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欲戴王冠 必承其重——如何重拾快乐 享受成功(自我驱动心理学)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2-31 16:05:01
相关推荐

世界上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想要的,一种是得到了它。——奥斯卡.王尔德

趋乐避苦是人类的本性,而快乐又常与成功密不可分。通常来说,成功意味着物质回报、社会认可、显赫地位,包罗了财富、价值、自我形象等,在心理上,给人一种圆满的获得感。

人人追求成功,但追求成功就一定能收获喜悦,成就人间喜剧吗?

接下来,给大家讲两个不同的故事,同样的悲剧。

故事隐喻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是泰坦族的后代,他违反宙斯的命令,帮助人类得到奥林匹斯山的圣火,带来了创造力和生产力,人类由此在地球取到了统治权,人间诞生了文化和文明。成功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因此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被用铁链在高加索山脉的山顶上,日日被老鹰啄食肝脏。

——所有追梦者在第一次梦想成功时都跟普罗米修斯一样,有着盗取火种的雄心,生活中的“普罗米修斯”们,虽然取得了成功,最终却也被束缚在了职业生涯的悬崖之上。

《西西弗的神话》

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触犯了诸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但由于巨石太重了,每每推上山顶就又滚下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最终,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所有梦想家在追梦途中就如同西西弗斯一样,有着不断攀登职业巅峰的斗志,生活中的“西西弗斯”们,即便付出辛劳的代价,最终却只能沉浸在成功的破灭中,无法攀上成功的高峰。

两则希腊神话的共同之处在于:周而复始的劳作,无休无止的幻灭感。

生活中的“普罗米修斯”和“西西弗斯”的共同之处在于:无论成功与否,结局都无法承受,快乐难以收获。

人们在攀登事业巅峰时,要征服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无论作为普罗米修斯的成功人士,还是西西弗斯的普通人,相信都可以从《自我驱动心理学》这本书中得到启发,找到【成功】与【快乐】兼而得之的方法。

本书简介

《自我驱动心理学》是美国《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商业必读书之一,作者史蒂文•贝格拉斯(Steven Berglas)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他长期关注职场人士的心理问题,帮助企业管理者、文体明星等摆脱职业倦怠的困扰,拯救自己的职业和生活,重拾健康快乐的人生。

在《自我驱动心理学》一书中,史蒂文•贝格拉斯旁征博引,全方位剖析了职业倦怠、成功抑郁等症状,给出了自我驱动的治疗方案。

这本《自我驱动心理学》可以帮你:

1、了解精疲力竭症的症状 √

2、分析成功抑郁的成因√

3、识别自我设限的行为 √

4、掌握享受成功、快乐的秘诀√

精疲力竭症:成功人士不能承受之重

精疲力竭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即当一个有竞争力的人在职业领域已经成功或即将成功之时,会经历一段很长时间的不安、压抑、沮丧或者抑郁的心理状态。

成功是把双刃剑,让人产生抑郁的那一面就是人们在达到目标后遭受精疲力竭症折磨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比没有达到目标,达到目标后才发现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改变,这种情况更为糟糕。面对失败时你总是可以回到起点“再试一下”这会激励你继续向前。但是面对成功,你只能问自己“事情就这样了吗?”没有第二次机会了。我们对成功寄予太高的期望,所以失望往往也很大。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认为自己受限于工作或职业生涯,并且无从逃脱,也无法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自我驱动心理学》中讲到了这样一个例子:企业家的经历。

莲花软件公司的创始人和前任首席执行官米奇·卡普尔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就将企业打造成市值2.75亿美元的企业,成功站在了信息科技行业的顶尖位置。但是,令众人不解的是,在业绩完成后不久,他就选择了离开莲花。他告诉《公司》杂志,“我选择辞职是由于个人原因……希望能够从自己的成功中解脱出来”,他发现事业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成功,但却无法使自己感到快乐。

米奇·卡普尔的职业成功反而给他的心理健康带了负面影响,这个现象并不稀奇。作者在对职场人士的咨询辅导中,了解到有相当高比例的处于事业巅峰的成功人士,不同程度地受困于“精疲力竭症”,出现精神健康和情绪控制问题。

已经到达金字塔顶端的成功人士甚至会作出各种自我设限行为,直接或间接地毁掉自己的职业生涯。

设限行为:浮士德式交易和皮拉斯复仇

提前放弃! 浮士德式交易是一种心理障碍,认为只要不参与到事件中,就可以向别人隐瞒自己真实的实力,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和先入为主的心理机制。这种思维看起来是在善待自己,但却不利于开阔眼界和自我反省,容易陷入疲惫倦怠、自我放弃的囹圄之中。

自毁行为! 皮拉斯复仇是一种通过伤害自己或自己的事业来惩罚他人的行为策略。由于他们的不适和焦虑,受精疲力竭症折磨的人通常都会有心理学家称之为闹情绪或逃避现实的行为,如物质滥用、抛弃家庭或职业,甚至自残行为。

《自我驱动心理学》中讲到了这样一个例子:濒临崩溃的模特。

某时纽约最富有的女模特之一,她的财富、美丽的容貌、天生的资质毋庸赘言,但整个人却意志消沉,为了解决心理问题,她选择了“药物滥用”,服用催眠镇静的安眠药。这位顶尖模特在心理咨询中,面对作者关于“如此成功,何必毁掉自己的生活”的疑问时,她回答,“我的美貌出生的意外,没有人了解我,透过我的外表看我的内心,每个人将我当作一件物体看待,我的外表决定了人们怎么看待我。问题在于我想要一个不一样的生活,却没有勇气划破我的脸,这种绝望实在不能承受。”

在《自我驱动心理学》中,提到:所谓成功人士,如文体领域的明星、创造文明的英雄人物、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往往也最容易患上心理疾病,不得不忍受因梦想的破灭,而造成深层的精神痛苦。

那么,如何帮助人们在不惜一切为事业奋斗的同时,脱离身心疲惫、生命枯竭的困境呢?如何抚平人们因逃避现实以至于失去在成人世界中出人投地机会的伤痛呢?

作者在《自我驱动心理学》书中给出了诸多自我驱动的方法,在心理危机的追根溯源中,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模型带来如下启示。

自我实现:过程重于结果

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 ——海福洛克.埃利斯

美国心理学界的亚伯拉罕 • 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会追求有意义的事物,比如符合心理预期的工作,响应内心的呼唤等。人在享受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可以获得【高峰体验】,即一种极度愉悦的状态,即完全沉浸在自己所做的事中,个体身心潜能达到充分发挥的境界。

在此,自我实现的标准不应定格在【结果】上,而是应当重视【过程】。

《自我驱动心理学》中讲到这样一个例子:木工的快乐。

当一个人被木工的过程而非结果所吸引,他通常不太会在意所处的环境,而是专心切割、雕刻、打磨木头,给它们上色。……他们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回报,享受自我实现的过程,处于极度愉悦的状态中,完全沉浸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对周围的环境或时间的流逝都不知不觉。

可知,马斯洛将完成自我实现的人称为“正在生活”,而不是准备去生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很自然的,人们将自己置身于自然的变化中,拥有更多的主观满足感。

【过程重于结果】那么,不管成功与否,不管是品尝过成功果实的“普罗米修斯”,抑或是肩负梦想重责的“西西弗斯”,都不会再被【成功】的负担和【梦想】的责任所折磨,避免焦虑、设限、故意破坏、自我伤害,从精疲力竭、成功抑郁的心理陷阱中挣脱出来。

文末

用史铁生的一句话作尾,

“我们在快乐的雪路上跋涉,谁也没有把握,前头会有怎样必要的大事发生,唯朦胧地怀着希望。”

没错,成功的快乐之钥把握在自己手中,面对心理危机,打开心扉,跟随《自我驱动心理学》的指引,找到问题所在,努力怀抱成功的希望,承受成功的悲喜,重拾成功的快乐。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