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对翻译的一些质疑与讨论(西南联大英文课)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2-31 16:40:01
相关推荐

首先声明,本人对各位译者、编辑抱以真切敬意,你们给读者带来了一本极有价值的好书,在此衷心表示感激,也希望未来有更多这样的好书出版,净化一下目前浮躁庸俗的出版市场。

本贴仅探讨书中的一些翻译问题,纯粹一家之言,完全出于学术交流的动机,望大家理性探讨,不要人身攻击。

我是律师,目前在国外留学,没有文学创作、翻译的经验,仅有法律翻译、影视字幕翻译经验。虽然本人水平有限,但在阅读过程中仍发现了一些翻译方面的缺陷,故在此提出我的意见,希望能和大家探讨。(我是kindle版,看不到页码,还请见谅)。

============按页数先后顺序排列,阅读中若发现新问题将随时更新===================

第1课 《贫瘠的春天》

【英文】:How he knew that the time had now come when sap should stir in trees and life begin to move in the soil he could not have told himself.

【译文】:他怎会知道正是这时候树木的汁液开始颤动,泥土中的生命开始苏醒呢?他无法给自己一个答案。

【我的意见】: 而这树液还在枝干里萌动,生命尚在泥土中苏醒的时节,他又是如何感知到的?他自己也讲不清楚。

【理由】:(1)“他无法给自己一个答案”,这翻译有点让人出戏。毕竟“无法给自己一个答案”多用于现代语境,拿来描述民国时期的农民不太合适。原文he could not have told himself,虽可直译为“他甚至不能跟自己讲明白”,但作者本意并不是“老刘真的在自己问自己”,作者只是想表达“老刘知道春天来了,却又说不清楚为什么春天来了”,故考虑主体身份,更适合翻译为“他自己也讲不清楚”。

(2)原文整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是——树液还在树干里,生命还在泥土里,还没发芽出来,老刘怎么知道它们在萌动、在苏醒?——这是为了突出中国农民那种本能的、熟知农事的形象。译文并没有突出这一点。

—————————————————————————–

第1课 《贫瘠的春天》

【英文】Most of all, in any other year than this he might have pointed to his wheat fields, where he planted wheat in the winter when the land was not needed for rice, and where, when spring was moving into summer, he planted the good rice, for rice was his chief crop.

【译文】最重要的是,往年他还会指着麦地给大家看。在这块地上,他冬天种麦子,因为那个时令没法种水稻;快入夏时,他就会插秧种稻子,而且收成很好。水稻是他田里的主要农作物。

【我的意见】最重要的是,往年他还能指着麦田来说事。在这块田里,他冬天种麦子,因为那时节种不了水稻;到了春夏之交,他就赶忙种上优质稻,这可是他最要紧的收成。

【理由】(1)might have直译应该是“他可能会”,所以用“他还能….”代替原译文“他还会….”更准确些。

(2)译者在这一段多处使用了“给大家看”,虽然是合理的增添,但我认为三处“指物”的场景都是“给大家看”,略显单调。如果是我,会尽量用不同的方式处理。此处改用“指着…来说事”。

(3)“he planted the good rice”的意思应该是“他种上了优质稻”,原译文“他种下稻子,且收成很好”是错的。下一句已经说了“稻子是他最主要的作物”(就靠卖优质稻米挣点钱);而且“种下稻子,收成很好”本身也不符合逻辑,收成是有好有坏的,每年都不一样,不可能“种下稻子,就一定收成很好”。民国时期的两位译者也分别将此处翻译为“嘉禾”“良好的稻米”。

(4)for rice was his chief crop,译文采用了直译“水稻是他田里的主要农作物”,纯属描述客观事实,没有感情色彩。我改译为“这可是他最要紧的收成”,旨在突出“种水稻”是挣钱糊口的紧要事情。

—————————————————————————– 第1课 《贫瘠的春天》

【英文】He ached to plow it up and make it look like a field again, yes, even though he had not so much as one seed to put in it.

【译文】他很想念犁地,想念平整耕田的样子,是的,就算他连一颗可以播撒的种子也没有。

【我的意见】他做梦都想着犁地,做梦都想把它重新规整好,是的,哪怕连一颗可以播撒的种子都没有。

【理由】He ached to…,译者翻译为“他想念…”,完全没表现出英文那种“想一件事想得心痛”的感觉。此处老刘并不是想念犁地,而是为了活命想尽快犁地(但没了工具和牛),因此想得心痛。中文里没有对应的单词来翻译ache to,故使用中国人习惯的“做梦都想…”。

—————————————————————————–

第2课 《负重的牲口》

【英文】… a straw hat shaped like an extinguisher with a preposterously wide, flat brim.

【译文】…草帽,隆起的部分像个灭火器,帽檐又宽又平,看上去有些怪异。

【我的意见】… 草帽,隆起的部分像个灭烛罩,帽檐又宽又平,看上去有些怪异。

【理由】 译者将“extinguisher”翻译成“灭火器”是错误的,考据不够严谨。第一,草帽我们大家都见过,隆起的部分像灭火器吗?第二,课后注释写得很清楚,此处extinguisher是指“灭烛罩”,不知道译者是否仔细参考了课后注释。在毛姆时代,普通家庭不会使用现在这种灭火器,而是用一种圆锥形的罩子来灭火,所以文中的extinguisher在今天已不能称为“灭火器”,而应称为“灭火罩”,但此处翻译成“灭烛罩”更恰当些,毕竟“灭烛罩”一词还偶尔可见,“灭火罩”一词很多人就看不懂了。

—————————————————————————–

第22课《教育的目的》其中有一段翻译,译文不符合原文本意。

【英文】:An easy and elegant skepticism was the attitude expected of an educated adult; anything might be discussed, but it was a trifle vulgar to reach very positive conclusions. Opinions should be such as could be discussed pleasantly at dinner, not such as man would fight for. 【译文】:受过教育的成年人理应自由且恰当地有所怀疑;任何事情都值得讨论,而只有凡夫俗子才会妄下定论。各种真知灼见应该是餐桌上愉快的谈资,而不是面红耳赤争取来的东西。 【我的意见】:受过良好教育的成年人理应具备一种敢于质疑又不滥于质疑的精神。任何事情都可以讨论,但若硬要得出一个定论则未免流俗三分。正如晚餐时畅聊的谈资一样,观点是用来交流的,不是用来争斗的。

【理由】:(1)在形容人的态度时,“质疑”在中文里更褒义,“怀疑”则更中性甚至贬义;而且对于观点之争,中文也更习惯用“质疑”。英文原文是鼓励大家“独立思考”“不要盲从”,故用质疑更好。

(2)“自由且恰当地怀疑”,不符合中文习惯,中文从来没有“自由地怀疑”这种搭配;“恰当地怀疑”也很拗口,真要直译也不如用“适度地怀疑”。考虑到中文喜欢排比、对仗的习惯,翻译成“敢于质疑又不滥于质疑”会更顺口,更符合中国人思维习惯,同时也较为准确。

(3)“只有凡夫俗子才会妄下定论”,属于曲解原意。英文原意是“to reach very positive conclusions”(下定论)这件事本身就很粗俗,不管“妄”不“妄”,都粗俗。英文作者这样说是有理由的,即下一句Opinions should be…not such as man would fight for——观点不是用来争斗的。一有讨论就非要争出个“我对你错”,这种行为很粗俗。

(4)Opinions翻译成“真知灼见”,not such as man would fight for翻译成“而不是面红耳赤争取来的东西”,都是错译。原文表达的是“观点是用来交流的(就像晚餐的谈资一样),不是用来争斗的(不是用来fight for)”,完全承接了上一句“硬要下定论,很粗俗”。而译本的翻译,不仅意思很突兀,与上文完全脱节,而且逻辑上也说不通——“争得面红耳赤”为什么不能出真知灼见?为什么非要像晚餐聊天那样才能出真知灼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