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不患寡而患不均(痛并快乐着)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1-30 17:18:01
相关推荐

看完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合上书后在脑海里搜索着这本书的内容。第一个出现的话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在书中的出处是这样的:

白岩松在一个高档的迪厅外边遇到一位买香烟的老人,和老人闲聊,知道老人的一天的收入并不高,卖一晚上的香烟可能连一张迪厅的门票都买不到。老人就感叹“还是毛主席那个时候好啊,虽然没有什么钱,但是至少我们是快乐的”。听到这句话后,他表示能理解老人的心情,但是却恐惧他的回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正说的是老人的这种心态嘛?

改革初期,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的带动后富的。三十多年以来,也在中国出现了贫富的巨大差距。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我们最近几年常常会看到网上的仇富言论。记得有一次看金星的脱口秀节目,她说前几天自己在微博上晒出自己一张在国外沙滩上晒太阳的照片,结果就有人在她的微博下面留言说她又在炫富。性格直爽的她,留在下面回复,我自己幸幸苦苦赚的钱,我自己怎么花是我自己的事,关你屁事。听到她这么说的时候,真的觉得她怼的真好,就应该这样。

当初看王刚的《英格力士》的时候,对主人公的父母有这样的描写,说他们听到邻居吵架的时候喜欢躲在自家门后偷听,暗自窃喜。当楼下的将军,黄爸爸自杀后,他们兴高采烈的去食堂打来红烧肉一起享用。主人公当时就暗自诧异,为什么爸爸妈妈会因为别人家倒霉而那么高兴呢?有文革时代的特殊关系,但是也有一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在里面。

相信很多人都会被别人问到“你工资多少啊?”这样的问题,相信很多人在得知自己没有对方高时心里都会有不高兴吧。我一直不喜欢问别人这个问题,原因有二。其一:我觉得别人的工资多少,这是一个很私人的问题,我不喜欢打探别人的隐私,对方愿意自己说了那我就听听,不愿意了那也就算了,这个问题我没有那么强的好奇心。其二,我知道如果和自己差不多的人比自己工资高我会心里有一些情绪,我不想给自己无辜平添一些烦恼。推己及人,如果我比别人高,对方也会有相同的心情吧。

以前就看到过一个关于这个问题的故事。师哥是一个很优秀的人,毕业后在一家不错的单位上班,我们偶有联系。刚开始我会好奇师哥的工资是多少会问他,师哥回答说“还行,8000”。几年时间后,我又问他,他回答说“不多,8000”,当时我很诧异,师哥那么优秀的人,为何几年了工资还没变化呢?又过了一段时间,当我再次问他的时候,他回答说“不多,8000”。我沉默了!

后来我思考了,为什么我会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这种心理,为什么大多数国人会有这样的心理?外国人说中国人的仇富心理特别严重,为什么呢?或许这跟历史有关吧!长达多年的封建统治,对于中国人影响太深了,远的不说就说中国解放前吧。很多农民都恨地主(当时农业人口可是很庞大的),自己生活艰苦,而地主还在压迫他们,所以他们恨地主、恨有钱人,或许这种心理就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了。不要小看这种潜在的意识,把少年闰土变为中年闰土的不就是一种潜在的意识吗?和“迅哥”再见时一句“老爷”,足以让你打一个寒颤。

远的说了,咱们在说说近的。最近一档名叫《我家那小子》的综艺节目,第一集就火了,为什么?因为朱雨辰的妈妈。她把自己活成了家里的佣人,而她选儿媳的标准也是找一个贤妻良母,像自己一样的。想想不禁觉得这样想法的人在自己身边、在中国还真多。在西安的时候,看到某公交车上在宣传中国的“二十四孝”,乍一听,每毛病啊,多好的宣传孝,百行孝为先啊!可是看看故事你就发现哪里不对了,故事的名字叫《丁兰刻木事死如生》,丁兰幼年父母双亡,将木头刻成父母的雕像,凡事均与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父母之后才可实用。后来他的妻子对木像不敬,用针扎其手指,手指竟然留了血。丁兰回来后看到木像流泪,弄清楚缘由之后休了妻子。看完这个故事后第一反应是这男的有病,你身边有一个这样的人你一定觉得这人有神经病。但是将这个故事放在古代,封建思想严重的环境下,对这是一个弘扬孝道的好例子。可是在当下却不是了,可是还有人把他拿出来宣传?公交车上啊!每天有多少人会看到?我们需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而有的故事真的已经过时了。

如果当下我们还不能将五千年历史中愚昧的东西摘除掉,很多历史打在我们民族身上的烙印是去不掉的。历史总是以惊人的相似,在某些人身上重演,这是为什么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