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世界(人类简史)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2-14 10:45:01
相关推荐

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不是在于讲历史,作者显然也无意把人类历史娓娓道来,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是,他主要在讲人类演化的本质和成因,并且把历史学根本不涉及的对个人的快乐和感受在历史进程中所受到的影响也进行了有系统的探讨。

135亿年前 Big Bang

250万年前 类似现代人类的动物出现在东非

200万年前 旧石器时代

80万年前 人类开始使用火

烹调使人能缩短肠道、降低能量消耗,走上了让大脑更强大的道路

15万年前 东非出现智人

10万年前 人类一跃居于食物链的顶端

人类历史上众多灾难,不论是生灵涂炭的战乱,还是生态浩劫,其实都是源于这场过于仓促的地位跳跃。(生态没有来得及去适应演化,使得人类根本没有敌手)

7万年前 认知革命 Cognitive Revolution

智人从东非扩张到了阿拉伯半岛,欧亚大陆,造成了尼安德特人等其他人种的灭绝

为什么智人可以?因为有独特的语言。

大猩猩也有语言,人类的语言有什么特别,能让人类产生了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如此质的变化?1. 人类的语言灵活,能告诉同伴周遭环境等 2. 人类的语言可以描述自身及社会关系——八卦:谁喜欢谁,谁讨厌谁,谁值得信任。从而智人可以发展出更紧密、更复杂的合作形式,部落规模从亲属规模扩张为150人。然而最重要的,还是第三点:3. 人类语言可以传达虚拟的信息,即,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也许就是思想?)。———-从而可以实现无数陌生人的合作。

为什么智人会发展出这样的语言?目前的解释只有基因突变。

1.2万年前 农业革命 Agricultural Revolution(新石器时代)

公元前9500年-公元前3500年 人类驯化的动植物也主要是今天的食物来源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人类发明了农业、畜牧业,学会了制陶器,有了容器的概念,从以狩猎为主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出现了早期的村落和房屋,母系氏族公社达到了全盛期,出现了对偶婚姻。

农业革命其实是让更多的人活,但活得更累。物种演化上的成功,并不代表个体的幸福。

公元前9500年,土耳其东南部,哥贝克力石阵,由远古采集者造,而非农民。其30公里喀拉卡达山脉出现了一种驯化的小麦的起源。———–人类有可能先盖起信仰中心,后形成附近的村落。

农业带来的压力需要预见未来,这正是后代大规模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基础(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公元1776年)——-为了创造、维持一个稳定繁荣的社会,也是宗教的发源原因之一。

农业带来的记忆过载产生了文字。

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之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文字(部分表意),在泥板上记录。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500年之间,苏美尔文字(说阿卡德语)–>楔形文字(完整表意)

古埃及象形文字(完整表意)

公元前1200年 中国发展出了完整表意文字 甲骨文

9世纪,0-9阿拉伯数字

12世纪,安第斯文化结绳语(印加帝国)

恶性循环:历史的偶然使既得利益者创造虚拟的秩序、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如美国的种族歧视、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雅利安人是上层人)。

如何判断什么是真正在生物学上有所不同,什么又只是人类的煞有介事自找借口?——-天生带来允许,文化造成封闭。

人类通过3种自创的“秩序”,最终达成了人类的融合统一:金钱、帝国、宗教。

金钱比较好理解,从教科书上都知道,从以物换物到用轻便、不易变质的实物(如贝壳),最后使用了金币、银币。

公元前640年,土耳其西部吕底亚(Lydia)王国的国王阿耶特斯(Alyattes)铸造出史上第一批硬币(采用金或银),有标准重量,并刻有识别印记。印记有两种含义:1,印记指出硬币里含有多少贵金属;2,印记能证明发行者的身份,进而确保硬币成分。几乎所有现在的硬币,都可以说是吕底亚硬币的后代子孙。吕底亚硬币从地中海传到印度洋,与此同时,中国发展出了另一种略有不同的金钱制度,用的是铜币和没有印记的金银元宝。最后,随着贸易往来,到了现代晚期,全世界已经成了单一的金钱货币区,期初用黄金和白银,后来再转变成少数几种有公信力的货币,如英镑、美元。

为什么金钱能够流通,因为众人皆信;为什么众人皆信?因为有帝国的保证。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威信和惩罚制度,保证了货币的真实有信力。

帝国

帝国是什么?帝国是一种政治秩序,有两项重要特征:多民族、多元性;疆域可灵活调整,且几乎可以无限扩张。值得注意的是,帝国与示范是侵略、政体是民主还是共和还是专制政体、领土大小、人口范围都无关,只要符合以上两项特征,就是帝国。

公元前2250年,萨尔贡大帝所建立的阿卡德帝国(发迹于美索不达米亚),是我们最早由确切数据的帝国。在接下来的1700年间,亚述、巴比伦、希泰(Hittie)的国王都以萨尔贡为榜样,吹嘘自己征服了全世界。直到公元前550年,波斯的居鲁士大帝不仅声称自己征服了全世界,还说自己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居鲁士的帝国思想与之前的排外的民族相反,展现的是包容。这种帝国思想传给了亚历山大大帝、希腊国王、古罗马皇帝、穆斯林哈里发、印度君主,甚至是现在的美国总统和俄罗斯总理。

帝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民族融合、文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融合和统一。眼下,我们正在形成全球帝国。

宗教

什么是宗教?宗教必须具备两大基本要素:1,宗教认为世界有一种超人类的秩序(因此由人类制定的规则比如足球比赛规则就不是宗教)。2,以这种超人类的秩序为基础,宗教会发展出它认为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和价值观(因此鬼魂、重生、精灵等不是宗教)。并不是所有宗教都具有普世和推广特质,比如古代很多宗教是区域特质和排他的。但是像今天为人所熟知的宗教如伊斯兰教和佛教,都具有普世和推广特质。

古代采集者时期,多信奉泛神论体系。即,一草一木一石一花都是神灵。这样的宗教往往是为了适应当地环境或超人类秩序,让人类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产生的,普世性非常低。

农业革命开始,人类开始认为动植物和人类拥有平等的地位,人类开始认为万物众生都可以直接沟通、协调生存,比如老虎可以猎杀人类,人类可以猎杀羊。农业革命最初的宗教意义,就是让动植物从与人类平等的生物,变成了人类的所有物。但是农业革命带来了其他压力,人类需要解决人类控制不了的问题。于是产生了多神教,即有的神管生育,有的神管雨水,有的神管战争。

对泛神论者来说,人类只是地球上众多生物的一种,但对多神论者来说,整个世界就像是反映了神和人类的关系。人类的祷告、献祭、罪孽和善行,就会决定整个生态系统的命运。多神教提高了神的地位,更提高了人的地位。

大多数多神教都有一个最至高无上的神,但与一神教的本质不同在于,多神论认为主宰世界的最高权力不带有任何私心或偏见,对于人类各种世俗的欲望、担心和忧虑毫不在意。要接近这个宇宙至高的权力,就代表要放下所有的欲望、接受福祸共存的事实,坦然面对失败、贫穷、疾病和死亡。如印度教有一种苦行僧(Sadhu或Sannyasis),奉献自己的全部生命,为了能与阿特曼合而为一,达到“梵我如一”的境界。也就是不食人间烟火。多神教信徒更容易相信有其他神灵存在,多神论本质上属于开明,很少迫害异教徒。

随着时间过去,多神论者开始对自己所亲近的某一个神越来越虔诚,慢慢远离了基本都是多神论概念,开始相信那位神灵的神通广大。但仍然,他们还是认为神有私心和偏见,可以让人类谈谈条件。这些一神教其实还是地域性质的泛神论、多神论演化而来,认为那个神通广大的神,对某一小撮人或地区,有私心和偏见,比如犹太教。一直到基督教,才有了重大突破。

公元1世纪初,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一神论

公元500年,基督教已经收服了全球最大的古罗马帝国

公元600年,伊斯兰教诞生

然而就像泛神论在多神论里延续,多神论也继续在一神论里存活。正如多神论时期,古罗马帝国的主神是朱庇特、阿兹特克帝国的主神是威齐洛波契特里,每个基督教国家也有自己的守护圣人,协助解决困难、赢得战争。英格兰的守护圣人是圣乔治,苏格兰是圣安德鲁,匈牙利是圣史蒂芬,法国是圣马丁。

多神论除了促成一神教,也促成了二元论宗教。因为一神教解决不了“世上为什么会有恶”的问题,而二元论宗教解决不了“善与恶是根据什么法则来互相争战”的问题。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之间,形成了二元论宗教的代表—–拜火教,后来成为波斯的国教,几乎影响了所有后来在中东及中亚的宗教,并催生了许多其他二元论宗教,如诺斯替教和摩尼教。虽然目前基本是一神教的天下,但二元论并未真正消失,比如基督教认为魔鬼、撒旦的存在。但这两者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二元论概念还包括精神与肉体的战场、天堂和地狱的存在。

从历史上来看,一神论就像是个万花筒,承继了一神论、二元论、多神论和泛神论,收纳在同一个神圣论述之下。结果就是,基督教大致上是信奉一神论的上帝,相信二元论的魔鬼,崇拜多神论的圣人,还相信泛神论的鬼魂。像这样同时有着不同甚至矛盾的思想,而又结合不同来源的仪式的做法,宗教学上成为syncretism,很可能,syncretism才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宗教。

前面说的所有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相信的都是神灵或是超自然对象。

公元前1000年,亚非大陆开始出现印度的Jainism,佛教;中国的道教和儒教,以及地中海的犬儒主义、享乐主义。共同特征就是崇拜的并非神袛。这些信仰信奉的是自然法则。———释迦牟尼认为人获得解脱的方法就是专注于事物的本质,冥想时专注于“我现在是什么感受?”,而不是“为什么是我”,这样才能让心里接受事物的本质,放下欲望。

但是佛教信众们做不到,最后还是发展出了各种神袛,漫天菩萨。诸佛菩萨是人也非人,他们已经能够达到涅槃、解脱痛苦,但为了解脱和帮助还在轮回中的芸芸众生,倒驾慈航重入人间。所以,佛教徒崇拜的并不是神袛,而是这些已经开悟而尚未成佛的人。

最后,现代发展出了人文主义,崇拜人性humanity。演化出了三种: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演化人文主义(纳粹)。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宗教才能胜出呢?

混沌系统分两级,一级混沌指的是“不会因为预测而改变”,比如天气;二级混沌指“会受到预测的影响而改变”,比如算命,比如历史的走向、政治、股票。历史的选择是二级混沌。

对于历史发展的动力,有一个共识是:并不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因为根本没有一个“利益”的标准存在。主要有三种理论解释历史发展的动力:迷因学、后现代主义、博弈理论。

公元1500年,历史做出了最重大的选择,改变的不只是人类的命运,而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命运。科学革命 Scientific Revolution

14世纪-17世纪文艺复兴

1492 哥伦布发现美洲

1497 达伽马航到印度洋

1519-1522 麦哲伦环球航行

———地中海时代结束,大西洋时代开始

18世纪60年代 工业革命(欧洲资产阶级开始主宰世界)

1945 引爆第一颗原子弹

1969 人类登陆月球

人类开始承认自己的无知,那么,为什么是欧洲,为什么不是亚洲或中东?

原因就是科学、帝国和资本主义的联姻。

如果只是帝国,就不会在远征时带上各种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动物学家、人类学家….,是求知欲让欧洲人带上了他们,又是科技使帝国的铁蹄和舰队越来越有效率。

如果只是科学,就会有火药但只用来玩鞭炮;

如果只是科学和帝国,就不会有动力不远万里去发现新大陆,并征服,掠夺资源

欧洲人甚至比当地人更热衷了解另一个文化,另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如楔形文字的破译、古波斯语的破译。

科学家为帝国提供了各种实用知识、思想基础和科技工具,要是没有他们,欧洲人能否征服世界实在是未定之数。至于征服者报答科学家的方式,则是提供各种信息和保护,资助着各种奇特迷人的研究,而且将科学的思考方式传到地球上的每一个偏远角落。如果没有帝国的支持,科学能否发展得如此蓬勃,也仍在未定之天。绝大多数的科学学科一开始的目的,都只是为了让帝国继续发展,而且许多发现、收集、建筑和学术也都多亏了有陆海军及帝国统治者的慷慨相助。

然而,要不是因为商人想赚钱,哥伦布就不会抵达美洲,库克船长就不会抵达澳大利亚,阿姆斯特朗也就没办法登月。资本主义的核心思想———-利润再次投资,从而产生利润最大化,利己就是利他。资本Capital指投入生产的各种金钱、物品和资源。财富wealth指埋在地下或浪费在非生产性活动的金钱、物品和资源。

这场革命带来的影响:

各个物种的灭绝

时间统一的重要性

家庭和社群的崩溃

兴起的两大想象:民族主义和消费主义

帝国的退位

和平年代

那么人类幸福了吗?

人类幸福的理论有这样几种:

1. 对快乐的影响因素,家庭、婚姻和社群关系比金钱、权力要更大

2. 快乐并不在于任何客观条件,而在于客观条件与主观期望之间的落差,也就是,知足常乐

所以其实,我们并不比古代采集者更快乐。

以上是根据问卷调查主观幸福感,再与财富、自由等社会经济因素结合。而生物学家有另一种看法。

3. 所有的心理状态,包括主观幸福感,并不是由外在因素来决定,而是由神经、神经元、突触和各种化学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催产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而定。而由于人的繁殖和生存特性,人做爱所得到的快感,一定不能是持久的,也就是说,人的快乐,一定是恒定的。只不过有的人比较容易快乐,有的人天生比较阴郁。即,那些婚姻幸福的人,并不是因为找了个好老公,而是因为他们比较容易快乐,所以更容易有婚姻。也就是说,快乐来自内心。———快乐来源于快感。

赫胥黎1932年出版的《美丽新世界》就是描述用药物来快乐的世界的。

4. 快乐来自于生命有意义,比如,养小孩的人、古代英雄人物,生活有意义,就算在困境中也有无限的动力;生活无意义,就算在顺境中也度日如年。因此,不管任何文化、任何时代的人,身体感受快感的机制都一样,然而他们对于生活经验所赋予的意义的感受却可能大不相同,从而有可能中世纪的奴隶如果相信死后可以进天堂,可能比现代的一个坐吃等死、养尊处优的妇女要快乐的多。

然而从科学的角度,人类的生命本来就毫无意义。这么说来,所谓的快乐,很可能只是让个人对意义的错觉和现行的集体错觉达成同步而已。只要我自己的想法能和身边的人的想法达成一致,我就能说服我自己,觉得自己的生命有意义,而且能从这个信念中得到快乐。难道快乐就只是这种自我的欺骗吗?

如果快乐是在于感受快感,那就操纵我们的生化系统。如果快乐是在于觉得生命有意义,那就自己骗自己越彻底越好。有没有第三种可能?

以上论点都建立于一个共同假设: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想要判断一个人快不快乐,靠的就是了解他们的感受。这是现代自由主义当道的结果,将个人感受奉为圭臬。然而这并不是一些政治家愿意听到的(那大家就每天享乐就可以了,想听谁的就听谁的),连哲学家也认为,人并不真正的了解自己。比如:心理学要研究主观幸福感,靠的是受试者要能够正确判断自己的快乐程度;但矛盾的是,之所以会出现心理学,正是因为人类并不真正了解自己,有时候需要靠着专业人士的帮助,以避免自我毁灭的行为。

因此,大多数宗教和哲学看待快乐的方式,都与自由主义非常不同。比如基督教、达尔文和英国演化生物学家道金斯有部分观点都会与圣保罗和圣奥古斯汀相同,认为主观感受不是重点,《自私的基因》理论认为,正如其他动物,人类在自然选择的影响下,就算对个人不利,但为了基因的延续,也会忍受劳苦、终日烦忧、竞争激烈、争斗不休。

而佛教,则是探讨快乐最多的。佛教有系统地研究了快乐的本质和成因;正因如此,最近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团体开始研究佛教哲学和冥想。佛教认为,大多数人太看重自己的感受,也就永远欲求不满,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的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主观的快乐和痛苦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人要离苦得乐,就不要再追求某种感受,虽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到痛苦;虽然愉悦,但不再干扰心灵的平静。于是,心灵变得一片澄明、自在。这样产生的心灵平静力量强大,那些穷极一生疯狂追求愉悦心情的人完全难以想象。这就像是有人在海滩上站了数十年,为了把每个好的海浪留下,同时又想永远躲开坏的海浪,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这个人徒劳无功,因为该来的海浪都会来,也没有任何一个海浪能留住,这个人累得筋疲力竭,最后终于瘫倒在海滩上,任海浪自由来去,然后终于发现,这样原来这么美好、平静!

这种想法与现代自由主义甚至市场完全格格不入,所以等到西方的思潮碰上佛教教义,就试图用自由主义的方式加以解释和融合,结果完全背道而驰:“快乐不能求于外,而是求于内,要follow your heart。” 这与生物学家的说法一致,也更适合现代人欲求不满诉诸于佛教,将佛教教义如此模糊化之后,仿佛自由主义、科学生物学家、佛教都达成一致了。

佛教与现代生物学和新世纪的自由主义运动的相同点,在于都认定快乐不在于外在条件。但佛教更重要也更深刻的见解在于,真正的快乐也不在于我们的主观感受。我们如果越强调主观感受,反而就越觉得苦。佛教给我们的建议是,除了别再追求外在成就之外,也别再追求感觉愉悦的心里感受了。所以其实就是,无苦也无乐。

总结来说,我们现在会使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希望找出我们主观认定什么时候有幸福感,而且认为找到特定的情绪状态就是找到了快乐。但相反的是,许多哲学和宗教如佛教则认为,快乐的关键在于追求真我,真正了解自己。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己的感觉、想法、好恶组成了自己,他们感觉愤怒的时候,心里想“我很生气”,于是这辈子在做的,就是想要避开某些感受,追求另外一些感受。但他们不知道,苦真正的来源不在于感受本身,而是对感受的不断追求。历史一直对于社会结构的建立和瓦解、帝国的兴衰、科技、文化的出现和传播都费尽笔墨,但对这样的演进对个人带来快乐还是造成痛苦,都只字不提,这是历史的空白之处。也许,是时候真正了解自己,填补这片空白了。

智人有末日吗?智人可能通过三种方式自己终结自己:

有三种方式让智慧设计取代自然选择:生物工程Biological Engineering;仿生工程 Cyborg Engineering; 无机生命工程 Inorganic Life Engineering。

吉尔伽美什计划让这个进程已无法逆转或停止。或许我们不该问“我们究竟想要什么”,而是问“我们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