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2-21 01:20:01
相关推荐

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

文/小暴萍

人类向来自诩是高级动物,和其他一切低级生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曾经,我们以为人类唯一使用工具的动物,可是科学家们发现很多动物都会使用工具,比如秃鼻乌鸦会制作钩子来钓取食物。曾经,我们以为人类是唯一有社会等级的动物,可是你看看滇金丝猴的重层社会,才知道权利、身份、地位的竞争在非人灵长类中是相当常见的。

有人认为,人类之所以比其他动物高级,不在于外在的行为方面,而在于内在的精神生活,比如情欲的纠缠、婚姻的责任、后代教育的规划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生活”是人性的重要体现。可是,它当真是人类所独有的吗?读了赵序茅先生的《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一书,我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动物也有崇高的爱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早在先秦时期,古人看到雎鸠在河边出双入对,合唱齐鸣,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人类中君子和淑女的爱情故事。在自然界中,有不少鸣禽和夜行性动物都借助声音来博得异性的喜爱,和排斥同性的竞争者。它们使出浑身解数,发出的声音或重复单一、或百转千回,或温婉动人、或如泣如诉。而古代君子追求淑女,又何尝不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战国策》中有一句名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古往今来,多少女子为了心爱的人,通过装扮、保养等方式来保持美丽的容颜。而在动物界中,有些鸟类在求偶期会换上美丽的婚羽,蟹和墨鱼等动物会改变体色,滇金丝猴在繁殖期展示出猩红的嘴唇。这些装扮无非是为了取悦异性的欢心,难道不也是“为悦己者容”吗?

西汉时期,司马相如为了追求卓文君,弹奏一曲《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一代才子为了赢得淑女的芳心,将自己比喻成一只四海寻觅伴侣的凤鸟。不少动物为了求得配偶,确实费了很多心思。比如,雄海豚花费几个小时来寻找最长的海草,献给意中人当作礼物。翠鸟每天的进食量相当于自身体重的60%,可是雄翠鸟为了照顾“老婆”,还要献上自己捕到的鱼虾。鸟类中的建筑大师织巢鸟不停地收集材料营建鸟巢,只盼有一只雌鸟能看中它亲手打造的家。男性通过证实自身的力量,表明能够为对方带来美好的生活,这是动物和人类共同点。

唐宋时期的文人雅士,尤其是善歌舞、通音律者,都要推崇“看舞霓裳羽衣曲,听歌玉树后庭花。”霓裳羽衣曲是盛唐时期的歌舞作品,相传由唐明皇作曲,杨贵妃编舞。因为这对艺术知音和精神伴侣的爱情故事,人们将霓裳羽衣曲看作爱情之舞。可是爱情之舞,跳得最好的并不是人类。波斑鸨在炫耀婚羽时,一改平日低调的保护色,让人惊叹它的时尚和奔放。长相平淡无奇的红脚鹬,在求偶季节上蹿下跳,左右跳动,伸展脖颈,眉飞色舞,就是为了博取“美人”的欢心。更不必说黑颈鹤灵动的“双人舞”,和凤头鸊鷉令人叹为观止的“水上芭蕾”!

人类的爱情故事,经过诗词歌赋的流传,逐渐地成为千古绝唱。动物的爱情故事,几乎没有文字的流传,只是在自然界中不断地上演,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动物也懂婚姻的责任

汉末文学家徐干有一首《与妻别》诗,诗中写到“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两情缱绻、相互厮守的憧憬。“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这是情定终生,永不分离的夙愿。人类在情到深处时,总是渴望“红烛双影一双人”,一夫一妻,没有旁人介入。91.6%的鸟类和3%的兽类的婚配制度是一雄一雌制,其中不少被当作爱情忠贞的典范,比如金雕、大雁、黑天鹅、丹顶鹤等。

在一雄一雌的婚姻中,夫妻双方分工合作,共同哺育后代。渡鸦深知一夫一妻制的好处,只有双方共同投入,才能成功哺育后代。在它们的世界中,夫妻鸟的地位高于情侣鸟,情侣鸟的地位又高于单身鸟。只要渡鸦夫妻双方共同合作,就可以为孩子争夺最优质的资源。因此,渡鸦夫妻鸟总是乐此不疲地拆散相亲鸟的姻缘。

古人云:“诸侯无二嫡”,就是说无论君臣还是百姓,都只能娶一个妻子,其他的都是侍妾。所谓的“三妻四妾”,其实是春秋时期一位齐国君主的玩笑话,并未真正实行。“三妻四妾”的设想是:极其权贵的君主,可以有正宫、东宫、西宫三个妻子,三个妻子各有一个婢女,父母又赐了一个婢女,共四个侍妾。不过,这只是一句戏言,故此应当认为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动物的婚配并没有妻妾的区分,因此都归为“一雄多雌制”,2%的鸟类和94%的兽类采取这种婚配制度。 “一雄多雌制”的动物主要由雌雄负责抚养后代,雄性只出一部分力量。比如,雄鸳鸯是一种极其风流的水鸟,和雌鸳鸯交配产卵后,最迟不过等到卵成功孵化,雄鸳鸯就把抚养后代的任务全部交给雌鸳鸯,自己则继续寻找更多配偶去了。滇金丝猴的主雄猴倒不至于这样“负心”,它依然负责维持家庭的地位,保护家人的安全,让它的妻子和后代能享受优质的资源。

所谓的婚配制度,其本质不过是为了延续种族的繁衍。如果外界资源欠缺,后代的成长需要父母双方的投入,那么这种动物的婚配方式更有可能是“一雄一雌制”;如果外界资源丰富,后代的成长只需父母一方的照顾,那么这种动物的婚配方式更有可能是“一雄多雌制”,或者“一雌多雄制”。这也是古人娶妻纳妾的原则:贫困者娶妻艰难,富贵者妻妾成群。

徐珂《清稗类钞·讥讽类》记载:“一夫多妻,为数千年来之旧俗,其见于《礼记·昏义篇》者,则若周之天子有后一、夫人三、嫔九、世妇二十七、御妻八十一,可谓伙矣。而诸侯、大夫、士庶,亦莫不有妾。晚近富贵之家,恒有姬侍,多者至数十人,粤中尤甚。” 相反,“一雌多雄制”在人类中没有,在其他动物中也相当罕见,采取这种婚配制度最多的是鸟类,但其比例也仅有0.4%。

总之,动物的婚配制度是演化之路上的自然选择,而人类的婚配制度虽然经历了文明的洗礼,但是终究离不开进化的驱动,依然可以在动物的身上找到相似的影子。

动物也为后代而规划

古语有云:“虎毒不食子”。再凶猛的动物,在对待自己的幼崽时,都会展示出慈爱的一面。动物为其后代提供保护和养育,称为“亲本抚育”;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的付出称为“亲本投资”。在鸟类中,近90%由双亲共同抚育后代,也有约8%的雌性和约2%的雄性单独抚养子嗣。在哺乳类动物中,大概有90%都是雌雄单独照看后代,而另外的约10%才是双亲一同投资。

南宋诗人戴复古诗曰:“穷居少生涯,养子如种谷。寸苗方在手,想像秋禾熟。”父母为孩子计谋深远。为了将后代抚养长大,父母不但放弃了额外的交配机会,也付出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前者称为“繁殖成本”,而后者称为“生存成本”。亲本投资如此高昂,可谓“养儿一百年,常思九十九”,但是很多父母还是含辛茹苦,为了孩子尽心尽力。比如,海底有一种章鱼叫北太平洋谷蛸,谷蛸的孕妈妈为了孵卵,可以在洞穴中蛰伏超过4年,在53个月中不吃不喝,为卵清理淤泥和碎屑,直到孩子孵化,它却为子牺牲了。

西汉时期,洛阳有个才子名叫贾谊,他非常重视早期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他认为,怀孕的妇女应当做到“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以为胎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在人类社会中,胎教自古有之。但是胎教并非人类的专利,动物学家发现,斑胸草雀也懂其中的道理。斑胸草雀在孵卵后期,会通过鸣叫声音,来告诉孩子调节生长的速度,以减少发育过程中的氧化损伤,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接受了胎教的斑胸草雀,长大以后会比未接受胎教的同伴抚育更多的后代,从而真正从父母的胎教中受益。

《三字经》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人类的教育不但有父母的教育,还有老师的引导。不过,学校教育也不是人类的专利,狼也有类似的做法。小狼在5-8周断奶,之后就被带到狼群中的一个育儿所,由狼群中的雌狼来轮流照顾和抚育。这个阶段就类似于人类的学校教育,小狼在这里学会和兄弟姐妹相处,也学会了基本的生存技能。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动物的亲本抚育涵盖了人类的抚育方式,另外还有雄性单独抚育,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海马。海马爸爸挺着大肚子,耐心地孵化小海马。不过,海马爸爸的投资也是有限的,在孩子出生后,海马妈妈移情别恋,海马爸爸也投入了下一轮的繁殖准备。

生命的诞生是人生一乐,而“黄梅未落青梅落,白发人送黑发人”则是人生一悲。亲友的离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悲痛,我们总是一方面希冀会有来生,有西方极乐世界,另一方面极力地维持死者的体面,发展出繁琐的丧葬礼俗。但是,这种悲痛也并非人类所独有。蓑羽鹤在同伴死去之后,会在空中盘旋不止,像是在向同伴告别。棕熊失去孩子,不惜费力地刨出大坑,郑重其事地进行埋葬。滇金丝猴在失去小猴之后,依然恋恋不舍地携带,为其梳理毛发。

动物也会无私奉献

中国人向来崇尚仁义道德,《论语》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助人为乐表面上看来像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但是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利他行为已经写进了一些动物的基因里。动物的利他行为包括亲缘利他、互惠利他和纯粹利他。

在滇金丝猴的社会中,有一种家庭内母亲以外的其他雌性帮忙照顾婴猴的行为,即阿姨行为。阿姨为了帮忙照顾婴猴,必须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强大的母性驱使成年的雌猴对婴猴产生强烈的兴趣。通过照看婴猴,成年雌猴过了一回当妈妈的瘾,也让婴猴的母亲腾出时间来觅食,减轻带娃的压力。这是亲缘利他。

亲缘利他背后的驱动力是自私的基因。为了让更多的基因传承下去,自然选择不能做亏本生意。借助遗传学和数学,可以算出一个人和他的亲戚拥有相同的基因的概率。比如,母子是50%,兄弟也是50%,同父异母的兄弟是25%,堂表兄弟是12.5%。现代生物的创始人之一霍尔丹(J.B.S. Haldane)是最早尝试解释“亲属选择”的研究者。有人曾经问他:“你愿意为了兄弟牺牲生命吗?”霍尔丹认真一算,然后说:“我愿意为3个亲兄弟、5个侄子,或9个堂表兄弟而牺牲。”

自私的基因可以用来解释一些动物看似没有收益的付出。比如,蜂群中的工蜂辛勤忙碌,只为了照顾蜂后的孩子——自己的“胞弟妹”。有一种蜜蜂叫盐川小花蜂,它在集体筑巢时,幼蜂的存活率达到90%,约为雌蜂单独筑巢时的9倍。而且,科学家发现,23%的幼蜂其实不是蜂后所生,而是工蜂的私生子。通过照顾胞弟妹和偷生孩子的方式,工蜂让自己的基因得到了延续。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黄喉蜂虎深知其中的道理。黄喉蜂虎总是集群筑巢,以防蓝胸佛法僧的突袭。一旦敌人来袭击幼鸟,黄喉蜂虎就会利用人数优势,使用连环群攻,共同作战,一起把敌人击退。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黄喉蜂虎互帮互助,彼此都能从中受益。这就是互惠利他。

互惠利他在动物中非常常见。寄居蟹是海葵互惠利他的伙伴,海葵通过寄居蟹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而寄居蟹借助海葵的刺细胞来防御敌人。小丑鱼也是海葵互惠利他的对象,海葵为小丑鱼提供了住所,偶尔还有残余的食物,而与此同时,小丑鱼为海葵清理坏死的组织和寄生虫。吸血蝙蝠也懂互帮互助的道理,在收获足够血液的时候,它会和同伴分享食物;而同伴会在一个合适的时候以同样的方式回报它。

动物中的纯粹利他行为,典型的代表就是巢寄生现象。杜鹃家族中的鸟类深谙此道,总是趁其他鸟类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把卵产在它们的鸟巢里,然后由养父母将自己的孩子抚养长大。这样一来,杜鹃无须为了孩子辛劳觅食,节省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对于被寄生的鸟类来说,似乎没有明显的好处。不过真相究竟如何,还有待见证。

总而言之,人类称为“人性”的东西,恐怕不是人类的专利。从某种意义上说,动物也有“人性”,因为动物也有情欲的纠缠,也懂婚姻的责任,也为了后代付出,也有利他行为。凡此种种,如果还要纠缠人性和动物的区别,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其实,早在春秋时期,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就在《道德经》中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从自然进化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都是平等的,人类和其他动物并无高低贵贱之别。

赵博士已经出版了许多关于鸟类和兽类的著作,其中《西域寻金雕》获得第五届梁希科普奖一等奖,《鸟国:动物学者的自然笔记》被上海教委推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资料。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本《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才是最富有思想的作品。这本书以简洁的语言、精美的图片来帮助读者思考、理解“动物和人性”这一重大的问题,是一本不得不读的好书!读完此书,我更加笃信: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