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金陵十三钗-小人物与大环境的最后一博(金陵十三钗)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2-29 16:30:01
相关推荐

一本严歌苓的中短篇小说集,严歌苓似乎总在尽力用自己细腻的笔触勾勒一些历史洪流下的暗流涌动,历史是在一直向前走的,可是相比于历史的大手笔,人的一生渺小的可怜,这种巨大的落差使得历史随便一哆嗦,人的生活就碎了一地。

碎了的生活就碎了,或许很长一段时间后,才会有人捡起其中的碎片,受到触动。然后静下来,试图把这些碎片拼起来。这样的人,我们叫他们作家,而他们拼回的历史,始终难掩满身的缝隙,字里行间带着伤痛感。

一本小说集连着读下来会有些难过,即使很多年过去了,读故事的人合上书唏嘘,故事里的人也早就写完了自己的书。

《金陵十三钗》—战争背景下边缘人物的人性张力

边缘人物与特殊历史背景的碰撞,让小说有了更沉重的力量感。十三钗的主题在我看来是仇恨,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仇恨指向,孩子对第三者的仇恨、战争中失去战友自己也险些丧命的仇恨、痛失所爱的仇恨,在那个历史上的瞬间完成了汇合,成为属于一群人的家国之仇、民族之恨。暗流聚集越发凶险,突然翻转就有了致命的一击。

他们聚集在一起完成最后一次冲撞,不回头的、做好一切准备的出发,是那种最后一次相聚的悲壮感。碰撞结束,便是早已写好的后会无期。

可是严歌苓又似乎意不在此,若只有方向一致的仇恨,自然是一部壮丽的抗争史诗的。相比之下,小说中还有一些更贴近现实的主题。

一是战争也难掩盖的鸿沟,身份、精神状态、性格,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有着太多的不同。受伤的士兵也会耽于声色,逃难来此的风尘女子与教堂的气氛格格不入,神父与女学生们对妓女们的轻视,书娟与玉墨跨越两代人的情感纠葛。小说最后的场景当然壮丽,但前文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同样不应忽视,故事里的每一个群体放在一起矛盾感重重,当他们同时被聚集在修道院这样一个带有宗教气息与中立地位的小场所,张力才有最大的爆发力。

二是小人物无法逆转的历史主流,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保命已经成了最紧急的问题,即便打算完成最后的碰撞,即便勇气聚集在一起迸发出精神的力量,众人也早知道那无非是垂死的挣扎。那个平安夜发生了什么,其实每个看故事的人都懂,自然是不必明说的。相比美国提倡的超级英雄,金陵十三钗更注重描摹的是这场浩劫下的小人物,微小但坚韧,最后一击,散发最后的光亮。

摘抄—

我姨妈书娟此时并不知道,她所见闻的是后来被史学家称为最丑恶、最残酷的大屠杀中的一个细部。这个细部周边,处处铺陈着南京市民的尸体,马路两边的排水沟成了排血沟。她还得等许久才知道好歹,知道她是个多幸运的孩子,神父和教堂的高墙为她略去多少血淋淋的图景和声响;人头落地,胸膛成为一眼红色喷泉时原是有着独一无二的声响。

她们还不知道为谁安魂,不明白她们失去的是谁,因此她们恍惚感觉这份失去越发广漠深邃。南京和江南失去了,做自由国民的权利失去了,但好像失去的不止南京和江南,不止做自由国民的权利。这份不可名状的失去让她们一个个站立在那里,像意识到灭顶危险而站立起来的无助无辜的一群幼兔。

A需要B时,正是B情感自足因而最不愿被打扰的时候;而当B需要A的陪伴、慰藉和交流时,他的需求对于A已成了纯粹的负担。不合时宜的陪伴和交流就是恼人的打扰,为了保证不被打扰,就不要接受他人的陪伴。人和人不是因为合得拢在一块,而是因为拆不开,都在被动地、无奈地陪伴别人,也忍受别人常常成为打扰的因而是多余的陪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