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综合

白薯 白薯!(寨里村记忆系列散文之六)

综合 2020-01-13 17:20:01
相关推荐

一九五二年,我們初中生物課老師在課堂上提問:“當前支撐農村生活的第一功臣是哪一種農作物?”大家竟異口同聲地回答:“白薯”(即紅薯)。因爲當時學校大竈上幾乎頓頓都是大鍋煮白薯。 豫東位于黃河故道上,長期飽受風沙鹽堿災害,小麥、大豆、高梁産量低而不穩,卻偏偏宜于白薯生長。當時,被饑餓熬煎的貧苦農民,剛剛在土改中分得土地,首先想到的就是多栽幾畝白薯,以解決溫飽問題。 寨裏村是栽植白薯的大村。每年一開春,村子周圍的田埂上,就布滿一畦一畦的白薯苗圃,待到四五月秧苗長到尺把長時,就用剪刀剪成五六寸長的節節,一棵一棵地栽到大田裏。每到此時,東地、西南地、西坑兒,北地的黃沙地裏,就會聚滿了栽白薯的人群,男女老少一起上,擔水、挖坑、栽苗,不到十天時間,成片的白薯就栽植完畢。待到白薯秧長到二三尺長時,又得翻一次秧,防止秧上紮根分散營養。到了九十月白薯的根部紛紛隆起,就開始收白薯了,又是全家一起上,割秧、挖薯、拉摺D菚r每家收的白薯,少的數千斤,多的上萬斤,大多儲在地窖裏,一部分切片風幹,一部分打粉做成粉條。 我家每年栽白薯四畝左右,可收白薯八千多斤,都儲在挨着西城牆根的地窖裏。這個地窖,長約六尺,寬約三尺,深約四到五尺,上面用秫稭搭蓋,再覆以厚厚的土層。窖裏溫暖潮濕,白薯儲放一個冬天也不會壞的。每過一兩天,母親就讓我從地窖一角留出的孔洞下去,提一籃子白薯出來以備食用。周圍有七八家地窖和我家相連,都儲有數千斤白薯。那時的農村,民風純樸,從未出現過誰家白薯被偷的事兒。

當時家裏的主食就是白薯,輔以高梁和黃豆。小麥産量低,市場價格高,都舍不得吃,除了給過年節留下少許外,大多都賣掉了,換成錢供日常花用。我家一個大冬天吃飯都是老三樣:早上白薯稀飯,中午大鍋煮白薯,晚上白薯水,再加上高粱豆混蒸的窩窩頭,副食就是炒蘿蔔絲或腌鹹菜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我是吃白薯長大的。所以,把白薯定爲支撐農民生活的第一功臣,我舉雙手贊成。 這白薯中,凝結着父母親的勞苦,也寄托着他們對我的美好希望。 且不說父母親在白薯栽種、管理、收獲中付出的辛勞,單就說父親每月爲我在學校搭夥,挑送白薯所受之苦,也實在讓我心疼。我們學校離家三十裏地,中間要穿越連綿七八裏的沙崗。父親年輕時爲地主扛活留下貧血病的病根,每月卻要挑百十斤白薯在這條路上往返兩次。想起他在坎坷的沙路上艱難前行的腳步和大汗淋漓的身影,我都忍不住淚水涔涔。我對父親說:“你太苦了,這個學我不上了,回家和你一塊種地去。”父親卻笑着說:“這算什麽苦!過去給地主家扛活,風裏來雨裏去,那才叫苦。現在咱種的是自己的地,供的是自家的孩子,學到手的是咱自家的本事,這叫苦中有甜。”父親嘿嘿地笑了,此刻我體會到這笑聲中寄托着父親對兒子多麽深重的期冀啊! 父母親的心思我理解,他們在成爲土地的主人之後,就一心想着讓自己的兒子活得有尊嚴。我每次回家,母親都對我念叨着:“孩子啊,好好讀書,給爹娘争争氣,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這一年的暑假,我背着行李剛進家門,母親給我端上白薯湯和窩窩頭,對我說:“快吃吧,一會兒我帶你去看個東西。” 太陽快要落山了,母親領着我來到西坑兒我家那一畝多白薯地。

白薯秧已有三四尺長,已經翻過了一次秧兒。我說:“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母親說:“我要你看的不是這個。你好好看看,今年的白薯秧兒,和往年有啥不一樣?”我看了半天,啥也沒有看出來。母親指着一棵極爲茂盛的白薯秧兒:“你看這是啥?”啊,一朵白裏透紅的喇叭花,花的裙邊呈乳白色,花心處則是粉紅色,非常好看。母親又指着另一棵說:“這兒還有。”我說:“長這麽大了,還沒有見過白薯開花呢!”母親說:“常言說鐵樹開花好見,白薯開花難尋。不要說你了,就是現下五六十歲的人又有幾個見過呢!” 我看着母親興奮的笑臉說:“這裏有啥講究嗎?”母親說:“講究大啦!人老幾輩都盼着自家地裏白薯開花,‘白薯開花,時叽蟀l!’咱家該有喜事啦。”我說:“能有啥喜事啊?”母親說:“我想來想去,這喜事一定應在你的身上。說不定你能升上高中,上個大學,咱家要出個人才呢!”聽了母親的話,我立時感到一種壓力,暗暗地說:母親啊,你是在給兒子壓擔子啊!單靠一朵白薯花,就能出一個人才嗎?此刻我想,我該怎麽回答母親。我想了一會兒,對母親說:“媽媽,我會努力的。”母親笑着點了點頭:“你會的!我的兒子我知道。” 從此,我更加奮發努力學習,從初中到高中,直到以優異成績考上大學。其間,父母親隻是一心一意供我上學,從不過問我的學習成績。他們了解自己的兒子,知道兒子一定不會荒廢學業,一定會給他們争氣的。回想這一段經曆,我常常記起一句老俗語:“知子者,父母也!”也記起生物課老師那個關于白薯的評語:“第一功臣”。

一九五二年,我们初中生物课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当前支撑农村生活的第一功臣是哪一种农作物?”大家竟异口同声地回答:“白薯”(即红薯)。因为当时学校大灶上几乎顿顿都是大锅煮白薯。 豫东位于黄河故道上,长期饱受风沙盐碱灾害,小麦、大豆、高梁产量低而不稳,却偏偏宜于白薯生长。当时,被饥饿熬煎的贫苦农民,刚刚在土改中分得土地,首先想到的就是多栽几亩白薯,以解决温饱问题。 寨里村是栽植白薯的大村。每年一开春,村子周围的田埂上,就布满一畦一畦的白薯苗圃,待到四五月秧苗长到尺把长时,就用剪刀剪成五六寸长的节节,一棵一棵地栽到大田里。每到此时,东地、西南地、西坑儿,北地的黄沙地里,就会聚满了栽白薯的人群,男女老少一起上,担水、挖坑、栽苗,不到十天时间,成片的白薯就栽植完毕。待到白薯秧长到二三尺长时,又得翻一次秧,防止秧上扎根分散营养。到了九十月白薯的根部纷纷隆起,就开始收白薯了,又是全家一起上,割秧、挖薯、拉运。那时每家收的白薯,少的数千斤,多的上万斤,大多储在地窖里,一部分切片风干,一部分打粉做成粉条。 我家每年栽白薯四亩左右,可收白薯八千多斤,都储在挨着西城墙根的地窖里。这个地窖,长约六尺,宽约三尺,深约四到五尺,上面用秫秸搭盖,再覆以厚厚的土层。窖里温暖潮湿,白薯储放一个冬天也不会坏的。每过一两天,母亲就让我从地窖一角留出的孔洞下去,提一篮子白薯出来以备食用。周围有七八家地窖和我家相连,都储有数千斤白薯。那时的农村,民风纯朴,从未出现过谁家白薯被偷的事儿。

当时家里的主食就是白薯,辅以高梁和黄豆。小麦产量低,市场价格高,都舍不得吃,除了给过年节留下少许外,大多都卖掉了,换成钱供日常花用。我家一个大冬天吃饭都是老三样:早上白薯稀饭,中午大锅煮白薯,晚上白薯水,再加上高粱豆混蒸的窝窝头,副食就是炒萝卜丝或腌咸菜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吃白薯长大的。所以,把白薯定为支撑农民生活的第一功臣,我举双手赞成。 这白薯中,凝结着父母亲的劳苦,也寄托着他们对我的美好希望。 且不说父母亲在白薯栽种、管理、收获中付出的辛劳,单就说父亲每月为我在学校搭伙,挑送白薯所受之苦,也实在让我心疼。我们学校离家三十里地,中间要穿越连绵七八里的沙岗。父亲年轻时为地主扛活留下贫血病的病根,每月却要挑百十斤白薯在这条路上往返两次。想起他在坎坷的沙路上艰难前行的脚步和大汗淋漓的身影,我都忍不住泪水涔涔。我对父亲说:“你太苦了,这个学我不上了,回家和你一块种地去。”父亲却笑着说:“这算什么苦!过去给地主家扛活,风里来雨里去,那才叫苦。现在咱种的是自己的地,供的是自家的孩子,学到手的是咱自家的本事,这叫苦中有甜。”父亲嘿嘿地笑了,此刻我体会到这笑声中寄托着父亲对儿子多么深重的期冀啊! 父母亲的心思我理解,他们在成为土地的主人之后,就一心想着让自己的儿子活得有尊严。我每次回家,母亲都对我念叨着:“孩子啊,好好读书,给爹娘争争气,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一年的暑假,我背着行李刚进家门,母亲给我端上白薯汤和窝窝头,对我说:“快吃吧,一会儿我带你去看个东西。” 太阳快要落山了,母亲领着我来到西坑儿我家那一亩多白薯地。

白薯秧已有三四尺长,已经翻过了一次秧儿。我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母亲说:“我要你看的不是这个。你好好看看,今年的白薯秧儿,和往年有啥不一样?”我看了半天,啥也没有看出来。母亲指着一棵极为茂盛的白薯秧儿:“你看这是啥?”啊,一朵白里透红的喇叭花,花的裙边呈乳白色,花心处则是粉红色,非常好看。母亲又指着另一棵说:“这儿还有。”我说:“长这么大了,还没有见过白薯开花呢!”母亲说:“常言说铁树开花好见,白薯开花难寻。不要说你了,就是现下五六十岁的人又有几个见过呢!” 我看着母亲兴奋的笑脸说:“这里有啥讲究吗?”母亲说:“讲究大啦!人老几辈都盼着自家地里白薯开花,‘白薯开花,时运大发!’咱家该有喜事啦。”我说:“能有啥喜事啊?”母亲说:“我想来想去,这喜事一定应在你的身上。说不定你能升上高中,上个大学,咱家要出个人才呢!”听了母亲的话,我立时感到一种压力,暗暗地说:母亲啊,你是在给儿子压担子啊!单靠一朵白薯花,就能出一个人才吗?此刻我想,我该怎么回答母亲。我想了一会儿,对母亲说:“妈妈,我会努力的。”母亲笑着点了点头:“你会的!我的儿子我知道。” 从此,我更加奋发努力学习,从初中到高中,直到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其间,父母亲只是一心一意供我上学,从不过问我的学习成绩。他们了解自己的儿子,知道儿子一定不会荒废学业,一定会给他们争气的。回想这一段经历,我常常记起一句老俗语:“知子者,父母也!”也记起生物课老师那个关于白薯的评语:“第一功臣”。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