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时间线上的人类发展史(极简人类史)书评

评书大全 2020-01-01 03:50:01
相关推荐

我一直觉得对于任何复杂事物的有效理解,是由点及线到面的过程(当然人对外部世界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任何决策是上述过程的逆向,由综合性的面型知识,尽管多线索分析,最终形成认知点和决策点,对于整个世界的抽象认知点,我愿意把它称之为“哲学”)。

首先,我们接触到事物的某些局部,某些要点,我们研究、分析,进而理解,但是点与点之间需要某种逻辑线从能串联起来,否则杂乱无章,无法在大脑中进行有效存储与抽象。

世界就是这样一个复杂事物,而其有两条明显的逻辑线,一条是地理线,五大洲四大洋、北半球南半球、亚欧大陆新大陆、热带温带寒带、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等等;一条是时间线,从地球诞生、生命出现再到人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即将进入人工智能、外星探索的新时代。

而《极简人类史》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为我们刻画了这么一条简要的时间线。

让我们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再浓缩总结一下:

首先宇宙产生于138亿年前的一个有近乎无限大能量、无限小体积、没有时间的奇点的大爆炸,伴随着这个奇点的爆炸,能量开始向外释放,空间开始膨胀,时间出现了。

随着能量的释放,空间的膨胀,内部开始冷却,并且伴随着不同力量的出现,包括引力和电磁力,能量的冷却和吸引力量导致能量逐渐凝结成最基础的物质,也就是基础粒子夸克。

在宇宙空间膨胀速度逐渐放缓的同时,基础粒子夸克之间进一步受吸引力量推动,不断形成复合物质,从质子,电子再到少质子少电子合成的前序元素原子,到更多质子和电子合成的后序元素原子。

然后就是原子合成分子,分子组成物质,物质组成星云,星云吸引碰撞粘合成星体,而星体组成星系。在物质相互吸引的同时,宇宙的扩张力仍然在持续,宇宙星体就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力下形成新的平衡,维持星体规律或不规律运动。

这过程中的一些重要节点是,大爆炸40万年后,产生宇宙背景辐射,即形成最初的粒子之间发生电磁力相互作用的痕迹;又过了4亿年,第一批恒星产生;又过了6亿年,第一批星系产生;

首先产生的星体恒星主要由前序元素,包括氢、氦、碳、氧等组成,在恒星的聚合反应中,由于高温高压的条件所产生大量后序元素包括镁、铝、硅等物质被抛离恒星,组合成形成围绕恒星运动的星体,行星。

而地球这颗行星,在45亿年前诞生,也就是宇宙诞生93亿年以后。早期地球炎热而危险,其自身通过引力不断捕获陨石和小行星,从而遭受撞击,导致体积增大。

“重力分异”导致比较重元素,如铁和镍沉积到地球中心,形成地核,并且产生磁场,保护地球避免危害性质的宇宙辐射。较轻的元素上浮形成地壳。再轻一些的元素被地球表面火山以气体形式喷出,形成早期的地球大气层。

随着地球开始慢慢冷却,最终水蒸气组成巨大云团在地球上空循环,通过降雨,形成早期的海洋。

由于气体原子运动太快,而固体原子运动太慢,只有液态水是促进分子化合适宜的环境,因此在35亿年前,也就是地球形成10亿年以后,最初的生命体在海洋中诞生。

然后,生命体又沿着从简单到复杂的路径进化,从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植物、昆虫、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然后由猿类进化出类人类祖先,包括最早4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250万年前的能人,180万年前的直立人,70万年前的海德堡人,最终在25万年前的东非地区,进化出我们人类,即智人。

智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采集狩猎时代,而在个时代一直延续至公元前1万年左右,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进入农耕时代。

在狩猎时代的25万年里,智人从其诞生地东非地区向其他地区迁移,路线为由东非向北,穿过苏伊士运河区域及阿拉伯半岛,进入中东新月沃地区,再由该地区向东西两路进发,向西进入欧洲,直至到达不列颠群岛,向东穿过伊朗高原进入南亚地区以及穿过西域,直至中国西南地区、华北平原、蒙古高原以及西伯利亚地区。再由西伯利亚穿过白令海峡进入北美洲,继续向南,穿过巴拿马地区进入南美洲直至南部地区。此外,中国南部及东南沿海地区的人类继续向南,进入中南半岛、菲律宾等区域,然后早期人类可能通过滑简易的舢板由印度尼西亚群岛向西进入新几内亚地区,最终抵达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

最终人类散步在更加广泛的世界范围内,但狩猎时代的人类依旧生活在流动的小型部落中,在这个时代,人类数量的增加,通过采集狩猎的行为,尤其是比较极端的“刀耕火种”行为导致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和种类减少以及环境变化,而耕种来获取食物的行为,虽然在开始的时候效率远不及采集狩猎,但是随着动物的灭绝和环境变化,农业耕种行为逐渐由“星星之火”,到“并驾齐驱”,最终在竞争中战胜采集狩猎,成为人类主流的食物获取方式。除农耕方式以外,部分沿海地区的捕鱼活动帮助其建立人口更多,居住更集中的部落,其主要发生在澳大利亚。

距今1万年前,人类进入农耕时代,首先人类驯化部分植物变为农作物,驯化部分野生动物为家禽,随着除草、灌溉等技术的熟练使得这种农业方式比采集狩猎更有效率地获取自然界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和资源。这种竞争关系最终会表现在农业部落与狩猎部落之间的军事冲突,而资源更多的部落拥有更多的人口,也就意味着更强大的力量。

而整个世界的人口由农耕时代初期的600万,增长到1750年现代社会初期的7.7亿。

人口增长的动力首先来自于灌溉技术,其最开始影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中国华北平原也是人类社会最早独立产生农耕文明的地区。

进入农耕文明的人类社会,开始受到“马尔萨斯周期律”的支配,即人口增长、农业产量及社会秩序三者之间的关系,当农业生产力提高之时,社会繁荣,社会秩序井然,人口规模增长,当人口规模增长至超过农业产出所能承受的规模之时,社会秩序平衡打破,冲突与战乱就会发生,战乱导致人口减少,当人口减少至潜在土地产能可以给养的水平之时,社会秩序恢复,人口进入新一轮的增长。而人类人口绝对水平的增长完全取决于更多的土地拓荒。

在上述三者因素之外,农业社会的人类开始面对狩猎时期人类不曾面对的问题,即流行性疾病。

采集狩猎部落人类没有流行性疾病,因为其规模小且流动性强。而农耕社会,人类与牲畜密切接触以及人口聚集密度的增加,为病原体创造出适宜的环境。但是另一方面,流行疾病经常爆发的非洲-亚欧大陆地区,随着人口疾病充分的交换,存活下来的人的免疫力不断增强。而其他地区,典型如美洲地区人类生活环境相对独立,因此在大航海时期首次与欧洲人遭遇时,双方免疫力水平巨大的差别,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在传染病的帮助下,数量极少的欧洲人轻而易举的战胜美洲土著,北美的阿兹特克帝国和南美的印加帝国在16世纪遭遇欧洲探险家之后,大量人口死于诸如天花病毒等流行疾病,并且最终崩溃,其人口下降了约50%-90%。

人类由狩猎时代进入农耕文明以后,人口也有游荡部落转为村庄、甚至城市聚集(人类第一批城市和国家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非洲-亚欧大陆区域,阿卡德王国的萨尔贡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帝制国家,但是可能由于过度灌溉造成土地盐碱化,农作物严重减产,该地区在公元前3000年末人口骤降;在美洲第一批城市和国家的出现则相比晚了2000多年;而在大洋洲,城市与国家从来都没出现过),随着规模的扩大,人类就需要找到定义自己与邻里关系的新方法、新途径,由基于血缘关系的部落家族式规则向更加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制度转变。

在两性关系中,由于在冲突时有发生的古老社会中,每户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完全依赖尽可能多生养子女,女性通常没有多少机会承担更加专业化的角色,而这些角色往往会带来巨大的权力和财富。因此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完全依赖于男性。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女性在战争后勤及战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在西方国家战后妇女选举权迅速普及的主要因素。

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一些人类农业边缘区域(农业核心区域在新月沃及华夏平原地区),如西欧地区,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农业水平进一步的发展以及广阔区域的统一,从而造成国家课税基础有限,而区域内国家间激烈的竞争就导致其必须把资源获取的眼光投向其他更广阔的地区,于是西欧国家主导的大航海时代来临。

大航海时代导致人类农业社会首次产生最大范围的全球贸易网络(中国古丝绸之路,即汉代与西方同时期的罗马帝国,通过西域中亚地区的连接陆地贸易也可被认为人类最早的全球贸易网络),该网络为欧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同时也带来了崭新的关于地理、自然世界信息。这些让欧洲知识分子触手可及的新信息洪流,对于打破常规、催生质疑和创新性思维方式发挥关键作用,通过脱离旧观念的束缚,不断试验新观念,催发人类历史上的科学革命。

全球贸易网络的产生导致几个人类重大变化:

1.16世纪以前,最活跃的努力贸易存在于伊斯兰世界,大部分的奴隶来自于北方斯拉夫民族或突厥族。从16世纪起,欧洲奴隶贩子开始进行将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的努力贸易。

2.西欧国家逐渐从人类农耕时代的边缘地带,来到全球贸易网络的核心区域。

总之,科学与技术革命打破了1万年前到1750年这段人类农耕文明时期的旧范式,世界人口在1750年之后的250年里,由7.7亿增长至近60亿,回想人类在采集狩猎时代人口翻倍需要约8500年,农耕时代需要约1400年,而最近这250年中,约每85年人口就翻一番。另一方面,如今人类每人每天可支配23万千卡的能量食物,而农耕时代平均水平只有这个数字的20分之一约1.2万千卡的能量,而采集狩猎时期更是少至3000多千卡能量,仅够维持人体合理的健康状态。

人类在过去的25万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今已进入人工智能技术普遍发展的新时期,与25万年前出现的狩猎文明、1万年前出现的农耕文明、以及250年前开启的全球化文明相比,相信人类社会将更加有能力过渡到一种可持续、与生物圈更加友好的新关系模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