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综合

有关家乡的风俗的散文

综合 2020-01-14 12:55:01
相关推荐

家鄉如我們的母親,是她用一草一木哺育了我們成長。下面是美文網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有關家鄉的風俗的散文,供大家欣賞。

有關家鄉的風俗的散文:家鄉的風俗

我的家鄉藏在一座大山的山坳裏。全村百十戶人家全姓賈,而且統統按先祖排列的“恭忠承澤慶延長,聖德宏開佑啓昌......”的字派取名,流傳至今。

故鄉人西岱村人最大的愛好莫過于嗜酒。不管男女老少個個出來斤兒八兩不在話下。記憶中,故鄉人吃酒是全不需要出寨上鎮去打的,這裏家家戶戶會烤酒。他們從老木青山采來百劃煉成“麯子”,将五谷雜糧篩選洗淨,在一口大塘鍋上架起半人高的杉木,甑底安一根卷槽,然後将發好的“酒娘子”倒入甑内。竈孔内塞上三根柏木蔸子,紅紅兒一陣文火,不多時,股股清冽熱酒從木槽溢出,注入缸裏,頓時滿屋飄香,沁人肺腑。在西岱灣,不管去哪戶鬧家,主人都會先用瓷缽海碗從酒缸舀一碗溫酒要你品嘗他家“手藝”,繼而端出生水耳鍋煨在酒缸邊,割一些煙薰臘肉邀你呷酒。如果鬧寨人裝謙虛,但會遭訓:“哼,不吃酒算什麽西岱人?”要是外來人講客套,也會領受一句:“進屋不端碗不唱酒,就是看不起我西岱人!”西岱人以酒待客以酒交友遠近聞名。

西岱人自古講究個做人要正,侍人要铡U腥艘坏┏霈F了什麽“偷雞摸狗”之事,必然會遭到全寨人的指責與訓斥。再如虐待父母小看媳婦之類,一些長輩會自發三天五頭往他家跑,辭嚴曆色話孝道,苦口婆心道真經,不然青年人不轉心。西岱村的姑娘出嫁前都要經受長輩的“家教”,孝敬父母、勤儉持家、夫妻恩愛是哭嫁歌裏常唱不衰的主題。因此,西岱人外出辦事無不講究個面子顧及個寨風寨俗的。村裏有個五保護叫賈佬二,平時村幹部對其冷暖都有着細緻關照,但有人發現他在過年前幾天,在街頭行乞,寨上人曉得後很憤滿,大家邀約把粑粑酒肉推到他屋。他激動而慚愧,發誓不再丢醜,“否則不是西岱村人!”

改革開放後,西岱村風俗在發生變化,原來全寨清一色的賈氏門庭,現在已經相繼遷進了張田王彭周宋李,演化成了一個民族大家庭。這些五名雜姓中有技術能手、專業大戶、上門女婿。一些小字輩們灑脫得很,他們竟從沿海一帶“引進”小夥子當妹夫,“引進”姑娘當嫂子,把寨上古樸風俗攪得五花八門。

老輩人最忌諱的是跳什麽舞,嬸嬸和侄兒、伯叔連姑姑,不成名堂了。開初,他們站在寨頭喊,“誰跳,就放誰的腳筋!”後來從電視裏看得多了,慢慢接受了,也就不吼了,甚而心裏癢癢邀人搬凳來跳舞的院壩裏聊天,把“舞”當戲看。

西岱村長有一棵大楓樹,不知是哪朝哪代種下的,寨上人都說它成“精”了,象征賈氏祖先。于是每至初春在院壩坎上種上一棵常青樹或果木樹以示對祖先的紀念。九十年代青年人不興老套了,說改革應是快節奏的。春寒料曉,一撥年輕人上山造起“民兵林”、“婦女林”來。老人們隻好翹起二尺旱煙杆,憨憨地對大楓樹說:“唉,老文章不值錢羅!”

到二十世紀以後,西岱村風俗自然融進了許多現代意思,如姑娘出嫁就不興坐八擡大轎了,而時興坐花車。以前的全套木質嫁奁現在變成了全套電器。自制酒工藝早就丢掉了,年輕人講排場,紅白喜事全用瓶裝酒,酒席上還要擺上飲料,葷素菜不下10樣呢,跟城市裏有點相近了。

改革開放,移風易俗,與時俱進這是自然規律。然而,有的習俗的引進使西代村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有點反感。如村裏做紅白喜事的場面和氣氛就和以前大不一樣了,以前哪家老人去世了,全寨人自然會不喊自來的去幫忙,除請幾個道士敲敲打打“超度亡靈”之外,就是大家自發地幫喪家守守棂,陪陪伴,唱幾晚孝歌,表示對死者的悼念,對生者的安慰,對晚輩的教育。現在卻大不一樣了,當然比以前熱鬧、氣派。首先是在靈堂前面擺上三五七八桌麻将,自然還有紙牌、象棋等娛樂工具。現在的人玩這些很投入,唱孝歌就免了。家庭經濟好的還會請文藝演唱隊,現代的樂隊很時髦,全演奏的是流行歌曲:“妹妹你坐船頭”、“黃土高坡”等等。

有一天,村裏一位老人過80壽慶,兒子媳婦爲了表示晚輩心意,辦了豐盛的酒宴,請來了親朋好友,當然也請來了樂隊爲其助興,氣氛自然很熱烈啊,不知哪個點了一首歌:“西邊的太陽快要下山了,鬼子的魔日就要來到了......"老人一聽不對勁,走上去搶過話筒就對兒子說:“崽子,你今天是想咒我早點死是嗎?”全場人都笑得前仰後翻。

有關家鄉的風俗的散文:家鄉的民風民俗

我的家鄉——甯鄉,這個小縣城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的西部,這裏雖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校亦l的閃光點常吸引人們的關注。其中,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民間傳統習俗就是其中的亮點之一。

節日的氣氛最能體現出傳統習俗的魅力。

我們這兒的第一節日是春節。春節還沒到,家家戶戶進入臘月後會陸續殺豬,特别是在農村裏,殺豬後會請村裏人大吃一頓。我的家鄉除夕定會吃雞、魚、肉這三樣菜,雞必須是雄雞,将它整隻清炖,出鍋裝盤時要讓頭昂起,不僅喻義“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節後的又一輪高潮無疑就是元宵節了。元宵節吃元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軟軟的白面裏裹着一團又香又可口的夾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裏慢慢融化開來……元宵節時,什麽事都圍繞着“圓”,那麽自然就離不開燈了,家鄉有一個持續了好多年的習俗——燈會。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總會亮起“徹夜不眠”的紅燈唬瑺懠亦l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是因爲這樣,每次燈會,現場都擠滿了人,真可謂是人山人海!所以,後到的我無奈極了。

……

我的家鄉雖是個小縣,但卻有着幾千年濃厚的文化底蘊,承載了祖先流傳下來的民風習俗,爲中國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方特色。

有關家鄉的風俗的散文:我家鄉的民風民俗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标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爲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爲,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财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铡?/p>

我的故鄉浙江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過年時都有一樣的風俗。如: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别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裏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着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

除了這些以外,我的家鄉還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舉其中一個來說吧。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燒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将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蔔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

家乡如我们的母亲,是她用一草一木哺育了我们成长。下面是美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家乡的风俗的散文,供大家欣赏。

有关家乡的风俗的散文:家乡的风俗

我的家乡藏在一座大山的山坳里。全村百十户人家全姓贾,而且统统按先祖排列的“恭忠承泽庆延长,圣德宏开佑启昌......”的字派取名,流传至今。

故乡人西岱村人最大的爱好莫过于嗜酒。不管男女老少个个出来斤儿八两不在话下。记忆中,故乡人吃酒是全不需要出寨上镇去打的,这里家家户户会烤酒。他们从老木青山采来百划炼成“麯子”,将五谷杂粮筛选洗净,在一口大塘锅上架起半人高的杉木,甑底安一根卷槽,然后将发好的“酒娘子”倒入甑内。灶孔内塞上三根柏木蔸子,红红儿一阵文火,不多时,股股清冽热酒从木槽溢出,注入缸里,顿时满屋飘香,沁人肺腑。在西岱湾,不管去哪户闹家,主人都会先用瓷钵海碗从酒缸舀一碗温酒要你品尝他家“手艺”,继而端出生水耳锅煨在酒缸边,割一些烟薰腊肉邀你呷酒。如果闹寨人装谦虚,但会遭训:“哼,不吃酒算什么西岱人?”要是外来人讲客套,也会领受一句:“进屋不端碗不唱酒,就是看不起我西岱人!”西岱人以酒待客以酒交友远近闻名。

西岱人自古讲究个做人要正,侍人要诚。寨中人一旦出现了什么“偷鸡摸狗”之事,必然会遭到全寨人的指责与训斥。再如虐待父母小看媳妇之类,一些长辈会自发三天五头往他家跑,辞严历色话孝道,苦口婆心道真经,不然青年人不转心。西岱村的姑娘出嫁前都要经受长辈的“家教”,孝敬父母、勤俭持家、夫妻恩爱是哭嫁歌里常唱不衰的主题。因此,西岱人外出办事无不讲究个面子顾及个寨风寨俗的。村里有个五保护叫贾佬二,平时村干部对其冷暖都有着细致关照,但有人发现他在过年前几天,在街头行乞,寨上人晓得后很愤满,大家邀约把粑粑酒肉推到他屋。他激动而惭愧,发誓不再丢丑,“否则不是西岱村人!”

改革开放后,西岱村风俗在发生变化,原来全寨清一色的贾氏门庭,现在已经相继迁进了张田王彭周宋李,演化成了一个民族大家庭。这些五名杂姓中有技术能手、专业大户、上门女婿。一些小字辈们洒脱得很,他们竟从沿海一带“引进”小伙子当妹夫,“引进”姑娘当嫂子,把寨上古朴风俗搅得五花八门。

老辈人最忌讳的是跳什么舞,婶婶和侄儿、伯叔连姑姑,不成名堂了。开初,他们站在寨头喊,“谁跳,就放谁的脚筋!”后来从电视里看得多了,慢慢接受了,也就不吼了,甚而心里痒痒邀人搬凳来跳舞的院坝里聊天,把“舞”当戏看。

西岱村长有一棵大枫树,不知是哪朝哪代种下的,寨上人都说它成“精”了,象征贾氏祖先。于是每至初春在院坝坎上种上一棵常青树或果木树以示对祖先的纪念。九十年代青年人不兴老套了,说改革应是快节奏的。春寒料晓,一拨年轻人上山造起“民兵林”、“妇女林”来。老人们只好翘起二尺旱烟杆,憨憨地对大枫树说:“唉,老文章不值钱罗!”

到二十世纪以后,西岱村风俗自然融进了许多现代意思,如姑娘出嫁就不兴坐八抬大轿了,而时兴坐花车。以前的全套木质嫁奁现在变成了全套电器。自制酒工艺早就丢掉了,年轻人讲排场,红白喜事全用瓶装酒,酒席上还要摆上饮料,荤素菜不下10样呢,跟城市里有点相近了。

改革开放,移风易俗,与时俱进这是自然规律。然而,有的习俗的引进使西代村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有点反感。如村里做红白喜事的场面和气氛就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以前哪家老人去世了,全寨人自然会不喊自来的去帮忙,除请几个道士敲敲打打“超度亡灵”之外,就是大家自发地帮丧家守守棂,陪陪伴,唱几晚孝歌,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对生者的安慰,对晚辈的教育。现在却大不一样了,当然比以前热闹、气派。首先是在灵堂前面摆上三五七八桌麻将,自然还有纸牌、象棋等娱乐工具。现在的人玩这些很投入,唱孝歌就免了。家庭经济好的还会请文艺演唱队,现代的乐队很时髦,全演奏的是流行歌曲:“妹妹你坐船头”、“黄土高坡”等等。

有一天,村里一位老人过80寿庆,儿子媳妇为了表示晚辈心意,办了丰盛的酒宴,请来了亲朋好友,当然也请来了乐队为其助兴,气氛自然很热烈啊,不知哪个点了一首歌:“西边的太阳快要下山了,鬼子的魔日就要来到了......"老人一听不对劲,走上去抢过话筒就对儿子说:“崽子,你今天是想咒我早点死是吗?”全场人都笑得前仰后翻。

有关家乡的风俗的散文:家乡的民风民俗

我的家乡——宁乡,这个小县城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的西部,这里虽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众,但家乡的闪光点常吸引人们的关注。其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

我的家乡虽是个小县,但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为中国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

有关家乡的风俗的散文:我家乡的民风民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