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专家·成飞·屠基达(淡墨集)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1-29 04:10:01
相关推荐

屠基达,歼七之父

参与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个歼教1

主管设计师组织了初教6

负责主持和研制生产歼教5

主持设计全天候歼击机歼5甲;歼7改

屠老师在这本书,敢讲敢写,又是专家,又是关键人物,文笔也好,把歼七的多个项目讲的动人心魄,精彩纷呈。

**********

1946年考上上交大航空系

1951年上交大航空系毕业,分配到哈飞,参与了轰炸机、强击机从飞机到特设、仪表的所有修理设计。54年5月入党,哈尔滨劳模,当时唯一一个知识分子劳模。55年,设计科科长。

1956年,调往沈飞飞机设计师,任机身组组长。

承担第一个任务是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机身。1年9个月,歼教1首飞。

58年初,屠基达和林家骅受命任初教六主管设计师。从第一张图纸到飞上天,72天

79年或国家质量锦江。

1960年,调往成飞,人设计科科长,兼任歼5甲飞机主任设计师。没有图纸和技术资料,只有两架实物飞机和全套歼5图纸和工装。

屠基达亲自执笔“测绘总方案”,设计文件制度、制图规范、强度计算原则。16个月,1962年10月,发出歼五甲全套图纸,试制开始。64年11月首飞。

歼五甲是满足国防急需而生产,也是第一个测绘设计的飞机。

63年5月,屠基达正式提出要自行改型设计歼教5.正是屠基达的这一建议,使歼教5飞机被列入国家计划。亲自主持设计,兼任飞机试制小组副组长,只花了100万,66年5月第一架首飞。Wg中,按照周总理“要赶快定型”指示,一边挨批斗,一边继续主持。生产1000多架。

69年,刚解放出来的屠基达,收拾wg砸坏的烂摊子,担任歼七改。改进的歼七1,,73年试制成功,75年4月定型。又主持了含救生系统大改的歼七2.79年定型。

79年初,航空工业部决定由屠基达主持20个厂所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和英国马可尼公司谈判,引进电子火控设备改进歼七。最终签订合同。第一个与西欧军工签订的合同。

已担任成飞总工程师的屠基达先后担任歼七2A、歼七M总设计师。

后来上级决定撤销合同,经过艰苦奋战,引进合同和歼七M出口合同保住了。

87年开始,歼七M开辟了向其他国家出口的途径。

歼七从I II,到M,实现了周总理 引进,消化,吸收,改进,出口的方针。

歼七2和歼七M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84-93年,主持了歼七CP,佩刀2,超7.

94年获得航空金奖。

95年当选工程院院士。

二***********

60年代初,屠基达带着平均年龄24岁的设计队伍,忍受着饥饿,试制出了成飞的发家机——歼五甲。Wg期间,竭尽所能,主持了歼教5试飞和定型,定型会上,一个人作研制报告,回答提问,一人代表工厂在鉴定书上签字。终于在66年底前完成歼教5定型。在那个打到一切的动荡年代做出如此成绩,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70年刚从牛棚中放出来时,立即投入领导歼七改工作。

歼七M项目,从国外引入电子设备又出口飞机,时间没有空挡,屠基达与全体研制人员一道,打破国内新机研制的程序惯例,破釜沉舟,严格实验,避免差错,通过10架飞机的试验和制造,做好了1300多项新零件的工艺鉴定工作,硬是取得改性工作一次成功的胜利, 保全了引进合同和2亿多美元的出口合同。开创了陆续引入300多套航电设备,出口300多架改型飞机局面。

屠基达敏锐务实,高瞻远瞩,为成飞发展争取支持和关注。当初歼教五,提出歼五甲为基础,改型设计为歼教五,改用伊尔28发动机减少机炮来增加储油空间,将大量闲置起来的工艺装备用在教练机上,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如果没有歼教5,成飞发展将会出现空挡,歼教五受到周总理肯定,成飞干部:歼教5 使得132厂旱涝保收。

80年代,歼七M第一个出口签订合同,创造了向多个国家改型出口的历史,开始面向世界的国际合作。从佩刀2到枭龙,都是在没有国家预算拨款、缺乏公司雄厚财力支持,需要广泛国际合作的出口飞机。这一切都是与屠基达的开拓、努力、坚持分不开的。

屠基达认为中国航空工业不仅要建设,还要善于建设时算经济账。向设计与成本控制,设计与开拓市场交融。强调设计人员笔下有黄金。歼教5花了100万,总产值6亿多。

屠基达最早认识飞机出口战略价值的人,上级决定撤销马克尼引进项目是,处于高度责任心,顶着巨大压力与同事们一起走出了一条飞机出口的路子,不仅避免了赔偿,不要国家的投资,而且出口创汇10多亿美元。

谨厚宁静的恂恂君子

曾多次宣传和建议改革军工定价改革采购体制,引进西方按费用设计的方法,从制度和体制上解决军工浪费严重的问题,认为中国航空工业面临市场和战场两个方面的较量,根本出路是发展民用飞机,民机反过来促进提高国家国防能力。

用实际行动,向有关上级积极陈说民用飞机和国家振兴之间利害关系。

第一章 童年绍兴************

27年农历11月出生在绍兴。

父亲十几岁米店学徒,后来因能写字打算盘,当了小店账房,后被人推荐到上海做事,旅社职员。祖父是绍兴城一个小纸店的管账的店员。

4岁到上海,日军32年1·28事变前夕跑回绍兴,上海租的房子被战火烧毁,父母在上海第一次建家失败。

10岁离开绍兴,到上海租界。

39年夏,考入育德中学,是政府在租界秘密新办的三所中学之一。

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攻入租界。老师含泪上最后一课。

大哥是共产党,商务印书馆的党支部,日本人抓人,大哥逃跑。

中学开始教日文。

后来中学办不下去,转学到正中中学。遇到一位施汉章老师,浙大土木系毕业生。受影响很大。

44年初,到坐火车苏州通知大哥逃跑。

45年暑假高中毕业,跑到浙西。

抗战胜利。

准备46年高考,报考了交大航空系、清华电机系,去杭州考了浙大化工系。报考交大上万人,抗战第一年招生,历年失学考生纷纷复学。

屠基达三个学校都录取,毫不犹豫进入交大,因为家在上海。这一年交大录取800人,航空系40人。

毕设是杨彭基先生教的,设计一架完整的飞机又设计一个机体部件。

按杨先生说法,学生按总工程师目标培养,但是参加工作从设计一个机体部件开始。

48年下半年,在香港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大哥秘密回到上海,准备迎接上海解放接收上海市政府的工作。

航空系40人,毕业时有10个人。有淘汰退学,有各种原因离校,有解放后参干的,大多数是中间转系的

因为进校因为抗日战争时期航空事业发展的预期。但是47年48年,蒋介石只管打内战,不高航空工业。毕业生毕业即事业。加上交大进步学生运动出名,中航、央航后来不要交大学生。

50级同学(屠基达胃病休学一年),十几个人全部吸收到人民空军。

51年毕业时,航空工业局(4局)成立,分配。

沈飞**********

交大航空系都分到中央重工业部,然后分到航空工业局,在沈阳。

51年9月,5人分配到哈尔滨121场。

技术科60多人。科里不少工程师,一部分来自部队修理厂。“我作为第一批大学生代表,开始是比较受重视的,哪知道后来转化成对立面了。”

工厂修理的是雅克18教练机和图2轰炸机。苏联的一套。与抗美援朝前线连在一起。

52年,121厂分为122和120厂。122厂新来了厂长马真和,总工晋川

技术科一分为2,5个人3人在122,2人120.

分厂时122厂1000多人,后来才猛增。52年秋天,大中专生分配特别多,因为53年要第一个5年计划。中央决定下一年也提前毕业。

科里当权人物怀疑图示国民党三青团分子,组织了专案调查。原因是锋芒毕露,冒犯了一些同志。比如:把新中国成立前毕业的技术人员当做资产阶级的旧人员,政治上不行(夹着尾巴做人)、屠经常流露不满意见

一次发动小青年乱批徐坚科长,看不过去,公开提出。

屠5个人是新中国毕业后的大学生,兼有技术和政治上的两种优势。政治理论也学了一些,敢于说真话,日积月累,就犯忌了。

部队来的新科长要树立权威,枪打出头鸟,第一个被打哑了。

后来,这个科长调走。53年成立设计科,支部书记是车工出身,情况彻底变化。

54年5月,设计科第一个被吸收入党。全厂知识分子中第一个入党,第二年是全厂唯一一个知识分子干部当上了哈尔滨市劳动冒犯,后者屠认为是齐科长的功劳。

55年,任设计科科长。

56年调往沈飞设计室。

85年出差见周,屠:你怎么会是右派,周制衡:大鸣大放实际一句话都没讲,但是支部书记算了他一个,可能是地主家庭出身吧。屠:为什么不申辩?他:不敢申辩,否则要当极右分子了。

飞机设计室初创*************

56年,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四局决定开展自行设计飞机。56年9月,决定成立飞机设计室(放到112厂)、发动机设计室(放到410厂)和仪表设计室。

苏联不赞成自主设计,不支持,白手起家。

飞机设计室是来自四局的徐舜寿、黄志千和112厂的叶正大分别任正副主任。

在四局机关和四个飞机场112 122 211 320厂抽调骨干人员,集中到112厂,再加上一部分新毕业的大中专学生。57年上半年已经有108人,平均22岁,党员30多人。

56年11月,调到沈飞设计室。从学习歼五结构和制造入手。112厂一些技术人员给大家讲课。

57年,徐主任指导屠开始总体打样设计,各系统协调。经常有争论,得罪一些人。58年大鸣大放有人贴屠大字报。“不过与wg相比,温和多了”

徐主任为人谦和诚恳,才子气,不拘小节。

组织了一个以他为首的技术委员会,每周开会一两次。

屠觉得技术委员会是自己成长、了解飞机全局的好机会,也是培训干部的重要途径。

57年大鸣大放有人写徐主任大字报说成立技术委员会是对抗党支部。从此技术委员会消沉,58年不宣而亡。

徐主任为人不拘谨,而很有魄力,很有开创性,敢于陈述己见,并不随风倒。后来在反右倾及wg中挨整,与此有关。

58年春节以后,歼教1图纸发到车间,徐主任让屠出任初教6飞机主管设计师,林家骅任副总,2个月打样,5月份完成空军对样机审查,徐主任说四局决定初教六放在320厂,屠林家骅带26人到南昌320厂,介绍打样方案共同开始详细设计,到首飞只花了72天。后来,徐主任写信飞机首飞后回沈阳。屠林家骅担任东风107号主管。

3个月内,发生了不少事。

歼教1飞机比初教6早一个月上了天。叶剑英和刘亚楼都来看了。

室内定了几个右派

后来传来哈军工要搞东风113,2.5马赫。赵尔陆亲自到112厂,点着徐主任:你老徐就应该坐在米高扬的位置上,要解放思想。我们的上级被哈军工的上级将了一军。

徐主任没有正面回话,只嘿嘿一笑。

我们都明白,Ma2.5的飞机所需耐热航空材料都没有

后来看到东风113是用中央文件下达的,60年51上天

《世界最强战机之殇:夭折的中国东风113》

讲了“大跃进”年代,发生在航空界的项目之争。

赵尔陆此人在这一时期也是关键人物。支持彭而被整。

1950年刘亚楼、何长工等空军与工业部门领导在《开始建设航空工业的意见》中提出:“航空工业建设第一年内需要投资2~8亿斤小米”,1951年周恩来总理听取聂荣臻、李富春等关于航空工业3~5年计划汇报时讲:“实现这个计划看来需要折合56亿斤小米,国家准备拿出60亿斤。”1953~1955年的三年,国家调给航空工业老干部300名。同时,中央领导几次提出“要把航空工业职工的工资提高一些”,甚至提出“航空工业工人工资可比其他部门高25%”,等等,可见,当时国家对发展航空工业是高度和充分重视的。

****************

当时112厂除了东风107还做一个东风109项目,ma2.5

东风107遇到布局苏联未过审,红旗2发动机进展不顺利问题。

给彭总汇报东风107和强五。

59年底,四局根据部里指示,决定东风107下马,给东风113让路。飞机设计师和哈军工在112厂的第二设计室合并。徐主任任副主任第一,屠是最后一名副主任。八个正副主任。

60年3月,屠签完分工的东风113图纸,奉命调往132厂搞导弹,徐主任嘴上不断检查“右”,屠与徐都方案那些不实事求是的“左”

临别前,徐主任告诉屠一个秘密,因为中央的方针主要搞导弹,不发展我国的飞机了,有一阵子飞机设计室准备下马,三位主任打算分别各找出路,叶主任回112厂,徐主任和黄主任分别到新厂172厂(西飞)和132厂(成飞)。

“飞机设计室在56年创立后,于58年歼教1和歼教6分别首战告捷后,遇到了始料未及的曲折”

自行设计初教六飞机***********************

当时国家生产的初教机是仿苏雅克18,刚从320厂设计科副科长的林家骅同志,任新初教6总体设计方案。

抽调屠基达等设计室搞初教6的打样

112厂在搞歼教1,4局决定初教六放在320厂,屠和林家骅带队到南昌。

132厂的发家机 歼五甲*****************

成飞一度热火朝天的5079飞航式样导弹仿制,开始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下马风1960年底开始刮,61年中宣告正式停止工作。

61年中,弹体零件已做出90%,外厂的发动机、自动驾驶仪和地面发射架等重要配套都差不多了。眼看快要到手的东西付诸东流。

两年之内,主管过的东风107被挤掉下马了,一度参与过的东风113,听说也不行了,现在又碰上5079动荡,心力总像压了块配重似的。

成飞虽然还在基建阶段,总要有产品干,航空工业局给厂里下达,测绘仿制歼5甲全天候(东风104)

歼5甲64年底定型,同事宣告成飞厂建成,双喜临门。

歼5甲,59年给过沈飞,给了一架米格17,沈飞发现改不出全天候,空军迫切需要这种低空夜航歼击机。

组织队伍,管飞机的第一设计科和管导弹的第二设计科合并,成立单独的党支部,并且陆续从全厂抽调一些技术人员,只凑起百余人,其中刚毕业的大中专生占一半,从老厂调过来有过一个以上机种工作经验的同志不满30个。平均年龄24岁。

58年动手建设成飞的骨干是从南昌飞机厂输送过来的,但是南飞看到了自行设计和设计队伍的重要性,为了保持该厂强五设计队伍,原则上不按比例输送设计干部。

成飞建设的主导思想是受苏联影响,建设沈飞的复制厂,不重视设计环节。

除了集中自己的力量外,还请求了外援。后来南航有两批师生57人,新成立不就的国防六院沈飞设计所派出了老同事31人。

测绘队伍是边测绘边成长,高潮220人。任命屠为歼五甲主任设计师,集中测绘中的技术指挥权。这办法多少受五院搞导弹那一套的影响。有一长制的味道。后来wg时期,是屠的一大罪状。

歼五甲测绘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沈飞31位同志帮助测绘,春节联欢会,几斤生萝卜招待的。

厂里号召各单位各自开荒地种点什么。

测绘从61年8月样机吊上平台做全机外形测绘到62年全部技术条件和强度条件计算报告发出,共15个月。测绘图纸占全机图纸的60%,与歼五不同的零件有50%,

对设计人员提出:宁吃三分亏,不扯一份皮的口号。

歼五甲64年11月11日首飞。

原定总产量150架,后因雷达跟不上,最后生产到124架就停产了。这是67年wg时期事情。

代表空军来阎良组织试飞的兰州空军袁副司令员传达说:罗瑞卿总长说:西南出飞机和是和宝成铁路并列的大事。

诞生于乱世的歼教5***********

测绘完成后,63年初,屠设想搞改型设计。

空军因为有了歼6,歼教1不再满足。空军正使用乌米格,没有厂可以生产。急需国产。

屠设想改歼五甲,只是技术水平低一点。歼五甲绝大部分工装可以通用,可以使成飞在不分散过多领导精力和技术力量的情况下,维持较长期的稳定批生产。有利于空军需要,也有利于工厂的企业运营。

厂领导都支持,给航空工业局写报告。

厂里没有专门的试制班子,临时组织一些干部分工管,中间又有整顿歼五甲的机翼试制质量,后来又准备接受歼七仿制这些大事,歼教五的试制领导小组成员,常处于动荡之中。

歼教五的专用零件占30%,其余与歼五甲相同。生产中钻空子过来的。

65年8月,工厂开始四清,工作组进厂。在知识分子集中的单位,要突出政治抓阶级斗争,必定批白专道路。屠第一次成为运动的矛头所向,下楼洗澡

幸而这时还仅仅是看的整干的,不太厉害,边检讨边搞

66年5月8日歼教五首飞。

接着空军组织试飞和鉴定。定型试飞一次次的飞

同时,wg大爆炸,左的指导思想,一些掌权人的阴谋,被启发出来的狂人和无知,以及深埋在一些人思想深处的自私、贪心、怀恨和妒忌,组成了这支庞杂的民族交响乐,恐怕除了几个发难的人外,谁也不理解,谁也没有思想准备。

定型工作很受影响,空军和厂里的分管部门机构都残缺不全

田处长传达说,聂帅批示后报道总理,总理批示:要赶快定型。

听了这个传达,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总理啊,你那么忙,还这样关心着我们的歼教机,为什么那些“革命”的人,确认为它是修正主义的产物而不屑一顾,把忠心耿耿搞生产的人都批判成为老保呢

66年12月召开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上千人参观了飞机,观看了飞行表扬,代表工厂签了字,本来是厂长和书记的事。回到厂,厂里已经乱成一团,据说总工躲在草窝里被抓走了。

因为成飞成了全国有名的重灾户,以后军管会的同志带着“工业部门的干部都是修正主义分子”这种偏见批判生产定型论,张冠李戴的把定型二字当成了右倾保守的代名词,工作中不准提定型二字,干具体技术工作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歼教五一共只花了国家195万元的试制费,十几年总产值以过5亿元,可建4.5个成飞,对成飞的经济效益也做出了比当时预期更多的贡献。60年代初敢于提出经营两个字,20年后,真收到了效果,值得聊以自慰。84年5月。

让歼七有一双好眼睛***********

歼七的飞行员曾戏说,歼七是跑得快的近视眼。

歼七全天候未能如苏联体系那样成为歼七飞机的主角,歼七IIA引进国外电子火控系统时,当时的电子技术还做不到在小机头内装上多功能雷达,只能有一个较好的测距雷达,从距离配上导弹。歼七E型机翼改型时曾有第二步改机身,解放机头装上雷达的设想,但也威能如愿,留给了两侧进气的超七。

现在由于雷达技术进步,小型化,歼七G装上雷达。

一、歼七改在WG中艰难前进

67年5月 132厂发生震惊全国的第一次大规模开枪打死50多人的武斗,厂内办公室的人全跑光了,作为不断写检查的当权派,屠还老老实实坐在设计科办公室。10点钟,某设计员跑来告警:厂外已经有几万城里来的造反派把厂围住,赶紧走。回家。

两派对峙。

一个小时后,保卫工厂的一派冲锋枪打开。宣传车高音喇叭反复鼓动,打死的造反派50多人大多数是中学生,宣传车上的是北京来的大学生。造反派推翻工厂围墙进厂,守工厂的厂内保守派退出工厂逃亡农村。

5·6事件

68年10月,厂里掌权的造反派成立劳改大队,把几百人集中起来劳改,屠也送进去。

69年8月,屠宣布解放。

70年4月,军管会改为工厂革委会。

当时屠第一件大事是组织歼七I的全机静力试验。已有十几架后一直没有人来接受。原来空军内部不少人全盘否定歼七,对歼七改型的否定不在话下。

三机部军管会主任周洪波几次对厂里领导说要恢复原型。

最后形成歼七I型三改三不改方案,重新试制。

73年9月1日,中央军委决定,按部院结合,厂所挂钩的原则,国防六院划归三机部

WG后复出的132厂原厂长马诚斋改任临时党委书记。

73年9月,马诚斋提出应走320厂的路,搞一只较强的设计队伍,做一个规划开展自行设计。

二、划时代的襄樊会议。

襄樊:歼七歼八弹射救生装备协调会。

我们带去歼七火箭弹射方案。

六院的救生专业所606所带去歼八头靠伞的救生方案。

会上有人建议只合成一个头靠伞方案,歼七的坐伞方案应该下马。据理力争,又得到支持,可以并进。

进度上必须走在前面,如果歼八方案先成功,会有人又主张停止歼七方案。

孙副主任主主观也没有多少办法,吸取教训后,坚持不过三八线,即不管wg活动,只管业务。歼教五 歼七1设计定型,歼七2改发图,歼七全天候设计,齐头并进。

74年初,屠派了总体、气动的五名同志呆了歼七全天候方案,去了北京,沈阳,南昌,哈尔滨的机关、部队、场所等20多单位调研。其中包括引进贝斯发动机情况。

空军作战部,李济中处长讲:部队急需歼七全天候,主要任务是对付夜晚来袭的轰炸机。要求保持原来歼七轻便的特点不要越改越重。火控要航炮、导弹、火箭都能带,雷达最低高度在2500米以上,要求批一个简单的火控计算机。希望增加作战半径,改善起降,自动驾驶仪等。

74年3月,屠带几人到大足空军基地调研,大足一个独立大队是夜航部队。

飞行员听了我们队歼七全天候介绍后,寄予很大希望。强调雷达一定好,导弹必须配,炮不行了,必须能远距离截获进攻,大轰炸机必须导弹。飞机重一点,笨一点都不要紧。仪表希望多一些综合型的。如果能有双座夜航最好,夜间科目,一个人太忙。

飞行员普遍感到飞机发展需要有一个长远规划,我们与美、苏差距越来越大,太落后了。

4月,到011基地,协调为歼七全天候配大推力发动机,以涡喷7为基础加大流量,全加力6600千克力

1975年3月,三机部下达文件,611与132结合,所的建制归132厂领导。后无实际行动,流产。

5月,工厂讨论十年规划。屠提出,除了歼七3,应搞歼教7和歼七后继,暂名超歼7,采用单台斯贝发动机,两侧进气。厂里决定歼教七不搞,后继机暂不提

6月,三机部部长和六院副院长检查工作,汇报歼七1定型,歼七2改型进展,并汇报了歼七3方案。在此之前,收集空军意见,归纳起来4点

1) 歼七昼间型仍需要,白天不一定开雷达。全天候主要是夜间可拦截轰炸机,图22为目标。

2) 保持歼七简单轻便,突出高空性能,雷达要有一定低空性能(高度不低于2500米),以拦截轰炸机低空突防

3) 争取加大作战半径,在敌方发射地空导弹前打掉敌机,作战半径希望达到400公里

4) 改善起降,滑跑距离500-600米

此前空军受吴法xian喊歼六万岁影响,有意压制歼七。

为了肃清毒瘤,在国防工办促进下,空军于75年3-8月,组织了177次奸六歼七对比试飞,最后得出歼七高空高速性能明显优于歼六。中低空各有优势。

75年11月,传达:邓小平副主席交代了好几次,赶快搞歼七,以歼七换歼六。

歼七3打样全面展开。

空司收到132厂5月上报的歼七3方案,原则上以同意。10月向总参提出技术要求,抄送国防工办及三机部。

11月三机部接到空司抄送报告后,立即向总参上报几点意见,这样就等总参批准了。

75年8月,中央军委批转常规装备科研定型生产中有关问题请示报告,空军和三机部着手压缩飞机型号。

空军和六院倾向于歼七2不作为一个型号,而部机关倾向于作为一个型号。没有型号就没有研制费。

工办和总参吸取歼六改多而乱的教训,也主张不给型号。

。。。。后续多方继续沟通

三 出国考察

76年5月,总参外事局组织以国防局名义到埃及考察。团长为国防工办叶正大,考察武器装备,25人,除了部队,部分厂所同志。

屠的对外身份是国防部处长。在埃及呆了1一个月05天,有效工作时间23天。

第四次中东战争即埃及以色列战争以后。苏联为控制埃及,历史上进入埃及的部队多达两万人。72年前辈埃及当局设法弄走了大部分。十月战争后,埃及夺回了西奈半岛胜利而结束。

74年埃及和美国复交,总统互访。因苏联逼债过甚,76年埃及废除埃苏条约。

苏联对倾向美国的埃及总统萨达特恨之入骨。埃及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阿拉伯国家。

76年,中埃关系越来越好。埃及副总统穆巴拉克访华。请求援助,但绝不使中国为难。

考察。

重点是我国从未接触过的米格23和萨姆6防空。

代表团清了西非亚洲司长,总参装备部部长和副总长作了报告。

汇总资料,提出装备更新等建议。

四 中央要求大上歼七

011基地一直在活动争取歼七3任务由他们搞。

77年三机部干部会,得知部内生产局和空军主张132厂搞,部计划局和六院主张011基地搞。优分期,经常反复。但是011基地停止歼六,改为复制歼七2,是定了的

10月12日 中央会议,邓副主席和王震讲话

邓讲了军事装备和全国的科研体制问题,讲了各兵种装备建设问题,其中主要突出空军,空军要用歼七代歼六。更新一代。歼灭战。

军委罗瑞卿秘书长插话,空军飞机很多,大多是歼六, 要清理,要有2000架歼七。集中力量搞歼七。

邓还讲了军事工业要沿革要求,要恢复总工程师制度,要有岗位责任制。科研工作在生产前面,要搞好近期和中长期规划。整顿好领导班子。不合格不配套产品不接收。

10月19日,三机部开会。欧日,动员三机二发一弹

三机 剑七剑八轰7.二发 涡喷7 涡扇9 一弹霹雳5乙

中央决策 132 011 112 一起干歼七

国防工办洪学智主任指示抓企业整顿。

。。。。

恢复军代表制

78年,部里同志透露,三厂共同干歼七的方案,有动摇。

年初,三机部召开 扩大会,传达军委扩大会的决定。

3-5年内生产2500-3000架歼七及歼八(注:上次会议未提歼八)要112厂集中力量搞歼八。要求132厂及011基地搞歼七,至少2000,要求歼七2尽快定型,2后搞歼七教练机,然后再高全天候。

如果歼八全天候各方面都好,在考虑歼七全天候搞不搞。

五 第二次出国考察

罗马尼亚

考察米格21Mφ,和美洲豹直升机。

段副部长和屠商量,可跟罗马尼亚要些什么,建议要一架Mφ飞机,至少要1-2台发动机和双管23炮。

飞机没要到,P13发动机和双管炮要到。

组织420厂和011基地联合测绘发动机。不仅给歼7用,还给歼八方案。

这一正确决策,在歼七歼八发展史上推动极大。双管跑送往五机部仿制。

回来赶上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屠作为成都代表参会。

邓提出科技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等。

郭沫若发表:科学的春天。

屠汇报:争取八十年代初拿出能赶上七十年代的米格21Mφ,雷达和火控上超过它,这种飞机就是歼七大改。有利条件是有仿P13-300这样大推力发动机。

飞机上吧机头和进气道改大,317雷达装上去,机翼上装外挂,加大垂尾加强起落架假装机背金属邮箱,采用吹气翼襟,加装消极干扰弹,半自动导引设备等。飞机争取81年上半年首飞,年底设计定型。

六、中央急要1000架歼七

6月12日均为三座门召开专门研究大上歼七的会议。罗瑞卿秘书长和王震副总理主持,总参空海军国防科委国防工办三机部、四机部 5机部领导参加。

罗:搞什么样的歼七

张廷发司令员:要好一点的歼七,米格21Mφ,包括有好一点的火控,82年前歼七Mφ至少要有1000架。

吕部长 三机部受四人帮破坏非常严重, 82年搞不出2000架,83年以后,84 85才能大量出。配套的问题,开协调会不能解决问题,应成立系统工程,国防工办为主,专人负责。

罗秘书长说:82年还是2000架歼七,其中1000架Mφ,歼八可以让路,集中力量搞歼灭战,把112厂这主力拿出来攻坚歼七,82年拿不出1000架Mφ,无法向华、邓交代。歼七的电子火控落后,工办洪主任来抓。

一、三个主机厂都干,歼八推迟,设计所主要靠611,加上几个厂子的。

二、严控质量,不能再像歼六那样

三。、加强科研,三四代机也要搞。引进技术,包括飞机。要成立对外司和航空进出口公司。

段副部长:歼七的战场放在132厂,因132厂领导技术人员几年来一直在搞歼七,歼9工作让路。112和011基地也调集力量。设计完,三个厂部分工干,前10架由132厂总装,132厂抓总。在成都成立现场指挥部。发动机,主战场放在420厂,410厂也很好,但910任务重,不要影响歼9和歼13.

歼七设总设计师,还要设总工艺师。总设计师单位是132厂,611所王南寿同志抓总,611所可以拿出相当一部分搞歼七大改。

当然,打这一仗,其他东西不要丢了,如歼八要全力以赴抓设计定型。

7月2日,传达6月26日中央开会精神,邓副主席,我们的空海军是对付苏修的,但目前着眼点是中国统一,要有力量。

。。。

此后,三机部下发1024号文件,正式明确三厂一所共同承担歼七大改任务,批准了成立设计室的条例和总设计师条例,认命了总设计师和副总设计师。(除吴逢光、陈志立外,增加112厂陆林林,011系统于希明为副总师)。由三机部任命总是和成立部署厂管的系统工程设计室,这在历史上市第一次。

七 成立歼七系统工程设计室

屠和陈志立等67名设计人员带着几年积累的改型资料到611上班。112厂派出22人,011派出31人,与611的282人。投入。

王南寿和屠带队到东欧和南亚某国实地考察,收集资料。

在南亚某国40多天,飞机均不完整。收集收获一些资料。到后才知道很难要到东西,使馆领导说不要着急,做三四个月的思想准备。

王南寿小组在东欧某国比较顺利,要到13箱资料和67项实物。

分工,总体,打样,参照设计,不行就自行设计。

**********

网络上一段文字:(不赞同,留存)

601所是中共原来的航空技术发源地,文革的事情为了革命,打死敌特分子徐舜寿,赶走右派分子屠基达。下放反动学术权威王南寿,遣送敌特走狗陈一坚,逼走红专领导叶正大,下放有问题的歼九反革命大队去四川后。到现在601所就没正经设计出什么飞机项目了。 603在完成安24的仿制后,在那样艰苦的岁月由敌特走狗陈一坚带领,搞出飞豹。到现在一直在搞战略轰炸机和大运等,这个所现在虽然还不算什么,但你我可见的将来,603肯定是世界大型飞机巨牛企业之一。 成都所,由反革命分子,516分子,反动学术权威成立的单位,从仿制MIG21MF开始到歼十的成功,今天不能说是世界领先的航空技术研究所,起码是领先之一吧? 屁股干净,忠于毛XX的601所,建所60余年,除敌特分子徐舜寿,反动学术权威王南寿搞的歼八外,现在项目也还干净,除按许可生产苏27外基本就那个样子,靠几个比如离子鱼等那些毛派死硬分子在网络上吹牛过日子。

*************

八、要到了2架样机

78年11月底,埃及要到了2架样机

九、分歧从此开始

屠作为总设计师,鉴于样机到手的情况,建议由参照设计改为测绘设计。三类情况

1. 外形包括进气道,主要承力结构,起落架及方案相同的系统、成件,均按Mφ飞机测绘。测绘成分尽量扩大。

2. 由于雷达、部分特设成件、座椅方案上与Mφ飞机不同,因而安装及系统路线仍需自行设计。

3. 可以继承歼七飞机的,经过分析决定继承,如阻力伞舱。

书面意见,抄送给了王南寿总设计师。

屠的动机,配合中央意图,是赶快出飞机

有些设计干部感到测绘设计地位太低,没有发挥创造力,有些设计人员认为进气道技术上并不复杂,而不考虑我国当时做进气道和发动机匹配试验的条件并不具备。如果谁都想露一手,用参照来扩大自由度,这麻烦就会打起来的。

1月25日,不包括132厂的其他三位副总设计师由吴逢光带队到北京,向飞机局汇报,认为不宜改为测绘设计,搞参照设计。主要理由是,全面测绘实际不可能,需要两三家样机。。。。

事后,屠从飞机局得到记录稿。感到要兼顾好共同工作,611所又有建所问题,所以不再坚持测绘设计的提法。在2月20日一次向飞机局和王总设计师的书面意见中,只提充分利用样机,扩大测绘范围,这样实际工作的方针。但是在一起工作的设计领导班子有分歧而不当面说,总感到不正常。

79年2月,三机部党组扩大会议,吕部长:能99%测绘更好,空军要增加一些新项目,别让他改,要Mφ就给Mφ,不要花样翻新,否则83年也搞不出来,原则上就测绘。邓副主席过去问我,歼七大大改怎么样,我说,没有样机没有把握,现在样机来了,邓副主席问,来了样机如何,我说照抄。照抄就容易出来,必要时再去搞一架样机。

汇报到空军要求歼七3的外挂,按照北约标准搞三化,吕部长说,等歼13吧,在中央来看,似乎明年就可使歼七3飞起来了,就Mφ,别变花样了。

当发动机局王副局长说要1981年底方能提供上天的发动机,张金波副局长说太晚了时,吕部长说,辅机和发动机均应1980年出来,如把飞机拖到1983年才定型,就等于吹了,那时歼八都出来了,到时歼八多生产点就行了。精力可以放到歼13和歼轰七上。我和空军去谈,空军不能加特殊要求了,一加,什么都得试,我要向洪学智主任汇报清楚。

79年3月,三机部下达文件,112厂退出飞机设计师,变为两厂生产,要求歼七381年上天,82年定型,85年前132和011共同生产500架。决定歼七系统工程设计师611代管。

这时,厂里层讨论今后规划,屠提出搞歼教7,被否定。

3月底,国防工办叶正大副主任来厂听取歼七3汇报,工厂孙、谢、屠参加,611王南寿、吴逢光、张颖芝参加。汇报中,叶正大发觉吴逢光对测绘二字有不同意见,甚至在叶讲一些具体问题与叶争执起来。(这与叶原来是老所长,比较熟有关)。但叶还是沉住气说,吕东部长在党组扩大会上讲,能99%测绘更好,现在要据此拿出一个意见,把99%的意图落实下去。叶这时很在意厂所要结合好,今后要成立一个统一的公司。

4月中,三机部崔副部长陪同空军曹里怀副司令员来厂观看Mφ。曹在样机旁两次对我们说,空军党委意见,照样干,不要搞什么新花样了。这飞机,别乱改,就测绘。

歼七2 79年9月定型。

十、矛盾公开化

去北京做歼七3方案的汇报,由王南寿总师带队去。为此王总召开了屠参加的准备会。设计室办公室主任张颖芝在会上讲了汇报材料的准备情况,包括各项机载设备项目的情况,王总最后讲了几点意见。

79年5月初,部电话通知到北京去汇报,突然南寿通知因心脏不适近亿元走不了了。由屠带队,吴逢光、宋文骢,张颖芝等4人到北京。讨论当天吴逢光也病了,没去,而张颖芝说没有准备任何材料。于是这次汇报变成了对我这临时替代者的考试。幸而我不是能考得倒的。临时起草了报告。

会上也提起来是否要同时搞两个全天候,(包括歼八全天候)

。。。

79年6月4日到空军汇报,出席的张司令员还有曹副司令员、姚副参谋长等不少空军领导干部。张司令员说了不少,屠感觉到很多是说给在座的空军同志听的,如飞机配套问题的严重性,电子设备和武器配套的重要性,不配套飞机发挥不了作用等。又谈了歼12打起仗来没什么用处,是教训,歼六3也是教训。谈到歼七3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更好的飞机。说歼九我们要切合实际, 相当于米格25,我们能一下子搞出来吗,一下子说Mφ搞不出来,一下子说搞歼九,矛盾。有个误解,要雷达,不光是为了全天候,更重要是为了老远就可以发现敌机,雷达和导弹配合在一起好攻击,雷达还是要研究下视能力。飞机上设备要配套好,比飞机本身重要,要打仗,首先是电子设备火控系统。。。张总司令,再次强调,决定生产一些米格21Mφ,不得已。

。。。

5月到北京汇报,让我一个人唱独角戏,看我笑话已让我恼火,正拼命压着。这是,在北京又听到一些人对我人身攻击,说我在611捞个人好处。岂有此理,歼73一直是132厂的任务,现在变为611为主,谁捞谁?

三机部决定歼九让路*(其实就是下马),用歼七3填补611所的空白,从大局我是可以理解的。歼九下马是正常的事,高空高速已不是歼击机发展的方向,也不是歼七3挤掉的。我力促歼七3上马,并不是歼9下马的罪魁祸首,要达到什么个人目的。

现在王南寿同志脱身了,所里一些同志的怨气向我而来。我已无法再留恋这已经为之奋斗了六七年的歼七3了。

只想到611所大部分技术骨干,都是我当年在112飞机设计师的同事和部下,现在看来,我对这些人事关系十分麻痹了。611所虽然是新所,很多人这辈子尚没有拿出具体成绩,但设计所的人,从骨子里瞧不上工厂的技术人员,这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现在已经不是50年代设计室那时的精神面貌了。

屠个人名义789年5月向崔副部长写报告:说611所两名同志对132厂叶、王同事说屠基达把611所的人弄死了,还要捞一把骨头。煽动进行人身攻击。。如何如何,辞职。

没有下文,也没有人找我谈。

设计组组织机构无形的撤销了。。。。没有跟屠商量和通知的情况下吴逢光直接通知去掉主管这一层签字。。。

三部机关已不像过去那样抓紧了。什么原因我也不清楚。而按照部和空军的知识,飞机研制要坚持按照程序办事,飞机的战技要求将再次讨论。

趁此机会,屠起草了一个厂里的报告:为明确技术责任制,132厂退出歼七3设计室,改由611所承担全部设计工作。

孙厂长主张由他想三机部领导口头汇报。

79年9月底,空军科研部召开论证会。张总司令批示:积极支持三机部搞歼七大改,为落实的技术问题要和三机部诚恳商量。请曹副司令关心这事。

我们听了传达后理解这事张司令员授权曹主管了。

十一 撤销飞机设计室

80年1月,三机部正式发文,同意撤销歼七设计室,改由611.。。

132厂人员做工作总结。。。几年的积累,全交出去,空手而归,没指望听到一句感谢的话

总的来看,由于工作周期长、任务复杂,开始时又来势凶猛,成立联合的飞机设计室,未必是一个成功的经验。

80年6月,中组部副部长率领工作组到132厂蹲点调研,按照干部四化,寻找一批知识分子出身的厂级干部,当时厂级干部都是老干部。

9月,三机部任命屠为副厂长。

孙端瑞厂长调任六机部后,11月,中组部任命谢明为厂长,屠为总工程师。

十二 尾声

80年6月,正式批准立项,要求84年设计定型。

实际84年4月26日收费,经过4年定型试飞,88年2月中央军委常规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定型。

按照惯例132厂提前做好小批生产的工作,自行决定投料15架份制作零件。但88年当年,空军迟迟没有小批量订货消息。厂里十分着急。

接替曹里怀的林虎副司令来场,当着我们的面说,歼七3任务是过去领导定的,现在空军领导已决定,不订货生产了。原因他没细说,我们也不好问。

回想起来,设计定型时候,空军果然没有提出定型后小批量生产的任何文字和问题。

因为这15架飞机零件投料是工厂自己决定的。飞机研制虽然主要是国家投资的(三亿多投进去了,多浪费)但工装费用70%由工厂垫付,好几千万垫付进去。如何处理。

三机部也没办法, 空军不要,部里也没有招

回想起79年2月吕部长的讲话,不幸言中,感慨万千。

峰回路转,88年下半年好消息,89年40年大庆,空军要准备有新飞机飞过天安门受阅,决定有6架歼七3参加。

因此决定定8架,后来工厂和部里做工作,其余7架也订了货。

工厂最后总算迈过了这个坎。

********

1985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空军司令的张廷发主动提出离休的请求,在党的“十三大”上,他正式退居到中央顾问委员会。

其一、 年龄问题:当时已经67岁,主动离休

其二、 身份问题:张廷发以空军司令员的身份出任政治局委员——但是张本人没有进入军委。 而军兵种主官、大军区主官出任政治局委员(如以前“黄吴李邱”里面的吴法宪、李作鹏,以及后来的苏振华,还有许世友、李德生、陈锡联、韦国清等)这种现象在当时已经不合适——毕竟军兵种主官、大军区主官应该属于军委管,而不是政治局管——所以张就主动退了~~ ——同一时期,当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的李德生也辞去了政治局委员的职务,也是一个道理

张廷发张积慧张廷发重新上台以后,正值拨乱反正,结果张廷发就在空军内部批张积慧,说他当初打下戴维斯是虚报战功,而且说他和昔日副统帅有说不清的关系。结果张积慧被降了6级,中间还被关了两年。

抗日战争期间,有一次刘伯承不经意间发现385旅的一份战斗报告写得极好,问这是谁写的,报告是张廷发,他便注意了这个人,调张到师机关。 有一次,129师机关被日军包围,刘、邓身边只有不到一个营的兵力,机关突围困难。此时刘伯承让张廷发带一个连负责掩护,张欣然接受。机关突围后,3天没有张廷发及所率人员的音讯,刘邓着急。不久,张率部归队,打了一天的阻击,完成了掩护转移的任务,自己也跳出了日军围堵,一连人马竟然只有几个负伤的没有一个牺牲的,刘邓大喜,说张廷发领兵打仗是个好手。

超级大本营:就是那个大搞米格-21MF的。王南寿对这事儿记得很深。

S大拿:

那一代人整人、被整是正常的事。 文革初期,张廷发被整得很厉害,在营建礼堂被批斗时,遭人毒打;关在空司南苑生产队劳动,被人甩牛粪。批斗他的理由就是因为1955年他说自己是年轻的(37岁)将军,有野心。 张廷发复出后,也整过一些人,包括张积慧(此人当时也不是省油的灯),对文革期间空军机关的“造反派”,他绝不心慈手软。 文革后,拨乱反正搞得最快的是空军。邓小平多次说,空军司令员在北京说一句话,全国的空军部队都动。从严治军的好传统在空军很快得到了恢复。 许其亮任空军司令员后,第一个看望的老领导就是张廷发。许在机关多次讲,历任空军司令员中,对空军建设发展最有建树的是刘亚楼、张廷发。

Yankee:

老将军起码是有把文革后百废待兴的空军抓起来的想法的,只是做法上由于时代和个人所限,成效不大。

主抓歼-7大改和歼-8II,虽说现在看起来这俩都不成器,但是那个年代还有更好的方案么~~而且张廷发将军在总部敢为空军争待遇,要资金的强硬作风,也为后来王海将军等人开了个好头。可以说,没有张将军在80年代的争取,就没有90年代中国空军的强势复苏。

F22:

提许其亮的就是张廷发.整和被整都是正常的,这个我完全同意,老军人们整起人来那都是敌我思维,下手狠,真正跳出这个思维的是邓小平.张廷发也能做事,比苏振华光会整人是强多了.

许其亮说过此事。他说当年他都没有见过张廷发,意想不到的是,有那么多资格很老的同志,而单单把他提为副军长,他说当年风气还是好的。

张廷发的魅力之处就是敢爱敢恨,猛奖猛罚。多年后曾经在空军机关工作过的同志,没有不怀念当年的,没有一个不认为在张司令员领导下工作不是受益匪浅的,即使是受过他严厉批评的人。

所有待提的人中,许最年轻,那时候,这是最大的优势,邓看这个.苏振华呢,最搞不懂是他干嘛非要整肖劲光,肖都是乐得不管事的甩手掌柜,连毛都知道他的性格.

当年提拔年轻干部时,空军机关也出了一批人。最年轻的二级部副部长只有29岁,其中包括张廷发的儿子张鹏(时年31岁,任空司科研部副部长)。当然这些人后来干得也很不错,有的现在是空军副参谋长,有的是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

第九章 逼上梁山背水一战 歼七M诞生记**************

79年2月,到北京参加为歼七改装引进平视显示器等航电设备的对英谈判。

在硬卧车厢坐定之后,我向军械设计员高维勤同志借了一本载有介绍平显文章的《航空设备》,开始从书本上了解什么是平显,临阵磨枪,仓促上阵。

在此之前,1978年11月,吕部长及段、陈、徐副部长率20余名专家去西欧考察,这是有史以来航空工业部部长到西方的第一次考察,考察中决定首先从西欧引进电子火控设备,以提高我们航空电子的起点。

春节前在北京开过一次考察后的情况介绍会,我没有参加。之后,部里决定首先邀请英国马可尼航电公司来京谈判,以后还要与斯密司公司、费伦梯公司以及法国的汤姆逊公司谈。当时,西德不同意和我们合作。引进设备先在歼7上改装,改装工作定在132厂,132厂对外开放。引进后确认好,再改歼8。我们一行到京后,听了主管这项引进的外事局魏祖冶局长和随吕部长一起赴西欧考察过的杨光中处长介绍了情况和设想后,就与谈判组全体同志一起投入了准备工作。

谈判组除三机部和四机部部、院机关的有关领导同志以外,共有三机部、四机部所属18个单位42人组成。陈少中副部长指定由我牵头和部机关的苏大鲁、杨光中、顾伟豪三位同志组成领导小组,由我对外主谈。改装歼7是为了装备空军,空军派出科研部章克文、唐志坚同志参加。

一、第一次和魔鬼打交道

我虽然已出过几次国,但面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老奸巨猾久战沙场的英国佬谈生意,却是第一次,更何况要谈的是现代化的航空电子,我还是一个门外汉。

马可尼公司派出了由一、二把手常务董事彼得曼和助理常务董事兼技术董事马利纳率领的12人庞大代表团,包括公司内雷达、无线电、平显、惯导、飞行控制各分部的经理和专家。这阵势显示了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马可尼公司在我国开始对外开放后率先步入中国市场的决心。

谈判虽然有段子俊、陈少中两位副部长作后盾,但出面主谈,对我来说压力是很大的。这一轮谈判,预定中间还要去一次成都看工厂的飞机,这是我们厂第一次接待西方国家的外宾,如何安排好,我也得一起考虑。因此在谈判前,关于谈判方案的书面请示中,同时纳入了关于工厂对外的口径。我在报告中考虑到开放的长期性,第一,建议工厂对外叫成都飞机公司,地名作公司名容易记,也不叫制造公司,公司不应该光搞制造;第二,从生产能力、机构、人物到产品都如实讲,只是厂长改叫总经理。这个书面请示,当时即经段、陈副部长同意并报吕东部长批准了。

1979年3月3日在北京饭店第一轮谈判开始了。由彼得曼全面介绍马可尼公司开始,然后其他人分别介绍他们的产品。我们在谈判开始详细介绍了歼7飞机,使英方感到我们要引进他的设备是有诚意的,因此明显地感到振奋。讨论越来越深入和有针对性。看样子,彼得曼这个老板,技术上还是有一定水平的,在第二天的讨论中,比如谈到飞机空间紧张时,他建议换一个小的无线电罗盘;飞机电源紧张,他建议改用效率高的静止变流器;他还提出小飞机航程短不必用惯导,等等;而无线电罗盘、静止变流器都不是马可尼的产品,惯导却是马可尼管的产品,使我感到他们还是实事求是的,谈问题有分寸,并不像我年轻时在上海看到的滑头商人样子。

谈了三天之后,我们感到好些事与我们原来设想的不符合。一是原来设想买现成品,当年即将开始改装,实际不可能那么快开始;二是想通过他们引进脉冲多卜勒雷达技术,英方认为歼7机头空间太小,且明确提出这要政府专门批,即一下子不容易引进;三是我们想引进惯导技术,英方主动说歼7这一级飞机不必用惯导,我们不顾实际,硬要装,也不合适;四是我们原想先拿设备来试改,飞机改成后再谈订货,他们说不可能,单引进技术,不买成批产品不可能。这就必须修改我们原来的设想了。另外,我考虑到由歼7一家对付几个外国公司,去货比三家,担子太重,因此建议段、陈副部长考虑扩大一个机种谈对外引进。

陪英国客人到成都看了一天工厂和飞机,又返回北京继续谈判。他们看了我们成飞后,首先一个主要印象是中国的航空工业规模不小。对飞机他们立即看出我们的歼7Ⅱ型和米格-21不一样、座舱盖不一样,防弹玻璃取消了等等。为了处理好雷达受进气道影响产生假截获,马利纳问我,可不可以把进气道唇口有一段改成非金属的?为了提高雷达罩的效能,能否把锥形改为球形的?我当场从技术上说明不可能,把球踢回去了。

回到北京,部长们已研究决定歼7就不引进惯导了,雷达改为测距雷达;此外,歼8已经上级批准可以对外开放谈引进,惯导及脉冲多卜勒雷达由歼8引进。

整个活动到3月17日才完,谈判有一个纪要由彼得曼和中航技副总经理江同共同签的字。这一轮谈判时间达半月之久,参加单位及人数多是很突出的,加以事先的组织工作比较仓促,中间的变化又大,外事工作也缺乏经验,虽然圆满结束,但教训也不少。

回到成都,我身上仍主要担的歼7Ⅲ的担子,主要抓落实部党组关于歼7Ⅲ的决定。3月初4月中又先后接受叶正大、曹里怀首长来成都检查落实歼7Ⅲ的工作。5月初671所王南寿第一总设计师病后,我只好先挑着,按原定计划去北京向部、工办、空军等领导机关汇报歼7Ⅲ的方案,6月初汇报完后又随崔副部长陪张廷发司令员来成都观看M样机,等等,我处在两栖的状态。

直至1980年初,部决定我正式退出歼7Ⅲ设计工作,虽然我为歼7全天候已花了五六年的时间,离开有些舍不得,但可集中搞引进了,也好。

在硬卧车厢坐定之后,我向军械设计员高维勤同志借了一本载有介绍平显文章的《航空设备》,开始从书本上了解什么是平显,临阵磨枪,仓促上阵。

在此之前,1978年11月,吕部长及段、陈、徐副部长率20余名专家去西欧考察,这是有史以来航空工业部部长到西方的第一次考察,考察中决定首先从西欧引进电子火控设备,以提高我们航空电子的起点。

春节前在北京开过一次考察后的情况介绍会,我没有参加。之后,部里决定首先邀请英国马可尼航电公司来京谈判,以后还要与斯密司公司、费伦梯公司以及法国的汤姆逊公司谈。当时,西德不同意和我们合作。引进设备先在歼7上改装,改装工作定在132厂,132厂对外开放。引进后确认好,再改歼8。我们一行到京后,听了主管这项引进的外事局魏祖冶局长和随吕部长一起赴西欧考察过的杨光中处长介绍了情况和设想后,就与谈判组全体同志一起投入了准备工作。

谈判组除三机部和四机部部、院机关的有关领导同志以外,共有三机部、四机部所属18个单位42人组成。陈少中副部长指定由我牵头和部机关的苏大鲁、杨光中、顾伟豪三位同志组成领导小组,由我对外主谈。改装歼7是为了装备空军,空军派出科研部章克文、唐志坚同志参加。

一、第一次和魔鬼打交道

我虽然已出过几次国,但面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老奸巨猾久战沙场的英国佬谈生意,却是第一次,更何况要谈的是现代化的航空电子,我还是一个门外汉。

马可尼公司派出了由一、二把手常务董事彼得曼和助理常务董事兼技术董事马利纳率领的12人庞大代表团,包括公司内雷达、无线电、平显、惯导、飞行控制各分部的经理和专家。这阵势显示了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马可尼公司在我国开始对外开放后率先步入中国市场的决心。

谈判虽然有段子俊、陈少中两位副部长作后盾,但出面主谈,对我来说压力是很大的。这一轮谈判,预定中间还要去一次成都看工厂的飞机,这是我们厂第一次接待西方国家的外宾,如何安排好,我也得一起考虑。因此在谈判前,关于谈判方案的书面请示中,同时纳入了关于工厂对外的口径。我在报告中考虑到开放的长期性,第一,建议工厂对外叫成都飞机公司,地名作公司名容易记,也不叫制造公司,公司不应该光搞制造;第二,从生产能力、机构、人物到产品都如实讲,只是厂长改叫总经理。这个书面请示,当时即经段、陈副部长同意并报吕东部长批准了。

1979年3月3日在北京饭店第一轮谈判开始了。由彼得曼全面介绍马可尼公司开始,然后其他人分别介绍他们的产品。我们在谈判开始详细介绍了歼7飞机,使英方感到我们要引进他的设备是有诚意的,因此明显地感到振奋。讨论越来越深入和有针对性。看样子,彼得曼这个老板,技术上还是有一定水平的,在第二天的讨论中,比如谈到飞机空间紧张时,他建议换一个小的无线电罗盘;飞机电源紧张,他建议改用效率高的静止变流器;他还提出小飞机航程短不必用惯导,等等;而无线电罗盘、静止变流器都不是马可尼的产品,惯导却是马可尼管的产品,使我感到他们还是实事求是的,谈问题有分寸,并不像我年轻时在上海看到的滑头商人样子。

谈了三天之后,我们感到好些事与我们原来设想的不符合。一是原来设想买现成品,当年即将开始改装,实际不可能那么快开始;二是想通过他们引进脉冲多卜勒雷达技术,英方认为歼7机头空间太小,且明确提出这要政府专门批,即一下子不容易引进;三是我们想引进惯导技术,英方主动说歼7这一级飞机不必用惯导,我们不顾实际,硬要装,也不合适;四是我们原想先拿设备来试改,飞机改成后再谈订货,他们说不可能,单引进技术,不买成批产品不可能。这就必须修改我们原来的设想了。另外,我考虑到由歼7一家对付几个外国公司,去货比三家,担子太重,因此建议段、陈副部长考虑扩大一个机种谈对外引进。

陪英国客人到成都看了一天工厂和飞机,又返回北京继续谈判。他们看了我们成飞后,首先一个主要印象是中国的航空工业规模不小。对飞机他们立即看出我们的歼7Ⅱ型和米格-21不一样、座舱盖不一样,防弹玻璃取消了等等。为了处理好雷达受进气道影响产生假截获,马利纳问我,可不可以把进气道唇口有一段改成非金属的?为了提高雷达罩的效能,能否把锥形改为球形的?我当场从技术上说明不可能,把球踢回去了。

回到北京,部长们已研究决定歼7就不引进惯导了,雷达改为测距雷达;此外,歼8已经上级批准可以对外开放谈引进,惯导及脉冲多卜勒雷达由歼8引进。

整个活动到3月17日才完,谈判有一个纪要由彼得曼和中航技副总经理江同共同签的字。这一轮谈判时间达半月之久,参加单位及人数多是很突出的,加以事先的组织工作比较仓促,中间的变化又大,外事工作也缺乏经验,虽然圆满结束,但教训也不少。

回到成都,我身上仍主要担的歼7Ⅲ的担子,主要抓落实部党组关于歼7Ⅲ的决定。3月初4月中又先后接受叶正大、曹里怀首长来成都检查落实歼7Ⅲ的工作。5月初671所王南寿第一总设计师病后,我只好先挑着,按原定计划去北京向部、工办、空军等领导机关汇报歼7Ⅲ的方案,6月初汇报完后又随崔副部长陪张廷发司令员来成都观看M样机,等等,我处在两栖的状态。

直至1980年初,部决定我正式退出歼7Ⅲ设计工作,虽然我为歼7全天候已花了五六年的时间,离开有些舍不得,但可集中搞引进了,也好。

二、令人烦恼的十轮谈判

怪不得王震副总理对歼7引进改装的谈判太慢发过脾气,我们也没有估计到谈判那么费口舌。

马可尼公司的谈判方针,是先把技术状态弄清楚,然后开始谈合同文本,最后谈价格,在此过程中技术规范逐步成熟一致,这也是合乎情理的。谈判中,我方虽处在“顾客是王”的位置上,但实际上有两大固有难处:一是技术业务水平处于劣势,二是语言障碍。技术上,什么平视显示/武器瞄准计算机,什么数字电路,我方可以说还没有入门,第一次谈判我们向马可尼提出各项设备的技术要求,集中三机部、四机部和空军的专家,只写出了10页纸的要求,对比于最后合同签字时经过双方一字一句反复细扣长达三百页的技术规范文本,不太可怜了吗?在谈判中,既要设法弄懂又不能太示弱于人,又要避免吃亏或让人牵了鼻子走,难啊。

唯一的办法是天天开夜车,应付白天的谈判,至于谈合同,合同稿是英方提供的,我们几个人,中航技的商价处长罗毅,我们厂的王孝业,部机关的顾伟豪和我,只好第一天晚上一起消化谈论,研究好几条,第二天罗毅出面谈,谈完一天,晚上再讨论第二天谈的内容。语言障碍,在1979年那个年代,更是可以想见的。英方用的是本国语言,我方必须用英文,无论技术语言、合同法律语言,我方花的功夫就成倍地增加了。因为稍有不懂,一句话未看懂,一句话未说透,就表示YES,就要出问题。好在1979年中开始孙肇卿同志以中航技副总经理身份来主持这个项目,他谈判打交道比较有经验,我从他那里也学到不少东西。

1979年3月开始谈,到1980年6月签订合同,前后历时16个月,

不计领导层的活动,具体谈判英方来华8次,共70人次,我方去英2次,共43人次,一共谈了十轮。其中酸甜苦辣样样都有,我为此出差200天以上,再加上1979年还有歼7Ⅲ型的出差,家里妻子叫苦不迭。谈判中有时往往谈得脸红耳赤,不欢而散,第二天还得耐着性子再谈。比如有一次谈雷达性能,英方回去做了工作后想往后退,就耍赖说当初谈的性能是不带雷达罩的,想一下子退30%0,而且由道貌岸然有学者风度的技术董事出面谈,幸好过去文字上我们已扣死了的,才把他们压了下去;电磁兼容的责任问题,则反复争论了好几次,直到合同签字前夕才谈妥。最伤脑筋的一次,是1980年4月在上海国际饭店谈价格,谈得双方气都很大,本来预定晚上由孙肇卿请英方耐罗等吃饭,也撤销了,从来不动摇的我,那晚也感到谈不下去,吹了拉倒,却不料第二天耐罗转变了态度。

在谈判过程中,我们生活上也很艰苦。好多次住在第二招待所,没合适车坐,每天来回跑路,夜夜加班到12点,还得保持仪容。谈到中午,外国人车子一坐接待走了,我们只好买几个面包啃一啃。最有意思的有一次中航技蒋士钊同志给安排在民族展览馆十楼谈判,外边零下20摄氏度,谈完出去找中饭吃,碰到刺骨寒风,至今记忆犹新。总之,个人受苦受累甚至受气是不少的,但是为了国防现代化的大目标,为了建设人民空军,这些事也就无足轻重了。

1980年6月,我们赴英谈判小组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斗,终于达成双方一致的合同文本和技术规范。仅我和邱普达二人经手有账可查的就谈妥了一百个左右的大小问题,我们付出的心血可见一斑。我国改革开放后对西方的第一个军工合作项目合同终于在英国国防部大厦里签字了。国内派出了以段子俊副部长为首,由工办叶正大副主任、总参装备部崔文波处长、空军订货部范俊秋部长、成飞的谢明总工程师以及四机部十院副院长、海航科研部处长等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了签字仪式。合同由孙肇卿总经理代表中航技签字,技术附件是由我代表中航技签字的。谈判小组成员11人包括空军科研部章克文同志、总参装备部张之苓同志等,自始至终都参加了。

合同共为空军装备100架改装的歼7飞机(国内叫歼7ⅡA),引进设备外加20%的备件,一二线地面设备按空军科研部代表的意见按三个基地配置。合同里同时达成了引进设备在我国生产的制造许可证转让的条款,转让费为24套设备的价格,因此又增了引进生产线培训所需的20套设备散装件。飞机改型由我们自己负责,设备装机后的试飞双方共同负责。

飞机改型由谁负责,曾经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担心我们对引进航电设备吃不透引起改飞机上的失误,因此考虑包给马可尼负责,马可尼公司也认为可以干,他可在英国找飞机公司去合作,当然这要花更多的钱。我考虑到:一、飞机究竟是我们最熟悉,拿出去请人家改型,不像话;二、自己干省钱,可为国家节省大量外汇(三七工程飞机改型设计和顾问费要价450万美元);三、自己改型,虽然有风险,但可逼我们自己在技术上多学一些东西,而熟悉先进航电这条路,迟早要走出来的。因此,在与厂里同志商量以后,我就表态由我们承担不要英方管了。现在看来,连同我在谈判中竭力坚持马可尼应无偿向我提供平显软件并随后无偿培训这件事一起,为我们后来扩大出口改型掌握了主动权。

从急需改善我空海军装备出发,1979年我国即成立了总参、工办、三机部、四机部空海军组成的歼7、歼8改装领导小组,由段子俊、曹里怀分任正、副组长,中央由王震副总理直接抓。邓副主席曾指示王副总理,要求速办,王副总理十分着急,曾有批评。为了要出国签订合同,三机部、四机部联合向中央写了报告请示,中央主席、各副主席全部圈阅同意,并有具体批示,如引进生产线的国内建线费用如何处理等,事情办得很慎重的。

签完合同,我们就回国了,但孙肇卿同志留英长驻了,所以后来在北京向部党组汇报,向歼7、歼8改装领导小组汇报,都是我具体做的。曹里怀等领导同志对合同和引进设备都认为很好,表示同意。我还参加了国防工办叶副主任主持,三机部、四机部、五机部、总参装备部参加的7项引进设备国内定点分工和费用的会议。会上研究,大气机由161厂,雷达高度表由782厂,电台及保密机由712厂,静止变流机由秦岭航空电气厂,照相枪由248厂,测距雷达由781厂,平显由171厂(电子及总装)及248厂(光学部件)分别定点形成生产线。

合同签订一个月后,中英双方互相发出了政府批准的文件,合同正式生效了。我们的飞机改型工作、马可尼的研制工作、双方如何合作的谈判、引进生产线的具体条款谈判都接着全面推进了。7项引进设备中,马可尼公司除负责系统综合外,自己生产4项,其中平显是小改型,大气数据计算机是大改型,测距雷达是全新研制的,电台也是全新研制但合同前早已开始并不是专为我们的。此外,静止变流器是购自美国的成件,照相枪是英国另一公司的改型产品,雷达高度表则是由我们单独与斯密司公司订的合同。总之,马可尼公司的研制工作量也不小。

合同生效后,北京成立了“歼7改装联合办公室”,总参、工办、空军、三机部、四机部派人参加,我们部里由杨镛、毛德华同志为首参加。也要求厂里有相应的专职机构。不久我们老厂长孙志端同志调北京,谢明同志就任厂长,我就任副厂长、总工程师,但设计、引进出口仍由我分工负责。我们成立了外事办公室,除一般的外事工作外,并兼引进的项目办,由王寅恭副主任主管引进项目。

三、风云变幻

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天有不测风云”,而今风云早已可以预测,可我们的经济建设反倒像起过去的风云来了。

1980年底,严格说12月29日,我接到部办公厅电话,急事要我立即赴京,我立即设法坐飞机赶去,31日早上赶到段副部长办公室,陈副部长已在那里了,在座的还有中航技引进处处长柯德铭。到后才知道要研究上级决定撤销马可尼引进项目的问题,我的脑子里不禁嗡的一声:当初中央催得那么紧的政治任务,现在一下子变得那么快!

段部长正在工办开会,等他回来前,陈部长和柯处长先向我谈了情况,根据整个国民经济调整的情况,12月23日,张爱萍副总理召开了会议,决定从马可尼公司引进的项目“停止工程,撤销合同,不再谈判。”现在马可尼公司及斯密司的两个合同,预订金已经付出,有关银行的信贷保险、手续费、保函费也已经付出,国内飞机改装等费用已经发出,如果退合同,预订金退不回,约有600多万英镑,加国内费用,损失将达4000万人民币。

为推销歼7M型飞机,屠基达与中航技赵光琛、赵鸣歧军等访问泰国,在曼谷旧皇宫前合影。(1984、12、6)

他们算的经济账,我本能地谈了技术账:战斗机上装平视显示器是一大技术进步,是世界上的发展趋势,1976年我出国去看米格-23,还是瞄准具,后来报导米格一25也仍是瞄准具,可见苏联在这点上已落后一步,我们歼7好不容易可以装上这种F-16也才开始用数字计算机进行火控计算实现快速热线射击,一旦放弃,何时再成?太可惜了。

当场,我们议论了经济上要不损失,技术上又能保住希望,只能合同不退,设法把引进设备装上飞机卖出去,以出养进。过了一会儿,段部长开会回来了。他说,上边讨论了国际关系的政治账,特别是外交部对要退合同很吃惊,认为我国在国际军事贸易中,领导人说了话,不算,现在订了合同又不算,今后国际信誉怎么办?

歼7M飞机英国对我们是比较开放的,法国的汤姆逊公司就未被政府批准来谈,西欧是没门,现在英国谈成了,又要退合同,今后还和西欧打不打交道?会上又提出空军没钱,准许三机部改装了飞机一起卖出去的想法,但曹副司令又不同意……

接着我们四人就讨论了如何减少引进费用的方案,包括缩小引进数量,减缩引进生产线项目或暂时不引进生产线等。讨论完,我就从部里直接赶机场飞返成都了。

原来合同预定1981年1月份要去英国讨论接口控制文件等,我们正在积极准备之中,这么一来就出不去了。

2月12日,毛德华同志自北京给我打电话说,给上边的报告尚未批复,但看来不行了,工厂的飞机改型工作暂停吧。我说,厂里工作早已全面铺开,现在气可鼓而不可泄,要停简单,但再要启动就难了,我的意见,我们工作先不停,等等上边消息吧。

2月26日,空军科研部章克文同志给总参装备部打电话说:空军看到了三机部给张副总理关于引进马可尼项目的调整方案报告;现提出空军意见如下,大意是,一、建议撤销与英国的改装合同,主要理由是改装的歼7不能全天候作战;二、若三机部坚持改装下去,则费用由三机部负责解决;三、赔偿英方的费用应由承办单位三机部负责。

刘华清副总长看了上述电话记录稿后批语:“歼7引进改装的谈判、考察、签合同,三机部、四机部、空军都参加的(总参签合同时参加的),去以前和回国后据说都向张司令汇报过,当时都赞成,现在要三机部负责赔偿,将来定要扯皮。”

话又说回来,在谈判期间,陈少中副部长指定我代表中方与马可尼公司谈引进的技术规范,并由我签字,我曾向陈部长说,要我代表可以,但国内又有四机部,又有空军,部内又那么多厂所,是否以后内部先大家签了字,然后我一个人与外国人签?陈部长笑着说:“老屠,你真顾虑太多,我们共产党办事,一起讨论定的,说话是算数的,用不着办这种内部手续,你就大胆去签吧。”陈部长说了话,我也不再说了。到了这当口,因为国民经济调整,空军没有钱引进,我看大家都是通情达理互相谅解的,你不说这个,而是把要退合同的责任一股脑儿推到没有改装出全天候飞机这技术状态上边来,显然无视合同谈判你自始至终都参加的这个历史事实,是嫁祸于人的。

接着按照上级的指示,孙肇卿同志在英国出面与马可尼公司谈判终止合同的问题。终止合同当然引起马可尼公司的损失,不仅许多研制工作废于一旦,而且元器件订货、外购设备订货都有合同,他都要退出合同,甚至为了这个项目雇聘的人员都要解聘,这些钱加起来,预订金是远远不够的。以后每谈一次,赔偿金额增加一次,因为他工作仍在按合同进度抓紧进行,我们什么都未拿到,光往外赔钱,太冤了!

我一辈子为了改善空军的装备苦苦追求,一不为名、二不为利,想到的只是一个革命者的责任所在,现在千辛万苦干,到头来落个技术上不符合事后捏造的空军要求,损失几千万元的罪名,多想不通呀。

3月中,我去北京,与中航技的刘国民同志等一起研究了约旦来买歼7的事情,并决定用文字介绍引进设备的优点,向约旦推荐用平显等改装的歼7飞机(约方事先并未要求改航电),约方4月中可答复我们是否要引进西方的先进航电。4月份,中航技刘国民等去约旦,我们彭仁颖同志参加了,约方正式表示要装有平显的歼7飞机,但要同时实现其他改进项目。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

四、绝处逢生

与约旦的合同,1981年6月签字,8月付预订金后生效。因约方急要飞机,双方商定先交不装引进航电的B型机后交M型机。

1981年7月,我们的一架飞机在外场发生一等事故,最高当局做了严厉的批示。才从“文化大革命”中全国有名的老大难单位复苏过来的我们厂,开始进行全面质量整顿,莫部长亲率工作组来厂蹲点。飞机生产线上国产雷达出不来,发动机又常出问题,飞机出不了厂;歼7Ⅲ的研制进展缓慢,工办很不满意。现在又加上一个出口合同,与引进工作交叉在一起。我们的确处在内外交困之中。好在谢明厂长一贯对我支持和鼓励,使我能沉着应付。

章克文同志的这个电话,断绝了我们歼7ⅡA飞机为空军提供好装备的单相思,只能被迫把劲使在做好善后工作上去。咬紧牙关,不使我们国家的信誉受到损失,不让部里赔冤枉钱,不让引进工作的一切努力付诸东流,最大的风险和担子都要担起来。的确,我们的风险够大了。比如,第一,全部引进生产线的7个专业厂和参加学技术的607所、613所、618所等研究所一下子全部退出这个项目了,领导机关的联合办公室也撤销了,全部专业技术工作只能由我们飞机厂自己来承担了。如要向英方提供武器弹道参数,本来是有现成的,但兄弟单位退出后不给了,我们只好下决心自己搞,并且逼着我们自己学火控精度计算。我动员陈金琰同志从气动计算专业上转过来带人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约旦要改型的飞机,不仅进度急,而且改型项目多,没有技术鉴定定型的时间,没有回旋的余地,必须一次成功。比如他们坚持在机翼上不仅能装玛特拉R550红外格斗导弹,而且要外加一对挂架增加一对机翼副油箱。5月份我在京参加对约谈判,他们非常明确地说,不加机翼副油箱,飞机就不要了,我们只好咬咬牙,答应他们。我说在技术上加副油箱重心配不过来,必须加配重,他们说宁可加配重也要改,就当场敲定了。我内心想的是进度太紧。

第三,进度问题更突出的是引进航电设备满足不了飞机出口的进度,研制批新设备试飞时还不知道会出什么问题,暴露出来的问题,能及时处理好吗?指标精度能达到吗?新设备投入生产后没有我们先用一段时间的熟悉考验期,会出洋相吗?更何况合同订的飞机出口时间要早于引进合同的设备进口时间半年。但飞机出口时问晚了约旦就不要飞机了,这个风险,陈部长说就冒了,我们看也只能如此。我们飞机厂答应的话是简单的,但这是一付千斤重担。

两个合同这样的复杂交叉,我们并不愿意,但又是自愿的,我们没有向部里讨价还价,我们甘冒风险。

1981年9月10日,陈少中副部长带工作组来厂,在我们招待所召开有20个厂所参加的歼7B型和M型技术经济协调会,即有名的7819会议。

在此以前,9月1日莫文祥部长即对我们说“出口约旦的合同,是逼上梁山背水一战,必须统一思想,打好这一硬仗。”

事实上的确如此。要救活引进合同,只能抓住唯一的出口机会,而要达成出口合同,又必须答应对方的进度和技术要求。三机部和我们厂都被逼上了梁山。

所以陈部长在7819会议说:“歼7B型机和歼7M型机,要一次试成,要冒这个风险。总设计师要给下边承担责任,部长要给总设计师承担责任。无限风光在险峰。搞成了,132厂算闯了路子,要请国务院给你们半吨重的勋章。……做好这篇文章,要打105分。”

挂半吨重的勋章,我们没有这个奢望,我们国家也不兴这个,但争取打105分,倒是有此雄心的。实际我们厂面临的这个工程,不是两个改型机型而是三个改型机型(还有歼7ⅡA)同时并进。要搞好它,不像放原子弹、放卫星那样一鸣惊人,但摆在一个厂的力量面前,是够掂量的。何况我们厂还有企业整顿、Ⅲ型研制、批生产等任务。

出口合同的16个月内即1982年,就要交付20架歼7B型机。B型机要改进飞行员弹射救生性能,要提高飞机成附件寿命,并必须装上红外格斗导弹。

当时我们国内没有玛特拉红外格斗导弹,处理设计交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且,我们出口的飞机既能装它,就应该试验验证,不能一挂了事。试什么呢?导弹挂架是改型的,转接具是我们新设计的,悬挂后外形、气动性能、重量均起了变化,电源系统采用了静止变流器,这些,要进行风洞试验,系统功能试验、强度试验、地面共振试验及空中投放试验等。而更重要的,要进行防止空中停车和武器发射的一系列试验。格斗导弹采用丁羟复合炸药,总冲和比冲高,烟雾大,对我们泼辣性不好的涡喷7乙发动机易于引起空中停车,所以必须采取防止空中停车的措施,即飞机上有一套联锁点火装置,发动机改为煤油启动,以避免汽油在高空产生气塞。设计的联锁点火装置连同改装的发动机,由设计所副所长沈泳沅同志主管,去630所做了18次地面小火箭吞烟试验,24次空中吞烟试验,结果可行之后,再改装上飞机,由我们厂自己作实弹试飞。1982年10月,歼7B型机由副总陶发宽同志带队转场至西昌试飞。不料,第一次发射火箭弹即发生了空中停车。幸而改型的发动机我们已进行四次空中停车后一次启动成功的试验,这次意外的停车,空中启动也成功了,飞机安全返航了。但如吞烟后会空中停车,打起仗来是不容许的。这事可大了,年底要交出20架飞机呀。我带着铅块似的心情,赶到了西昌。

试飞员李湘君大队长反映,发射导弹后,飞机被黑烟罩住约一秒钟,飞机颠簸似骑野马约10秒钟,并且风挡一片模糊,影响进场着陆。我看了飞机:发射架、进气道、中锥、垂尾前部、风挡玻璃有一片白色沉淀物,发射架前端有局部烧蚀痕迹。经过查看了仪器记录与大家分析,停车原因首先是联锁点火时间稍晚于飞机吞烟时间,其次是飞行员没有掌握好发射导弹后的飞行姿态,飞机大量地吞了烟。这些,都是可以改进的,但是改进再试,年底交飞机,来不及了。我们决定冒一次风险,飞机改进后先交出去再补做试验,于是把我们的技术分析报告给部里。经部批准,20架歼7B型飞机年底按合同交付装箱发运。以后在1983年8月,我们转场至一基地进行了五次空中实弹射击,都未发生空中停车,我们这才放了心。

两架改型的歼7ⅡA飞机,除装备从马可尼等公司引进的7项航电设备以外,还装有7项罗综一2等国产新设备,飞机上做了上移空速管等11项改进。1979年10月三机部在我厂召开了有空军、四机部及有关厂所参加的方案论证会和成品协调会。以后1980年7月引进合同签订后,三机部于1980年10月向我厂下达了歼7ⅡA改型任务,并同意我厂上报歼7ⅡA飞机总方案向总参转报。

引进工作中,签合同后我们与英方进行了五轮技术协调,签署了接口控制文件,讨论和制订了设备试飞的大纲,向英方提供了各项武器的弹道参数,核算了系统精度;通过预研机的试飞,向英方提供了空速管激波修正量、改进传感器修正曲线,雷达高度表天线造型、电台天线配置方案;审签了马可尼起草的飞机安全试验程序等四类程序;派人参加了英方的各项试验及四套预生产型设备及地面系统试验台的验收,按英方技术要求在我厂建立了一个系统试验的工程试验室……所有这些,对我们厂来讲都是全新的业务,如果引进工作按原定计划进行,其中很多工作可以依靠各设备的引进厂和专业研究所,但现在不行了,逼着我们自己一边学一边干,在探索中一步一步前进。

1982年10月,两架全新的歼7ⅡA型飞机,经过工厂调整试飞后,转场去630所进行全面鉴定试飞。国内第一架装平视显示器的飞机首飞的飞行员是我们试飞大队副大队长余明文同志。在我厂及630所共试飞212个起落,包括在大连的雷达精度试飞。事先有4名试飞员曾赴英接受培训。

试飞中,各项引进设备不断发现故障。这些从客观上讲,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平显显示重影、抖动、中断;雷达高度表低高度及高高度乱告警;照相枪卡片漏光;静止变流器三相不平衡;大气计算机输出达不到警告范围;电台发射时啸叫等等,特别是测距雷达截获进气道和截获地杂波两大难题,解决它们真是费了不少周折。解决这些引进设备故障主要要英方处理,但是有时扯皮扯得很厉害。他们往往要找飞机或飞行中的毛病,说你飞机有干扰呀,安装得不好呀!或者干脆说这不是问题,想蒙混过关。反正我们要卡住试飞中发现的质量问题,也得有技术上的说服力,客观上逼着我们的技术人员往技术深度钻。

1983年7月,我们的飞机在大连试飞,我率人去大连与英方谈判,10月又去北戴河与英方谈判,1984年1月去英国催促验收,往往都是在几天的唇枪舌剑之后,才最后碰杯谈友谊了事的。在大连那次,英方善于扯皮的技术经理硬说雷达是好的,只是飞机在航路上遇到了山头或大树,所以截获了不应有的地杂波,而且逼着我们马上把数据从西安送来,可是我们分析飞行线路上没有那么高的山,绝不是这个原因。后来他又说除非是脉冲多卜勒雷达,否则总会有地杂波,好像技术规范不对。我们分析后要他改进内部线路,他又说了可以改,但一要有足够时间,二要影响距离分辨率和试飞结果……扯皮扯得没完没了。我们必须在卡住质量和保证进度之间做出最好的选择,因为飞机出口进度等着要合格的装机设备。改进,再试飞,再讨论,几次一反复,而且设备改进只能在英国,进度拖了。

向英方交涉他们拖了进度,他们拿出日记说,你们试飞拖了进度,哪天到哪天本来可以飞,你没有飞……使我们哭笑不得。英国佬的工作比我们细,习惯也好,他们出差在中国,每天都有详细的工作日记,而且每天要中方代表审定认可,日后可以作为正式依据。而我们往往忙了一天之后,就只想明天如何了,不严密。后来谈的过程中,他们又把开始执行合同时,我们国内动摇,与他们几次说退合同,我方推迟派人出国、谈接口拖后5个月等原因,认定导致合同拖进度是中方的过失,我们哑巴吃黄连,有苦不好说。

在装机试验前,我们及时发现了飞机上的国产风挡玻璃光学质量差,用平显校靶镜校靶不行,于是决定紧急从英国“三重”公司引进光学质量较好的风挡防鸟撞玻璃,这就又增加了一项配套引进。

五、背水一战

打不好歼7M型飞机首次出口这一仗,我们将连同航电引进一起全军覆没,这的确是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背水之战。

歼7M型飞机是要装全套引进航电设备和配备红外格斗导弹的飞机,所以要全部继承歼7ⅡA及歼7B的改进成果,此外按合同还要进行其他改进。所以我们通常讲歼7M型飞机即广义的包含了歼7ⅡA及歼7B的共同成果。

歼7M出口合同签订之后,我们在抓引进及歼7ⅡA的同时,立即就着手改歼7M的其他改进项目。提高外挂能力、增加续航时间和距离,是歼7M另一项重大改进。这要求飞机机翼增加一对挂点,使全机增加外挂能力,可同时外挂三个副油箱,也可加挂火箭炸弹。这样,燃油系统、武器系统都要改进,机翼结构既要改进又要加强,重量大了,前、主起落架要相应加强。由宋开基同志主持机翼改进设计就是很成功的一个例子。从飞机制造经济性和缩短研制周期出发,要求改进有最大的继承性,设计的结果达到新歼7M型机翼与Ⅱ型机翼有75%零组件是通用的。由于设计上掌握得好,1981年11月即发出了改型图纸,副总工艺师姜诚豪和副生产长胡勋琪等率领广大干部、工人奋力拼搏,1982年底即完成了首批两架份的机翼试制。以后经过9项强度试验、机翼油箱的振动寿命试验、机翼的共振试验、全机的共振试验等,终于达到可以装机试飞的要求。

火箭弹射救生系统的提高指标,是在谈判中逼出来的。约方本来要求达到零高度零速度安全救生,这涉及火箭弹射座椅和座舱盖两方面的问题。火箭弹射座椅可设想买个马丁贝克零零座椅,但座舱盖要达到零零指标也不容易。何况国外采购座椅要花很多钱,我们自己的座椅又出不了口。因此,我们耐心地和约方谈,最后达成零高度小速度130千米每小时的协议。我们原来的座椅是零高度250千米每小时的指标,要提高。130千米每小时的小速度指标是苏联米格-21MΦ和米格-23的指标,所以约方能够接受,我们根据过去的试验分析感到也是可行的。有速度弹射试验要由航空救生所组织去兰考试验场做火箭滑轨试验,所需人力、物力及费用都很大,我们座椅设计组研究后提出请西安飞行试验研究所协作用轰5飞机地面滑跑进行小速度试验的大胆建议,我很支持这种首创精神。经派人与西安飞行试验研究所商定后,由设计所副所长杜志光同志带人去西安飞行试验研究所,不仅很快圆满地完成改进指标的目的,而且节省了费用和时间。

机翼上加挂副油箱后,要改变全机的输油控制,我们在一年的时间里,对四种设计原理方案用简陋的设备进行了四轮地面试验,分工这方面工作的副总设计师彭仁颖同志为此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地面试验成功之后,26次地面开车测试试验,空中投放了14个副油箱,终于认可了设计方案。

没有装引进设备的歼7M型飞机,于1983年8月30日即首飞上天了。又用改装飞机做了其他项目试飞,初步判断飞机结构及系统改型是可行的情况下,1983年10月我们就决定冒险投入10架份飞机的零件生产,抢出口飞机的周期。

按照飞机制造的规律,飞机型号的研制,除了指标方案论证报批以外,首先要通过完整的定型试飞,暴露设计中的问题,不断加以改进,然后进行设计定型。定型以后又要以几十架飞机分成若干小批生产反复进行工艺鉴定,最后达到生产定型,才能成批生产,以保证稳定的产品质量,这就是生产飞机的四阶段。但是出口飞机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允许我们走完四阶段,而出口飞机的质量又必须得到充分保证。所以除了设计上必须反复论证、精心从事、严格试验、避免差错以外,制造上只能设法通过这十架飞机的制造,做好1300多项新零件的工艺鉴定工作。这样的做法,对我们广大工艺人员来讲既是空前的又是责任重大的。

从技术上解决这个工程错综复杂的矛盾,我们采取了分散矛盾逐个吃掉的方法。除了设计、试制、地面试验以外,不算开始飞天线的试验机,我们先后共用8架飞机进行验证鉴定试飞,共飞了489个起落。用两架歼7B型机飞挂装格斗导弹及防停车措施、两架歼7ⅡA飞机飞引进设备外,又用一架改装飞机飞外挂物投放及武器发射,另一架改装飞机飞燃油系统,用两架M型原型机飞飞机性能、操稳特性,之后再补装上引进设备作歼7M型飞机的全面试飞。除两架歼7ⅡA外,其余6架飞机都是工厂自己飞的。我们使出了浑身解数,拳打脚踢,全面开花,从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了保证出口工程的完成,部里对我们首次实行了技术经济总承包,这项改革的尝试,也是歼7M研制的一大特点。在与部机关协议好总承包的条件后,我们首先组织了一个“BM工程技术经济联合办公室”,由设计、外事、计划、财务等部门抽人组成,由设计所技术室主任许德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由我和经营副厂长张建勋同志直接领导,副总会计师王恩荣同志也积极支持。我们制定了研制费用内部包干的管理条例,应用网络管理,落实各子项目的承包,建立严格的费用核算程序和合理的奖励制度,设立攻关奖和节约奖,推动所有研制人员人人当家理财,事事节约算账,使技术方案尽量优化。如上边说的用轰5飞机地面滑行代替低速度火箭滑车试验的建议落实后,不仅抢前了半年时间,而且节约了20万元研制费,B型机试飞承包后,试飞大队、飞行试验室和设计所研究后,节约了十个试飞起落,节约研制费3万多。我们都给有关人员发了节约奖。小头给个人,大头在工厂,我们最后算账,整个引进及出口工程承包总费用中,大约节约出了2千万元成为纯利,为工厂的发展和集体福利在资金上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引进设备经1984年4月由西安飞行试验研究所最后完成了试飞结论,1984年3月我带队在英国接收了第一套生产型设备,比预定的速度拖后了11个月。不管怎样,万事开头难,以后就可以陆续交付了,陈志立同志作为我们的总代表留在英国。第一套设备以最快的速度运回国,在厂内做了预定的地面试验之后,1984年4月完成了第一架完整的歼7M型飞机的总装,1984年7月第一小批飞机经过出厂试飞胜利地装箱发运出口,同年底完成第一个30架飞机的出口,1985年5月前全部60架出口飞机已发运完毕。这一惊人的速度,是由任何重大步骤都保证一次成功、紧张的组织工作和确保质量的技术工作作后盾,广大职工辛勤劳动的成果。也是在上级正确领导和兄弟单位大力协作下全厂上下决心为国争光为民争气的一曲胜利凯歌。

我国和我们部的国际信誉保证了。引进合同和2亿多美元的出口合同保住了。背水之战胜利了。歼7M型飞机在严峻的条件下诞生了。适应国际市场激烈竞争需要的冒险路子走通了。

这里要说清楚的,完成出口的时间,大致也比开始预定的时间晚了11个月,但这是中航技副总经理刘国民同志不断与约旦谈判后取得约方认可的,他为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正像陈少中同志在1984年11月歼7M型飞机鉴定大会上所说的:“歼7M型飞机是我们拿在手里的轻型歼击机中最好的飞机……它从开始下决心到现在研制成功,是一个大胆尝试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果断的决定,表现出勇敢的进取精神,可以说是在特定条件下执行特定的任务。”高镇宁副部长出席了鉴定会,代表航空工业部宣读了贺信。外事局孙肇卿局长以十分激动的心情回顾了五年多来的艰难里程,满怀信心地展望了歼7M型成功后出口的前景,并特别向他任外事局长三年多来在精神上给他以支持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是的,没有这五年生死与共的共同奋斗是难于体会他的心情的。此时,我这被历史推上了马可尼引进项目和歼7M型飞机改型出口的主角,激动得眼眶充满了泪水,五年的辛苦总算有了结果,国外的压力和国内的危难,此时都抛向了九霄云外。

支持我们这个工程的领导包括段子俊、陈少中副部长,还有崔光炜、何文治副部长,飞机局的张金波、毛德华、李周书、陈宝琦,各位局长都先后管过我们这个工程,支持我们的兄弟单位,除中航技外,如西安飞行试验研究所、黎阳公司等,就更多了,他们为工程都尽了很大的努力。

这时,陈少中同志已经从副部长岗位退下来了,我也不可能为在整个工程完成过程中作过巨大贡献的同志向陈部长要求他兑现过去的许诺:“请国务院给你们半吨重的勋章”。我向高部长请示,可否给立些功,但没有成功。歼7M型出口,此时只剩下了中航技公司一级的经济意义,失去了主要装备我们空海军本应有的政治意义,因此没有嘉奖,没有颂歌,没有鲜花。

从另一方面看,最大的收获是否定了一路上的各种非议和可能遭到的厄运,因为如果不成功,还不知道单位和个人的风险有多么大。

1983年初,航空部召开企业领导干部会议,大会上张爱萍副总理讲了话,批评航空部引进上的三件大事是三大洋马,第一是引进斯贝,第二是引进马可尼的航电,第三是海豚直升机,要求吸取教训。我当场听了,脑子里才有些清醒:为什么不少原来参与这项目的同志后来与我们保持距离不积极了,原来领导上对没有退掉合同,意见还很严厉呀!后来,部里组织了三项引进的调查组下来调查,我只能如实向调查组做了汇报,这是一个党中央正副主席全部批过的项目,不是三机部私自行动……他们怎么向副总理做出交代,我不知道。但至少让我预感到在向歼7M型飞机成功的顶峰攀登的时候,弄得不好,大约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的。因为全局性的不成功是存在的:引进工作上技术失控、或不适用或质量很差或吃了大亏;出口改型不能一次成功出现大问题,或性能达不到合同要求或进度严重拖后或质量太差,导致买方终止合同要求赔偿——这一切,恐怕就不仅是技术问题、经济问题了,还可能成为政治问题上纲呀。

六、柳暗花明

为了在文字上留下航电引进和飞机改型出lZl中的技术经验,我组织了歼7M等三个机型的经验总结,出版了两册研制文献。在没有更高的上级鼓励我们,整个工程还处于低谷的1984年6月,我为文献写了一篇代序“成绩和光明”,用我微薄的力量努力鼓励我们有些精疲力竭的技术人员,提出了平显等航电设备在歼击机上将必不可少,包袱会转化成起飞的助力,特别是在出口机型上。五年后的今天,令人欣慰的是:事实证明这是对的。

1983年7月,歼7ⅡA在大连试飞,西安飞行试验研究所为主,我们参加,条件是很艰苦的。我们正在孙肇卿同志主持下与马可尼的人谈预生产型设备试飞的问题,刘国民同志陪着巴基斯坦空军参谋长贾玛尔中将来大连看歼7ⅡA飞机了。在听了我和邱普达同志介绍飞机及引进设备情况以后,在机场停机坪上,贾玛尔看了飞机上装的平显等,连声说歼7飞机改装了先进的航电设备,太好了,符合歼击机的发展方向。当场表示了要这种飞机的意向,两个月后将派飞行员来中国飞这种飞机,但是有两点要求:一、飞机试飞之后最终要以实弹打靶来验证火控系统水平;二、希望英国设备在中国有生产线,这样比较放心。

以后巴空军的确派出两位有经验的飞行员来西安飞行试验研究所试飞歼7ⅡA飞机,共飞19个起落。

在中航技积极推销活动中,1984年4月及11月,卣埃及两次派飞行员来我厂试飞歼7M型飞机,主飞的是参加过中东战争年近50的给克里少将,试飞以后,他向空军司令希勒米中将报告说:“这实在是一种极好的飞机,好极了。”“飞机操纵性能好;在空中使用平显,字符清晰,性能很好;机翼上增加一对副油箱航程加大了;换了新导弹,增强了攻击能力。我从内心里喜欢这种飞机。”

外国人买飞机,可苛刻了,在我们国内飞还不够,还要送到他国内去飞。1984年6月,应巴基斯坦空军的要求,两架歼7M飞机转场到巴基斯坦白沙瓦基地,开始由一名上校和一名中校飞行员进行实弹打靶和对抗飞行。当时我国空军还没有空空机炮实弹打靶的能力。陈宝琦副局长和我厂谢安卿副总工程师率我厂和西安飞行试验研究所等兄弟单位一行共30人一同前往。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共组织了20个飞行日,40个起落的飞行。分别进行了空空机炮、空地机炮、空地火箭和空地炸弹的实弹打靶,以及与歼6、幻影5、F-16的积极对抗飞行。这是歼7M型飞机的第一次实弹打靶和与西方飞机实战模拟,也是巴方飞行员第一次在歼7M型飞机上进行这类飞行。即便如此,打靶结果还是证明歼7M型的火控系统精度比原歼7M的瞄准具精度提高一倍。至于飞机,巴方飞行员认为“幻影5飞机除续航性能外,空战是打不过歼7M型飞机的”,与F-16比,雷达和机动性都不如F-16,但可以与之周旋。后来贾玛尔中将对刘国民同志说:“歼7M型飞机在巴基斯坦打靶结束后,我召集有关军官认真地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各试飞科目进行得很顺利,飞机很好,加深了我们对歼7M的了解,飞机打靶非常成功,你们专家工作很好。”

歼7M飞机这次出国亮相,对阿拉伯世界的各国空军,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为歼7M的继续出口,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前景。

1986年,第一批可挂装PL-8导弹的歼7M型飞机交付了我国空军。

几年以后,1989年12月,我们出口的歼7P(给巴基斯坦的歼7M)在巴基斯坦一次大规模空军军事演习中,创造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1。在18架歼7P和6架F-16均每隔10秒钟起飞一架的情况下歼7P连续起飞成功率为100%,F-16为80%;

2。空中远距搜索,F-16大大优于歼7P;

3。空中近距对抗格斗,F-16和歼7M评分成绩基本相等;

4。紧急起飞,评分成绩歼7P优于F-16。

歼7M型飞机在外国飞行员手里发挥出了巨大的潜力。板荡识忠臣,路遥知马力。它已成为我国军机出口的支柱,创造了一个机型出口创汇最多的纪录。主要为了出口,最后共引进380多套马可尼航电设备,装备飞机。

1985年,歼7M飞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者注:在申报获奖人名单时,我曾建议加上中航技的有关同志,但此事无果而终)。

开始谈判航电引进后的第十个年头,1988年,歼7M型飞机获得国家质量金奖。这是国家给予10年来为它出过力的全体人员的最高荣誉。

润物细无声 记亲切关怀航空工业的小平同志********

第十一章 为发展超七飞机的奋斗*********************

超七发展中,仅是我经理的,就遇到4次生死存亡的险情,所以很多同志都说超七是搞不成了。十几年了,几起几落,确实是很困难。

无国家预算拨款,无公司雄厚财力,无确切用户订货,而作为一种需要国际合作的出口型飞机,又置身于国际形势风云多变、风险重重之中,再加上里里外外诸多因素的影响,确是道路曲折,步履艰难。

第一章 闻风而动 歼七CP出世

向巴出口,前前后后谈了8年多,才达成第一个合同,似乎令人难以置信。84年10月,巴方来了一个大动作。。。事后看,也不稀奇。

第二节 巴空军要求我方与美国合作佩刀2飞机

需要用美国的发动机和航电,与美国合作

美国厂商,比如通用也认为米格21在第三世界市场宽广,加上他们的F404,很有前途。

85年6月,巴空军贾马尔中将升任空军参谋长

6月18日,巴驻华武官转来巴空军司令部佩刀2招标书

歼七M改装,美国公司找一个总合同上。提出发展两家原型机,F404和PW1120发动机,然后发动机选型。

巴的方案很多问题。。。。

计划主力参谋长海达尔准将,对美国政府态度和各飞机公司情况第一手了解,而且管计划管钱,对技术又有一定发言权,是一个关键人物。

佩刀2的来龙去脉

巴方的诉求。。。独立自主,美国技术等

诺斯罗普和通用因为自身利益,佩刀2会成为F20和F16的竞争对手

沃特、波音、格鲁门没有同类飞机,赞同佩刀2.

中航技对XX上校高规格招待。。。

美国厂商的竞争。。。

江局长感到,波音的长处是理清三方关系如何实施工程项目上思路清楚,弱点是技术上,方案商研究不深。格鲁门正相反,技术上较深,但是如何组着这种工程,想的有些天真。

江局长来信建议,今后对波音多从技术方案上帮他准备,而对格鲁门则不要再技术上和盘托出了。

86年6月11日,赴长春一汽,为我厂上汽车模具项目进行考察活动。

。。。。

第四节 中巴美三方艰苦谈判

87年是超七关键一年

第五节 三方合作佩刀2可行性研究

第六节 格鲁门公司撤换他的总设计师

第七节 巴方正式退出之后该有中美双方合作超七后遭美国制裁

89年6月5日,布什宣布,suspend中美军售军事领导人互访。歼八2和平珍珠和超7都挂起来。

第八节 东方不亮西方亮 改与俄罗斯合作

与苏联谈合作

苏联解体

与英国人谈

第九节 再次打开与巴方合作的大门

巴方一直关注超7,一个利好 佩刀2热心的巴空军副参谋长法鲁克少将升任上将参谋长,当家了。

争取按巴方过去的说法,穷人的F16

摸清巴方的意图:

1 要考虑2000年后的水平

2 作为2线飞机,性能上是F16 的70%即可,但要有特点,价格控制在F16的50%

3 配套重点是火控杭电

4 发动机等配套将来能立足中国国内

5 主要是为了发展巴基斯坦航空工业

第十节 代后记

03年8月首飞,中巴分别改名枭龙和JF17

创业维艰四个字。

屠《喜见超7首飞》

廿载不平路,今始一飞天。

初试钢翅硬,万工支撑坚。

不平L不平坦

不公平。公司上级领导为了削弱成飞公司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让成都有两支设计队伍,眼看超七真能形成气候时,决策超七设计权由公司转出。

对城费用四的长期不懈努力和无私风格,没有一句肯定的话。对原由航空工业部任命的超七总设计师的事后处理,也极为不公平。

超大xpandxm:

网上现在有很多关于成飞、沈飞的贴子,看过后感觉对中国航空工业的体制没有搞清楚,谁设计、谁生产的问题很多人根本没有概念。一说就是成飞、沈飞,611所和601所根本不提,本来是说某企业体制的问题帖子,本身没有把中国航空的体制搞清楚。 航空工业从航空研究院撤销交给三级部后,企业和研究所的关本来就十分混乱。例如西飞和603研究所就合并了好几次,JH7、KJ2000是603所设计的,MA60和H6系列的改型一直是西飞自己设计的。 超七项目80年代本来是成飞搞的,后来移交给了611所。J7的改型一直是成飞做,众所周知J10和超七项目是611所做的。 可见全新的研制项目由研究所来做,老飞机的改型是飞机制造厂来做。成飞和西飞自身有设计所,拥有一定的设计力量。另外南昌飞机厂和陕西飞机厂、贵航没有对应的研究所,项目好像都是自己搞的。 我也是听说的沈飞没有自己的设计力量,一切设计项目都由601所来做。J8、J11都是,希望证实。 顺便说一句,我有一次见过沈飞生产的钣金件的质量,惨不忍睹啊。放在成飞和西飞质量部门根本不能放啊。希望以后的帖子把设计能力和工艺能力分清楚啊。

第十二章 一生飞机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