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给读者泼冷水:定投指基怎么样 适合自己是关键(指数基金投资指南)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2-31 11:30:01
相关推荐

一、定投指数基金有用么 投资指数基金有用么?应当说,投指数基金是有用的。因为一来指数基金不会死,选择指数基金相对于选择个股而言,相当于选择行业甚至更大范围,相当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对于个股的错误判断,更可以很大程度地避免个股黑天鹅造成的巨大损失。虽然不可能如个股那么“妖”,但是在回撤时也要稳定一些。特别是作者重点介绍的宽基指数基金,相对于行业基金,长期看更能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巴菲特老爷子建议投资者购买指数基金的言论更被很多基金粉奉为圭臬。 那么定投有用么?应当说,也是有用的,在以年为单位的统计区间下,定投可以很大程度抹平成本的上下波动。牛短熊长的我国股市特色,也有助于定投在熊市相对低位期间更多地积蓄筹码。更重要的是,对很多像我一般又懒又怂的“韭菜”而言,定投既可以克服不能紧盯市场的“懒”,也能克服心理恐惧的“怂”,甚至也能弥补没有稳定交易策略的不足(定投本身就是一种交易策略)。 一定程度上,选择指数基金是缓解了个人“选股”的问题,定投缓解了“择时”的问题。 二、书中的核心内容 作者简要分析了指数投资和定投的优点,重点向读者推荐了“低估时定投,不低估时持有,高估时卖出”的指数基金定投策略。 在品种选择上,作者着重推荐流动性好的宽基指数,并简略介绍了其他两类可供投资的行业指数:一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前景向好的(按作者的话说是容易赚钱的)行业,如消费、医疗行业,总体是随着经济发展或老龄化趋势,蛋糕逐步扩大的行业(行业在成长,但估值是否合适较难判断,只能以ROE等指标勉强作为参考);二是强周期性的行业,如金融、证券、地产等行业(采用PB替代PE作为指标)。 在投资策略上,作者主要推荐了根据PE定投的盈利收益率定投法,即1/PE>10%(或两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开始定投,在6.4%(债基无风险收益率)<1/PE<10%的时候持有,在1/PE<6.4%时(PE>16,此时作者认为债基无风险收益已高过股票收益) 的阶段逐步卖出。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两种增强型定投方式:1、定期不定额:根据PE的变化对每次投入金额采取首次定投的资金*(当前收益率/初次投资收益率 即 初次投资PE/当前PE)的方法,增加在低估状态下的投入份额。更激进的可以采取(当前收益率/初次投资收益率 即 初次投资PE/当前PE )的平方;2、应对货币贬值,逐步增加定投的金额。电子版里采取简单地用每月增加1%的方法(估计每次计算实在太麻烦了,实体书中已删除,但读者来信仍能看到)。 另外介绍的约翰博格公式法,同PE定投没有本质区别,懒人就略过吧。 三、定投指数基金适合自己么 就定投指数基金本身,存在着一些特点,会对收益造成一定的影响: 就具体某个指数基金而言,基金的持仓仓位和持股构成直接影响到跟踪对标指数之间的误差,如此前曾出现过长时间未建仓的基金,或是名为互联网实际重仓白酒的基金等。而场内买卖的波动,场外巨赎带来的影响,都会对基金的业绩产生影响。(这点可以通过观察基金的持仓状况来回避) 就指数基金本身而言,申赎费用和管理、托管费用直接影响着收益。申赎费用现在大家会有所考虑,场外多是一折,场内随着交易佣金下降更低,否则只是1.2%-1.5%的申购费用就可以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至于是管理费和托管费是按时间收取的(折算每日扣在基金净值),虽然看着不高,但是如果时间拉长还是比较可观的。如果是FOF类,或是增强型指数基金,一般会比ETF本身高。(目前上市的指数基金比较多,可以在成交量大流动性好的中择优选择。申购费用的话一般通过购买该公司的现金理财产品后转入能做到更低,至不济应通过网络交易做到一折) 除开指基本身的特点,更为重要的似乎这种投资方式是否适合自己: 首先是资金利用率的问题。对于定投策略而言,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影响。对于家庭有稳定现金流,并在满足生活后有结余的人,这并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扣除活期定期理财保险之后按一个固定的数额作为一种增强型的理财权益配置就好。但是如果你有一笔较多的积蓄,选择定投最大的问题是你不知道应该每个周期投多少。很多作者乐于告诉你,选择定投实现了年化两位数的收益,但要注意的是,这仅指投入的金额。也许你在短期内获得了很高的收益率,但由于时间太短,“高收益率”并不必然能带来“高收益”。以作者书中P148中恒生指数在PE<10时定投为例,短的周期在1986-1989仅三年相对低估就迎来一个小牛市,长的周期从1999-2008接近十年时间。如果你在1986-1989开始逐年定投,很可能股市并未投入多少资金,而大量资金在手上想上车又怕套牢的情况。 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对于多数工薪族家庭,会同时存在有一笔积蓄,并且每月有稳定现金流的情况。这样的话可以考虑将每月结余定投,积蓄则选择估值较低时分几批买入,或者可转债之类相对穿越牛熊的做法。如果要将积蓄参与定投,作者提供思路,是按照(100-年龄)确定投入指数基金中的资金占比,然后按照20个月的周期定投。我则认为,按照大A股过往7-8年牛熊周期,按照3-5年(40个月或更多)的周期来进行定投,心理上的煎熬可能会少一些。当然,今后股市的规律谁也无法预测,也可能出现美国股市那样长时间慢慢牛的情况。 其次是收益和心态问题。采用定投能够取得多少收益,这是许多人最关心的问题。在2017年蓝筹股一波升浪中,由于本书作者推荐的宽基指数定投中许多指基中这些蓝筹持仓都较多,所以从收益率而言非常良好。那时每天几乎都能在作者和其他部分建议投资指数资金博主的微博下看到大把人留言“跟着老师我们只要15%/20%的年化收益率就好了”之类,而到了目前这个牛熊不清震荡不休的阶段,这些人已经几乎都不见了,也不知道他们的定投坚持下去没有。为此,许多鼓吹定投的作者喜欢用数字罗列定投的高收益率(在这点上,“银行螺丝钉”已经算非常理性克制,告诉过往在14-17%左右,增强型低买高买更高一些)。如简七等一些作者,甚至告诉你通过这些理财方式能实现财务自由……许多读者盲目地看到过往定投的相对高收益,就对于收益有着过高的期待。刚开始遇到牛市美滋滋,如果遇到熊市分分钟就要甩碗骂娘(等这群人骂都懒得骂的时候,搞不好还真是左侧入市好时机了);更可怕的是,由于中国股市发展中的无序,一夜暴富或是n连板的现象很多,每次牛市,100-200%的收益率都不好意思开新媒体忽悠人。巴菲特20%左右的年化收益率在中国股市会被一群大仙嗤之以鼻。虽然这种事多半都不会发生在读者身上,但是发生在身边/网上/传说中的某些人获得高收益,很容易让定投者产生心理落差,对策略产生怀疑。 实际上,因为定投抹平波动,主要赚取的是阿尔法收益,获取行业或市场带来的中位回报,享受整个社会或行业经济发展带来的收益。作者也说了,“买指数就是买国运”。即使是低估买入高估卖出的增强型定投,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如此。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资本市场上的一波波牛市,新常态下这种增长放缓,指数基金的长期回报很可能不复以往,更不可能如股神股仙。所以心理上能够对收益回报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是定投是否适合于你的重中之重(提醒一点,指数基金不能作为打新股底仓,所以你无法享受到打新的收益,按照前几年的情况,仅满额打新收益可能超过定期理财)。 最后还有一些问题,是数据来源和没东西买怎么办的问题。对于没有低估基金可买,由于中国股市以往多是齐涨齐跌(近来有了二八分化),所以很可能出现低估时全在低估,高估时没东西可买的情况。这种状况下,推荐要么买债基或固定收益理财产品,要么有能力的可以选择与国际市场连接的指数基金。这就牵扯到第二个问题,低估高估怎么来。得益于互联网数据的普及,现在很多网站提供了国内主要指数的估值,尽管计算方法不同,但是选择一两家固定下来就好。作者本身也每个交易日晚在微博提供估值。但是涉及PE、PB百分位的相对就比较少了,如果考虑到联接国际市场的指数(比如标普、德国DAX等)就更少了。Wind或Choice那样的专业财经终端对于个人成本又太高,今后获取这些数据是更容易还是更困难,可能还真不好说。 ————————————————————————————————————————————— 总体来说,定投指数基金,适合于不愿意花费太多时间在股市(无论是懒还是因为工作提升更重要),风险偏好中等,希望在承担较小风险时获取中等收益的人群。有了这个定位和心理建设,我相信定投指数基金可以成为不错的家庭结余理财方式之一,低估定投更能让你成为股市“七亏二平一赚”中的“一赚”,让你的家庭资产大概率跑赢通胀,但不要希望它能带给你财务自由。财务自由还是寄望于事业提升,或是退休的李嘉诚把财产送给你。 至于本书,我个人推荐上微信读书直接购买电子版(定价很低,且微信读书阅读送书币,随便看点小说就够买了,希望作者也能收到微信端的版税),重要的干货基本都有了。如果电子版没有说服你,相信纸质版也不会。纸质书增加了一些内容,信心动摇时可以常看看,但是增加的内容多数不重要(我本人滋瓷作者购买了纸质)。 最后书中有一些小的瑕疵。比如P199 基金为什么会发生填权? 作者说“因为如果没有填权,这个基金会因为分红使得基金净值变成负数”,显然这不是基金发生填权的原因。实际上填权影响的是“价格”而不是“价值(即基金的净值)”,基金不会因为分红使得净值变为负数,是因为之后基金持仓的一揽子股票总体价值提升了。希望作者在将来的版本中能够改进,并为大家带来更多更好的投资建议。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