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被吓到也许是一件好事?| 海地僵尸信仰是如何进入全球流行文化的(电影中的僵尸文化

评书大全 2019-12-05 16:52:01
相关推荐

1982年,哈佛大学教授韦德•戴维斯跑到中美洲的加勒比岛国海地,跟当地一个职业创造僵尸的巫师——当地叫做“波哥”的人提出请求:希望这位“波哥”送他一个可以带回美国的僵尸。随后,这位“波哥”骄傲地带来了一个小小的陶土罐,并且声称这就是僵尸。戴维斯解释说他想要一个行尸走肉般的物理僵尸时,“波哥”感到十分惊讶。他问戴维斯,你随身携带一个僵尸怎么过安检啊?再说了,我送你的这个“僵尸”可比你说的那种由死人复活而来的物理僵尸更厉害,更有力量!

海地位置图

解释一下哈,海地这个多山国家的总人口大概是北京的一半,1000万人口里将近一半是文盲,75%的人都在赤贫状态下,大部分人信仰伏都教。重点来了,这个伏都教最大的特色就是“僵尸文化”。在海地,人们不是害怕僵尸本身,而是害怕自己被变为“僵尸”,因为这样就意味着自己从“大多数”中被移除去,成为“个体”。这点很有意思,现代都市人总是害怕失去独立性而凸显自己的个性,海地人则相反……海地人为什么害怕自己变成“僵尸”呢?世界上落后的地方不止一个,为啥偏偏这个地方成为全球范围内僵尸信仰最为浓厚的地方、以至于19世纪以来很多僵尸电影中的主角都被称为“海地僵尸”?海地这个小国的僵尸信仰,是怎么成功打入全球娱乐文化圈的呢?

伏都教瀑布浴习俗

这就不得不从很久很久以前的奴隶贸易说起啦。16世纪时,海地是法国殖民地,白人统治者自己不劳动,很多非洲黑奴被贩卖到这里的种植园,这些黑奴把非洲原始宗教伏都教带到海地。前面说过了,伏都教最著名与最恐怖的特色就是僵尸,也叫还魂尸。如果有人开罪别人,那人会找巫师对付仇人,巫师会让他吃下河豚毒素,他会进入奇怪的假死的状态,成为奴隶,在庄园干苦工。恐怖的被奴役岁月留下深刻的文化记忆,一个人(黑人)被另一人(白人)占有的强烈恐惧与伏都教的教义相遇后,僵尸信仰大行其道,成为海地文化的根基。海地的僵尸信仰能到什么程度呢?2006年,以“僵尸信仰”为特色的伏都教被定为海地的官方宗教……

伏都教教徒欢度伏都教节日

1929年,威廉•西布鲁克来到海地,当地稀奇的民俗风光震撼到他,他把游记和对伏都教的详尽描写写进《魔法岛》一书,这本书是向世界传播僵尸文化的关键点。

威廉·西布鲁克写于1929年的小说《魔法岛》

1915年到1934年间,美国对海地实行军事占领,对海地这个岛国的、与军事占领相关的新闻报道日渐多了起来,激发了世人对海地文化以及伏都教的瞩目,威廉•西布鲁克的《魔法岛》也变得流行起来。很多学者不断写书,本来是要批评《魔法岛》的幻想成分,客观上却掀起了伏都教研究热潮。1932年,伴随伏都教研究热潮,僵尸走上舞台和大银幕。肯尼斯•韦伯执导了第一部僵尸舞台剧《僵尸》,维克多•霍尔柏林执导了第一部僵尸电影《白魔鬼》并成为早起恐怖电影经典。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发生在海地的僵尸故事。

第一部僵尸电影《白魔鬼》宣传海报

20世纪30-40年代制作的僵尸电影大约有十部左右,其中提到被转变为僵尸的原因不外乎两种,要么是因为性的问题而将女性变为僵尸占有她,要么是涉及黑人和白人的种族问题、殖民主义。20世纪40年代,僵尸电影开始将僵尸置于非加勒比地区的背景之中。20世纪40-50年代,僵尸没有像其他“环球”怪物如德古拉•弗兰肯斯坦、木乃伊一样,广泛出现在恐怖电影中,这三者都曾作为喜剧背景出现在恐怖电影中。20世纪50-60年代,“银幕僵尸的转变期”这一时期的僵尸电影进一步扩展了僵尸是什么以及何时出现等问题。1968年-1983年,“僵尸电影黄金时代”。1968年,乔治•罗梅罗拍摄了《活死人之夜》,这部电影为之后数年开启了一系列僵尸电影制作浪潮,确立了很多僵尸的标准,如僵尸行动迟缓、僵尸无意识等,同时也确保了僵尸作为全球流行文化中最流行、最普遍的怪物之一的地位。罗梅罗也因此被称为“现代恐怖电影之父”。

现代僵尸恐怖电影之父乔治·罗梅罗

20世纪70-80年代,这一时期的僵尸电影制作出现了很多问题,人们对血腥、令人毛骨悚然的要求与对能引起共鸣的电影主题的要求越来越高。1983年开始,僵尸的形象出现在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录影带《颤栗》中,标志着僵尸真正走向主流的流行文化中。

僵尸出现在了1983年的音乐录影带《颤栗》中

依靠视频游戏的兴起,僵尸从流行文化的浅薄中被拯救出来并再次变得令人恐惧。视频游戏中的僵尸并不是传统的海地僵尸,而是从罗梅罗的《活死人之夜》进化而来的“新型僵尸”。在使僵尸成为流行怪物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视频游戏赋予了一个人去杀死一个怪物的权利与意义,这或许是从僵尸电影中转移过来的一种感觉。视频游戏并不是僵尸文化进化的终点。新千年后,纽约、旧金山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都会定期举办僵尸文化活动——一群妆扮成僵尸的人们在街道上散步。2006年,美国一家酒吧还举办了一场僵尸狂欢活动,350名因各种各样的心理需求打扮各异的血腥“僵尸”爱好者参加了活动,当然,参加活动的还有不安的警察。令人作呕的僵尸为什么独具魅力?一种毁灭美学的解释是,人们在观看事物被毁灭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特定的快感,违背社会常规而无需负责的愉悦。而被“僵尸化”,则不仅可以体验用自己的力量去对抗强大的邪恶势力,“僵尸”本身也存在令人欣慰的集群感(只要想一下僵尸总是成群结队出现就会明白)。哦,被吓到也许是一件好事呢。其实,我是没有能力做这么全面细致的考察啦,前面的内容,很多借鉴了《电影中的僵尸文化》一书中“僵尸的进化:不停归来的怪物”一章,这本书的写作创意来自作者在一个慵懒的周日午后的胡思乱想:为什么僵尸在《生化危机》这样的科幻电影与视频游戏中如此流行?然后,他召集了一批来自电影研究、大众文化、视频游戏研究领域的学者朋友,考察了僵尸在各种形式与话语中所扮演的角色,希望能让读者获得关于僵尸的更深刻的认知:他们如何代表了社会的恐惧,关于他们“进化”的描绘是如何持续反映他者、传染病与死亡的潜在信念的。应该说,这本视角独特的书,见证了我们文化中落后部分的细微之处,也安慰了我们因恐怖而生的恐惧之心。

《电影中的僵尸文化》

注:海地僵尸并不真是由死人复活而成。1982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植物学家韦德•戴维斯及生理系专家们,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发现受害人误食或接触“还魂药粉”会出现假死状态,被人以为死亡而被埋人坟墓。然后巫师又把他们从坟墓中挖出,再给其吃些促其苏醒的解药麻醉剂,受害人就变成了任人摆布的僵尸,或在种植园里机械地劳作,或成为施害人的伴侣。他把这些发现写在《黑暗通道:海地僵尸的民族生物学》一书中。

被吓到也许是一件好事?| 海地僵尸信仰是如何进入全球流行文化的(电影中的僵尸文化)书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