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及性格分析(三国演义(全二册))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2-02 05:28:01
相关推荐

一句话概括形象,结合几个事例分析

刘备:

读罢三国发现刘备是一个重情重义、有智谋、有贤德和操守、爱惜人才、善于言谈、谨慎沉稳又胸怀大志的英雄形象。他胜在“人品好”。

在桃园三结义之后,刘关张三人结为兄弟,发誓虽不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个誓言刘备不是说着玩的,当然,关羽和张飞也不是说着玩的。其实,关长二人身上有许多的缺点,比如说关羽比较自恋,虽然有勇有谋但是容易骄傲轻敌,张飞很勇敢,但爱喝酒,爱着急,有些鲁莽。比如说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张飞曾多次扬言要把诸葛亮杀了,听到董卓称刘备为“贤弟”,气的非要上去砍了他,可见他真的十分冲动的。刘备虽然每每责怪张飞,但从来没有因为这些而抛弃过他们。在关羽死后刘备三度昏厥,他回忆起桃园三结义的时候的情景,既悲痛又愤怒,那 股怒气甚至战胜了他的理智,使他不顾一切的出兵东吴,最终导致了陆逊火烧连营的一个悲剧下场。而张飞也因为过于难过,在醉酒的时候被将士杀了。

同时刘备在他沉稳的外表下隐藏了一颗富有智谋的心。刘备做事可以说很“稳”,但又会把握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比如说他在曹操账下的时,十分看不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风,当时有个对比比较明显,就说关羽张飞也十分恼怒,张飞似乎特别着急催着刘备赶紧走,但刘备一直很“稳”,等待时机,终于时机来了!他抓住了袁术前来侵犯的机遇,主动自荐前去抵御,曹操没有多想就同意了。所以刘备才能成功逃脱。

刘备爱才,有时候看准了一个人就不放手,很执着。比如说赵云。记得第一次见到赵云的时候,刘备就心动了,那时候公孙瓒在为弟弟报仇时被袁绍部将文丑追杀,幸被前来投奔的赵云所救,刘备感慨其英勇,在离别时甚至“执手相看泪眼”,十分喜欢他,不舍得分开,说“改日一定会再相见”。后来当我以为刘备已经忘了他的时候,他却对公孙瓒说“更望借赵子龙一行”,直到帮助孔融出兵的时候还在想着赵云。可见他真的很爱人才,认准的人,决不放弃。诸葛亮三顾茅庐更是如此了。

除此之外他的性格真的很“稳”而且真的十分重情重义,有一个地方还体现的十分明显。那就是当吕布四处投靠无处去,大家都嫌弃他,袁绍的谋士审进说他:“吕布,豺虎也”,袁绍不但没有收留他,反而帮助曹操打他。于是他就去投奔刘备,刘备二话不说就同意了,还说他是“勇士”,刘备以他的双商,果真不知道吕布真正的人品如何吗?非也,他还在惦记着当初吕布袭兖州,帮他解围的事呢!(虽然吕布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正如张飞所说:“哥哥心肠忒好。”

玄德胜就胜在他的“人品”。举个例子来说,刘备从曹操那里跑了之后,曹操为什么不大举讨伐,彻底灭了他?那就是因为刘备的名声好。他先后在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人手下混过,他们虽然都很忌惮刘备,但没有一个人对刘备动刀,就因为刘备名声好,杀刘备就会寒了天下人心。当时曹操还没有到一统北方,实力第一的时候,还需要收买人心,而此时如果灭掉刘备,那么就会寒了天下人的心。有谁能说杀了就“寒天下人心?”非刘备不可也!

关羽:

关羽是个有勇有谋的真勇士!

有名的刮骨疗毒体现了他有名的“勇”,斩杀颜良文丑、温酒斩华雄显示出他的神勇,他的水淹七军又体现了他的“谋”。但是他却有些骄傲轻敌,恃才傲物,轻视了年轻的陆逊,最终导致了荆州失手,败走麦城。

张飞:

张飞的性格更加明显,他性格冲动莽撞,但是讲义气,粗中有细。

他十分讲义气,见到有人欺负他的哥哥刘备,定是二话不说动不动就要斩了。他的粗中有细体现在比如说长坂坡战役里,他无论嗓门再大按理说都不可能破了曹操的大军。他用了计谋,让士兵们在马的尾巴上绑了树枝,在树林里来回奔跑,让夏侯杰以为是诸葛亮的计谋。最后加上他的一声吼,成功破敌,否则刘备在当时就全军覆没,更不可能有以后的三国鼎立之势了。

刘禅:

刘禅是刘备的儿子,又名阿斗,十分无能而且傻了吧唧的。刘禅继位之后,遇到事情必慌乱,而且时不时给自己的人补刀,在姜维都杀进了长安城附近的时候偏偏下诏让他回来,最后还自缚降曹,对于他我也是无话可说。醉了醉了。

曹操:

曹操是三国中的“奸雄”,此书三国演义的主打色调是拥刘反曹的,所以曹操地形象是两方面为主,一方面是狡诈、阴险、诡计多端,另一方面是他的英雄特征:爱才、心胸开阔,能纳贤人之谏、智慧。如果说刘备称霸因为他“人品好”,那曹操大概就是因为“智商高”吧。

曹操的智商高体现在方方面面,从正面而言是智商高,说不好听就是奸诈,奸诈同时有英雄气概,简称“奸雄”。他是实力的“演技派”,跟刘备摔孩子有的一拼。

举一个例子,比如在官渡之战中,许攸因为袁绍固执自大,不听他奇袭曹操粮食大本营许昌的建议,一气之下来归降了曹操。曹操起初特别高兴,高兴地鞋都没穿就去见他了。看似很开心,其实心中是暗暗提防着。当许攸问起来军中粮食有多少,曹操再三欺骗他,且看。

【原文】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操愕然曰:“何以知之?”攸乃出操与荀彧之书以示之曰:“此书何人所写?”操惊问曰:“何处得之?”攸以获使之事相告。

连许攸都说:“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曹操真的是心中自有分寸的!

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的性格对比十分明显,袁绍首先十分狂妄自大,不够机智还不听谋士的建议,最终气的许攸说:“竖子不足与谋!”但曹操善于听取谋士的建议,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三国中, 他是拥有谋士最多的人。

当曹操打算假扮蒋奇偷袭乌巢的时候,谋士们都建议他留有一批人马守住官渡,曹操早就想到了,布置好了人马,可见曹操是十分有军事领导才能的,很聪明。

在最后,曹军大破袁绍,他看到了有自己兵营中的人归降袁绍甚至给他通风报信的的书简,周围的人都建议他找出那些人杀掉,但曹操却说:“在我的力量不如袁绍的时候,我自己都难保,更何况那些兵士”说完就把书简扔了。这体现出曹操的胸襟和气魄,这是英雄的胸怀,并且可以看出,曹操并不是一味的只听周围人的意见而没有自己主见的,他还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

记得还有一个场景就是曹操在发兵宛城的时候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这样,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还好郭嘉解围,说对照《春秋》上的道理,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于是曹操只得拿起剑割发,传示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莫不肃然起敬。

曹操相对于刘备的“人品好”,甚至说有一点“人品不好”,他的原则是“宁愿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他在误杀了吕伯奢全家人之后,还借了粮官王垕的人头,以安慰军心,可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与刘备的仁义道德大相径庭。

曹丕: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在曹昂死后,曹丕接了曹操的位,做了魏王。曹丕论文采不如曹植,论武力不如曹彰,但是他却因为有治国的一些建树,如随曹操一起破袁绍,攻邺城等等,而且他比较稳扎稳打,比如说当曹植为了父亲去围猎写了一首漂亮的诗,他因为写不出来,就跪在父亲面前哭起来,这就打动了父亲,让他觉得曹植很靠谱。

但是因为他毒杀了曹彰,并且因为怕有才的曹植夺了他的位子,逼迫他做七步诗,也看出曹丕是一个有些冷血的人。

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有种风流才子的气质,爱好读书诗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起初大为曹操欣赏。

他在曹操修建铜雀台之后为他写了《登台赋》,在曹操叫的所有人中,只有曹植提笔一挥而就,曹操为此对曹植寄予厚望。

曹植后来主动请缨,慨然随父亲曹操一起西征,立志要平定天下,回来后被封为临淄侯。但是他却因为才华太高,有些放荡不羁,做出了几件让曹操很失望的事情。他在曹操外出东征孙权,留他驻守邺城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打开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曹植也逐渐失去了父亲对他的喜爱。

到后来曹丕继位后,十分提防曹植,他写《野田黄雀行》又写了《洛神赋》,表达了理想的破灭。

享年41岁。一生可谓抱负都没有施展。

曹昂:

曹昂是曹操的长子,没出现几回,就在宛城被张绣军杀了。

孙权:

孙权也是三国的英雄之一,但是据说他的江山主要是哥哥孙策打下的,他一生也都没能摆脱他哥哥和爸爸的光芒投射下的阴影。孙权带领大兵进攻合肥,但是没有成功,打了许多次也没有成功。

但是孙权在江东,治理的国富民安,这一点证明他有一定的智谋和治国方法。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

孙策:

孙策是一代英雄,为东吴打下了江山。人称“小霸王”。

孙皓:

孙皓是孙权的孙子,是东吴的末代皇帝。期初治国有方,后来骄奢无度,自缚降曹,导致亡国。

黄盖:

黄盖是吴国的老将。在赤壁之战中情愿诈降魏国,被周瑜打的皮开肉绽,这体现了一个老将的牺牲精神。

周瑜:

周瑜是吴国重要的将领。他富有智谋,又骁勇善战,据说长得帅,他的心胸开阔的,但是却嫉贤妒能。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来孙策遇刺,他为孙权效力,很年轻就担当了吴国的大都督,导致黄盖等老将有些不服气。有一次当吴国攻南郡的时候,老将们不服气,说他只知道指挥,但是亲自上战场却不行。周瑜不但没有生气,却真的亲自领兵上战场,因为他没有过经历,所以第一个就冲上去,因为穿着很显眼,一下子就被曹仁的军士发现了,一箭射中了他。他回来后,上下没有不服气的了。但这个箭伤也为他后来的死埋下了伏笔。

这个事例说明了其实周瑜的心胸还是挺开阔,但是后来在赤壁之战中自觉诸葛亮比自己的智慧强很多,所以觉得他很危险,想要除掉他。他们俩有很多智慧的交锋,草船借箭、诸葛亮锦囊妙计等等,最终周瑜还是没有从牛角尖里钻出来,吐血而死。

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里十分重要的人物。

他的性格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他富有智谋,甚至在小说中演变成了人人都畏惧,如神的境界,后来的五丈原续命,更添了几分神奇的色彩。另一方面,诸葛亮无比忠诚,对于蜀国的赤胆忠心让人十分感动。在刘备死后,为了完成他的遗愿,哪怕再苦再累也要北伐,并兢兢业业辅佐傻儿子刘禅,他的《出师表》读起来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可以说蜀国主要是诸葛亮一个人撑起来的,尤其是在刘关张三人死后,更是只有他一个人在硬撑着。他曾经在赤壁之战中屡现奇功,他凭借着口才舌战群儒,后来又骂死王朗,他草船借箭,巧算华容道,他在最最危急的时候冷静淡定,巧布八阵图,运用空城计,安居平五路,驱巨善六破蛮兵等等…….体现了他临危不乱,智慧实在超群。

其实诸葛亮本来是在山中居住的,因为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而出山。他或许也是胸怀济世之心的,但是他也是为了刘备而背井离乡,并且因为此跟他的哥哥诸葛瑾见面都不能过多交谈。他无怨无悔,在老到六十多岁,正常人都该去养老的年纪,为了刘备的遗愿而不断北伐,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或者篡夺蜀国的王位。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德兼备的旷世奇才。

诸葛瑾:

诸葛亮的哥哥,孙权账下谋士。

诸葛瞻:

诸葛亮的儿子,在被邓艾偷偷夺走阴平之后,战死在绵竹。他少有才学,是一名将士。

吕蒙:

字子明,他建了白衣渡江的奇功。

徐庶:

徐庶是有名对的孝子,字元直。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后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不得已辞别刘备。后来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

吕布:

吕布是三国时期有名的将士。他有勇无谋,做事莽撞,不讲义气,以自我利益为一切事情的出发点。

他武力超群,武器是方天画戟。他曾经辕门射戟,曾经三英同战也没有被战败,十分勇猛。但他没有仁义道德,先后杀了他的两个义父丁原和董卓,并在利益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比如在刘备让徐州给他的时候两个人的表现体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

董卓:

董卓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体形肥胖,在花园里追吕布的那一段写的特别有趣。他跟吕布的性格有相似性。

王允:

司徒王允是个忠义之士,他不仅献计害了董卓,并且在追兵到来的时候至死不屈,特别勇敢。

袁绍:

曹操在煮酒论英雄中对袁绍的评价可谓很中肯:“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这点很像吕布),非英雄也。”

他背信弃义,在三国的第七回中,袁绍与公孙瓒联合攻打韩馥,结果袁绍背信弃义杀了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他骄傲自负,在官渡之战中不听从谋士许攸的建议,被称为“竖子不足与谋”。

刘表:

刘表的性格特点主要是安于现状,心中没有像刘备曹操那样的大智慧,只想守护好荆州。虽说如此,他还是有智谋的,有时候闪现出智慧的灵光,比如说他在曹操把祢衡推给她想要借刀杀人的时候他没上当,而是把他推给了黄祖。

祢衡:

他是个特别狂妄的人,有才却十分骄傲,甚至在曹操面前打骂他和周围的曹操的谋臣们,最后因为太狂妄无礼被杀。

夏侯惇、侯渊、郭嘉、荀攸、荀彧都是曹操的谋臣。

赵云:刘备的得意战将,至老一直在为刘备效忠,曾经在长坂坡救出阿斗。有勇有谋,武力超群。

孔融:小时候很聪明,十分爱惜西海之内的人才

这次三国看的十分简略,希望以后还要重读。

感受首先是战争很无奈,靠的不仅仅是像刘备曹操这样的单个人的努力,而是很多人一同的作用,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一定在某个环节就错失了良机。

其次三国处处皆是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或者智谋超群,或者侠肝义胆,或者忠烈坚毅,或者自高自大,有勇无谋,总之这是一部英雄汇聚的历史史诗,汇集着许多自古以来的大智慧、大勇气,值得所有人学习借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