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爱恨交织曾可达(北平无战事)书评

评书大全 2020-01-01 04:50:01
相关推荐

生活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所谓的宏大叙事最后往往成为背景而一团模糊,一些针头线脑的细枝末节却让人萦绕心间,历久弥坚。看过的电影经常也是这样,主角的脸庞时常无从记起,辨不清模样,反倒是有些配角却记得异常清晰。我对于《北平无战事》就是这样,在诸多人物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个亦反亦正的曾可达——这个颇具悲情意味的人物。

曾可达一出场,并不讨人喜欢。他时不时打出建丰的牌子,那副大权在握、舍我其谁的样子给人的感觉更象是狐假虎威、拿着鸡毛当令箭,让人不由的生厌,更主要的是他还力主将一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共产党林大潍给枪毙了,这就要算得上可恨了。他中间的表现也乏善可陈,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不论是与徐铁英过招,还是与方孟敖交锋,他甘当马前卒,事事冲锋在前,往往又虎头蛇尾,不但占不到上风,反而遇到紧急情况又束手无策,屡屡被对手逼至墙角——给建丰打电话请示,就一“电话哥”,无脑人一般。

然而,曾可达身上又有着很多让人喜欢的品质。他出身贫寒之家,没有什么后台,没有任何背景,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向上攀登,直到成为铁血救国会的老大建丰同志可以倚重的人物;他执着于理想,满腔的报国热情,誓要扶大厦之将倾,这与已是日薄西山的蒋氏政权其他官员的颓废之状形成了鲜明对照。他勤勉有加,不但白天要参与五人小组的工作,处心积虑的维持彼此的关系,以完成建丰同志交给的任务,而且深更半夜的还要骑着自行车跑几十公里去和下线见面,可以说是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铁血救国会,奉献给了自己心中的领袖建丰同志,奉献给了所谓的党国事业,一心一意地替党国卖命;他非常清廉,虽然已经有所成就,轻而易举就能让自己的父母过上不错的日子,但他在国民党这个大染缸里洁身自好,仍让父母在江西农村,只是每月寄生活费给他们;他还嫉恶如仇,颇敢主持正义,对于贪腐犯马汉山之辈,对于党棍徐铁英之流,他从内心里鄙视,根本不拿正眼瞧他们,甚至在最后习惯于事事请求的他也爆发了小宇宙,敢于违抗上命开仓放粮。

但是,曾可达最让人感到惋惜的,是他最后的自杀。好死不如赖活着,更何况他并未走到绝境呢?他可以去南京、去台湾谋求东山再起,可以回江西老家终老此生,甚至可以反正投奔共产党这边,为什么要自寻短见呢?有人说他是因为任务失败,失去了自己心目中的神——建丰同志的信任,被他视作献身对象的组织无情地抛弃了,成为一颗弃子,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有人说他是因为背着建丰同志和自己的老乡老方联系,却惨遭拒绝,怕被建丰同志发现,最后只能忧惧而死;有人说他是死于理想的破灭,因为对自己所献身的人和组织感到深深的绝望,他满腔热血投身其中的正义的、伟大的事业,竟然连几个家族的贪腐都战胜不了……

他的死到底是为什么,理想?思想?体制?而在我看来,他是死于自己——他无法解开自己内心深处的疑惑,对于自己此前所信奉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对人生感到了从未有过惶惑和不安;又或者说,他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意识到了自己在历史漩涡中的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对于满怀热情的人来说,最具杀伤力,足以杀灭他身上所有求生的意志;而更感悲哀的是,他除了所谓的工作之外,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到头来连一个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以至于最后来祭奠他的,却是他曾经的对手,这不可笑吗?到了这份上,他的死早已注定——非是形势逼他死,而是他自己把自己拖入了死胡同,他过不了自己内心的那道坎。

实质上,当个人面对一个已经僵化、行将就木的体制时,都面临着选择的难题,是随波逐流还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前者为自己内心所不甘,而后者则要冒着被其吞噬的危险。强悍者如李鸿章,身处晚清的黑暗政治中,不得不自嘲自己是一个裱糊匠,只能是到处粘粘补补。而曾可达呢,则只不过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人物,更不可能去挽救一个即将灭亡的蒋家王朝了。所以说,他的悲剧是从他决定加入铁血救国会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的了。

所以说,曾可达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怎么说他呢,让人爱倒谈不上,但他的确让人感到可恨,感到可怜,又感到惋惜,但更可怕的一点恐怕是,我们每个人或许都能从他身上看到曾经年轻的自己,只不过是我们选择了妥协,而他却选择了死亡而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