,要它的命不亞于一場戰争。好像知道要殺它似的,有的遲遲不肯跑出圈來,隻有跑進去使勁拉;有的出了豬圈,瞅個機會滿寨子亂跑,一夥人四處攔截;有的雖然放倒了,硬是堅持爬起來,各式各樣,怪吓人,老人和小孩都躲得遠遠的。

??打水修毛,開膛破肚,年年殺豬已經有了經驗,過把小時就完成了,大家接着又去下一家幫忙。

??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當劊子手,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敢當屠戶。一個寨子也就那麽兩三個人執刀,所以年邊他們都好忙、好累的。一個團寨的,基本都是親戚,屠戶們從來不收工錢,有時僅收一對“腰花”,或者幹脆就吃一頓“泡湯”。

??殺年豬的當天,主人宴請親朋好友,俗稱“吃泡湯”。桌上的菜全部與豬有關,豬血、豬肉、豬肝、豬肺一鍋炖,豬腸爆炒,豬蹄紅燒,豬膽泡酒,真的是“滿席全豬”!那時候,鄉下人喂豬,從來不喂飼料,豬肉都細嫩得很。加上家裏窮,連人吃飯都吃不飽,豬食也就隻象征性地放少許米,根本沒有營養,寡淡的。因此,鄉下人家的豬一般都養不大,百把來斤就成了盤中餐。現在養豬都靠“豬快長”了,一兩個月就長幾百斤,肉質差遠了,很難再吃到以前的那些美味。

??二、打糍粑

??“臘二八,打糍粑”。離開家鄉有些年月了,每當臨近年邊,打糍粑的事情不時浮現在眼前,那些人和事總是那樣生動。近年來,親戚們過春節總不忘給我家帶來一些糍粑,每次吃到糍粑,就回想起農村臘月打糍粑的熱鬧場面和過年的氣氛。

??打糍粑需要幫手,一兩個人是完不成的。這一天,團寨裏的男女老少都十分高興,鄰裏或三五戶,或七八戶相邀在一起打糍粑。

??頭天晚上就将糯米浸泡好,清早起來用甑子甑。大鍋大竈,竈下架柴火,竈上罩木甑,幹柴猛火,約莫兩根煙的功夫,甑子裏的糯米就蒸得熱氣騰騰,香飄滿屋。

??用筲箕把蒸熟的糯米飯舀出來,倒進木槽(或者石臼)裏。小孩們嘴饞,糯米一經端上來,就搶着去抓一把往嘴裏送,熱乎乎的,也顧不得燙。

??打糍粑一般由兩個年輕體壯的男将完成,他們各持一把木槌,分别在木槽的兩端,你一槌我一槌,你上我下地扔開來。開始的時候,糯米飯還沒有爛,不需要多大的力氣,當熟米逐漸打軟錘爛,就需要耐力了。

??嗨——喲!嗨——-喲!如果旁邊的人看得起勁,打糍粑的人也尤其賣力,他們把木槌舉得老高老高,落下去梆梆作響。不一會,粒粒糯米飯就變成了黏糊糊的白色“膠體”,綿軟柔韌。“膠體”黏着木槌下端,難分難離,打粑粑的人就用一塊竹板沾點水分開,一起連着放上了糍粑板,一槽粑粑就完成了。兩個男将盡管身着單衣,也累得汗流浃背。

??“捉”粑粑一般由女的操作。她們圍個圍裙,雙手戴上袖套,在手上抹些許菜油,把“膠體”揉成一個個小球體,冷卻片刻,然後用力按下去,逐個再按成圓餅形,糍粑就這樣成型了。

??手巧的人把糍粑“捉”得均勻、光滑、圓滿,煞是好看。小孩們把剛“捉”好的糍粑,塗上紅色、紫色或者藍色,有的還畫上一些花草蟲鳥,寫出一些“福”“壽”等吉利的字。爲了保持好形狀,往往都會把“捉”好了的糍粑,用另外一塊糍粑板壓在上面,再在板子上面壓着岩石等重物。

??鄉下的年,才像過年。親自體會打糍粑的辛苦和快樂,更是有滋有味。以前,在老家過年,父親上了年紀,我也總是親自上陣。過年時,既高興也擔心,高興的是勞動後看着成果,有一種成就感;擔心的是我一個書生,力氣有限,常常累得氣喘籲籲。别人看我身材并不單薄,還以爲我力量足,打粑粑的時候特意加快節奏,打一槽下來,搞得我腰酸背疼,渾身無力。苦力勞動,是需要經常鍛煉才吃得消的。

??如今,基本在城裏過年,吃着親戚拿來的糍粑,常常回憶過去,常常感慨時光。真難忘,那打糍粑的歲月。

??三、寫春聯

??在我們國家,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有貼春聯和畫報的習俗。

??以前,鄉村過年是不用買春聯的,大都買些紅紙來,請村裏有文化的人寫。鄉下人從來不求講究,不管上面寫着什麽,寫得怎樣,心裏都高興。過年嘛,圖的隻是喜慶和吉利。

??現在,時代不同了,村子裏已沒有人寫春聯,過年的時候,人們總會去趕年場,到集市上或者城裏買。

??今天,就是大年三十了,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看見許多單位挂起了大紅燈唬^的家家戶戶貼上了春聯,我不禁想起了鄉下那些或寬或窄,或高或低的門框上的春聯,想起了過年的喜悅氛圍。

??我們那山村很小,隻有200多人,我們那團寨很遠,隻有七八戶人家。那時候,有文化的人很少,能寫春聯的人更是沒有幾個。父親雖然隻讀過兩年書,在父輩中卻是

唯一“能寫”、“敢寫”的。

??過年的當天,清早就有人拿紅紙來了,請父親動筆。父親翻開老黃曆選好對聯,然後磨墨、裁紙、沾墨、下筆,不管字寫得是不是漂亮,一氣呵成。旁邊看的人,啧啧稱贊,都說:“好!”也不知道他們是真看懂還是言不由衷,反正父親年紀是最大的,大家都十分尊重他。一家一家排隊等着寫,團寨每家的春聯基本上都是父親代勞。這樣,往往要忙整整一天,有些年甚至兩天,都是親戚,能不幫忙嗎?

??後來,我們這一代長大了,都進入學堂讀過書,寫春聯的任務就是年輕人的事情了。然而,鋼筆字和毛筆字終究有很大的區别,能寫春聯的還是少之又少。

??當年讀書,我成績一直很好,是整個山村的驕傲,每當過年找我寫春聯的人家也擠滿了堂屋。這個時候才感覺:書到用時方恨少!盡管我的學習不錯,鋼筆字也過得去,可是毛筆字卻是短板,不敢恭維。

??然而盛情難卻,也隻有麻着頭皮動筆。我是一個師範生,後來又當老師,如果推辭,怎麽也說不過去,按古時候的說法,是正兒八經的秀才呢!好在,我對對子還算在行,雖然字不怎樣,但是能夠想對聯,不是翻農家曆或找現存的對聯書照搬照抄,往往根據各家的實際,編寫幾幅春聯,把他們弄得喜滋滋的。

??對自家的春聯,我總要潤色很久。那些年,父母都上了年紀,就我們三個人過春節,總感覺人少不熱鬧。那一年,我剛好參加工作,觸景生情,在大門上貼上了一幅自己想了很久的春聯。上聯是:兩把鋤頭開天地;下聯爲:一支細筆寫春秋。父母辛勞一輩子,依然還在種田,爲生計奔波,我在他們的省吃儉用下,才終于當上了一名人民教師,這不是最好的寫照嗎?過春節,來了不少親戚和朋友,大家看了對聯,稍有文化的多說這對聯起得好。

??按照千百年來的慣例,神龛上的對聯長期是祖宗的“天地君親師位”,神龛下的永久是土地的“土能生萬物,地可發千祥”,大門上的基本上是“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南西北财”。這是一種習俗、一種傳統,更是一種對祖宗的尊敬、對神靈的禮拜、對生活的祈願。

??時至今日,不再寫春聯了,就算是買的春聯,也變成電腦制作得很精美、帶圖片的了。每每回鄉下去拜年,我總喜歡留意他們大門上的春聯,雖然很漂亮,字迹工整,文字對仗,可是總覺得缺少了一些什麽。

??也許上年紀的人,喜歡懷舊吧。

??四、放鞭炮

??放鞭炮、挂花燈、舞獅子、殺豬羊、打糍粑、寫春聯、貼畫報……千百年來,這一系列的喜慶元素始終未曾更變,缺一不可,它們共同完成了一種“中國式的表達”。

??沒有鞭炮,哪叫節日?鞭炮已經成爲中華民族一種抹不去的文化情結。過年爲什麽要放鞭炮呢?

??傳說,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這個魔獸,以求新的一年安甯。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大年三十晚上便稱爲“除夕”了。

??爆竹聲聲除舊歲,煙花朵朵迎新春。去年,我已經到懷化一個新的崗位工作了。今天,在單位辦公室值班,窗外不時傳來鞭炮聲,大家都沉浸在新春的喜慶中,我也沉思在以前鄉下過年的往事裏。

??近幾年,随着環境的改變,我已經從一個鄉下人成爲城裏人了。我家的除夕和初一,都是在我們那個縣城度過的。山城雖小,卻十分精緻,幹幹淨淨,漂漂亮亮,是省級文明縣城和衛生縣城。爲了鞏固“創衛”成果,加強安全意識,縣裏出台了縣城裏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文件。每年春節期間的幾天晚上,公安、城管以及抽了機關單位的人巡邏執勤,哪家放炮就抓哪家,輕者教育,重者罰款。因此,由于不能放鞭炮,縣城的年,好像沒有過年的氛圍,許多人家趕往鄉下去。我們也一般初二、初三就往鄉下跑。尤其是女兒,迫不及待地想去湊那份燃放煙花爆竹的熱鬧,感受那種濃濃的年味。

??鄉下的年才像過年,盡情放炮才有年的味道。記得小時候,最期待的就是過年放鞭炮。那時家裏窮,吃飯都經常“青黃不接”,放炮也隻好将就了。過年時,隻是緊巴巴地買半紮大炮,兩封小炮(基本上是買“百子”,一截一百個小炮)。

??放炮也很有講究,大年三十12點剛過,各家各戶就争先恐後放炮了,誰越早,預示邭饩驮胶茫l放得越多,象征生活越幸福。大年初一一定要放12個大炮的,說是“月月紅”,如果12個都響了,那就意味着新的一年月月順利,如果第幾個不響,那個月就得小心了。

??我們沒錢的家庭,每年放得少,羨慕他們有錢人家炮聲不斷。于是哪裏有喜事,我們都去“搶”炮。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七月半、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那時候,常常盼望寨子裏有喜事,有喜事就會放炮,我們小孩子就跟前來慶賀的客人讨炮。或者躲在堂屋裏,炮剛放完,趕忙跑出來在地上亂抓,看能不能碰邭鈸斓揭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