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浅谈陈子昂(陈子昂诗注)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2-23 05:45:01
相关推荐

陈子昂的诗,私以为可以分为好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出蜀,第二阶段是落第,第三阶段是释褐,第四阶段是北征,第五阶段是官场沉浮,第六阶段归乡。

第一阶段:出蜀

陈子昂21岁时,调露元年,出蜀入长安游太学。这一阶段他的诗可以大致分为四种,思亲想友、旅途感慨、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洛阳酬对之作。初出蜀时,坐船遇大风会想起亲友(《初入峡苦风寄故乡亲友》),夜猿嗷嗷,思乡之情溢上心头,愁肠寸断(《晚次乐平县》)。沿途“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古木生云际,归帆入雾中。”(《白帝城怀古》)“城分荒野外,树断白云隈”(《度荆门望楚》)“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晚次乐平县》),景色壮丽清隽。又有怀古言志,望景生情,“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躇”(《砚山怀古》)。“日落红尘合,车马乱纵横”(《于长史山池三日曲水宴》),“象筵开玉馔,翠羽饰金卮”(《晦日重宴高氏林亭》),极尽宴会之热闹。

品读这一阶段的陈子昂,他有着初出茅庐的青涩,会因为离家远去而忧思;有着初生牛犊的勇气,也会因为前途未卜而踌躇不安。他爱结交朋友,“结绶还逢育,衔杯且对刘”(《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神仙友,野人舟,一大逸事。参加宴会时,陈子昂也融入其中,与友同乐,享受宴会的繁华喧闹,又有一种遗世独立之感。

第二阶段:落第

调露二年,陈子昂初试落第。正如许多人一样,落第之后的陈子昂是惆怅失意的,见良辰美景更显心中的落寞,“今我不乐,含意未申”(《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感伤惆怅的陈子昂在这一阶段写的诗中多用“云”“烟”“雾”等飘渺的意象,这能够表现出他心中的飘忽不定,茫然的心境,当时落第之后的他栖居山林,游仙问道,又带有出尘之意。但陈子昂并没有被这一次的不第而打击到,相反,不第的经历对陈子昂来说是利大于弊。这一次经历磨练了他的心境,陈子昂出生于蜀地的豪族,父亲将振兴陈家的希望放在他的身上,他从小都是顺风顺水,受到这一次打击让他更加成熟,《落第西还别刘祭酒高明府》这一诗中,他的豁达也表现了出来。一方面又为再次应试做准备。

第三阶段:释褐

光宅元年,陈子昂官麟台正字。这段时间到北征之前,他的诗大体上是用以批评时政(其二十六、十二、四三首感遇诗),抒发心中的抱负(《答洛阳主人》)。这个时期的陈子昂还带有一些未曾接触官场的天真,他因为诣阙上书得到了武皇的提拔,便冀望能够在政治上施展拳脚的,虽然心中也有对言辞切直而产生的忧心,但是依旧坚持对时政的关注,向武皇提出批评建议。

第四阶段:北征

陈子昂虽然在释褐之后并没有得到武皇多大的任用,颇有怀才不遇之感,但他豪族的出身和读书为官的经历决定了他的思想是飘在世俗(民间实事)之上的。北征之行虽然让他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边疆军民的悲苦,但是他并没有向杜甫转变,依旧将目光放在朝廷之上,批评无能的将领和朝廷的失策,悲慨有才之人得不到重用(当然也包括他)。他的诗风固然与所处的朝代有关,但也与他本人的个性干系甚大。他在这阶段的诗,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叹息自己和有人的怀才不遇,另一部分与战争有关的诗中也难见对百姓的深切地同情,难以言说他心中的格局到底是为己,还是见识到了只有朝廷正确的决策才能拯救边民与水火。

第五阶段:官场沉浮

北征回来之后的陈子昂经历了十年左右的宦海沉浮,冒死上谏过,升迁下贬过,但是总体上都没有得到重视和重用。他依旧没有改变自己刚直上谏的风格,但是却已经因为得不到重用而心生了归隐之意。这一时期的陈子昂已经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的他依旧渴望建功立业,另一部分的他却向往归隐生活,特别是在失意之时。他已经没有了初出蜀时的意气风发,也消磨光了刚入官场时的天真,留下的只有苦苦挣扎的抱负。虽然说他还保有自己的锐气,但是却遗失了朝气。可以说陈子昂是一个脆弱的人,他想要归隐就是一种逃避的表现,也可以说他是一个战士,就算受了打击依旧屹立在官场。但是这两方面的渴望都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报国既然无门,归隐却可以自己决定,于是最后的他以父老辞官归乡。

第六阶段:归乡

事实上归田之后的陈子昂也不见得开心。与落第时期的隐居山林出尘的思想不同,历经世事的陈子昂在隐居之后更多的是孤寂之感。在孤身一人之时,不得志的苦闷就会涌上心头,官场上的污浊也挥之不去,于是只有体悟佛道排解寂寞忧思(《感遇(其五)》)。但是他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虽然选择了隐居心却还在世俗,对亲友的思念又越发让他孤独(《感遇(其三十二)》)。他虽然正值中年,却过得像个老人。

陈子昂的诗虽然在诗坛上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但他的思想一直都是具有局限性。将他的诗做分类,主题大致有思乡想友、怀才不遇、时政批评、避世归隐四种。他的眼光投放之处都为与自己相关的人事,虽然两次从军让他对边塞有了深刻的认识,但是放在下层民众的注意依旧很少。虽然陈子昂归隐的想法有家学渊源,但是更多的原因依旧是他在现实中得不到慰藉。他的矛盾就像是一个怪圈,能力得不到重用就永远走不出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