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杀死那个推理小说家(喜鹊谋杀案)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2-29 23:20:01
相关推荐

以下内容有重大剧透·以下内容有重大剧透·以下内容有重大剧透

不久前在漫画里看到这样一段情节:推理小说家死在了密室中,死法与自己连载小说中的被害者一样,犯罪者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然而揭露凶手和犯案手法的小说最终回原稿却不翼而飞……所以看《喜鹊》时条件反射地想到了那个故事,同样是小说作者被杀(作者都身患绝症、存在自杀可能),同样有消失的、隐藏了解密关键的手稿。

那个故事里,最终被发现是小说家冥思苦想,为了创造“完美的犯罪”与凶手串通“蒙骗”了读者,以将自己的遗作推向高潮。于是我一度有些希望《喜鹊》的现实案件最终是个类似的解答:人生进入倒数的小说家,献身于创作理想,用生命写下最后的华彩云云。可能显得有些耍花招或者儿戏,但符合我对“推理小说家”的想象——热爱推理小说,以解谜为乐,却穷极一生创造难解之谜(尽管结果并不一定尽如人意)的人。

他们和读者之间理应存在某种默契,不管一方最初是为难、挑衅还是循循善诱,另一方是中途就识破机关还是被牵着鼻子骗到最后,大家都会为一个合情合理的确定解答心满意足。正像书里霍洛维茨借编辑赖兰所说,推理小说,或者说古典推理(?):“……完全围绕真相展开:不多也不少。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当你读到最后一页,发现每一个字母i都点上了点,每一个字母t都加上了一横,这与生俱来的魅力难道不让你感觉心满意足吗?”那些在书中作为作者化身指点江山、提供确定解答的侦探,不必是美德的化身、不必具有出众的魅力、甚至不必比读者更聪明,但我们可以与他们并肩站在一起,为一个相同的目标前进。

这样的关系,想想还挺可爱的。

结果我的希望完全落空了。艾伦·康威与这种想象大相径庭。

编辑赖兰从开篇就反复论述她不喜欢艾伦·康威这个人,这个人不讨人喜欢。他与所有人似乎都有矛盾。幼时同窗暗示他有霸凌倾向,姐姐与他数年不曾来往,教师时代不为学生喜欢,做过身为人师绝对不应该做的事,妻子被他“抛弃”,伴侣说他只有完成创作时才又变得“人模人样”,方圆十里唯一的邻居与他吵到反目……人人都有谋杀他的可能。

如果只是这样也还好。我不过点点头认同,嗯,这确实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家伙。还好他的作品够迷人,他的写作水平确实值得夸耀。尽管也有一部分书中氛围加持,但侦探阿提库斯·庞德集中营幸存者、德国口音的“外来者”的身份,以及探案之余沉迷于著书立说这个设定还挺吸引我的。书中书以葬礼开场逐一介绍人物(虽然人物多,但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其实很清晰),以家访聚拢线索抽丝剥茧的古典风格也很舒适。更何况,霍洛维茨还特意安排了一段高下立见的写作手法对比。我甚至可以说,喜欢庞德探案,胜过赖兰探案。

然而阴差阳错地获得了“推理小说家”身份的艾伦·康威,试图在自己最后的时间里推翻这个假象,嘲笑读者们的乐趣所在,打破彼此间的默契,甚至宣称,那个共同的目标一开始就不存在。读到那个字谜的瞬间,很难不感到愤怒,继而有些遗憾。

创作者的私德与作品间的关系,一向充满争议。我们一方面无法否认对作品的欣赏与喜爱,一方面创作者的差劲人品和作为一旦曝光,就再难被忽视,甚至影响我们欣赏作品的乐趣。更何况在这里,艾伦·康威直指庞德系列的根基。这成了他身死的导火索之一。没有什么创作理想,也没什么生命华彩。

“我们需要我们的文学英雄。生活是黑暗复杂的,但他们闪闪发光。他们是指引我们的灯塔。” 这也是书中编辑赖兰所面临的诱惑。她是庞德系列的粉丝,并非作家本人的追随者,她同样难以认同康威的举动。但在关键时刻,她仍义无反顾扮演好了“侦探”的角色,还原真相,指认凶手。我不禁不怀好意地揣测,这大概是霍洛维茨给我们的补偿。

书的结尾,艾伦·康威之死的真相和他隐藏的“秘密”大白于天下。新闻却炒热了这个系列作品,并且两年后,庞德系列仍然畅销,相关影视版权或许仍在运作,仍能在海滩上看到有人读着这部小说消磨时光。再过几年,除了研究者和死忠,读者们会渐渐淡忘作者的那些烂事,烂事会成为真真假假的传说。阅读的乐趣会回归单纯,又或者这部作品终将被时间遗忘。

这像是某种诡吊的因果,生前身后,艾伦·康威都将难以摆脱“推理小说家”这个身份。但推理小说家艾伦·康威必须死去,这确实是对所有人来说最好的结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