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高晓松 伊能静大谈原生家庭给自己的伤 这到底是为什么?(原生家庭)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2-24 07:25:01
相关推荐

高晓松在一档电视节目中直言:“我一辈子没有问过我父亲一个问题。有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因为对原生家庭的不满,尤其是我跟我父亲之间极为不好的关系,结果确实导致我年轻时候出现很多问题。”

“我跟父亲之间极为不好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后来他说是因为父亲认为他“出生不吉利”。如果反复说这样一句话完全可以让父子关系降到冰点。不过“讨厌别人干预自己,爱较劲”这样的问题看上去更像一种叛逆,如果不是矫枉过正、钻牛角尖的话。但是有一点很重要,这种“极为不好的关系”是原生家庭产生各种问题的一个缩影。

伊能静在《鲁豫有约》的节目里也谈到了“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说她很没有安全感。“我个人的问题,真的就是我原生家庭给我的问题,这不是背锅的问题。另外,是不是婚姻一定带给人安全感,还是要看自己。”

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原生家庭,真的不是背锅吗?不管在什么家庭和婚姻里,人都是可以选择去面对和改变自己的,所以“要看自己”就显得特别重要。或许,“安全感”“幸福”等婚姻中的美好词汇,还是得自己去寻找并书写出来。

如此多的人都津津乐道原生家庭,并把自己很多失败事情和性格缺陷都归罪给原生家庭,这样一刀切的做法其实有很大的片面性。毕竟,原生家庭本身不是问题,而是原生家庭中的有毒父母的有毒行为才是最大的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来深入了解这些有毒的家庭,了解中毒的个人,了解他们也在于更好地认识自己。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角度,对成年人教育孩子和改变自身性格缺陷都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对有问题的个人为什么要认清,以及如何认清有毒家庭,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该书从“个人问题”出发,发掘出了一个个“个人问题”背后的普遍原因:个体性格的缺陷很多时候都是由于未能认识到或者不愿意去认识有毒家庭带来的影响。

该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是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畅销书作家。其代表作有《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情感勒索》《金钱魔鬼》《如何识破男人的谎言》等。她是很多电视媒体的访谈常客,曾在美国广播公司主持谈话节目长达6年。她在加州有自己的私人工作室,给受过原生家庭伤害的个人提供个性化服务。该书另外一位作者是克雷格·巴克,他经常和苏珊·福沃德一起出书,两人合作得天衣无缝,出版了很多畅销书。

这本书一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5种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作者通过自己接触的大量真实素材和案例,对有毒父母伤害子女的行为进行了深入剖析,尤其是对乱伦行为的家庭,其分析和批判字字见血;第二部分主要给出具体对策:受过或仍在承受伤害的子女该如何去正面这些有毒的言行,并改变自己的错误言行,成为一个崭新的自己。

一、什么是有毒家庭,以及为什么要认识有毒家庭?

有毒家庭和健康家庭是相对的。健康家庭会表现出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需要做到5个必须:必须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必须保护孩子免受身体上的伤害,必须满足孩子对爱、关怀以及更深层次的情感需求,必须保护孩子免受感情上的伤害,必须在道德伦理和价值观方面给予孩子正确指导。

健康家庭的孩子也有权犯错,有权在不受身体和感情虐待的前提下受到惩罚。最后,孩子也有权利做个孩子,可在童年时期嬉戏玩闹,率性而为,不必担心受到责怪。当然,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也要引导他们分担一些家务并承担一部分责任,但前提是不能牺牲他们的童年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原生家庭里的不幸也有很多,如果表现出以下有毒言行,那就是典型的有毒家庭特征:

完美型

不称职型

操控型

酗酒型

身体虐待型

语言虐待型

性虐待型

比如身体虐待和语言虐待:

身体虐待的父母属于“虐童家长”,日常表现与常人无异,内心却是恶魔,把虐待孩子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孩子不听话、乱发脾气,加上自身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疲惫感、压力感和焦虑感,打孩子的冲动时时冒出来。如果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稍有不顺眼就动粗和体罚孩子,这就是典型的“虐童家长”。他们要么从小生活在暴力家庭环境里,要么有着强烈的情感需求和严重的情感缺陷,把自己未从父母那里获取的从自己孩子身上满足。

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是,遭受身体虐待的子女会有一种深深的自责感,会觉得父母的虐待行为是正常的:“都是我的错。”不管是主动虐待,还是成为虐待者的帮凶,父母的虐待行为也都有自己的借口:“我的麻烦太多,打你也情有可原!”“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

还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在我们周围时常发生,很多虐童家长会把自己的暴行归咎于孩子不听话,而且还有“为孩子好”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他们认为“体罚是让孩子恪守道德或行为准则的有效手段,认定孩子是生而邪恶的,只有严苛的责打才能拯救孩子,使其不至堕落。”他们往往会说这样的话:“我自己就是在鞭子下长大的,不时挨点儿打对孩子没坏处。”“他得知道这个家里谁说了算。”“他得明白这是社会规则,这样以后他不会乱来。”

语言虐待型父母的口头禅是:“你要是没生出来多好!”“你真蠢!”“你真没用!”侮辱性的称呼、贬损的评价、轻蔑的指责是这类父母给孩子的全部暗示,让孩子从小就有了如此糟糕的自我暗示。

恶言恶语看上去没用身体虐待那样恶毒,可实际上给孩子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恶言恶语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公开的、直接地用恶毒语言贬损孩子,一种通过取笑、挖苦、取侮辱性绰号等间接地羞辱孩子。比如“这真是一件漂亮的夹克衫——特别适合小丑”,“他们分配大脑的时候你一定没在家”,“我们打算把你送回医院去”。

间接恶毒的父母往往还觉得自己很幽默,如果孩子不认可他们的“玩笑”,他们会觉得孩子缺乏幽默感。殊不知,他们这种贬损孩子的行为就是一种语言暴力。积极的幽默还好,可以让家庭关系更融洽,如果没完没了地开这种贬损性玩笑,作为没有处世经验的孩子一定会感到屈辱和恐惧。

七种有毒的父母,七种有毒的言传身教,中毒的孩子会有多少呢?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为人父母者,如果养育孩子,那就需要时刻警醒自己的言行,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说一笑,都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二、为什么要追溯童年的伤痛,甚至是不堪回首的记忆?

《旧唐书·魏徵传》里唐太宗李世民说了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追溯是为了让自己的得失在哪里,自己的缺陷在哪里,这样才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原生家庭并非洪水猛兽,我们也没必要把所有问题都归给原生家庭,责备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不适。世界上哪有条条大路通罗马呢?世界上哪有天天笙歌宴席等着我们呢?

如果“原生家庭”只是给我们怪罪家庭、开脱自己找到了借口,这是最可怕的。毕竟生活是向前的,人生是向前的,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而不是陷入自怨或者怨家的情绪沼泽里出不来。

正如武志红所说:“我们现在谈论原生家庭并非是在怪罪家庭,而是在寻找个人成长原因。同时,我们都可以对此做出改变。”

徐静蕾小时候家庭氛围很严肃,甚至是严厉的,以致于后来她拥有自由后说:“家长太强势,但我心里绝对是渴望自由的种子,所以我现在生活很自由,而且甚至我矫枉过正地要求自由。”

“矫枉过正地要求自由”,这一现象发生在很多批评者身上,因为他们觉得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束缚”。如果认识到顺从和反抗的度,也就是不要矫枉过正,属于自己的自由就会出现了。

而在电影《风雨哈佛路》中,女孩莉丝的原生家庭就让人触目惊心:父母吸毒患有艾滋,父亲酗酒,母亲精神分裂。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莉丝,被同学嘲笑、过着乞讨和偷窃的生活,可是她没有变得跟父母一样!

母亲死后,她开始拼命学习,最终考上了哈佛大学。莉丝说:“我为什么要觉得自己可怜?这就是我的原生家庭,我的世界。我甚至要感谢它,它让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往前走。我和其他人来的世界不一样,我没有退路,我要更努力,更努力地把自己推到另一个世界中去。”

徐静蕾和莉丝都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自己!无论她们的行动多么艰难,她们都成功地把自己推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自己可以选择和控制的世界。

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加速了。我们每个人都被快速地裹挟其中,跌跌撞撞地前行着。速度和忙碌成为了我们生活的标志。面对如此忙碌的时代,个人、家庭该走向何处?忙碌的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的家庭?忙碌的家庭如何安放其中的忙碌人?忙忙碌碌的状态似乎已经把很多个人问题或者家庭问题掩盖了。可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很多问题都会浮出水面,冲击我们的神经:

单身的会想至今单身的原因?是谁的期望导致了目前的情感状态?

结婚的会想自己为什么还一直被父母控制着?难道仅仅是因为房产等经济原因吗?

仍然想起父亲揍我的时候,而自己教育孩子时也会控制不住自己?

母亲说话尖酸刻薄,自己平时说话好像也是这样,这是偶然的吗?

哪怕活到了三四十岁,到了“而立”“不惑”之年,可是仍然异常在乎父母的感受?

……

发生的事情、受过的伤害在时间上已经过去了,可是它们给人的影响并没有消失。不管我们是表面的“否认”也好,还是藏在心灵深处不去触碰也罢,曾经的痛苦经历对现在生命状态所产生的影响仍然会时不时冒出来。

想到这些问题,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追溯,甚至必须去追溯。追溯是为了把强加于自己身上的各种观念、道德评价、职业选择、处世原则等家庭行为模式有更透彻的了解。明白自己在这种家庭体系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自己是否需要改变。如果某些坎、纠结、恩怨过不去的话,我想《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可以让我们多很多解决办法。至少,我们不应该把这些问题憋在心里,让自己时刻处于不快的情绪之中。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