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明朝无法逆转的历史悲剧(万历十五年)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2-30 16:45:01
相关推荐

《万历十五年》的英文版译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这在历史上是平淡无奇的一年,但是预示明朝走向衰败的迹象却已经开始表露种种了。不管是位高权重又有能力的张居正,还是中庸之派企图力挽狂澜的申时行都拉不住明朝奔向悬崖的马车。

这个朝代里有刚正不阿意图依法行政的海瑞,有骁勇善战抵制倭寇的戚继光,还有对一批如李贽般的哲学思想家,依旧没能改变历史的走势。《万历十五年》中描述的历史事件在诉说:朝代衰落的趋势,是积弊已久,仅凭一己之力,无法挽救局势。那哪些在明朝历史里沉浮的人呢,不过是制度下的产物而已。

万历:贵为九五之尊,却不过是政治工具

万历登基之时年纪不足10岁,年幼在身边的人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位是大学士张居正,一位是司礼监太监冯保,还有一位是自己的母后慈圣皇太后。从小受道德礼仪之教,刻板的制度一直压抑着人性,比如延筵制度,要求笔直端正,老师可以提出批评,但是皇上万万不可以提出指责。有一次皇上夜宴,因为宫女答不上来问题就削去宫女的头发,皇太后知道此事之后,竟然准备废掉万历,认为这有损道德形象。这件事情虽然做得不是很对,但是贵为天子,竟然还能任由母亲废除,万历跪了很长时间慈圣才开恩。可见万历有多么悲哀。

由于年幼,所以所有的奏折都有秉笔太监冯保做票拟,万历再照着用红笔誊抄一遍。实际皇帝的权利就已经旁落,不过是被用来宣布的政治工具而已,而实际的操作都由张居正控制了。

在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也没能摆脱掉被控制的影子,它又落入文官集团。实际上,控制着万历的是极其严重的道德绑架。严重到一个没有任何贡献的从七品官员都敢于直斥皇上。这是怎样一种道德权威。此后万历还有很多悲剧:他无法立自己喜欢的常洵为太子,甚至也无法让自己心爱的妃子死后葬于自己身旁。

张居正、申时行:两代首辅一硬一柔仍无从改变局势

明朝自朱元璋开国以来就不再设立宰相,实际首辅的位置就相当于宰相。

张居正一心改弦更张,想要改变文官机构的作风,他本人认真办事,一丝不苟,亲自审核政府的账目,查究边防人马的数额,下令逮捕犯法的官吏,甚至设计各种表格的格式,规定报告的期限。所派遣的总督和任命的尚书个个精明能干。只是手段十分强硬,处在温水里的那些文官们,面对突然来的一把火,都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这已经触及了他们的红线。他们对于张居正的参劾从未停止,但是万历认为张居正在自己年幼之际一直辅助自己有恩,并且给他颁发了太师衔。生前颁发这一头衔是绝无仅有的,开朝以来仅张居正一人。所以不管是能力还是道德水准,张居正都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

但同时张居正也是有私心的,他位高权重,所以也谋取了不少私利,他死后依然被文官集团参劾,后被清算,从他家中抄书的大量的财产,玉珠玩好,名画古迹。在张居正生前由于父亲死去回籍的时候,阵容是这样的:轿子又32个人抬着,与其说轿子,还不如说是一个家,里面有客室、卧室、厕所,连侍女等陪同也一应俱全,周边还配有一鸟铳队。即使是皇帝都不曾享受这种待遇。所以这种私心也是死后遭到清算的一大重要原因。

不过,张居正这些私人上的道德瑕疵依然掩盖不了他政治能力强大的事实,同时他的做法也给后来者带来了警示。这个后来者就是申时行。

申时行和张居正之间还隔过一代首辅,但是那首辅比较倒霉,上任不久就丁忧了(丁忧制度:官员父母亡后,为表孝心,官员必须停止回家守3年的忧),丁忧期间他又不幸去世了。于是时代的重担就落在申时行身上,可能这也是历史的冥冥选择吧。

申时行明显地察觉到文官集团当初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现在却成为了最大的问题。但是张居正死后遭到清算也给他敲醒了警钟,万万不可强硬对决,不然自己的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他选择了一种折中方式,他认为文官的身上有着两大的特性:一直以来的教育和当下的道德大环境让他们身上呈现出阳的一面,即为个人理想;但是另一方面他们身上又充斥着阴的一面,为个人私欲。他们把个人理想摆在明面上,却不断为了个人私欲对其他人发动文字攻击。

申时行做的不是压抑阴面,而是不断弘扬阳面,他期望“不孝者犹如忌惮,而贤者有所归依”他在位期间,主张人士的稳定,在京察期间(京官的述职报告,6年一次),仅33人降职处理,而且这33人都非敏感机构。这一数据空前绝后地少,因此他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但是文官集团的强大根基却没能够轻易撼动。

张居正死后清算,太师头衔也被免去,财产被没收,儿子被发放,还有一位自缢了。申时行后来也被不停参劾,后来离职回乡。两大首辅就此充满遗憾地在历史上落幕了。

海瑞:刚正不阿的法制践行人

海瑞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他身上背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他说何以为官,出乎恻隐和愤义。他以此做人立世。因为正直他错过过升官的机会,也因为正直得到过做官的机会。他身上有着文人的道德清高,但是他又清楚地认识到当下的道德只是高悬于空中,对于社会的治安需要依靠法制。

海瑞在任期间,设立了督抚条约。以法制和道德进行双约束:条约规定境内成年男子一律从速结婚成家,不愿守节的寡妇应当立即改嫁,溺杀婴孩一律停止。

此外,海瑞最大的贡献在于处理土地纠纷问题。土地问题由来已久,情况也十分复杂。海瑞限制富户占有过多土地,想要减小贫富差距。但是他亲力亲为地根本无法处理如此之多的土地纠纷,而且动摇到了一些人的根基,海瑞没有意识到的是,个人的意志力无法战胜整个国家的制度腐朽,仅凭一己之力,法制建设打破不了社会陈旧的道德建设。也只能抱憾而终。

戚继光:一代枭雄的英雄泪

戚继光,一位写入历史书教本的英雄人物。他骁勇善战,抵抗倭寇。当时倭寇入侵严重,倭寇到处杀人越货,沿海居民多受其侵扰,明朝历代重文轻武,且一直安稳,所以政府的军队根本没有能力与之抗衡,经常打着打着士兵就逃脱了。

戚继光建立了“戚家军”,他有纪律,设定连坐法:战争中,一人退却,一人被斩首,全队退却,队长被斩首,队长殉职而全队退却,全队被斩首。同时他还辅以道德教化:国家辛苦养你给你提供俸禄,这些俸禄都是从百姓那里纳税而来,想想种田的百姓的辛苦,就知道这些银两来之不易,你若不能杀敌保障他们,养你们有何用?同样他也懂得鼓舞士气。

他有作战策略和指挥才华:配置鸳鸯阵,搭建12人的步兵班,他习惯把各种条件和可能发生的情况反复斟酌,临阵前两天要求侦察连每两小时报告一次敌情,进行时间的精确计算。经常以伏兵致胜。

他懂得政治形势:在国家重文轻武的前提下,他不去触碰国家的体制,制作自己指责范围内的事情,不设立后勤人员,不向中央申请武力支持,只是从府县的那里获取,尽管这些武器质量较差,但是在当时的坏境里,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戚继光最卓越的战绩不是在理想上做得尽善尽美,而是适应环境发挥自己优势。当之无愧的天才将领。后来出任蓟州总兵也是战果累累:俺答放弃了骚扰政策,平息了边际战争,建立了防御的长城线。

戚继光背后的伯乐就是张居正,在张居正死后,戚继光被调任,名存实亡,再后来受张居正被清算的影响,戚继光被革职。一代枭雄无法再无他用,只得流下英雄泪。

李贽:一心冲破世俗,追求内心自由

政治、法制、军事抱负都无处施展,到了明朝后期,涌现了一批思想学家。李贽曾任姚安知府,后来离职独居在麻城佛院。

他对于自由的追求首先是要冲破道德的束缚,他断然不肯回家,而选择留在佛院的原因是:一旦回到家乡泉州,就要照顾一大家子,而且他在族中有一定名望,难免会面对很多应酬。他不愿意被这些世俗束缚,而需要重新思索生命的意义,建立新的人生观。

他的哲学思想一半唯物,一半唯心。在儒学教派中实属罕见,他察觉到自己身上有自私的一面,但是又不能放弃孔子所提倡的仁,于是他就在这种矛盾处境中寻求安慰,这就是形而上学——世间的矛盾在“道”的范畴内得到调和和消失。

李贽广受争议的地方在于他对于女性的态度,他认为很多女性甚至比男性要优秀,他接受梅家女眷拜他为师,并且经常有书信往来。在当时看来,男女授受不亲,这种公然接触是一种羞耻,引起了广大了舆论。为此也有人把他所在的佛院给烧了。有人参劾他说他惑众,罪大恶极。后被锦衣卫捉拿,所有作品被焚毁,在狱中自刎身亡。

明朝没能给他的身体一个庇护所,连心灵也没有找到归宿。

这是多么普通的一年啊,但是明朝的道德压制已经让世民喘不过气来了,它已经如同一架失衡的马车,在奔赴末途了。《万历十五年》呈现的事件,其背后都是政治体制腐朽的产物。是自朱元璋建国以来,文官制度、宦官制度所埋下的种种祸患,是重文轻武的思想下历史的大势难以逆转。而与此同时,不远的疆土上,努尔哈赤正在崛起。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