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小沈复的童趣(浮生六记)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2-14 07:15:01
相关推荐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长大的呢?

初春的日子,满街的花都开了,一个孩子从树下走过,手里攥着张试卷,背上是小小的鼓鼓的书包,小鸟看见了,滴哩哩地说早早早,可是孩子低着头,很快走过去了。他看不见桃花红也看不见梨花白,童年的歌谣也早已忘记。

仲夏夜,蛙鸣蝉噪,间或夹杂几声狗吠,一个孩子从书桌旁起身去关窗,他嫌吵。数学题太难,窗内一灯如豆,孩子小小的身影,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月亮看见了,轻轻叹息。

就是从这时候开始长大的吧。当偶像剧代替了妈妈讲的故事,金龟子和小瓢虫变成了驱赶的对象,花草烂漫让位于奥数题,卖火柴的小女孩不再伴随着眼泪……孩子就懂得了忧伤,学会了撒谎,渐渐地长大。

人人都要长大,长大也没什么不好,除了不再无忧无虑,除了失落一颗童心。所以许多成年人的歌曲才叫嚷着“不想长大”吧。

我们必然要经历人世的忧和虑,然而我们能不能终其一生,保有一颗童心呢?童心又是什么呢?读了沈复的《浮生六记》后,我觉得童心,大概是一种未别物我,因此能获得“物外之趣”的心态。

《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开篇写道: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年长思之,二虫之斗,盖图奸不从也,古语云“奸近杀”,虫亦然耶?贪此生涯,卵为蚯蚓所哈(吴俗称阳曰卵),肿不能便,捉鸭开口哈之,婢妪偶释手,鸭颠其颈作吞噬状,惊而大哭,传为话柄。此皆幼时闲情也。”

蚊子人人所恶,童年的沈复却将其看作白鹤,甚至把蚊子关在帐子里,慢慢地喷上烟,蚊子在烟雾中上下飞行,便成了“群鹤舞空”,蚊子嗡嗡叫,也成了“鹤唳云端”。我很奇怪,小沈复就不怕被蚊子叮咬吗?是不是他欲观“群鹤”的奇想战胜了痒痛?或者蚊子也被这孩子逗乐,以致不忍下口了呢?

小时候看过一部外国的电视剧,讲的是一户人家的房子中,住了一群大约只有手指高的小小人儿,这家的孩子们小心翼翼保护着小人儿,不让大人们发现他们。宫崎骏也有一部同样题材的动画电影,名为《借物少女艾莉缇》,电影中的小人儿掉落草丛中,就好像迷失在大森林里一样。每次看到《浮生六记》的这一段,小小的沈复蹲在花台边看虫蚁在“林”中活动,我就想起了那些故事里的小人儿。只有孩子能看得见他们,也只有孩子会保护他们。这不,一只“庞然大物”癞蛤蟆吞了两只小虫子,沈复还要为小虫子报仇呢,他鞭打癞蛤蟆,把它赶到其他院子里去了。

有人说,中国古代的孩子不像孩子,他们摇头晃脑地读经书,穿上与大人同样款式的长衫马褂,从小学习作揖跪拜和人情世故。但从《浮生六记》来看,情形也不见得那么糟糕。至少,在腐儒的教育外,孩子们还另有一个可以“神游其中”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草木虫鱼皆有感情,人与其他生物没什么不同。

小沈复在花台边“神游”的这段文字,总让我想起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段描写: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那个我们心中目光冷峻、眉头紧锁的大先生,也有这样呆看虫鸟的可爱一面。孩子不懂得区别物我,因此总能获得“物外之趣”,这就是童心的可贵吧。

草木皆有情,万物本为一。这不是什么高深的哲理,这只是人人儿时的心理。

大人不懂孩子的世界,只因忘记了自己从何处而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