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语言作为一个工具(工具论(上下册))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1-27 15:10:01
相关推荐

亚里士多德貌似对“语言”这个工具做了一番分析。语言作为工具,一个功能是对世界进行一种表征。好处是,当用把现实中的元素,用一种符号来对应起来时,能够用这些可以操作的符号,探索构成世界的算法。最典型的是数学公式,但是数学符号是否可以对应促成宇宙称为现在状态的定律,是否可以肯定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谓世界的本源是数,也就是说,是否可以认为可以用数学符号准确描述整个世界运行背后的算法,我现在还不太清楚。我希望能遇到一个数学达人做朋友,来重新学一下数学。

语言作为符号,在表征现实的方面,能力非常有限。我想,或许正是因为语言实际上更是用于起另一种作用,即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实际上仅仅是用于表征三维空间里的日常生活。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普特南在《理性、真理与历史》中坚持认为缸中之脑无法形成自己是个“缸中之脑”的概念,他的意思显然是,你无法表征一个你不知道的东西,所以他一直认为,蚂蚁爬出来的邱吉尔的脸不是邱吉尔的脸,而只是一个无意义的东西。

就像是说,人的智能或生命智能,实际上是偏向于实用,并非是用于获得真理的。语言作为一种工具也是一样。当然,真实的信息也是有益于个体的,就像我们获知关于环境的信息,能够引导我们利用环境的资源;但是,如果个体能够向别人传递一种错误的信息,让别人要么倒霉,要么被剥削和利用,反过来同样能够增进个体的利益。就像一个统治者或执政党,虽然其实多半是为自己利益服务,但口口声声说是为你、为人民服务,无论是出现了什么糟糕的情况,都要你忍耐、支持,自然对这些权贵是非常有利的。这就是政治宣传和商业营销为什么不断利用“不真实”的信息和说法来企图迷惑和操纵大众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提到一个范畴的概念,我觉得这些“范畴”就可以看作是一个个的“单元”,我们用这些单元来对自然界的某些现象进行表征。有些时候,这些包含的对象单一,比如“时间”;有些时候,这些对象范围很广,比如“动物”。现在,问题是,这些范畴自身似乎并不精确,表现为自然界似乎并无一个边界鲜明的对应物。比如说“动物”,但是有些既像动物又像植物的生命体;比如说“水果”,但是也有些既像水果又像蔬菜的东西。福柯提到过sexuality的含混,而在关于文学的研究中我未讲过关于literature的一致的清晰定义;而在社会学或人类学中,没有人能够对religion做出一个全面的成熟定义。虽然如此,日常我们实用这些范畴,足够形成一些能够传达所想要表达的意义的语句。

但是,一旦较起真来,问题就出现了。亚里士多德讨论了“相反”的概念或命题,比如 “冷”和“热”,“黑” 和“白”,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咦?对了,我的疑问是,为什么健康和疾病就是反义的呢?那么绿的反义词是什么?我觉得亚里士多德常常是走到“经验常识”上就停住了,所以他的这些“反义”,是在常识的意义上是反义的;但是常识就带有人类的视角,带有人类的视角就是一种偏见,不是绝对的逻辑。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亚里士多德的这些“逻辑分析”,带有一种归纳的性质。比如他说,“恶的相反者,可能既是一种善,又是某种恶”。为何呢?他说,““不及”是恶,但是与之相反的“过”也是恶”。最大的问题来自于当他尝试对语言应用严格的逻辑方法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命题的问题上,如何确定相反的命题呢?可以说,肯定命题对应否定命题,否定命题对应肯定命题。这看起来简单。比如说,人是两足动物。其否定式应该是:NOT(人是两足动物),这个否定的not如何进入后面的语句呢?比如"非"人是两足动物,人“不”是两足动物,人是“非”两足动物。这里实际上涉及亚里士多德后面谈到“三段论”时所谈到的一个问题,或许可以称作“对象”的问题,在语言中,很难精确定义对象,所以可能会在传递推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比如“所有的玫瑰都是花。有些花很快会凋谢。所以有些玫瑰会很快凋谢。”在这个错误的推理中,(有些)花和(有些)玫瑰的指代对象实际上是含混的,不对应的,所以出了错。人的反义词是“非人”,但是,亚里士多德说,“人没在散步”的反义不能是“非人在散步”,而是“人散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实际上正是给他的这些逻辑提供了一种“人类经验意义上”的前提,而不是一种纯粹的逻辑性。亚里士多德看上去是提出了这样的共识:subject+predicate的反命题是subject+not+predicate。

但是全称命题或概率命题也有各自的麻烦。亚里士多德说,“它可能存在”的否定命题不是“它可能不存在”,而是“它不可能存在”。但是,正如亚里士多德自己预料到的,这是在寻找一种“最大相反”。我们可以假设,比如我们要说服一个人跟我们一起寻找龙珠,我们就可以说“它可能存在”,来鼓动对方;但是当我们找了一圈后,啥也没找着,更别说集齐七个了,那么出于失望,就会说“它可能不存在”。可见,二者可以是相反的,说“它可能存在”是表示希望,说“它可能不存在”是表示失望。但是如果是本着一种最大抬杠的杠精精神,就不能说“它可能不存在”,因为就如亚里士多德所言,这跟“它可能存在”实际上差别不大,这是智力低下的杠精。高级杠精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比如说“它可能存在”,是指1%的可能性存在,就应该说“它必然存在”来杠;如果是说“它可能存在”是指99%的可能,就应该以“它不可能存在”来杠。似乎亚里士多德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全称判断似乎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貌似认为,三段论可以帮助获得知识。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后面大段分析的“辩论对手可能的错误”,我以为三段论实际上大多作为一种辩论的手段,或从一个更宽广的角度来说,这种“逻辑”,实际上是检验argument是否有效、存在哪些错误的一种手段,而很难说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或,换句话说,逻辑是用于为“观点”提出一种支持的手段,同时逻辑也是用于检验一个人对自己观点的论证是否有疏漏或错误的手段。知识的获得可能是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总结,或通过某种简单的逻辑推演得到的,“逻辑”用于检验这些“知识”。亚里士多德说,对于论证,就如“有些人具有良好的体质,有些人虚有其表,知识粉墨妆点、乔装打扮的结果……有些人真正漂亮,有些人则知识穿戴华美、浓妆艳抹”。一个看法认为,华丽文风但内容空洞的时髦知识分子如德里达费耶阿本德这些人的作品就如冰淇淋味的翔,与之对比的是晦涩但是有洞见的康德的作品如翔味的冰淇淋,这不好,说法太恶毒。亚里士多德还说,有些人认为表面的智慧更重要,比如诡辩术或德里达这些人华丽的文风。

亚里士多德提出四类问题:事实、根据、存在、本质。他的事实指的是现象,而根据指的是原理。存在,是针对一些没有对应事实的“现象”是否存在,比如黑洞。而本质,指的应该是“精华”,比如人的精华是“能够学习知识的文明的动物”,我以为这个“本质”实际上价值不大,所以正如波普尔在《开放社会》中所说,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本质主义,并不是我们获得或研究知识的方式,尤其是在科学中,往往采用的是唯名主义的方式,即不是给客观对象找本质,而是寻找一种准确的符号描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