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601·歼八之父·顾诵芬(我的飞机设计师生涯)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2-29 00:00:01
相关推荐

第一章 参加航空工业从修理到仿制

离别合众图书馆

从1939年7月到1951年8月,一直随父母住在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

考上浙大、清华、上交大航空系,最后上交大,1951年年毕业。

分配到航空工业局

当时航空工业局的单位只有一个四院,名额被先报到的清华生占满,由于北京没有名额。有一位同学分配到正在筹办的中等专科学校,也就是现在的南昌航空大学前身,其他的分到沈阳、哈尔滨的工厂里。顾提出搞研究,负责分配的同志说没有,就分配到航空工业局机关。

顾说,自己分配到机关是不是因为成绩好些,并不清楚。那时候毕业的同学政治条件都比我好,比如屠基达,学校时候就是团支部书记。

进入航空工业局

被分配到生产处,处长徐昌裕,到沈阳后他安排顾到刘多扑的制图组。

雅克11飞机起落架图纸任务。

顾上手有很多知识和俄文上的障碍,刘指导他。

徐昌裕36年毕业于上交大航空系,38年2月脱离国民党空军,到延安,4月加入共产党。后任三级部副部长兼第六院院长

参加政治运动

51年三反五反

当时顾觉得自己想搞飞机设计和气动计算,跟着刘多扑描图觉得很枯燥。

徐昌裕批评,说当年他们到延安,一切服从组织的需要。指出顾的问题是没有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

徐昌裕购买了很多俄文资料

在第一技术科工作

徐昌裕认为,当时工厂不能及时修理,一大原因是对苏联飞机上的仪表电器心中无数。下决心,由老专家昝凌带队,组织了高道、顾诵芬、南航教授任葆良,从北到南,摸清楚,搞清单。

南京511厂,有几个研究生,昝凌很欣赏,去了他后来组件的30所

南昌320厂

徐昌裕决定解决器材供应问题。刘多扑做决定放弃自己飞机设计的理想,与魏祖冶等一起去组件材料研究所。

三反五反后,不需要局机关再复制图纸,不再跟刘多扑。刘多扑专门搞材料,叫冶金科。

顾调到第一技术科当技术员,徐舜寿是副科长。黄志千也在科里。

在机关的业务学习

学习分为很浓。局里领导也经常组织专家讲座。

第二章 开始自行研制设计

一定要自行设计

仿制而不自行设计,命根子就在人家手里,自己没有任何主动权。

筹备工作

筹备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徐舜寿任主任,叶正大、黄志千副主任。调程不时、顾诵芬等人过去。

56年10月,设计室正式在112厂成立。四局决定,业务上属四局技术处领导,行政上112厂领导。

苏联并不热心,空军也不指望,这种形势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徐、黄各种招人。想请的老专家很难请到,只落实了陆孝彭

各地人才也纷纷加入。

四局的管德、叶锡林、陈钟禄、高锡康、李永明等一批50年代初毕业的大学生。

管德在学校就入党,当时是四局党组秘书,调查室的主任,科长一级,脑子清楚,写文章也快,四局的局长王西萍很欣赏他。

高锡康比管德低一级。

徐舜寿对管德说,你来可以,但是三七开,三分行政,一些文件起草工作。

管德来了一个月后,徐舜寿对顾说,要有专人搞颤振,选了管德,另有陈钟禄,两人一起。

。。。。

11月,大部分到齐,徐舜寿开启启动工作。

2个途径,首先抓培训。给技术室的骨干请顾问

像颤振请陈基建、张桂联、苏联的强度专家 风洞请马明德

气动请张桂联、罗时钧

自行设计歼教1

风洞试验

马明德在哈工大搞得2个1.5米风洞

顾就黏上马明德

。。。

学习是最重要的

我不适合管人

一个进气道压力测算任务,交给一个北大女大学生,她说算不出来,顾:伯努利定理是中学就学过的,你一个大学生还算不出来。她满腹怨气。

徐决定颤振也放到气动组,管德担任了气动和颤振两个 组的党小组长,他在管人这方面很有能力,虽然顾是气动组组长,管人都是管德来。

歼教1样机审查

空军科研处一个处长,是搞文艺工作出身,能写东西,技术上半懂不懂。刘亚楼有一个评价:专家面前的领导,领导面前的专家。

初审,态度不行,认为歼教1飞不了他们要的特技。“我们宁可买美国的T33,也不要你们的歼教1”还强调空军取消了中级教练环节,直接从雅克18跳到乌米格。

给出一个结论说飞机太重,机翼面积太大等。

审查会上争论很激烈。徐舜寿不在家,黄、叶负责。处长说出黄志千是否诚实表示怀疑的话。112厂当时的总工熊焰看不过,顶了回去。

四局副局长段子俊会后讲到:大事要大方,意思是不要过于斤斤计较他们的意见。

后来第二次审查通过。

请苏联专家评审。

苏联专家很厉害,三天时间审查2万多张图纸,还开出了问题,指出。

但风洞实验报告59年才给

后来顾诵芬发现南斯拉夫的G2海鸥与歼教1非常相似,怀疑是不是苏联人把我们的图纸等资料给了南斯拉夫;

。。。

试飞。。。于振武,后来担任过空军司令员。

很有经验,低空通场,刘亚楼急了。后来要给处分,不了了之。

8月下旬,浙江前线获得一枚美国响尾蛇导弹,军委组织技术人员分析研究,叶正大带顾诵芬到北京,回来后,歼教1已经停了。

。。。

顾:80年代,空军又提出最大速度800迈的教练机,研制了K8,但是K8总体性能不如歼教1

歼教1后

徐舜寿提三个设想

1. 超音速战斗机

2. 伊尔28基础上改行政专用机“像达lai这样的要人到北京开会”,现在多慢,用伊尔28会好的多。文g中成为徐的一大罪状,好像他只想着为达lai服务,不为人民服务。当时达lai已出逃,这个罪名不小。

3. 搞一个初级教练机。

第一个顾诵芬提方案,第二个汪子兴负责,第三个程不时负责

顾诵芬请教郭永怀,郭永怀认为空气动力学上基础差,不可行,让读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丛书。后找北航张桂联教授,张教授:郭先生的意见是科学家的意见,与航空工程的具体实践是有差距的,这些书念得再好,也是成为一个郭先生,还是设计不出飞机来。

。。。

办短期学习班,请哈军工的罗时钧,马明德来讲课,

罗时钧是庄逢甘的同学,都是钱学森的研究生。

罗时钧在哈军工的声誉比较高,因为讲课讲得好。wg中被整的很惨,像水浒传里林冲一样,开水泡脚,喉部打哑了。但罗时钧后来没有计较这些,还在搞科研,继续搞气动力学的数字计算,培养了一批人,603所有几个搞气动数值计算的都是他培养出来的。

第二个伊尔28改方案,汪子兴计算分析,油耗太大,达不到航程要求。

初教1(初教6)

唯一可行的是初教方案,雅克18的后继机

雅克后三点与乌米格不同,空军希望前三点的教练机

程不时很欣赏美国T34,气缸并列的发动机。后来设计选用了这种发动机。

徐舜寿告诉顾,高速飞机还是要抓,但是现在不具备条件,初教机是唯一可行的。

徐舜寿安排林家骅为型号主管设计师,林家骅51年厦大航空系毕业,曾在320厂担任设计科科长,业务能力还是很强的,缺乏一点想象力,所以总体布置较慢,后来安排程不时接上去。到开始打样时,徐舜寿安排屠基达、林家骅两个人任主任设计师。

顾任气动组组长。

北航派学生过来实习。顾觉得两个学生不错。西工大余松涛,西工大派到北航参加四年级学习空气动力学的高浩。

90年代初,从俄罗斯引进空战模拟软件。601的所长解思适牵头,还是找高浩做的。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大跃jin进入高潮,初教1最紧张时期,还要上107,初教1放到320厂。屠基达、林家骅带队过去。

第三章 大跃进的东风

东风104

叶正明在苏联专家基础上提104方案。

刚好黄志千出国,徐舜寿让顾代管黄志千的部分工作,并坐黄志千办公桌,室里很有异议。

叶正明要做一个东风104展示模型,因为模型做的不够快,拍的太靠后,有意见。说顾有偏见。其实因为任务太多,只有两个木模师傅。

这个方案技术太先进,国内做不到,徐舜寿评价:浪漫有余。

苏联专家审查歼教1图纸时,有一位发动机专家,来研究下一代发动机研制问题的。发动机设计室吴大观带了人来,要我们提出下一代发动机设想。徐让顾表态,顾提出4吨推力,轴流式压气机方案,当时米格19发动机只有3.2吨。

东风106

58年,空军曾提出需要一种较先进的强击机。

叶正明按照苏联专家建议提104方案时,程不时提出了将米格19改两侧进气的方案,并给厂党委打报告,保证1959飞上天,作为10周年献礼。发动机用米格19的。

这个方案被命名106

6月,徐舜寿组织两个方案内部评审。认为东风104新工艺新技术太多,东风106以米格19为基础,有一定可行性,但当时只是一个总体图,什么都没有计算。

8月,四局在112厂召开航空工业技术会议,确定了112厂自行设计比米格19更好的东风107,并决定将东风106改为强击机,改名雄鹰302

苏霍1: 初教1、东风106项目,程不时都起到良好的作用。这两个项目均为112厂设计科自行提出,最后开花结果,虽然都是移植到外厂后开花结果。

东风106项目,即雄鹰302,转到320厂,陆孝彭过去。

陆孝彭接受任务后,对原来设计方案进行了大调整,增加了机翼面积,增加了弹仓等强击机需要的措施。

东风107

58年6月,王西萍局长主持下,召开了一个新机研制计划会议。

徐、黄、叶被动参与。当时设计室内部酝酿东风104,经过会议讨论,应该大大跨进一步,超过米格19,。

徐表态:基础还很差,新机指标不能定的过高。

但徐的意见没有得到重视。

会议接受了当时空军领导人的建议,决定将东风104马赫数提高到1.8,升限提高到20公里。改名东风107

争取59年8月研制成功。

“破除迷信,敢想敢干”,整个设计室几乎没有人见到过超声速飞机。设计人员更谈不上设计经验。

徐舜寿在设计室内部组织招标,程不时、顾、管德、冯钟越。四人各搞

顾的建议是发动机上下叠在一起,参考英国人闪电方案。

程不时提出仿制美国F8U抬机翼方案,最后徐舜寿决定,用抬机翼方案。这个方案用两台红旗2

苏霍1:徐舜寿

1)做事:制定实事求是,可行性高的方案,边干边做,重视理论基础,强调基本功,重视工艺实践

2)塑造环境:技术委员会、内部评审、内部招标,组织大家学习、探讨,外部顾问,宽松的政治氛围等。,形成了非常好的微观环境。

9月赵尔陆也急了,当时他知道哈军工搞东风113,是哈军工校长陈赓捅到中央军委的,并得到了高层领导支持,赵部长压力很大。因为如果学校都有决心搞超声速,我们应该更搞出。

研究该怎么办 徐黄叶顾都参加了。

顾觉得目前搞不了。赵尔陆不满意,徐也是这个观点。

赵尔陆批评徐:米高扬要是在旁边,你可能坐都不敢坐。

但发动机设计室是雄心勃勃,豪情满怀,认为什么都能干,每次这样的会,都是飞机挨批,发动机受表扬

会后,赵尔陆叫徐黄叶到哈军工看东风113,黄政审通不过没进去。看过后,赵尔陆问,你们怎么办,叶正大到外面买回丁字尺、三角板等绘图仪器,三人连夜做一个类似F104的方案,指标也提到马赫2.0.

当时顾不在沈阳,回来后听他们说,没有表示不同意见。认为可用推力有余量,按照当时选用的发动机和飞机实际用推力,有可能能实现Ma2.0

后来才了解,超声速飞机不是这样设计的,马赫数1.8时,应该有很大的剩余推力,最大马赫数的限制不是推力,往往是飞机的操纵稳定性和气动加热。、

任务明确了,困难还是很大的。

双发,机身很宽,占翼展比例很大,所以过去习惯的按机翼计算气动力不能代表整个飞机,如果机身加上去,机翼升力会破坏,干扰怎么算 飞机阻力系数怎么算

一个是对阻力计算没底,在对机翼、身干扰计算没底,再就是垂尾面积怎么定?

当时我们已经知道,美国摔了很多架F100,就是垂尾面积不够,方向稳定性不够,横滚之后,侧翻太大,垂尾受力太大撕掉。

这当中,首先最难就是超声速阻力怎么算。

苏联资料没有,郭永怀书有,不过是理论上的。

西工大派往莫斯科航院的陈士橹,学了2年后回国。读了技术科学副博士,一般人需要三四年。莫斯科航院第一个获得此学位中国人。在上交大时是曹鹤荪教授的助教。那是,曹先生上课时我们只有3个学生。

因此顾和曹非常熟,问他怎么算,给了一本曲线图。这就是宝贝了。

60年,买到苏联《有翼无人驾驶飞行器空气动力学》北航翻译的,发现陈给的曲线就是书中的。那本书作者在北航讲学也给了那些曲线。

翼身干扰怎么算,如何修正 机翼后掠角,展弦比如何确定?后面牵扯到结构设计,给出载荷数据,设计比较麻烦。

罗时钧讲课时讲过奇异点方法,这个方法行不行,别的单位没搞过

当时北大也想搞航空,跟我们合作。北大黄墩副教授也是苏联回来,建议找一些老专家。

58年9月,请了周培源、郭永怀、陆士嘉、庄逢甘等老教授,都很忙,只能晚上开会。

哈军工在搞113,罗时钧出不来,没参加。

老先生都认为方法是可行的,可以试试看。

计算工作量大,怎么办,刚好计算所办一个计算技术培训班,北大徐献瑜先生主持,各单位派刚毕业的学生去学习,我们也派了58年刚从吉大数学系毕业的两个大学生付有光、朱玉林去学习。

58年,北航来了4个学生,徐舜寿说先不要分配,也派去北京学习。其他各单位加在一起70多人。

我们主管这项工作是一个广厚全的北大57年毕业生,他技术上一般,但是在校期间当过班长,活动能力很强,四局大力支持,专门派技术处谭震华,借图板、计算机,在中关村摆开战场,黄墩负责与计算所联系,用了3个月,计算结果半尺后。学校想出名,想写论文,我说是机密,不能发表。

苏霍1:——————————————————————

西工大的飞行器制造,是航空系的吧?西工大航空系应该是哈军工的航空系迁过来的

哈军工当时大跃进时期,搞东风113,太激进,项目比较失败。教授学生都是很牛的。成都611的歼十、歼20总师宋文骢,就是哈军工航空系第三期的

这批人鸠占鹊巢,陈赓太牛,112厂只好配合哈军工搞东风113.失败以后,112厂把哈军工系的人,撵走。宋文骢等很多人,到了成飞

这是一个渊源,革命队伍都是锻炼出来的。

“又红又专”,跟:“德才兼备”,都是说一个东西,有时候人们所谓“智商和情商”,都是一个东西,讲人的“综合素质”,培养这个综合素质的,叫“素质教育”

地理位置就是风水格局啊

离部委近,好要钱,领导好来参观讲话指导工作,领导的孩子好来上学

————————————————————

当时东风107任务已经出来,要求10月把飞机载荷数据发出,等北京计算结果不及,参考陈士橹曲线图和美国的NACA TR1307报告,简单估除,给出了小展弦比宽机身机翼组合体的超声速干扰气动数据。

在批判中往前走

布局问题解决后,要做事情多了,各系统展开设计,都来要数据,最突出的是载荷数据。结构、强度等都需要载荷数据,这都是气动组的任务。机翼强度方面,有苏联47版强度规范。对滚转拉起情况规定的很死,亚音速的,超音速能不能这么搞,顾怀疑。

不断找材料,不断新启发,不断改

强度、结构的同志闹翻了,因为推倒重来,反应非常强烈。

又是58年,大鸣大放,一下子不少顾大字报。但

但还是改。

顾找了黄,黄很宽厚。理解。说,不要管,硬着头皮改

名声就搞坏了

当时气动组只有四五个人,大部分新手,集中到顾一个人身上。最得力的胡同学习确立,广厚全在北京,汪子兴调到业余工学院去了,变成气动顾一个人搞。当时渴望有张炳喧这样同志来共同设计,调不来的。

垂直尾翼设计的解决。。。

操纵系统的结局。。。

当时东风107的主管设计师是屠基达

载荷数据是一个大问题,都需要气动组做

还有一些问题。。。摸索对付着干

58到59年,不仅是东风107了,大跃jin越来越猛烈,东风107仓促上马,已经应付不了了。同事还有人提出要ma3的东风119,涉及到气动加热的温度分布和热应力,温度怎么算。

接着还要搞x15一级,马赫6以上的飞机,压的人喘不过气来。

徐舜寿住了院

黄志千和叶正大主持工作。

黄志千是非党员,有些话也不好讲,只能跟着上边的意思干。

顾当时压力很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顶着压力干

58年12月,四局副局长段子俊派了党组秘书周星如来找顾谈话,后来调到国防工办当秘书去了。鼓励。

最后落实还是靠吹风

55年,哈军工根据苏联专家建议,由马明德安排纪士坪去想民主德国订购跨声速风洞。东德人刚刚搞出来,钱学森提出先给五院试用。59年安装在北航,借用北航的地方,属于五院,是一块飞地。

当时各单位风洞都挤在这里,要排队。

先给113,才给107

顾在方法上与五院的规定不相匹配。

顾回沈阳后,五院来信,说顾的数据不是他们的数据,不能用,不合法,这就是对顾提出批评。但看出来,那个高速风洞吹了那么久,实验结果根本不能用。

东风107属于绝密,不能告诉苏联,后来解除限制,可能是因为有了东风113.

四局安排叶正大 徐昌裕去苏联,对东风107验证评审。

苏联:1.性能达不到ma 2.0,最多1.8

2. 抬机翼方案不能用。

3. 水平尾翼太靠下,地面效应会影响机头无法抬起。对于这一点,顾不同意。因为对大迎角的稳定性,只有尾翼的位置第一点,才有保证,我们和美都做了大量试验证实,也计算过不会抬不起来

叶正大写信回来,大家都觉得是问题。黄志千认为赶紧改。徐舜寿出院,也觉得应该修改。这就影响到王西萍局长一次会上决定东风107得停。

可以看到,上东风107,没有技术储备,硬着头皮再干,对气动力没有量的概念,

最后是参考日本航空学会志中一个学术报告,一个三角翼飞机的例子,超声速阻力系数在0.02左右,顾凑来凑去,凑了一个0.022,苏联专家说根本达不到,大概只能是0.036-37

关于抬机翼的问题

抬机翼问题,不好算。

顾任为,气动力,主要靠风洞

通过吹风,抬机翼并不是原来想象的,抬10度可以增加10度迎角,实际上只有3-4度,着陆速度 还是很大。

按照赵尔陆要求,徐舜寿等回沈阳就动员大家快干,原有104方案没有大改,只是马赫数搞到2.0

苏联一位专家反对抬机翼方案。

叶正明也强烈反对。调到五院,还是念念不忘设计飞机。顾到北京搞响尾蛇分析时候,叶正大也在,叶正明知道顾在,托人带信约顾到中山公园见面,很神秘,见面后给2样东西,一封信 明确表示不能抬机翼方案,另外是一卷图纸,留苏学生描的有尾三角翼飞机两侧进气方案,苏联人吹过,他让顾给黄志千。

一个短暂的低潮

59年5月,东风107停了下来,进入低潮。大家都有点迷茫。

顾看点资料,总结前段

徐舜寿则思考下一个型号怎么办

讨论时,他提出,两台米格19发动机,有尾三角翼布局,先搞一个侦察机,大家觉得可行。

赶紧画图、做模型、去哈尔滨吹风。

实验数据不错,但传来消息,空军不要侦察机

无奈又做了双座教练机方案,结果空军也不要。

于是干脆做试验机。

这时期,每改一次,都是112厂厂长牛萌冠来做动员。

设计室士气低落,大家有点失去信心,徐舜寿也动员不起大家赶紧,只有请牛萌冠来讲。

延续到59年11月。

2个设计室合并

58年春,全国大跃jin高潮在形成

全国范围内,有一点能力的单位之间在酝酿着搞更高速度飞机的竞争。北航厉害,率先提出搞北航4号。当时哈军工落空,没有想出招来。

哈军工空军工程系一位副主任,姓戴,专门来沈阳找徐舜寿。徐拉冯钟越、程不时和顾谈

他希望合作

所以112请罗时钧、马明德来讲课,当顾问都很容易,都在考虑搞一个什么样的高速飞机。

后来联系就断了。

因为哈军工已经打着学生毕设旗号,闷头搞东风113.有了这个设想,开始与112厂决定隔离,不让我们知道。

哈军工搞113是马明德与一位搞电气的蒋教授抓总,各科主任、助教和高班学生一起搞。学生没画过工程图,拿到工厂很难加工。面扑的很宽,因为是学校,各专业都参加,希望搞一个全系统的飞机。

东风113实质是根据美国F105基础设计,号称马赫2.5,所谓双2.5,但是F105没有达到马赫2.5,实际做强击机用

哈军工对提出马赫2.5,并不是很明白。那个时候,他们也不会设计超声速,按照方案,增速会很慢,要好几分钟,与实际使用要求差距很大。

在学校搞了一段时间,到112厂建立第二设计室

搞到59年七八月,问题越来越多,首先是学生面临毕业,不能不回去上课,教师也得回去。

徐舜寿很宽宏大量,东风107一些问题,包括苏联专家意见,都让顾传达给113在112厂的负责人罗时钧。

罗时钧认为有的他们也没考虑到,在113上也存在,但他也很快回教研室了。

这种形式下,空军工程系主任沈百英向中央军委打了报告,要将我们第一设计室转到第二设计室的东风113上去。

对于这个意见,第一设计室很多同志不同意,冯钟越态度很激烈。但是得到了更高级别领导支持,下了命令。

徐舜寿考虑,2个设计室合并要做一些准备,先提一个方案,想好改怎么和。

让顾、管德、杜先宜去哈军工看一看

59年初冬,哈尔滨很冷。学校冷冷清清,没有人接待,最后是宋文骢与我们见面。他那是是少尉军衔,一见面就先发了一通牢骚,看得出是一肚子意见。他们的指导员在布置反右倾的事,他可能也有些事,还要他去学习。他对我们说,我还在学习呢,需要说些什么吧?随便对付我们几句就离开了。我们只好回到沈阳,把情况告诉徐舜寿。

结果徐舜寿组建方案还没有考虑好,那边已经正式下了命令。2个设计室合并,由哈军工飞机系军械专业科主任王秀山主任,少校,副主任罗时均,排在徐前,然后是叶正大 黄志千等一大串,最后一名副主任是屠基达。下面各专业组组长都是哈军工同志。气动组是谢光,顾是副组长。

59年底,正式安排办公室。

当时哈军工来气动组三位同志,除谢光,另一为是学院,叫黄彭年,很不错,后来在南航当了教员,另一位叫陈世豪,搞气动弹性的,后来到611副总师,10好工程出了很大气力。他在气动弹性、颤振、计算机方面都很有能力。与管德也合作不错。

合并后哈军工一位少将副院长和一位中将政委来视察,也看了气动组。副院长批判口气:别以为自己了不起,什么都知道,要反对专家当政。顾当时没说什么,但是知道肯定是针对自己的。

苏联设计专家首次来华

60年初,设计室合并后,113还没展开,突然接到四局通知

苏联专家派人审查107

113绝对不能让苏联人看,但是107已经停了。

徐、叶上衣,还是用107方案,基础上改一改。

59年批判徐右倾,顾很不愉快,觉得很委屈,年底请假回去过春节。

这些专家水平很高。

徐昌裕很重视,亲自作战,每晚听汇报,122 130也参加,哈军工人换了便服来参加。

顾提出讲设计超声速方法,苏联专家说来审查,不是讲课。

以后,白天他们提,我们晚上改,第二天给结果,他们再提

那些天很紧张。

有一天,谁的很晚,早上睡过头,起晚了,顾带钥匙,苏联专家已经等在门口。不过他们没有批评我,对我表示原谅,说你们很不容易,我们白天提出问题,你们连夜要改出方案,很辛苦。

我们根据苏联专家提的问题,对113复查,提出一些问题。

设计室副主任杨庆雄,原来是上交大的助教,后来到哈军工副教授:不能改,因为是中央军委批准的,绝对不行。徐舜寿很生气,说这样下去,飞机是出不来的。最后经哈军工讨论,认为不能这样坚持,还是接受了将最大动压减下来。

机翼没有看出什么大问题。

最大问题是进气道不落实。当时是谢光在抓,也觉得不吹不行。

顾还找了一篇美国自动工程学会会刊讲进气道调节的文章,给了谢光,他就整天琢磨怎么搞好这些事。后来谢光又找顾去哈尔滨吹风,顾原来也没搞过自控,与哈军工搞发动机调节的梁君湘一起,后来发现进气道气动设计不合理。进气道设计在喉道以后应有相当一段直线,但是他们的设计,过喉道后扩散太快。顾踢了一个半模型。因为后来成立六院,没有能成行。

试验到60年4/5月就停止了。因为要成立六院了。东风113也就此下马,不了了之。

AT-1风洞

58年六月,徐舜寿极力主张建设超声速风洞。推荐沈航校长韩志华来搞

。。。

第四章 六院一所时期

一所成立

61年8月,正式成立一所。

刘鸿志来了先整顿。刘任所长,徐、叶副所长 黄总设计师。

六院进入新的格局。归军队管理后,突出一点是生活有保障了。困难时期。不少同志换了浮肿和各种慢性病

刘鸿志采取了措施。北京南苑排出医疗小分队,普查身体,一个个检查,然后分别送到各地医院

一所成立,每个室都有政工干部

又补充100多名新大学生。

气动室从原来不到10人一下子增加到20-30人,规模大了,分为性能组、进气道组、颤振组。

性能组组长是程映雪,空一所出来

顾在气动行政上没有任何职务,只是一个工程师头衔,顾有些想不通,认为气动组是自己搞起来的,现在什么也不管。后来,王南寿代表党委给顾解释

主要做一些规划的事,组织让摸透米格21,徐让顾编大纲,还有大学生的培养

徐舜寿用顾比较顺手,这些工作都是顾先按徐意图起头,最后由他再搞出来。

一所建起来了,干什么是一个大问题。徐舜寿提出搞一个超声速喷气式,调陈一坚搞总体设计。还安排人到成都帮屠搞歼教5甲。

方向不定时候,传出消息,苏联要将米格21给我们。

摸透米格21

很受启发。

原来设计107 113的一些问题,看了以后迎刃而解,知道怎么干了

最大马赫数,107时候顾认为发动机可用推力有潜力,现在看米格21也是这么干的

原来一些问题没想到,苏联说明书也说到了

最大一项是米格21最大马赫数如何限制。给出了一条方向稳定性的曲线。。。

对于米格21,觉得应该做风洞试验

吹风结果,有些问题还是不清楚。

国防科委第十六专业组

63年底到64年初,聂帅根据钱学森建议成立国防科委16组,空气动力专业组,组长钱学森,徐舜寿推荐顾和管德为组员

专业组提出米格21吹风与资料数据差别问题,专业组多次认真讨论。

。。。。。。

顾举得,摸透米格21起了一个做习题对答案的作用。

。。。

一所成立以后

一些其他工作

讲课、科研、改良,歼5增航程等

。。。

空军科研处一位处长很有意思,68年我们搞歼八要试飞的时候,他很仇视歼八,认为我们飞机飞不起,落不下,挖苦:起落架像仙鹤腿,机身像面包

那时候空军对歼8这个态度,关键是歼8出身不好,先天不足,是六院自行决定、聂帅批的,eg期间,聂帅被批老右

歼八做吹风试验的时候,处长到了现场,问,顾诵芬怎么不在,回答说在审查,学习班。还没有解放。处长不理解,说怎么搞得,我们朱宝。。都没有什么问题,一直在这干,顾诵芬能有什么问题。

后来顾放出来,张守一(后来任601所副总师)批判我,提起这位处长文我为什么不在现场这件事,说,你这种人,不文政治,只管技术,谁来了都要用你。

与江泽菲结婚

黄志千介绍了妻子的妹妹

家庭政治条件有点问题。

顾没有多想。

被授少校

气动室室主任王南寿一再告诫,说外面奥反映,不只在一所,连2所都有反映,说我只专不红,要我一定要谨慎。

第五章 研制歼8

改进米格21

63年开始,部队要去六院帮助部队学习、掌握和使用米格21,程映雪带了几个人,其中一个叫王子方后来到611当了副总师。

总结口诀等等。。

当时米格21主要是打U2,最近军事频道访谈林虎,说了几段米格21往事,飞机爬的慢,留空时间少,雷达探测不够远

设计歼8,唐延时总结几点:爬得快、留空长、看得远

64年4-5月,摸透米格21同时,2架散件安装,都飞起来

唐院长开了口,让我们考虑改型。

64年5月,搞米格21改,做了一些工作。

66年112厂仿制成功歼7,就让转到贵州生产,后来转到132厂,我们设想的米格21改进方案,都被132屠基达接过去,搞了歼七大改。132厂长晋川,原来是哈飞的,很欣赏屠基达

搞一个什么样的歼八

64年三级部开大会,孙志远部长宣布院部合并,刘鸿志在《回忆与思考》中有详尽描述。

这次会上,孙志远部长决定搞歼八

当时任命黄为总设计师,实际上叶正大张罗,技术问题是叶抓

几个副总师。

65年黄志千空难去世,王南寿担任了技术办公室主任,没有副主任

64年夏,歼7刚仿制成功,所技术委员会就在考虑新型号的问题。8月,召开了技术会扩大会议,所长刘鸿志、党常委书记于达康都参加了,首先面临选发动机问题。

63年开始与二所协调。

8吨,方案,二所搞了20多个方案,还是爬不快,留空不长

黄志千一直很担心。

64年8月,技术委员会扩大会上,黄志千提出能否搞双米格21发动机备选方案。关系上影响二所的积极性,也可能遭到院里非议,当时技术人员表态不多

刘鸿志、叶正大赞成。顾不赞成,反对

顾觉得二所设计发动机比我们设计飞机强,距离说歼教1用了喷发1二所及时提供了,东风107的红旗2,苏联评审给了4分,飞机打了2分。我说别小看了2所,也许他们是可以搞出来的。但是技术委员会还是同意了黄志千同志的意见。

黄志千提出双发想法,让总体室做了一个方案,比米格21好。

黄志千做事很谨慎,也很深入,担心发动机做不出来

二所意见当然不同意这个方案,这样二所就被动了。

10月六院开会定之前,亲眼看到吴大观找叶正大,在路上对他说,千万不要把双发的方案捅出来,捅出来我们干什么

单发方案时,二所对新歼击机采用全新方案感到难以保证研制周期,会议僵持不下。六院一位助理员说,一所还有一个双发方案,这个模型用报纸包着,唐延杰让拿到会上,这个事就乱了。

当时总工程师董绍庸,荣科都参加了。董绍庸原来有一个方案,先涡喷,在涡扇等,这样打乱以后,就定了一个双发的65方案,在搞一个单发的,怎么搞,下午就让我们讨论

最后会上唐院长拍板,双发

陈大筏

二所有一位室主任,陈大筏,思想很敏锐。

他提出双发不用米格21发动机,用凄冷叶片的815发动机,815甲

2所领导对能否干出来很担心,也没来得及好好研究,所以举棋不定

这种情况下,六院总工程师室的荣科站出来,与二所领导打赌,一年之内做不出来气冷叶片,甘愿把自己的脑袋挂在二所的大门上示众。

后来荣科就照了中科院金属所的师昌绪,得到金属所支持,果然一年后搞出。

陈大筏人很聪明,二所搞出815甲(涡喷7甲),地面试验后,到阎良装机,装歼7

大家在67年wg在阎良搭班子干工作。。。。。。

机头进气还是两侧进气

进气道专业同志希望两侧进气,机载设备和维护方面也是两侧进气号

顾负责气动,主张还是机头,意识进气效率下降,二是打炮发动机停车三是研制周期

65年1季度,刘鸿志下决心,两个方案都做风洞比较

两侧不好做,机头好做

。。。。。。

65年3月,浙江前线空军打下来一架填完的美制RF101,部队反映很强烈认为空战还是靠机炮。

所长刘鸿志参加了几乎所有技术人员参加的讨论会。讨论了3天,与叶正大又深入研究。

讨论过程中,两侧进气的同志说了一些技术以外的话,造成气氛紧张。

刘鸿志做总结,决定采用机头进气

现在看这个决策时对的,不这样69年不能飞上泥潭,歼八性能也不能有今天数据。

刘鸿志同志一是知人善用,另一点是勇于负责。技术人员的后盾,一所人员对他都深厚的信赖和爱戴。

这样决策惹翻了进气道同志,以后工作中常有顶牛现象。

。。。。有一些情绪

事后实践证实我们在两侧进气技术储备不足,65年4月捡了F4残骸,分析两侧进气结构很复杂,再就是对米格23研究

没有后面十年的工作,包括对F4米格23分析,歼八二两侧进气不会那么顺利。

选用雷达

原选204雷达,交流电。。。

原说是607设计,但设计不出来,后来780厂(四川长虹厂)做出来,但已经是歼八上天以后

66年定下歼八分两个型号,等不及雷达,分两步走。副总蒋成英主管,也主张分步走,搞了一个白天型。78年以后,雷达行了,搞了全天候

进了学习班

王南寿威信比较高。

wg后分两派,工人一派,技术人员一派

有一次顾被抓住打

军管会主任是沈阳军区炮兵副司令艾福林

刘鸿志最重要的还是因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wg整的很惨。

68年7-8,wg进入清理阶级队伍阶段,大办学习班,我也进了学习班。

这之前,6-7月,歼八静力,没通过,92%,38框断裂。实际是加工有问题

军管会问责,顾比较幸运,气动的,王南寿是大头,冯钟越是强度,批判以他们为主。

69年3-4月,顾解放,王南寿是68年底解放,找不出他什么问题,安排去劳动。

军管会、革委会对他很不好,歼八首飞没让他参加。那时候刘鸿志也在挨整,没参加。

歼八飞机方向稳定性问题

大马赫的方向稳定性问题,苏美资料都提到

摸透米格21时候,对方向稳定性是一笔糊涂账,试验结果和资料对不上。。。

找试飞员一起。。。。。。。

纵向稳定性问题

。。。。。。

水平尾翼效率

。。。。。。

空军的检查组。。。

关于振动的问题

振动的问题,风洞试验看不出来

66年开始准备试飞的工作,找飞行员和场地

。。。

出现振动

69年7月5日首飞以后,8月初,向大速度飞时候出现了振动

。。。

0. 86马赫振动。。。改

1.1马赫振动。。。改

管德认为可能是方向舵嗡鸣。。。改。。果然不震动了。

歼八越飞越快

1. 7马赫。。。

之后决定不飞,专场阎良

一个好的试飞员是新机成功的关键

在阎良试飞

71年唯一的一架歼八专场阎良。。。。。

生产歼六。。。410厂也没有力量再提供涡喷7甲。。。

。。。

74年去空军十一航校争取对歼13意见,正好遇到鹿鸣东从阎良回来,拉着我说,老顾啊,歼八的振动没有完全排除,还应下点功夫!那时所里不让我管歼八让我搞歼13

苏霍1:这段时间顾为什么不搞歼八了?************

78年,我担任了601总设计师和副所长,这样歼八也得管,我担心遗留问题挂账太多,难以通过定型审查,就像使把劲,把振动等问题彻底解决

当时看到了欧洲狂风的招聘,垂尾根部装了一排涡流发生器。。。

安排严仁达做。。。

做出来,还是没解决。。。

风洞看不出,怎么办,干脆飞机贴毛条,上天看。

三次乘歼教6上天

。。。

加整流罩。。。解决了振动问题

后来尾尖的整流锥老怀,因为发动机排气温度很高,而且还存在振动

。。。尾椎切掉了

歼八飞机的重量问题

为了静力通过,为歼八正名,做了加强,增重350公斤

赵守廷负责减重,组织。。。抠出了250公斤

歼八飞机试飞中的空中停车问题

。。。。。。

看了一些米格21的材料:有些飞行边界点应该避开

。。。

问题不是一下子解决的

78年振动制止住了,但是试飞中还是有问题。

79年要定型。试飞员反映口盖经常掉。。。。

打炮问题很大,后坐力太大。。。换炮。。。

导弹的问题。。。。挂账霹雳三,歼八速度高温度问题严重的多

歼八定型

79年11月,顾认为都准备好了,准备12月正式定型,请空军审查组进入

。。。。。。。。

叶正大此时为国防工办副主任。。。

曹里怀主张赶快定型,他一表态,形势急转直下

79年12月31日会议结束,正式定型。

顾喝醉了。

曹里怀与林虎一样,对自己研制的飞机总师爱护、支持的,希望能成功。

歼八交到空军11航校

80-83,先后2批送了8架到11航校

。。。

孙绍孔与空军十一航校的干部想出不是很融洽,组里干部也对他有反感认为他有私心。。

当时已经开放,搞点民品,他爱人养鸡,他用公家电话为爱人鸡场联系。。。

找来原来的支部书记丁吉元

关于歼八飞机减速板振动

。。。。。。

82年飞动升限

一次事故

打气球,摔飞机

后机身着火

顾认为是发动机安装,快卸环有问题

410厂问题

航校找到发动机残骸后,一经发现喷嘴断裂,但考虑到410厂会扯这些问题,就藏起来,没有拿出来,看410厂来人态度,赖账,拿出来,提出,但来人还不承认

621所专家用高倍电子显微镜,认定是疲劳断裂。

。。。

弄了大半年,83年底才结束

未能参加天安门阅兵

84年阅兵

本来国防工半和国防科委都希望歼八参加。空军不同意,说歼八不可靠

国防工半邹家华在军委会议上表态,歼八没问题,最后没决定。

后来歼八又出问题

事故。。。

修改

参加阅兵告吹

关于歼八全天候

76年下半年开始

地面烧掉一架歼八全天候

511厂大流量液压泵问题。。。。。。

国防科委要求严厉批评处理责任者,当时一所主管液压系统副总师受不了这样打压力,曾不想干了,管德在管,一切处理的很好,没有在所里引起很大扰动

歼八交付部队

82年交空军十一航校以及空一师,使用中问题不多

85年交空24师后,问题多了。。。。

当时飞歼八的是空军最年轻的团长,后来成为副总参谋长、空军上将

非得很猛,空24师在山区。。。

。。。

歼八给那位年轻的团长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第六章歼九飞机研制

64年讲起

。。。。。。。。。。。。不少故事

顾:提出用鸭翼

我之所以推荐歼九用鸭翼,主要是看到瑞典搞saab-37viggen分机,有些说道。。。。。

到了成都。。。。成飞与611.。。。

。。。。。

林立果提出垂直起降。。。。。

第七章歼十三研制

歼六后继

72年初,六院研究下一代战斗机

歼七歼八在空军名声都不如歼六好,主要是机动性差,提出突出中低空性能,瞄准F16,加上朱宝。。从越南回来,认为空战高度一般在3000-8000米,速度也不会很大,再弄高空高速肯定不行,要机动性号,就要有高的推重比

72年。。。搞歼六后继,叫2号工程,歼13

选发动机

。。。。

斯贝发动机

二所的袁美芳与601总体室的方宝瑞认为斯贝比较合适

三级部积极推动

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儿子与我们驻罗使馆联系。。。罗罗技术负责人胡克曾是他的老师。。。

胡克来了,要卖斯贝,实际上,这个发动机在罗罗就要停产了。

410的程华明刚解放,他主谈,顾参加 628也派人参加了

胡克第一天介绍以后,顾发现斯贝推重比不是6,只有5左右,按我们贵局,发动机推重比算法不一样,另外推力随马赫数、高度变化,性能比较差。用我们后来设计歼六的数据一堆,计算后飞不到马赫2.0,只能到1.8.

顾当时思路还是高空高速。

由于没有希望从苏联拿到什么,于是部领导们还是希望打开这个门。当时段子俊是满怀信心要买这种发动机。我就给他泼冷水,说做战斗机不行,高空高速差,后李际泰(原空军副司令员后三机部一把手)出面,问还有其他办法没有,不做歼六后继,能不能用在歼九。顾说,战斗机都不行。动力系统的人很积极,段副部长积极,陈少中副部长也很积极,一再告诫,好不容易打开这个窗口,一定要搞成。当时想法是200台,引进生产线。

胡克到了沈阳,顾陪他看了沈飞。沈飞的想法是用这个发动机改装歼六

六院副院长徐昌裕也抓了顾做汇报。顾就如实汇报,徐昌裕意见也是买200台太多。这个发动机巡航效率小,做轰炸机、歼击轰炸机比较合适。徐昌裕也说,那就留给歼轰八。当时也正在酝酿由603干这么一架飞机。陈一坚那时候还没有解放。

叶正大听了,说县派人考察一下。

顾回所做了汇报,那时比较民主。杨凤田是总体室设计员,很多事都参与,他听了以后,拉室主任李明给周总理、叶剑英副主席写报告,意思是这个东西不能买。中央领导把这个报告批给了叶正大。

叶正大当时刚过去国防工半当副主任,皮给了段子俊,意思是先组织人考察。

考察斯贝

73年11月,赴英考察。当时是410厂程华明带队,顾也参加了。还有一位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的处长,航空部还有吴大观、张池,北航派了曹传均参加。

北航参加原因是,胡克提出希望在航空院校得到一个名誉,北航给名誉教授,胡克答应赠送北航一套压气机实验设施、气源等。

落落考察

印象很深是看了他们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觉得很先进,用的是IBM360大型计算机,发动机叶片选型后,计算机画出二维图,紧接着就能立刻算出压力分布和应力等数据。这一套看了觉得我们根本赶不上。也看了他们的加工设备、精密铸造等技术,我们的发动机厂是无法相比的。

回国后,叶正大找顾,问考察结果。我举了一个例子,说我的感觉像小时候做航模,美国用电锯什么的,没法学,差距太大,苏联模型,从废料中找材料,橡皮筋当动力,不用汽油机、电动机什么的,我们可以学

说道斯贝,我的看法就是这样,学英国,我们不一定跟得上,学苏联可以跟上。

斯贝放在了430厂

回来后两派意见,顾和张池意见一致

正是江qing挑起蜗牛、风庆轮事件,攻击所谓崇洋媚外。

有些同志意见开始反复,主张赶紧引进,但被后来六院科技部一些助理员知道,找去说了一顿意见,回来后又主张不要引进。

考察组意见不一致,报告很难送上去。

程华明、中航技公司同志主张引进,报告还是送上去

一所的李明、杨凤田又给周总理写信,反对引进。总理批示要认真研究。

开大会,顾没有参加。二所、一所 112厂 410厂 三级部都去了,规模很大,讨论两三天。三级部决定以7号文 关于买不买斯贝专利问题的报告上报。

叶剑英批示:不可不买 不好多买 目的是引进外国技术,自己发展

李先念表示赞同,并批示 我意可买发动机主要部分,两条腿走路比一条腿好,定了调子

引进谈判。当时部里已经考虑沈阳具体情况

三级部在沈阳的企业沈阳国防工半管,主任是林少农,沈阳军区的司令,比较有名,给毛远新介绍对象的人。沈阳工办都是造反派的人,提倡革命化,倾向不买,不要引进。

410口号喊得很响,程华明做不了主。

410的任务,意识为歼六后继配815丙,还有配合二所正在研制的910

二所的态度也是坚决不同意引进。

三级部决定斯贝放在西安的430厂,不作为战斗机配套,112厂还想要这个发动机,做了斯贝改歼六的方案。

后来国防工半组织会议,谢光刚掉到国防工半当局长,参会,我们汇报的是815丙,112厂打了横炮,要用斯贝。

最后,部里决定430接斯贝,谈判人员换板子。

开了两次会后,让603所接任务。122厂也有想法,掉了122厂的人到603,距离方案还差的很远

确定歼六后继方案

601所方案是两台811丙

有人提出910一台

76年,方案争论的很厉害。那时已是四五事件以后,沈阳带队的是省工办的一位处长,满口都是四人b的语言。审查一方是国防工办、总参、空军,军队听了很不满意。原来他们赞成811丙方案,后来改910

辽宁工办盯着,拖下来,也就停了

雷达和瞄具定不下来

电子的东西不太了解

电子的没有人搞,我们虽然有607所,还是靠电子部,780厂 782厂都是电子部的企业,出去调研就找这两家。

电子对抗更不要讲了,六院根本挤不进去,任务都是电子29所在搞,任务很多。但是说实在,他们也没有多大本事,就是仿苏联的,弄了一段时间进展不大。

发动机悬在那里,四人bang倒台之前,还没定

改用910发动机

76年11-12月,910发动机刚有起色。叶正大对910发动机还是很关心的。当时我正在北京出差,与410厂的一位设计刻章协调811丙

突然接到叶正大通知去工办。而且不能让410厂知道。实际是要把811丙撬掉。

叶正大说910看来游戏王,能不能换910

顾不太愿意

叶正大说 要支持,要顾好好做方案,慢慢与410厂脱离关系

76年底,国防工办正式下文,歼13配910.

这样78年初,要顾去接收米格23,当时112厂的副厂长唐乾三 顾 二所张恩和 613邹盛怀参加。

那年,国家召开科技大会,让顾参加,后来所长认为顾要出国,就去参加了。当时还没去成,

对所长参会一事,所里好多同志还贴了不少大字报,认为他的做法不太合适。顾说他对这些不太在乎

7月,接到通知,外方飞机可以给我们,让我们赶紧去。

接收米格23

大使刚好在接待张爱萍,欧洲

要了一些资料

吕东部长很重视,让汇报

顾:背的没太注意,就是发动机太好了。比910号

吕东让顾表态飞机怎么好,顾:我对变后掠翼没有兴趣,重量代价太大

410厂的厂长程华明积极性来了,没给钱就开始测绘,还组织了材料协调会。

我们按那个发动机,算了歼13飞机的性能,果真性能很好。

这样就把910憋死了。张恩和对人说,他们所里的人叮嘱,以后千万别跟顾诵芬一起出去,没好事。这个发动机定为78号机,后改成涡喷15

顾和张恩和关系很好。后来82工程,美方同意提供F404,二所还是派张恩和,他说肯定还会被我装进去,以后美国反悔,不给发动机了,所以没有影响二所新发动机的研制。

新歼方案

81年空军司令员见邓小ping,提出没有好战斗机,邓问多少钱,说5个亿

空军一直在考虑歼八以后怎么办,对歼13空军不满意

82年想买欢迎2000,法国人也知道中国空军缺少理想战斗机,达索花了很多钱招待,包括一批高干子弟考察团,到法国去考察。

高镇宁副部长意思顾也去,顾在忙歼八2样机审查,推荐了李明、王忠利去

应该说幻影2000很好,但部队要使用,就要有地面设备,还要有配套,叶正大组织一些人讨论,说如果买总共要花几百亿

就在这时候,以色列人知道了,很机灵,来钓鱼,建议别买,可以帮我们搞一个更好的

考察幻影2000时候,葛文墉亲自飞了,感觉差距太大,难以对抗,当时已经是空军科研部的领导,回国不久主动要求到一所来讲欢迎2000怎么比我们的飞机号。

最突出是幻影的导航攻击系统,计算机化,平显

触动很大。军械、无线电、总体室都在往这方面努力了

82年春,空军组织新战斗机评审。

我们的方案比较成熟,有歼13十年工作的基础,当时我们认为肯定是我们干,611所提的歼九压式布局,陆孝彭也提了一个方案,是变后掠翼的

结果空军、海军、总参都投了611的票,认为鸭式布局先进。

没想到评审是这样的结果。

83年,成都开歼八2、歼七3的工作会,谢光、叶正大都参加了。那时候谢光已经是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我猜测,不一定真实,他们的决心已经下了,下一个飞机在成都搞。

当时国防科工委飞机局局长杨易在讲话中透露,要在成都建一个中国的达索。

当时双方都在使劲,84年初刚好歼八出问题,不能过天安门,张爱萍很恼火,我们找了辽宁省委书记郭峰、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去讲话,成都方面找了四川省委书记谭启龙,双方都有地方领导出面,但最后是张爱萍出面定的:你们沈阳别干别的了,把歼八干好就行了。

于是,新歼任务放在成都。

新歼命名歼十,战术指标还用剑十三的。发动机只能用我们15没有别的

做了几年,91年引进苏两27,军方提出,涡喷15落后了,改用AL 31f

重新做

当时也有人提出抓紧做10A发动机,但明摆着不是短时间能出来的。

剑十三就这样结束了。

81年以后,我的主要精力都在歼八二,歼13竞争,去法国考察欢迎2000,等我都推掉了,没有参加,后来一所有同志认为歼13的失利与我没有更多参与新歼的事有关。

第八章 歼八二的研制

歼八以后

79年底,歼八以后,空军一直在考虑后面的战斗机

我们推歼十三,空军犹豫,后提出歼八改两侧进气,机头装雷达

主要目标打F4这一类,快一点

歼八目标是对抗F104 F105 歼八2目标是对抗苏联米格23 苏7B 还有轰炸机等。所以必须改两侧进气,雷达性能好,发动机不能用涡喷7甲

当时黎阳厂460厂仿制了涡喷13比涡喷7甲高10%,

李阳很积极,我们发动机的室主任和总体室的杨凤田几个人去了,回来以后79年下半年,开始考虑歼八改两侧进气,用涡喷13发机。

那个时候,我正在应对歼八的定型。

一次住院经历

80年初开始就酝酿歼八2

歼八还有问题,还要协调雷达等问题,事情比较多

摔倒。。。疗养。。。

80年6月正式出院了

回访NASA

遇到小学同学蔡为仑

开始歼八二设计

雷达用780的还是607的

。。。

何文治副部长很重视,用了三坐标论证,四坐标管理等现代管理方法,他很重视系统工程管理,专门到五院请教,因为航天的李绪鄂部长是他的同学。

81年5月开会,基本把雷达和导弹都定了

雷达分两步第一步208单脉冲,第二部多普勒,14所设计。

首飞84年,87年定型,原想86年208定型,89年装多普勒。

因为雷达距离远了,要用霹雳4,是仿制美国F4的麻雀三,让五所(现在014中心)仿制。

五所也摇摆了很久。78年随吕东考察西欧,想引进英国闪光,与麻雀差不多。后来意大利插一手,说麻雀可以卖。按说应该是五所搞,谢光拍板,只能上海航天局与意大利合作,因为上海航天局有钱,我们五所没钱。中程拦截弹被航天吃掉了。

近距离拦截弹,就是霹雳八已经上了生产线,有把握,但远程的只能等上海航天局。上海航天局弄了半天,没有解决问题,后来决定就不要了

雷达是780厂做的,很费劲,性能不好,选雷达的时候613所得夏英明(当过613的副总师,徐昌裕很欣赏他)很有头脑,他对我说,不能用208,要用607所得小317 小317后来是装到了歼7三上。但我没有坚持,因为那些基本上是部里的人和工办航空局定的,特别是雷达牵扯到部外,由工办的杨易正拍板,只能用780厂的,后来歼8全天候到部队后,空一所自己改成317.208的雷达作用距离不够。

83年,歼八二已经有样子了。

84年年初,国防工半准备与美国合作,这就是所谓的八二工程。

关于歼八二设计中的技术问题

1.两侧进气道的设计

2.方向稳定性

3.飞机的阻力

4.改善飞机的横侧操纵性

5 全系统集成

6 歼八二的计算机作用

7关于试验室建设

叶正大在一所时,老怀念wg前国家批准的六院一所建设任务书,但部院合并后,把建设一所的经费都挪用建三线了,所以一所只有一个做飞机部件的静力实验室和一个做液压、燃油试验的系统试验室。。。

82工程

84年,歼八二还没上天,完成了总装。

美国来了一组专家,考察歼八

F16的飞行员看了很高兴,你们的飞机比F16强,机翼很光洁。。。。。。最后评价说是一辆高级轿车,但装的是吉普车的仪表。表示可以帮你们改装。

回访,讨论。

给美国人配专机考察,包括14所。

何文治副部长认为应该货比三家,单靠美国不行,又约了英国马可尼公司和系统工程公司,法国的达索。陆续介绍改装方案。以色列也来。

特别挠头的是串行信息综合,1553B,软件很繁琐,编码系统我们不熟悉

美国人不交软件源程序,但还是学了不少东西。

一所李明同志接手后,总线技术掌握的好。顾说觉得自己电子方面不行,也带不出人来。

波音军机部一个经理是华裔,对我们很好,很爱国,愿意帮我们掌握

86年借堪萨斯城与河南省结为友好城市,出来。邀请去112厂参观,文我们多少人搞电子,我们说100多人,他说远远不够,至少一千

科工委主张,歼八2全部交给美国搞、

85年,赴美考察。。。。。。

6四以后,任务丢掉了。

回头看,把一所搞电子的人培养出来了。掌握了航电综合技术

后来一所还帮别国把美国的F5火控改为综合化,说明真正掌握了

关于歼八2的一次事故

93年8月,一等事故,牺牲试飞员

高速失控,超声速失控

一次事故征候

2000年春天,一个歼八在地面机身框机翼梁腹板断裂。没有飞。

检查,软邮箱材料中硫加多了,腹板腐蚀。

改。。。

第九章 离开601所

当了一段时间所长

歼八二上天后,所长主张大抓民品,顾表示不同意见。

内部争执。

何文治副部长来仲裁,把所长撤了,让顾当所长

顾说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干不了,而且要管歼八。何文治说不当也得当

给你配助手,做行政。顾让王忠利做助手。

父亲老了,让我照顾,莫文祥部长折中了一下,让我调到北京,任部科技委副主任

85年定了后,没有马上离开沈阳,82工程不是很顺利,张爱萍在一次会上发了火说八二工程负责人不能随便调,部里有点犹豫。真正调到北京是86年10月

交接工作

推荐解思适当所长,总设计师李明

第十章 参加863的工作

7个高技术领域

几个项目是国防科工委负责

其中之一是载人航天,交给航空和航天干

成立专家委员会。

提出带翼航天器,另外一方提出飞船

91年,李peng抓这件事,找了任新民(航天专家,两单元勋),任新民调研后,认为打飞船。航天飞机难度太大。

看来走飞船的路是对的。

88年,当时航空航天部了

何文治提出航空部3个八年规划,八年搞出干线飞机,八年搞出超声速客机,八年搞出两级起降的载人航天器

遭到航天的人嘲笑。现在看这个想法确实脱离实际了。

第十一章 关于主动控制技术

88年,航空航天部,建起航空航天院,何文治安排我去当副院长,抓主动控制技术

618也在研究,主要靠609

一方面611所强调没必要搞下去,一方面李明忙于82工程,长期驻留美国

国防科工委对这个项目也不是很支持,项目组内也很多矛盾,人员之间也团结不好,我就靠金淑慧尽量把大家合拢起来。

第一阶段的试飞。。。

飞起来了?何文治说,我还以为摔了,当时试验主动控制技术的国家摔了不少飞机。

瑞典的assb公司jas.39,美国yf22都摔了

模拟的飞起来了,全数字的也飞起来了。

那时候真正搞软件,还是靠631所。

当时国内传感器很弱

一些从苏联买,一些高精度的,如速度陀螺传感器,从法国买。

86年管德当部里科技部的局长,对我说,你们601搞ACT的钱花不完,可以拿出来借给618所去法国买陀螺。借了几百万。当时618所长冯培德

去国外访问

摔了一架飞机

这个系统控制的是俯仰角速度,而不是控制姿态角,应该系统中加入迎角反馈,但没有加入,说是迎角不好测,但即便不加迎角反馈,至少一个过载反馈

3月摔了飞机,8月弄清楚。其实这些问题,601所早就翻译过这些问题的材料,可能是没有人认真看。

苏霍1:。。。。。。。无语

坚持进行下去

第十二章 关于气动力数值计算

631建立空气动力数值计算重点实验室

97年西工大副校长华俊同志到航空工业总公司担任科技局副局长,他是CFD方面的专家。我建议他抓一下CFD的工作,因为可买到的CFD软件已经很多,怎么选择很重要。

建议他组织国内专家,如北航李椿萱院士到法国达索公司去看看他们用什么软件。达索公司管CFD的贝赫尤和我有些私教,还是南航的名誉教授。组织人出去考察,没有给出肯定结论。

遗憾不久华俊离开科技局出国工作,但我对发展我国航空用CFD始终未死心。

90年代美国也向我国推销了不少CFD,不过航空工业各所各自为政,都买了不少,甚至出现同一软件,同一所不同室各买一套。而且各所都是出于买了软件就只是临时用一下,对软件的全貌以及可信度并不了解。据我们想要用它设计先进飞机方案目标差的很远。

向领导打了报告。06年布置下去,收效不大。后来,中航一集团公司领导层更换,这项工作又推动不下去了。

我的想法是把已购软件筛选一下,用来认真算一算现有型号的气动数据,那些可靠,进一步发展为设计新飞机的常用工具。

后来新上任的副总经理张新国兼任航空研究院院长,也感到CFD的重要性。建立了CFD中心。。。。

第十三章 对俄合作

启动阶段。

89年下半年,苏联来了一个航空代表团

90年9月,中方回访

91年3月,苏联一个代表团来谈合作方案

大家认同第三种方案,不用花钱,中方设计方案,苏联评审。

中苏气动、强度学术会议

在苏联政局动荡之中

克服困难抓住机会

请专家来合作

93年初,那时611和132搞超7,跟美国人谈了很久,无果,屠基达他们决定还是找俄罗斯人,找了米高扬设计局

顾建议是不是中俄一起搞一个下一代飞机的方案。搞一个重型,一个轻型,都在一年内出来。对方认同。

打报告,慢。下来后,俄方有变动。。。

但仍然科技合作,米高扬,另外一家,都派了不少专家

601为主,611 620组成团队,沈阳干了三个月,时间紧张,只干出一个重型歼击机,2个方案,一个是无尾家鸭翼,一个是正常布局

组织了一次汇报会

93年那一段,打了一个基础,之后关键技术列为课题,一个一个干

99年,最后总结,苏哈诺夫说我们这次把技术都给了你们,你们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号飞机。

那段时间比施根斯经常给我来信,我们商量还搞转喷口的飞行力学和空气东西力学研究

96年,我推荐比施根斯为工程院外籍院士,航空研究院推荐,荣获国际合作奖

后面比较难了,研究院也没有了

培养了一批设计下一代飞机的技术力量

关于战效分析研究的合作

。。。

空战模拟。。。。

第十四章 地效飞机

第十五章 关于苏27飞机

89年,形势比较严峻,空军还很紧张,歼十刚起步,歼八飞不到南沙,提出搞加油机

想引进苏联飞机

89年春节团拜会见空军司令员于振武,文能不能像彩电冰箱那样引进人家生产线,我感觉到那时候空军和总参已经有引进意图了。

90年我们回访苏联,莫斯科遇到空军科研部长张鹏、葛文墉等同志考察苏27飞机

92年,苏27到空三师

。。。。

强度设计上,不安100%设计,按90%设计,破坏后,措施增强,这样可以做的轻些,为此,摔过两架飞机。

苏局总设计师 西蒙诺夫

很霸道,很不友好

赴苏考察

93年5月,决定引进,考察团。。。顾也参加

参观。。。

印象很深钛合金当时没有大吨位锻压机,只能焊接。一位科学院院士研究解决的钛合金焊接技术

。。。。

新机研制需要灵活的试制能力

。。。。。。

第十六章 关于大飞机

民用飞机的酝酿

。。。。。。。

国务委员宋健说要干应该干大的。。。

韩国人提出合资一起搞。。。。

2000年香山会议。。。。

写了一些东西

我意识到,民机发展不上去两点:意识没人出经费,国家没有那么多钱

二是研制出来没人要,民航总师挑名牌的

06年5月,温总理讲了一段打飞机,讲了空客坚持了40年才翻过身来,戴高乐主政时期,高瞻远瞩,68年决策,到现在波音平手,我们要干就干成这么个东西。

。。。。

曾培炎要听汇报

顾谈了军方的需求:运输机、客机70%技术可以通用;投资情况客机300多亿,运输机2000多亿,一起干,至少省100亿。这些数据都是之前02年05年论大飞机和一飞院、西飞公司一起讨论得到的。

顾讲的意见,被曾培炎抓住:你们就这样讨论

这之前,有人坚决反对这么论

。。。

第十七章 我现在能做的

第十八章 我所认识的外国同行

法国达索的哈维兰

格鲁门公司的派莱哈克

米高扬的别克列夫

别克列夫说:把你们的钱给我们十分之一,我们就能干很多事

卢鹤绅

法国宇航院的波松·奎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