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一个涪陵本地人和长江师范学院学生的视角(江城)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2-31 02:05:11
相关推荐

江城随想 为了以防时间冲淡我的记忆,我还是决定在看完《江城》的第一时间写一写我的感受。以一个涪陵本地人和现今长江师范学院一名学生的视角。一 自然人文 正如身在中国的何伟所言,这个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出川通道上的重要城镇,自战国起就是秦楚之争的重要城市,它成为了秦国越过东部其余几雄从水路进攻楚国的重要跳板。我一直为自己故乡的历史文化而痴迷,一如我了解异乡异国的文化风俗一样。 首先从涪陵本地的描述上。从方言到地名,都是儿时我记忆中的景象,在我记事之前,老的枳城区已经被淹没了,我也再也找不出记忆之中关于肮脏江面街道和滚滚煤烟粉尘的踪迹。 没有淹没之前的白鹤梁,我也只能从父辈的照片上寻找关于那些石鱼的记忆,后来它成为博物馆之后,隔着厚厚的玻璃看见的水中碑文已经不复其独特的文化感受了。从关于水位的记录标志成为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符号,中国的人文大多如此,体现了古朴的道家思想,人文与自然的紧密结合,一如都江堰之于成都,大雁塔之于西安,西湖之于杭州。 从长江逆流而上的路上有过一座白塔,那是始于明嘉靖年间的老物件了。每次回奶奶家的时候我总会问父母,那个塔是做什么用的,他们会跟我讲:以前的长江上波涛汹涌,修白塔是为了镇压龙王沱的水怪,从此之后江面都风平浪静,很少再出船难了。宝塔镇河妖在中国历来是一俗,与之相似的还有横亘在乐山的那座大佛。 在何伟的徒步旅行之中看到这样的描述,对于我而言是一种亲切而惊喜的事情。并也为现在的它疏于管理,被时间和人们的漠视掩埋于荒野之中而感到痛心。 南门山,高笋塘,从90年代一直到现在都是整涪陵的中心商业区。作为一座江城,一如其他大多重庆的沿江城市一样,它也是一座山城。何伟描述中的川东小巷子,连接山上山下,在那里你能看到一个山城最为浓缩的人文风景。 我喜欢自大塘路口的小巷子出发,从山上漫步到山下,特别是在晴天,以一个局中人和观察者的身份用行走的方式来丈量我脚下这片养育我的土地。 包子铺旁等着蒸笼打开的小女孩脸上痴痴的笑,从清晨就开放的麻将馆搓起的成麻,黄桷树旁那个老爷爷颤抖的手拿着毛笔写出的方方正正的毛笔字,倚靠着栏杆休息,插科打诨的山城棒棒军们(这个已经快要消失的职业)…… 我很庆幸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观察这座城市,从巷子里我能看到远处高耸的城市新地标——泽胜双子塔,从人流稀少的小巷子走到摩肩接踵的商业步行街。从冷清到热闹,从深思到平和,从沉醉到清醒。每次都如此,这样的过程总是让我感觉醍醐灌顶,不停的回味陶醉。而对于我自己来说,这仿佛又是一个传统且古朴的仪式,在如此短的时间空间之中,快速的见证这个城市的深刻变革,从90年代的老街巷变成我现在记忆中的江城模样。 望州公园的翼王亭,森林公园的望州关,以及江边那从侧面承载盛世大唐梦幻的“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荔枝园(成为贵博房地产真的可惜)以及荔枝古道,还有江对岸的点易洞,黄庭坚的勾深二字…… 这是只属于这个城市的文化符号,这个地处江河中游的涪陵,大多数人难以看清它从何而来又从何而去。 而这些独属于这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正默默的不求世人眼光的纪录着它接受了哪些文化的传承,又将继续带着哪些文化传承走下去……就像余秋雨《文化苦旅》中,那大漠中掩埋于黄沙的道士塔,以及承载大唐意志的阳关,那种犹如从中世纪教皇统治压迫中苏醒的西欧文艺家们那自信的笑。“西出阳关无故人”至今仍象征着那段每个中国人那以忘怀的盛世记忆。 二 城市变革 何伟来到涪陵的那个时候是整个中国处于时代变革的时候,他用外国人西式且客观的眼光看待了这个处于发展巨变中的中国。 从涪陵这个被遗忘的跟脚,这个江边小城的视角去折射改革开放后巨变的中国。 他在当地的生活,和当地人的交流,对学生的教导都无疑展现着大多数中国像涪陵这样的小城市,对于外来事物和传统事物的一贯看法。 90年代到00年是中国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改革开放更加深入,深入大江南北的江城,山城,湖城……邓小平的逝世,香港的回归,深圳的崛起……各种各样的事情体现着这个国家的飞速进步和变革。 涪陵这样的江城,距离变革中心较远,信息获取能力较弱。很是原生的保留了这个中国的传统风俗文化和一些正在变革的事物。 一如何伟所说的那样:“涪陵是一个充满人性的地方,既闪耀着光芒,又点缀着瑕疵,而这样的城市注定总是有魅力的。” 我们从先辈那里继承而来的优良品质:对教育的尊重,对土地的敬畏,对一方自然的知根知底,对于深重苦难的释怀淡然,对往事已矣的风轻云淡,人民心灵在某种意义上的清风霁月……这些我们自己的都没有发现的品质被何伟以客观观察者和外国人的视角透彻的指出。 当然我们也有坏毛病,并不好的自然生态,糟糕的城市环境,以及差劲的医疗设施……虽然都很糟糕,但是我们总是不断的进步完善。世界上最勤劳的文明之一。神话时代抵抗洪水铸九鼎的禹,箭射九日的羿,改完都江堰的李冰……无一不象征着中华民族性格中对恶劣环境强大的改造能力和坚毅的民族性格……过去也是,现在也是,将来也一定是。 当然,时代的巨变绕不开的东西:三峡大坝的建设——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建筑移民。淹没了巨量的土地,人类史上最大的水坝工程,巫山、涪陵、云阳、丰都……以及和他们一样的江边小城大半城区被淹没,城市建设在旧城上革新,变得更加完善,日新月异。 何伟对于人们对丰都新城的反应,正是影射这个深刻变革的中国,人们平静的告别过去,去迎接崭新的未来。我们用实践去证明,1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冯.兰克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停滞的民族的观点只是一个可笑谬误而已。 我不会描述瞿塘白帝,巫峡神女和西陵盛景那壮丽的三峡风光。实在是言语所不及。它成为水坝后对中国的巨变起了难以想象的推动作用。它也是一个象征,一个崛起的国家又一次突破了自然的限制,为她的人民带来了强大的生产力,就如同过去几千年她常做的那样。三、 长江师范学院 何伟在书中对学生教学的描述,毫无疑问是全书最有趣的地方之一。 当年那个简陋的涪陵师专,现在已经变成了长江师范学院,从专科成为了二本。何伟会不会觉得,就在二十年前基本只有四川重庆的学生来此求学的学校,现在有了天南海北,五湖四海的同学。 教学的方向也日渐拓宽。传媒,美术,音乐,大数据……各种各样的非师范专业一同涌现,现在看到这样的景象是不是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呢?我想一定是的,以前的何伟教授他们用西式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现在我们可以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教育的进步和思想的开放。 最后,那个故事里落后贫困的江边小城,现在已经发生了巨变,一如改革开放的其他城市一般。 现在的它,位于长江经济带内,成为了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核心城市,成渝经济区东部中心城市,户籍人口100多万,GDP总生产值长期位于重庆市各区县前五,修建中的沿江高铁,轨道交通,华为西南大数据中心在这建立…… 我终于明白了像涪陵一样的大多数城市,是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我们始终立足于当下,期待更为崭新美好的未来,不为过去而羞愧难当,不为未来而惶恐忐忑,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立足当下的新时代,平静喜悦的,自然亲和的,热情开怀的,去拥抱这个,属于我们的新时代中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