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综合

吴永煌 ‖ 父亲的看点

综合 2019-12-20 22:40:01
相关推荐

世上万事万物都有或大或小的看点,我的父亲也是一样,他的看点就是《兵团日报》,这本身也就是他的看点。

几年前,我就打算写本书,书名都起好了,就叫《家谱》。原因是老家来信说要重新续写家谱,可父母早在1959年就从鱼米之乡的皖江支边来到了新疆兵团团场,压根也没有再回老家定居的想法。不是不喜欢老家,而是情有所系,我们兄弟姊妹都在新疆成家立业。既然如此,还不如干脆自写一部家谱,算是对家乡家谱的补充,一来好让后人知道自己的来龙去脉,二来也好让老家人知道我们这家人在新疆兵团团场的艰难奋斗和幸福生活。父亲听了非常赞成,但提出了一个要求,书里一定要有一张他看《兵团日报》的照片。我感到非常好笑,干吗非要这样一张照片?他说:“几十年了,我就是靠《兵团日报》了解兵团变化的,是看着它走过来的。”

父亲和其他兵团人一样,对兵团情有独钟。六十多年过去了,他没有离开过兵团,把自己的青春和子孙都献给了兵团。父亲在兵团的感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单订阅《兵团日报》的故事可以让我写千言万语,这就是他深爱兵团的情结之一。文化大革命以前,《新疆生产战线》(《兵团日报》前身)都是公家订阅,父亲在连队做业务工作,和连队文教处得比较好,每次报纸一到,文教都要先给我父亲留上一份。尽管那时照明靠的是煤油灯,父亲凡白天在办公室没看完的报纸,他都要带回家坐在煤油灯下仔细阅读。文化大革命时,他以业务办公室的名义订阅了一份《军垦战报》(《兵团日报》前身),期期必读。文化大革命后,公家慢慢取消了给业务干部订阅报纸的待遇,父亲便采用借阅连队主要领导报纸的办法,挤时间阅读《新疆军垦》(《兵团日报》前身),后来干脆自己订阅了这份报纸。1997年,父亲光荣退休了,搬到农七师师部所在地奎屯市居住了,借阅连队主要领导的报纸已经不可能,又怕订阅报纸信息不灵而错过机会,听说团场要给每位退休的干部赠订《兵团日报》,就打电话嘱托我每年一定要给他赠订上一份《兵团日报》。我也满足了他这个愿望。父亲每年听到这消息,非常高兴。这几年一到报刊征订时间,父亲都还要打电话过来嘱托:“千万不要忘了问问团里,明年还送不送《兵团日报》啊。”父亲对兵团有着特殊的感情,阅读《兵团日报》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每次我去奎屯看他,他总是兴致勃勃地聊起来,什么兵团又有好政策了,又有什么大项目了,什么咱们团场又上《兵团日报》了,还要把叠得整整齐齐的《兵团日报》拿出来让我看。总之,阅读《兵团日报》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是靠这几份报纸了解兵师团情况的,他的大部分空闲时光就是读着这些报纸度过的,他从中了解和希望着兵团发展的今天和美好的明天。

《家谱》初稿写完了,好朋友们看了后建议,如果每篇文章附上主人公的近照就更好了。父亲看了书稿和听了建议后,也连连称赞说:“对。对。要比老家的老谱有看头。咱一家人在新疆,咱自己续谱,加上照片,到时候也给他们寄几本去,让他们看看我们的风采。”当即,父亲显得特别讲究,非要翻出一张套红的《兵团日报》,带上老花镜,做出一副认真阅读的样子,要我给他照张像,并嘱托说:“一定要把《兵团日报》报名照上,谱里写我的那篇文章就用这张照片。”这就完全可以满足父亲的愿望了。也确实实现了父亲的愿望。

《家谱》终于出版了,我首先想到的是父亲。父亲就象当年有了我一样,捧着散发着墨香的《家谱》爱不释手,放在鼻子跟前闻了闻,然后用手不住地摩挲着。“我那张照片呢?”“你看呗。25页。”他急忙翻到那一页,看着他那张阅读《兵团日报》的照片,又象一件天大的心事稳稳落地似的,笑眯眯地端详着,嘴里连连念道:“出来了。真的出来了!”整个老脸完全像一个灿烂的太阳公公。

现在,我父亲的床头摆放的就是《兵团日报》和那本《家谱》。我想,它们将永远是父亲闲暇之余的最爱,这些是他一生的情结和看点!

作者简介:吴永煌,中国民间文艺家、新疆作家、新疆兵团作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