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快乐是 快乐的方式不止一种(维特根斯坦与哲学)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2-31 22:45:01
相关推荐

并不是要讲快乐,而是在看完全书的时候,脑子里自然蹦出来的张国荣的这句歌词,这句词本身某种程度上契合了书中阐述的思想,虽然很难用某种总结性的话语简单描述清楚其中的逻辑,而且这本身也是维特根斯坦所反对的(即某种单一的理论),不过我仍愿意尝试一把,为自己的所思所想有所记录,下面就开始吧。

人们看哲学书大抵都来自于内心的困惑,而困惑的核心一般来自于这个问题: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毕竟愿意思考世界本源的人太少了)

千百年来,无数的哲学家前仆后继的在这些问题上寻求答案,而寻求的方法,在近代,即20世纪中前期发生了重大转向。按书中所说,这种转向并不是由维特根斯坦以一人之力做到的,甚至不是主力,不过所有人都在研究维的著作倒是作者承认的。这其中作者给出了两个判断的标准,但这不是我想说的重点,对维在哲学界的历史地位,就像评价某个NBA球星的历史地位一样无聊。最重要的是,维用他的方式,让我们开始看清千百年来哲学迷思的症结所在。

下面将列出的是对我自己影响最大的那些关键的观念:

1.语言即思想。

这是最重要的认知,因为缺少对语言本身的认识,才有了无数的哲学迷思。最初,这点在《逻辑哲学论》中以某种极端方式所展现。维说,之所以我们总是想不清楚这些问题,是因为它们在实在世界和语言之间缺乏一种映射。一个清晰的语言在这里被严格限定在遵守逻辑体系的子语言,它们的原子命题、组合关系、复合关系,都和实在世界有一种严格的映射。这意味着,只有自然科学才可以能被清晰的表述,除此之外的问题,所做的任何语言描述都是徒劳的,因为其没有任何实在的对应,所以不可能被“说”清楚。维在这里并不是说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应该有,恰恰相反,这些“不可说”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体现在我们的语言之外,因而被称之为神秘之物。

当然,这种理论并不严谨,其实维自己在整个后期思考中都在对其进行批判。但这个思路是不变的,即语言问题才是核心问题,从语言的认识上对这些问题进行“澄清”而不是试图建立一种新的理论去“解释”才是正确的方向。

2. 意义即用法。

维自己后期的转变来自于这样一个认识,即语言不仅仅只有逻辑描述这么单一的功能,它有着更丰富的内涵。这让对“意义”的产生和理解有了新的想法。

当我们说,“XX的意义是什么”的时候,这种表述本身有被误用的风险。不如说,“我们把这些事实认作为XX”,这是一种“语义转向”。即,不能也不应当追求一个字词的某种本质的深刻的抽象的统一理论,而是一组拥有某种相似性的生活实践和形式表示了该字词的意义。

这种认知来自于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思路,即考察我们是如何学习语言和理解字词的。用书中的叫法,称之为“哲学心理学”(读这部分的时候,基本上我的三观处在一种剧烈的波动中)。我们都听说过笛卡尔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维针对这句话,做了充足的反驳。我尝试用我自己的理解对这个思路做一个简单的叙述。

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我们学习语言中的字词,并不是由这个字词“指向”实在世界中的某个事物学到的。这点得到了哲学界广泛的认识,也是很颠覆的观点。我们对词汇的学习,其实来自于其在各种对该词使用场景下用法的直接理解,因而习得的一种技能。这里的“理解”,并不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不是一种“心理活动”,而是对词的多种用法而产生的直观的认识,是自呈现的。是各使用场景的一种“家族相似性”,即不同中的相同那部分,我们“习得了”这些用法,因而“理解”了该词。所以说,意义是什么?意义就是我们如何去使用它,去实践它,因为我们就是这么学习到的。

“理解乃是知道怎么做某件事情;就语言而言,理解语言意味着知道怎么使用语言”(这个观点引发了我对程序语言中“lambda演算模型”的迷思,在那里,所有的基本对象同样可以全部定义为过程)。

“我思故我在”的问题在于,它认为词汇的意义在于客观实在于我们内心之中的一种内在呈现,某种心灵深处的思考。拿我们对数字的理解来说,我们理解1,2,3这些符号含义时,并不是某种抽象的神秘的图像在心中涌起,而是我们习得了在非常多的场景下,如何使用1,2,3这些符号。它既可以是我们的手指(这是一种场景),也可以是我们走路的步数,仍可以是我们多少次做某件事情,你能说只在其中一种场景下,我们内心深处就已经明了了数字的真正意义么?(虽然我们在最后认识到数字可以抽象为一种严格的代数结构上,但这个认识过程本身是值得思考的)

3. 语言是一种社会公约,对它的解释的合理尽头就是生活形式,并且不存在私人语言这回事。

这句话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容易理解。它仍然根植于对“我思故我在”学派的抨击当中。因为如果说语言即思想,又是一种群体生活形式的规则的体现,那意识或者说智能本身就是不能独立存在的?维特根斯坦给出的答案是:就是不能。而且不会存在私人语言这种东西,把一个鲁滨逊刚出生就扔到一个荒岛上,那么他并不会自发的产生某种自己的语言,按我的理解,自我意识和智能也不会出现。为什么呢,如果说语言是规则,规则是某种制约,一个人是不能确定自己是在遵守规则还是只是以为自己在遵守规则。

没有私人语言是维特根斯坦受到最多争议的地方,原因在于上面原因所导出的一个悖论,即这个私人语言同样适用于群体语言,这个群体怎样确定它是否在遵守规则? 维的答案是:不确定。不过我对这个争议倒没什么认同,一个人和一个人类群体的类比本身并不贴切。我所疑惑的,更多是,维特根斯坦思想中所隐含的那种认知相对主义观念,这个观念是有毒的,巨大的空洞和迷失在里面,我还想不清楚这点。

Rust的分割线

打字好累,暂且到这里吧。回到标题上来,我觉得阅读维特根斯坦思想最大的收获在于,当说“快乐是什么”的时候,我们想要说的也应该说的,不是寻求一种抽象的定义,而是“吃到想吃的东西的那一刻,我爱的人也爱着我,交到了很好的朋友,读了一本好书,等等这些,我们称之为快乐”,快乐的方式不止一种,不是么。同样的,在询问“生活的意义”时,不会去陷入一种虚无的抽象的迷思,而是“某种良好的这样那样的生活形式,我们称之为生活的意义”。毕竟,只有当你被苦闷、不快等负面情绪笼罩时,才会问这个问题,想一想你快乐的时候,充满激情的时候,有在问么?因为它们已经用实际的形式解释了生活的意义。如果你非要追问“痛苦的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的话,我会说,你对生活的理解,全部来自于对生活的各种实践本身,痛苦作为一个过程自然也定义了你的生活。其实当在追问这个问题的时候,问的不是意义,而是痛苦的价值,是如何有一个更好的生活。这里对“好”的定义,已经属于伦理和美学的范畴,如果有人甘愿忍受痛苦承认其价值并付诸于实践,那这对他来说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所探求的更多会像尼采的强力意志、加缪的反抗、布罗茨基的激情、甚至许三多的“好好活就是有意义”等这些实践。

所以,那个真正应该被追问的问题应该是:“何为良好生活”。不过在这里,就先以对“意义”的澄清作为结尾,并向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致敬。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