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英文版(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2-20 11:15:01
相关推荐

英文版一开始读,脑大头秃,但是越读越被这段历史吸引。霍赫希尔德的人物描写入木三分,狡诈伪善阴险而又精于交际擅于逢迎的利奥波德(作者本人把利奥波德比作是莎士比亚笔下复杂的反派)、残酷暴戾的监工史坦利…… 本书中任何一个人物都是立体而又饱满的。

… his British speech is without the polish of Eton or Oxford. He is well dressed, but the clothes are not from Bond Street. With an ailing mother and a wife and growing family to support, he is not the sort of person likely to get caught up in an idealistic cause.

书中描写的这段历史,在我眼中充满了荒诞的色调。初中课本里的中国近代史总是强调"弱国无外交"、"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的基本立场";而这段历史似乎很难让人理解为何社会会相信慈善君主("Philanthropic Monarch")的谬论。当然,这番阴谋的得逞离不开利奥波德本人的精明头脑——擅于牟利宛如一个精明的商人,强于操纵媒体宛如一个经验丰富的公关主管(不然刚果自由邦也不会在此起彼伏的批评声中存在几十年)。以下是书中对于利奥波德煽动力描写的一处体现,他的煽动力作用观众是一个个国家:

This particular illusion, echoing the idea of a union of states, was likely to appeal to an American audience. To Europea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king talked about free cities. “Bremen, Lübeck, Hamburg were free cities for a long time,” one of his aides wrote.

另外,"弱国无外交"可以更加宽泛地理解为"弱势群体被剥夺了发声的权利"——非洲被殖民的黑暗历史不是由非洲人自己记录的,他们的声音极少被同时代的人所重视。譬如带领族人英勇抗击殖民者,被围困洞穴的非洲酋长,为了不屈服于敌人带着一百七十多人活活在洞穴里被敌人的烟呛死;在热带雨林里抗争了几十年的非洲首领,他的命运在历史中也无人知晓。曾经在人人985的知乎里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性少数人群应该闭上他们的嘴巴,因为没人在意他们的性别认同、性取向,到处游行很是喧闹。现在我明白了,如果不游行、不去宣扬这些少数群体,他们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流量为先的社会会更容易被遗忘。比知道却无动于衷更可怕的是人们根本忘记了这样的群体,不论是被人遗忘的非洲被殖民者还是当代社会的少数群体。同样,书里也描述了内战后的美国黑人在刚果的经历,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美国黑人平权的漫长历史。利奥波德的残暴统治推动了"人权运动"的进步。"manhood"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入到了社会重视的领域。虽然现在一部分人将"白左"与"人权运动"联系在一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段历史中一个个人权斗士、人道主义者(特别是传教士)的抗争对于后世都是振聋发聩的。我认为全书的点睛之笔在于本书的结尾,即利奥波德结束了自己在刚果自由邦的独裁统治、刚果国家的自由独立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操纵刚果的民主化进程,军阀趁机上台……现代史一段风起云涌的时代描写过后,笔锋一转,目光聚焦到发达国家的小国比利时,现代化、文明,展品繁多的博物馆展示着包括刚果的非洲地区的展品。但是很多比利时人对利奥波德曾经的血腥统治一无所知,就像作者感叹地那样"of the long period of exploration and conquest that preceded it, and of the way the world has forgotten one of the great mass killings of recent history"。几千年前的文明古国、繁荣朝代令人神往,被频频提起,但是几十年前的呢?除此以外则是我的一些次要的感受。比如在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步入近代化的时代,刚果盆地的一些民族仍然处在类似中国夏商周朝代的落后习俗,比如活人献祭(类似西周时期把努力作为祭品、陪葬品)。还有书中现实的维多利亚时期的殖民狂热。

African explorers became some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elebrity figures, their fame crossing national boundaries like that of today’s champion athletes and movie stars.

在当时,人们想尽办法正名殖民化,譬如"让野蛮的民族更加文明"、推动贸易自由化让所有人受益,甚至还有殖民非洲地区是为了驱赶阿拉伯的奴隶贸易。堂而皇之的理由、解释和老牌资本主义强国的高傲在历史当中沦为了虚伪的代言和傲慢的笑柄(让根本不懂得英文和法律的酋长族长签订极不和平的"贸易协定",这就是所谓的把文明带去"荒蛮之地”)。十九世纪,蒸汽轮船随着大洋把资本主义的民主化和近代化裹挟在水汽、铜臭和血腥的迷雾里洒遍了亚非拉地区,再从河流——印度的恒河,俄罗斯的鄂毕河,西伯利亚的额尔齐斯河,中国的长江——逐渐渗透进大陆的每个角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