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百年孤独》阅读感悟(百年孤独)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2-29 03:05:01
相关推荐

(用时数夜,集腋成裘,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春季前的最后几天,以往川流不息的车流日渐减少,道路突然变宽了;空气中弥漫着对长假望眼欲穿的情愫,年味儿变浓了。我按部就班地把手头工作一件件办完,文件一本本归置,数据一项项备份,那后抱着“以防万一”的惯性思维,为应对任何突如其来的紧急业务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某日,一位业务对口单位的同事例行公事地踏入门槛,不来办事,仅是收集需要领回去的文件凭证,顺便走动走动。闲谈间有一茬没一茬地聊起近期在我的社交媒体看到的那些“杂乱无章”、“自得其乐”的读书感悟。他脸上隐约略过一丝难以琢磨的微笑,眯成一条缝的一对儿小眼中露出几分并不令人反感的、讨人喜欢的戏谑,调侃道“你可以试读一下《百年孤独》,听说挺不错的”,试探性的口吻中生怕我不知道似的。我眼皮都不抬一下,随口应付道那本首屈一指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难以驾驭,只会让我望而却步、半途而废。当然话虽这么说,这本为哥伦比亚著名作家马尔克斯赢得1982年诺贝尔奖殊荣的“魔幻咏叹调”还是令我魂牵梦萦。在世人眼中,一提到魔幻现实主义,首先必然想起《百年孤独》,它已几乎等同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名词,在全球掀起一股魔幻现实主义热潮,并对后世文学风格产生深远影响,比如说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在采访中曾表示自己受到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影响,因此被誉为“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在当下“小文青”活蹦乱跳的豆瓣读书、知乎版块,对于《百年孤独》亦真亦幻的描写也是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不免撩拨起我的好奇心,于是思量着找机会读一读,如果实在艰涩难懂,就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仅凭先入为主的印象去评价任何一本名作都是一种轻浮,于是在 “恭送走”俄罗斯文坛三巨头后,趁着假期尾声,我打开“尘封世纪的往事”,再次开启那片未知世界“孤独的轮回”。

《百年孤独》虚构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影射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天马行空的瑰丽世界。对我来说,小说好比一部“魔幻拉美家族史”、“魔幻拉美村镇志”、“魔幻拉美地区通史”。由于作者马尔克斯长期从事新闻通讯工作,其叙述笔法颇有新闻通讯文风,即便嵌入那些久远神秘的印加文化、奇思妙想的吉普赛文化等元素,都能像客观陈述纪实报道那样平时自然地进行描写,实现从现实逻辑到“太虚幻境”的过渡。

在《百年孤独》虚构的布恩迪亚家族中,几代成员的名字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重合,家族男性成员的名字反复使用“阿卡迪奥”、“奥雷连诺”,家族女性成员的名字则不断在“乌苏娜”、“阿玛兰妲”、“雷贝卡”、“蕾梅黛丝”间反复组合,每个名字代表着一种性格、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和选择“孤独”的方式,并暗示该成员的命运。为进行必要的代际区分,作者甚至给使用相同名字但辈分不同的成员编上“数字代码”,如第二代的“奥雷连诺上校”和第四代的“奥雷连诺第二”,第三代的“阿卡迪奥”和第四代的“阿卡迪奥第二”,好似如今电脑复制粘贴文件时系统自动添加的副本编号。这些似曾相识的名字对读者理顺家庭成员代际关系造成一定困扰,但名字的循环使用是作者有意为之,即暗示着家族悲剧的循环往复、人物命运的轮回。家族中的所有男性和那些爱上家族女性成员的外围男性只有两种归宿,要么因暴力冲突和情感挫折死于非命,要么深陷难以自拔的孤独中与世隔绝。家族中的所有女性和那些与家族男性成员保持暧昧关系的外围女性,则建立并维系着家庭的运转,通过勤勉的日常劳作创建家园,解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繁衍问题,但仍然因内心的嫉妒、高傲、倔强或者外部力量的强行干预等各式各样的原因,难以摆脱孤独终老的命运。《百年孤独》并不是将笔墨平均的分配在每位成员间,而是各有侧重,主要描写家族第一、二、四代成员,在描写中大量穿插倒序,配合以诸多象征手法。常言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对于象征含义的解读莫衷一是。由于能力有限,只能选择以下部分主要家庭成员和情节段落,略谈我的看法。

一、对家族部分主要人物的理解

1.第一代族长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和妻子乌苏娜

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因他人侮辱挑衅致人死亡,被死者鬼魂搅得日夜不得安宁,便带领亲朋戚友远走他乡,经过长途跋涉来到未开荒的沼泽地定居,建立村镇“马孔多”,由此开启布恩迪亚家族在马孔多的历史,象征着人类对美洲大陆的发现及开拓。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经常从流浪群体吉普赛人、阿拉伯人那里弄来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发明,耗费大量积蓄投入“脑洞大开”的奇葩实验。他漫无目标地带领群众披荆斩棘,妄想着架起让马孔多与外界联系的康庄大道,并以失败告终,然后就龟缩在狭小昏暗的实验室里,茶饭不思,没日没夜地痴迷于“炼金术”,陷入孤独不能自拔,以至于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棕榈树下,一绑几十年后才在树干旁死去。其实在被绑在树下的那一刻起,他活在世上的仅是一具生理躯壳,他的精气神早已灰飞烟灭,灵魂则终日与那个被他致死的死者鬼魂作伴,倒是不再孤独了。

乌苏娜生儿育女,作为家庭顶梁柱承担了家里绝大部分家务劳动并,并制作糕点点心拿去卖,夜以继日为家庭创造财富,日复一日忙忙碌碌。随着家族一代代繁衍,人丁兴旺,她仍然坚持劳作,照顾子孙后代,组织房屋扩建,打理花园,将毕生的热情投入到家族的维系中。在马孔多卷入内战漩涡时,乌苏娜挺身而出,竭力阻止儿子奥雷连诺上校滥杀无辜,力劝各方放下武器。乌苏娜这个角色几乎贯穿整部小说,作为女性族长她支撑着家族,好比中国古代神话的女娲在小说里的化身,小说对她的描写象征了原始氏族母系社会女性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也体现出一种对于母系原始社会的生殖图腾崇拜。

在圣经故事《创世纪》中,上帝创造亚当,并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夏娃。《百年孤独》中对布恩迪亚第一代人的描写也象征了另一种“创世纪”,只不过作者不再表现对男权社会的认可,而是反其道而行对男性的不切实际、狂暴嗜血、放纵淫乱、退缩逃避进行批判,抒发了对实干苦干巧干而创立、引导与支撑世界及人类的女性的颂赞。

2.第二代男性奥雷连诺上校

由于马尔克斯童年时代在外祖父家庭度过,外祖父是受人尊敬的退役军官上校,性格倔强、为人善良、思想激进,经常讲述哥伦比亚过去的战争历史。而马尔克斯在大学期间因哥伦比亚战争动乱被迫辍学,也对内战深有体会。因此奥雷连诺上校是小说里所有男性人物中着墨最多的一位。奥雷连诺少年时沉默寡言,象父亲一样整日沉迷于实验室“炼金”制作小金鱼挂件,但制作挂件并非拿去盈利,而是卖掉后换得金子再溶解重新制作小金鱼,周而复始地排遣孤独。奥雷连诺因厌恶保守党在地方选举的舞弊行为,在内战期间加入自由党反对派武装对抗政府军。他骁勇善战、威震八方,虽屡遭暗杀但仍幸免于难。但随着战争的持续,他逐渐转变为一名滥杀无辜的军事独裁者,面对母亲乌苏娜的劝阻他六亲不认。随着战争局面逐渐不利于自由党反对派,自由党内部政客只顾谋求政治利益的实现,出卖奥雷连诺上校,要求停战。奥雷连诺也愈发厌倦战争,缴械投降并与政府签署停战协定。但和平并没有换得合法权益的保障,联合政府对退伍军人的抚恤金权益置若罔闻。奥雷连诺上校的所有儿子均被莫名“赶尽杀绝”,而他只能退守回祖屋的实验室里“重操旧业”制作小金鱼,终日闭门不出,像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的孤独日子,最终与父亲在相同的棕榈树下咽气。

作者在描写奥雷连诺上校逐渐蜕变为军事独裁者时,从拉美独立运动和内战历史上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中提取了许多共性特征。无论是被誉为南美洲解放者的玻利瓦尔、阿根廷军人政权胡安•庇隆总统、智利军人独裁总统皮诺切特,还是这样那样的英雄豪杰,他们最初都是怀着满腔热情,本着为崇高事业英勇献身。但长期浸淫于杀戮战场,难免引起性情和思想的变化,慢慢变得专制独裁,甚至嗜血成性;上台后又背离原先的理想追求,进行独裁统治,实行门阀政治,造成经济腐败,然后被另一群与他们当年怀揣着同样理想的人政变下台,开启大同小异的轮回。

3.第二代女性阿玛兰妲和雷贝卡

乌苏娜的女儿阿玛兰妲和远亲外甥女雷贝卡共同长大,前者高傲后者狂野。她们都倾心于乐器店的意大利钢琴技师,但彼此相互嫉妒,明争暗斗。阿玛兰妲不惜下毒企图杀害雷贝卡,但阴错阳差造成二嫂意外死亡。后雷贝卡因难以抵抗其他男性的野性荷尔蒙,退出了与阿玛兰妲的争夺。但胜利在握的阿玛兰妲反而在自身傲气的驱使下拒绝了意大利人的求婚,因无法承受漫长等待造成的精神痛苦,意大利人割腕自杀。而阿玛兰妲也自我惩罚似的烧伤手腕自残,并用黑色绷带缠起来,决心永不嫁人。在其日后的生命中,她忍受着内心的苦闷与情感的孤独,甚至与刚成年的侄子厮混寻求欲望的“安慰剂”,险些酿成乱伦惨剧。她年老后又因同样的原因、以同样的方式拒绝了另一位老军人的求婚,军人虽没自杀但孤独终老。阿玛兰妲至始至终都与雷贝卡进行毫无意义的较劲,绝对要看着对方先入坟墓,并给雷贝卡和自己精心缝制寿衣,缝了拆、拆了缝,以此排遣孤独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而雷贝卡在丈夫被莫名枪杀后,一直闭门不出,直到被世人遗忘。有关意大利人的爱情争夺战结束后,阿玛兰妲和雷贝卡虽再没见面,但因相互妒忌而“内心相通”,彼此都能感觉到对方还活在世上,活着就是为了坚持看到“对方先老死”,她们精神层面的相互较劲其实也是一种另类的“陪伴”,彼此相互排遣孤独。

窃以为,作者描写阿玛兰妲的爱情悲剧意图告诫世人,应遵从内心对于爱情的自然向往,去除杂念倾听自身心灵的真实呼唤,一旦忽视、压制、断绝了爱情的眷顾,不仅造成悲剧,也将带来孤独的惩罚。

4.第四代男性“阿卡迪奥第二”、“奥雷连诺第二”

“阿卡迪奥第二”和“奥雷连诺第二”是一对双胞胎,是第二代“奥雷连诺上校”的侄孙,但从生到死都没有人能分得清他们谁是谁。“阿卡迪奥第二”在美国香蕉公司当监工,亲历军警对工人罢工的血腥镇压,目睹政府将工人尸体抛掷大海并通过传媒手段晃骗公众说工人集体消失缘于工作岗位调动,极力掩盖大屠杀罪行。他虽然四处诉说大屠杀真相,反而被认为神志不清,无奈只好自我隔离直到生命的尽头。小说里政府对工人大屠杀事件的掩盖行为让我联想起现实中阿根廷的一个特殊群体“五月广场母亲”。20世纪70年代,阿根廷处于魏迪拉通过军事政变推翻民选政府,开始实施军事独裁统治并大肆迫害、暗杀反对派人士,全国有3万多名大学生“神秘失踪”。这些年轻人的母亲在无法打听到孩子下落的情况下,于1977年4月30日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的五月广场集会,在总统府前表达抗议,引起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关注,推动阿根廷和南美民权运动发展,被后世称为“五月广场母亲”。 魏迪拉下台后,其残酷镇压异见的内幕被陆续揭露,那些大学生被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后早已葬身大洋,魏迪拉最终以反人类罪被判终身监禁,病逝狱中、遗臭万年。虽然《百年孤独》成书时间早于阿根廷魏迪拉政权,但里面仍出现了与实际历史相似的桥段,并不意味着作者马尔克斯预测精准,只能说明类似的屠杀不承认主义在拉美地区早已司空见惯,实在可悲。

“奥雷连诺第二”则性格开朗,迎娶了外表美丽但毫无共同语言的妻子菲兰达,为排遣婚内孤独,他终日与情妇佩特拉厮混并纵情酒色、挥金如土大宴宾客。奇怪的是,当他与情妇同居时,牲畜迅速繁殖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一旦回归婚姻牲畜就停止繁衍。当持续数年的瓢泼大雨淹没村庄导致家畜大量死亡时,“奥雷连诺第二”又夹着尾巴回到妻子身边,让情妇一人独自扛起抗洪抢险的重担。他一方面依赖情妇佩特拉给他幸福和支持,另一方面又寄望于妻子给他送终,充分表现了男性的懦弱和自私。但我认为,作者描写“奥雷连诺第二”与情妇同居时牲畜大量繁殖,则象征着只有真情相爱而非名义上的婚姻才能保证家业兴旺发达。

5.第四代女性蕾梅黛丝和菲兰达

蕾梅黛丝是孪生兄弟双胞胎的姐姐,她楚楚动人,因美貌声名远扬,对男性散发着极强的吸引力。许多男士不惜搭上性命仅为一睹芳容,但还是有人源源不断的纷至沓来、趋之若鹜。蕾梅黛丝个性独特、世事洞明,最终神奇的抓着雪白的床单乘风而去,永远消失。作者对于蕾梅黛丝的描写虽然篇幅不多,但象征含义明显。蕾梅黛丝的美貌不是那种典雅高贵,也不是狐媚矫情,而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美。她剃着光头,一丝不挂地在家里游荡,生活作风随心所欲,用最原始的姿态用餐、以最超脱的心态洗澡。即便外出也不想受衣物的拘束,仅仅套个大布袋,自由自在、超然于外。记得在读研究生期间,我和宿舍里的女生聊天谈论“女生什么时候最美丽”,大部分人认为女人的美貌“人靠衣装、头靠梳妆、脸靠化妆”,我则特立独行地认为“女生刚从澡堂子里出来最美”(北方大学都是大澡堂洗澡),一个个洁白如玉、肌肤水润、清新自然,由内而外都散发着超凡脱俗的美,没有任何一丝矫揉造作,这种美感无可比拟,是任何化妆品、时装都难以营造的。现在看来,我和马尔克斯对于女性最极致的美有着异曲同工的认识。小说里蕾梅黛丝的自然美源于自由,对男性难以抵御的吸引力则源于每个人心中对这种极致自由的追求,但这种理想化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存在,因此蕾梅黛丝只能坐在床单上乘风而去。此外,由于马尔克斯7岁时就通读“一千零一夜”,化用了中东神话故事的飞毯元素给蕾梅黛丝设计了一个空灵的结局。

菲兰达是第四代男性“奥雷连诺第二”娶进门的媳妇,她来自与马孔多相聚甚远的内陆山城,那里丧钟齐鸣、永不停歇。菲兰达来自一个传统保守的没落贵族家庭,自幼受到封建礼教的灌输和宗教氛围的浸淫,养成大量陈规陋习。她缺少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什么家务也不会,连咖啡都不会泡,让孙子做饭给她吃,但对各种生活礼节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她自视甚高且非常强势,心安理得地把婆婆当成粗使丫鬟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家树立起条条框框的桎梏,坚持钉死门窗固步自封,弄得全家死气沉沉。她虽然美丽但阴郁、沉闷、乏味,让丈夫难以忍受便外出渔色。此外,菲兰达还直接造成她的大女儿——第五代家族成员梅梅的爱情悲剧。梅梅与美国香蕉公司的低层机械技师一见钟情,频繁幽会,享受着自由恋爱的鱼水之欢。但菲兰达棒打鸳鸯,将女儿禁足并聘请保镖严加看守。机械师难以割舍相思之情,偷溜进家与梅梅相会,被保镖用枪射中脊柱,造成高位截瘫终身卧床,孤独老死。而梅梅万念俱灰,从此拒绝说话,被菲兰达送进了自己娘家那里的修道院,在如泣如诉的丧钟声下如同行尸走肉般孤独地死去。菲兰达不可理喻的因循守旧不仅让家庭失去了以往的热情开放,也让她自食其果,受困于婚内的孤独,只能不厌其烦地给从未谋面的庸医写信,假以咨询身体状况,实则排遣孤独,最终在床上病逝,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根据作者对菲兰达几乎一边倒的口诛笔伐,我认为作者将这一人物形象视同拉美宗主国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和宗教文化侵袭。在世界近代史阶段,西班牙在西欧国家中深受天主教影响,对内统治高度集权,与英国、荷兰等国家的民主程度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西班牙在南美洲大陆建立殖民地后,不仅在经济上大肆掠夺,同时植入大量宗教文化和封建思想,在南美洲建立具有封建色彩的种植园经济模式,长此以往使南美洲深受其害。即便拉美地区国家纷纷独立,封建余孽仍然根深蒂固,导致拉美地区政治民主进程步履维艰,独裁政权此起彼伏,政变动乱屡见报端,经济发展缓慢,贫富分化严重。作为哥伦比亚内乱的受害者,也难怪作者马尔克斯对菲兰达的明嘲暗讽如此犀利,毫不留情。

6.第五代女性阿玛兰妲•乌苏娜和第六代男性“奥雷连诺•布恩迪亚”

作为“奥雷连诺第二”和菲兰达的小女儿,阿玛兰妲•乌苏娜早年有幸去往比利时学习,长成一位眼界开阔、衣着入时、个性独立的窈窕淑女。她婚后偕丈夫回到家乡,眼见四周一片凋敝,决心重整家园,力图拯救灾难深重的村镇。面对杂草丛生、蚂蚁横行、蛛网密布的门庭,她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热情开朗,仅用三个月就使院落焕然一新,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自然力量对人类文明的吞噬,但到头来还是无力回天。由于丈夫加斯通难以忍受村镇的颓败氛围,在多次奉劝妻子离开未果的情况下,找借口返回欧洲,与妻子和平分手后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马孔多,“幸运”地摆脱了孤独或暴毙的厄运(应该算是小说中唯一得善终的男性)。丈夫的离去则成全了阿玛兰妲•乌苏娜与外甥——家族第六代男性“奥雷连诺•布恩迪亚”的乱伦孽恋。阿玛兰妲•乌苏娜最终因难产大出血而亡,诞下猪尾巴畸形儿,应验了小说开篇的家族诅咒。我认为,作者对于阿玛兰妲•乌苏娜徒劳无功和乱伦孽恋的描写,说明了个人努力在整体趋势和内心欲望前的渺小。从名字来看,阿玛兰妲•乌苏娜结合了第一代和第二代女性家族成员的特质,她的出场时间也与女性族长乌苏娜的去世时间相衔接,有着可与第一代乌苏娜相媲美的动力,但马孔多的衰败势不可挡,不是仅凭个体努力就能力挽狂澜,卷土重来的蝼蚁毒蝎不断消磨着阿玛兰妲•乌苏娜的意志,失落的打击最终使她彻底放弃,退至仅剩的房间享受孤独的二人世界;此外,阿玛兰妲•乌苏娜内心也有着与第二代女性成员阿玛兰妲相似的重重欲火,后者差点与侄子发生乱伦,但两种乱伦情节有天壤之别,阿玛兰妲•乌苏娜的乱伦悲剧不是由于欲望的驱使,而是对爱情的渴望。外甥是姐姐梅梅的私生子,但因母亲菲兰达极力隐瞒家丑,宣称外甥是顺流漂来的野孩子,导致姑甥之间彼此的血缘关系毫不知情。阿玛兰妲•乌苏娜与外甥的爱情结晶是一个猪尾巴畸形儿,为家族和小镇的终结开启大幕。

奥雷连诺•布恩迪亚是梅梅与机械技师的私生子,他作为家族第六代男性成员同样继承了家族的孤独“基因”,其名字也是家族第一代和第二代男性成员的名字组合。由于女性族长乌苏娜已离世,小说进入收尾阶段,作者对奥雷连诺•布恩迪亚委以重任,安排他解读小说开篇吉卜赛人留下的羊皮卷手稿,解开全书埋下的终极谜团。由于羊皮卷手稿由古代梵文撰写并进行“符号加密”,导致破解困难重重。奥雷连诺•布恩迪亚整日在书房“读书破万卷”,通过潜心专研解密派遣孤独,对羊皮卷手稿的解读取得一定进展。他也不了解自己的身世,阴错阳差爱上姑姑。在目睹了自己的畸形儿子——家族第七代成员被蚂蚁啃噬殆尽的惨状后,他也终于破解了羊皮卷手稿,了解到家族的历史和命运的轮回,最终随着小镇一道被飓风卷走,从世上永远消失,就像从未存在过。在描写奥雷连诺•布恩迪亚的桥段中,小说进入尾声,阅读时可以很明显的感到作者马尔克斯在“赶进度”,节奏明显加速,语言已远不像前文那般细致,颇有翻看“流水账”的感觉,当然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在女性族长乌苏娜去世后,家族和小镇颓败之迅速,为最后暴风骤雨般的结局进行节奏上的印证。

二、对部分象征手法的解读

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翘楚,《百年孤独》经过非凡的想象加工,将触目惊心的现实和古灵精怪的传说巧妙结合,编织出一副色彩斑斓、充满异域风情的世界,给读者呈现出一幅幅“假亦真来真亦假”、虚实交错的画面,烘托出风格独特的艺术效果。书中许多“似是而非”的元素以现实为基础,又被作者赋予了强烈的象征含义,让我似懂非懂。以下选取部分元素略谈我的解读:

1. 马孔多村镇

马孔多村镇是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一个由开拓者建立在沼泽地中、三面环海的小村庄。读完全书可明显看出,马孔多从建立到早期发展,从卷入内战到繁荣昌盛再到走向衰败,并最终灭亡的变迁历程,象征着美洲大陆被欧洲人发现后的发展历程,并预示着拉美世界凋零的可悲结局。自大航海时代起,南美洲作为新大陆被西班牙发现并占领,经过早期殖民时代的发展形成了颇具美洲特色的经济社会形态和多元文化,可在小说中马孔多建立之初吉卜赛人、阿拉伯人、各色移民等在村镇聚集的桥段找到印证。拉美地区在摆脱宗祖国殖民统治后,因内部纷争陷入长期内乱,又因美国资本输出获得暂时性的繁荣。虽然两次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均未波及拉美,但在连年内战、政局动荡、内政腐败、资本掠夺、独裁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等因素的共同戕害下,拉美地区资源惨遭掠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民主法治遭到践踏,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原生本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导致拉美地区的整体发展停滞不前,甚至被资源匮乏但后劲十足的东亚赶超,复员辽阔的拉美世界居然至今都没有出现一个发达国家(相对先进的智利近期颁布国策,想争取成为拉美第一个发达国家)。大多数生活在发达或中等发达地区的人们,对拉美的印象仍旧停留在一个经济落后、普遍贫困、政局不稳、腐败盛行、犯罪率高、毒品横行的旧世界。在小说中,马孔多村镇由盛转衰并最终被飓风刮走,预示着拉美地区的衰落,与主流世界的发展差距逐渐扩大,并最终消亡的结局。在走下坡路的过程中,即便有少数开明精英想力挽狂澜(好比小说中家族第五代女性阿玛兰妲•乌苏娜重振小镇),也终将回天乏术。作者马尔克斯对于小镇被被飓风刮走“落的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虽有夸张成分但并非无中生有。拉美地区曾有高度发达的玛雅文明、印加文明,非洲和西亚地区曾有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都经历了由盛转衰到灭亡的相似轮回,仅留下饱经风霜的断壁残垣、被黄土掩埋难以挖掘的瓶瓶罐罐和令人费解的只言片语。当然毕竟小说成书于1967年,如果再晚十年,马尔克斯有可能将贩毒产业链加入写作元素中了,他的祖国哥伦比亚和他长期定居的墨西哥可都是赫赫有名的全球跨国毒品交易大本营。

2.家族成员名字的循环使用

小说中每位家族成员的名字都是相同词组的不同标记,如此循环往复不仅象征每代成员相似的孤独归宿和悲剧结局,也暗示着拉美地区的发展原地踏步、涛声依旧,总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就以作者故乡哥伦比亚为例,稍微搜索一下哥伦比亚的历史,仅从百度百科那种最基本、最笼统的介绍中,都呈现出满满的动荡不安,保守派和自由派争权夺利,起义和镇压屡见不鲜,短暂的和平时期显得弥足珍贵,国家发展历程始终跳不出内乱、媾和、复苏、专制、起义的怪圈。虽然2016年底,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殊死搏斗后,政府与国内最大反政府武装“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签署和平协议,“哥武”放下武器通过和平手段参政议政,但谁又能确保这种和平不是昙花一现呢?

3.梅尔加迪斯羊皮卷手稿

在马孔多建立初期时,吉卜赛老人梅尔加迪斯经常向村民展示世界各地稀奇古怪的发明,并与家族第一代男性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私交甚密。他用羊皮纸为布恩迪亚家族编写了艰涩难懂的手稿。羊皮卷手稿用古代梵语编写(吉卜赛人原为古印度北方民族),并使用了繁杂的符号进行加密,常人根本无法解读。该手稿实为对布恩迪亚家族历代命运和村镇发展结局的预言,手稿开头预言道“第一代成员绑在树干上死,最后一代成员被蚂蚁吃掉”。虽然家族第四代成员也曾尝试破解,但没有成功,原因是家族的血脉还将延续未到终点。只有家族血脉和村镇运势的传承到达强弩之末时,羊皮卷手稿才能被第六代男性奥雷连诺•布恩迪亚逐步破解。有意思的是,当第七代成员猪尾巴畸形儿被蚂蚁啃噬殆尽,手稿晦涩的象形符号瞬间变为通俗易懂的西班牙语,预言得到应验,含义得以诠释,秘密终于解开,万物化为虚无。至于作者为什么用羊皮卷作为载体呈现吉卜赛预言,我猜想应该化用了“死海文书”的概念。死海文书指1947-1956年在中东死海西北基伯昆兰旷野的山洞发现的古代文献,是一些用希伯来文(以色列官方语言)在羊皮卷上书写的犹太教、基督教经文,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而梅尔加迪斯手稿作为《百年孤独》埋下的终极伏笔,起到首尾呼应、串联全文的作用,自然也应用“羊皮卷”撰写,彰显该线索的重要作用。

4.猪尾巴畸形儿

当家族第七代成员猪尾巴畸形儿因姑甥乱伦诞下,分娩时撕心裂肺的喊叫声为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村镇敲响了丧钟。小说开篇曾经轻描淡写的提到,乌苏娜得知自己的远亲族群曾因近亲结婚生下猪尾巴畸形儿,一度神经过敏拒绝与丈夫同房,小说尾声再次出现近亲乱伦导致后代畸形,并将畸形儿降生作为破解梅尔加迪斯羊皮卷手稿的开关钥匙,如此匠心独运如同一记重拳直捣胸口,给人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并引发无限遐想。虽说近亲结婚确实增加致畸风险,但小说安排同样的畸形病灶在首尾前后呼应必是作者有意为之。窃以为,猪尾巴畸形儿象征着拉美世界在饱受殖民掠夺、内战破坏、资本剥削、封建残害、专制镇压后,形成的一种不伦不类、不土不洋、非驴非马、缺乏自主、缺少独立、隐患重重、危机深重的病态社会经济形态和畸形发展模式,如同混沌不堪的酱缸,没有希望,不见光明。而近亲结婚的安排则影射了拉美诸国缺乏民主透明的政治体制,选举舞弊层出不穷,党羽派系近亲繁殖,选人用人任人唯亲。至于小说开篇第一代家族女性乌苏娜远亲的猪尾巴畸形儿,则暗示出世上存在千千万万个与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悲剧相似的宿命,一边曲终人散,另一边悄然开启,表达了作者对拉美地区普遍存在的恶性循环的感伤。

三、对小说中部分重大事件的真实影射

小说中,马孔多村镇被卷入内战,又成为美国香蕉公司香蕉种植加工中心,并不幸见证了工人罢工遭镇压等重大事件,其实都是对哥伦比亚和拉美近现代史相关事件的影射。

小说中内战打响的导火索是保守派选举舞弊引发自由派起义,战火中生灵涂炭哀鸿遍野,但无论哪一方其实都将战争作为争夺权力的手段,并不代表人民利益;一旦战事不利则想方设法妥协媾和,牺牲人民利益换取政治抱负的实现,然后伺机而动重燃战火。此等事件在拉美地区近百年的动乱中不胜枚举,甚至如今乌克兰、中东、非洲部分地区也都千疮百孔,可谓“大象打架、草地遭殃”,老百姓用水深火热换来的仅仅是另一种民不聊生的悲催。

马孔多修通铁路与外界联通后,形形色色的移民大量涌入,给小镇带来了快速的发展机遇和空间的繁荣。但好景不长,美国香蕉公司接踵而至,虽然带来了先进的农业产业化技术,但难掩其资本掠夺的险恶用心。作为美国的“后院”,拉美地区的开放不仅没有获得长远的繁荣,反而引来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等豺狼虎豹。“香蕉公司”影射了1871至1950年间在加勒比海中美洲地区作恶多端、臭名昭著的垄断巨头美国联合果品公司。该公司控制了中美洲地区所有国家的香蕉种植园,大肆收购廉价优质土地,不仅在经济上自成体系,还自订法律、私设军营,甚至任意逮捕抢杀工人,成为当地的“国中之国”。该公司还同各国反动势力相勾结,操纵各国政治,俨然成为各主权国家的“太上皇”,甚至曾于1954年参与颠覆危地马拉民主政府。小说里“美国香蕉公司”对马孔多本地劳工敲骨吸髓地剥削,野蛮践踏劳动者合法权益;在面对罢工时,则勾结反动政权将所有工人诱骗至火车站广场集会,实施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数挺机关枪像剥洋葱般层层射杀猝不及防的人群”,并抛尸大海毁尸灭迹。即便工头“阿卡迪奥第二”死里逃生,但反动政权大开宣传机器,蒙骗公众视听,使得屠杀幸存者诉说的真相无人相信。这样我联想起近期热播的电视剧《琅琊榜2:风起长林》里内政首辅大臣荀白水与荀皇后的对话:百姓听到的东西都是我们让他们听到的。

四、“百年孤独”指什么?“孤独”的原因及后果

除《百年孤独》外,马尔克斯还著有《霍乱时期的爱情》、《家长的没落》、《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等佳作,其毕生所写都围绕“孤独”展开,要论刻画“孤独”之最,马尔克斯实至名归。回到本书,一直有个疑问萦绕心头,“百年孤独”到底何意?作者以此命题用意何在?

窃以为,“百年”可用作实数,即指一个世纪一百年,表示小说中布恩迪亚七代人的家族寿命周期,也表示马孔多小镇从建立到衰亡的时间跨度,影射了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哥伦比亚的历史进程;换个角度,“百年”也可用作虚数,极言时间之长,暗指整个拉美世界从一块未知大陆被欧洲发现后,历尽艰辛、饱经沧桑的发展历程。

阅读小说时,我隐隐感觉,作者对于“孤独”并不是像通常的理解那样进行负面的批判。文中奥雷连诺上校、阿玛兰妲、雷贝卡、菲兰达、奥雷连诺•布恩迪亚等人物通过五花八门的方式排遣孤独,虽然“孤独”的消极状态是他们的自主选择,但却是无奈之举,是在远离自己难以掌控又无法适应的外部环境时所采取的权宜之计。要从本质上理解马尔克斯的“孤独”奥义,需要阅读他获颁诺贝尔文学奖时发表的演讲《拉丁美洲的孤独》。

在领取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时,马尔克斯身着拉美本土农民服装,发表了题为《拉丁美洲的孤独》的演讲,对贯穿于整个创作生涯的“孤独”主题进行总结,剖析了拉美地区“孤独”的社会现状和症结所在,并展望未来指出解决之道。在演讲中,马尔克斯例数拉美大陆从被欧洲文明发现起所遭遇的重重灾难,拉美大陆原本资源富饶、物产丰富,但没有因为天然优势获得相应的幸福,反而却不断成为掠夺对象;即便近现代从殖民体系独立后,依旧承袭了旧式封建文化的糟粕,独裁反动势力猖獗,你方唱罢我登场,境外势力“坐山观虎斗”甚至挑拨离间从中渔利,导致拉美始终难以摆脱内外交困、杀戮不断的宿命,成为人类贪欲、权力欲膨胀的牺牲品。马尔克斯认为,正是因为拉美遭难深重的现实使得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引起诺奖委员会的关注,言辞之间暗示出诺奖殊荣与其说是对文学成就的肯定,不如说是对作者有拉美血统背景的怜悯。对于拉美世界面临的“孤独”状态,马尔克斯认为症结在于,拉美现实的惨状是那些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没有切肤之痛的发达世界无法理解、体会、评判的,而发达地区的人总习惯用高度文明的思维模式和文化优越感去歧视拉美的野蛮落后,却忘记了自身也曾有不堪回首的黑暗历史,这就造成意识形态的隔阂,拉美的发展问题无法在主流世界产生共鸣,无法获得发达地区的认同,导致拉美的“孤独”。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发达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认同的圈子拒绝了拉美,但经济剥削的魔爪倒是阴魂不散,拉美面对经济侵略和文化渗透,在无还手之力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秉持孤独”寻求自保,久而久之拉美必将萧条,像小镇“马孔多一样从世界的版图中消失”。马尔克斯在演讲中还提出,世界应该对拉美走自己特色发展道路的选择给予尊重,拉美应该寻求独立自主的发展模式,而不是成为任人摆布的棋子,即便面对重重困难,都应坚强不息。最后,马尔克斯展望未来,倡导携手共同建立独立、友爱、幸福的新世界,并反转了《百年孤独》的结语,赋予布恩迪亚家族(拉美人民)摆脱孤独,获得重生。《拉丁美洲的孤独》演讲最后对全人类光明未来的呼唤让我不禁想起了如雷贯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只有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才能让地球生生不息,让所有人都享受到同一个世界的普惠。

五、《百年孤独》阅读建议

《百年孤独》带有一定的超现实主义,像一部咋看之下“下里巴人”实则“阳春白雪”的奇幻电影。由于小说架构采用穿插倒序,不同人物的故事情节可能出现时间上的跳跃,加之布恩迪亚家族历代成员的名字和代际关系容易混淆,因此建议正式阅读之前先通过百度百科掌握大概脉络,并简要了解作者生平和哥伦比亚、拉美地区近现代史。就别指望先看电影再读原著啦,因为《百年孤独》没拍过任何影视,估计也没哪个导演能拍。

阅读正文时可辅助搭配参考资料,如百度百科的人物介绍和“牛人”绘制的家谱树形图,以免将人物情节张冠李戴,影响理解。此外,由于拉美文化对于两性关系的文化与我国观念存在较大差异,在阅读时尽量放平心态,不要带有任何有色眼镜去或用任何道德标准去评判,对于书中超越现实、充满奇幻色彩的元素可以不求甚解,不必过多纠结,只需细细体会其中的神秘感。小说文笔行云流水,相对比较流畅,阅读起来并不艰深。

通读全书,每个人对标题“百年孤独”应该会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朦胧感。为更深刻的理解小说内涵和作者的命题用意,建议再另行阅读马尔克斯获颁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演讲稿《拉丁美洲的孤独》,以便深切体会“孤独”的要义。

由于《百年孤独》对拉美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的掌握有一定要求,且寓意深奥,如果读者年龄较轻有可能难以理解书中内容,对于一本好书而言实在可惜,因此建议有一定生活阅历后再去阅读,可以获得感同身受的体会和上佳的阅读效果。

六、打击盗版,支持正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兴起全民读书热潮,大量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在也改革开放后被陆续引进。但由于那时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未建立,版权保护意识普遍不强,大量粗制滥造的盗版书横行于市。1990年马尔克斯与代理人卡门到访京沪,随处可见的盗版书惹恼了马尔克斯,他撂下狠话“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自己的作品,包括《百年孤独》”。马尔克斯于2014年去世,不过他的“狠话”并没有兑现。2008年,卡门再次来到中国,经过为期两个月的考察评估,于2010年授权中国出版《百年孤独》。之后,《我不是来演讲》、《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多部马尔克斯作品在中国陆续出版。

节后上班,又碰上那个推荐《百年孤独》的同事,我用“随口”的腔调特意告诉他《百年孤独》看完了,他的眼睛不再眯成缝了,直接瞪得跟铜钱似的,说不清到底是吃惊于我的阅读能力还是吃惊于我的较真。我由衷感谢他的推荐,不仅丰富我的阅读涉猎,还让我增长许多知识,谢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