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我爱女人 总多过男人(圣殿春秋)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1-23 16:50:01
相关推荐

拿到《圣殿春秋》这套书的时候,我先是吃了一惊,嚯,好家伙,这么厚!

拆开包装,黄灿灿的封面上是仰视角度的教堂,我盯着看了一会儿,没什么感觉。

肯•福莱特的作品我没读过, 书架上《巨人的陨落》还在蒙尘,我对这类书籍通常欲望不强。我承认自己对中世纪兴趣寥寥,对建筑艺术知之甚少,对宗教信仰尽量避而不谈,而《圣殿春秋》这套书同时集齐三座大山,反倒激起了我的好胜心。

抱着一种奇怪又矛盾的心情,我开始读这套书。

第一本我读得断断续续,用了一周半,第二本加第三本我只用了三天。

《圣殿春秋》有一种魔力,那就是只要你耐心读上一个小时,便会不由自主读下去,章节之间衔接和转换都很自然,故事进展、人物命运不知何时在我心里埋了种子生了根,在那些不得不合上书从事其他工作的时刻,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还常常跑到我的脑海里来。

我喜欢这部书,超出了自己的预期。在丝毫不感兴趣的领域,获得充分满足,足可见这部书的魅力。

世界各地的书迷,不吝赞美“这本书是他们读过的最佳作品”,同样的盛赞还有很多。显而易见,作者自己对这部书也是由衷喜爱:“在我的所有作品中,没有哪本比《圣殿春秋》更受欢迎的了。它无可替代,并让我深深骄傲。”

诚如作者所言:“我最终琢磨出了事情的原委,这是一部口口相传的小说。书籍销售的秘诀在于:最佳广告是花钱买不到的:那就是读者奔走相告的推荐。”所以,我情愿更多人知道它、了解它、传播它,在这个拥有宏大背景、鲜明人物以及纠缠着的时明时暗的人性世界里,找到独属于自己的那份精神力量。


《圣殿春秋》的故事很简单,讲的是围绕在王桥修道院修建大教堂而产生的几代人的恩怨情仇。

每本书的最后一页都附有主要人物关系图——

不读书,只通过这张图,你也能看出这是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故事。开启 “圣殿”修建之路的建筑匠汤姆、上帝最忠诚的仆人菲利普院长、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两大家族巴塞洛缪家族和汉姆雷家族……但即便如此,整个故事里最吸引我的仍然是女性角色。

一.《圣殿春秋》里的女性角色

我一直认为,能否把笔下的女性写得出彩是判断一个作家优秀与否的关键。

在许多颇负盛名的作家笔下,女性永远只是男主角面目模糊的陪衬,是补偿给男人的一丝天真和快乐,是满足欲望的一种工具,是昙花一现过时不候的美好……总之,不是可怜就是可恨。

但《圣殿春秋》里的女性角色,不论是正面人物,还是负面人物,身上都有一股生猛的劲儿,

让人爱恨交加。

Natalia Worner 扮演 Ellen

首先是艾伦。

她登场在小说的序幕里,当时还是十几岁的少女,但已经怀孕,情人枉死在绞刑架上,一开始,她冷静地在人群中观看,等到情人被绳索勒断脖子,她立刻“跪倒在绞架跟前,两臂向前平伸在地”,开始诅咒陷害情人的骑士、修士和教士:“我咒你们生病受苦,咒你们挨饿忍痛;你们的房子将被大火烧毁,你们的孩子将死在绞架上;你们的敌人将要繁荣,而你们将在伤心和悔恨中变老,并且在腐臭和极度痛苦中死去……”说完,她从口袋里拿出一只活公鸡,当场宰杀,将鸡头扔向罪魁祸首,鸡血洒了他们一身。

之后,她迅速逃离慌乱的人群,隐身在森林中,一个人躲在洞穴中准备所有生活所需的物品。建筑匠汤姆第一次见到她在林中的“家”,发现东西非常齐全,用以充饥保暖的动物的血肉毛皮、林中生长的野果和采集的芦苇、捕捉猎物和防身的弓箭匕首、烧着鲜美肉汤的锅……最后,汤姆目瞪口呆地发现:“在这一切原始的工具中有三本书”,“他从来没在一家住房中见过有书,更不用说是在洞穴中了;书只属于教堂。”

艾伦诅咒教士、鄙夷上帝、痛恨权贵、厌恶一切虚假丑陋的东西,在她身上充满了离经叛道不合时宜的特质,她有一套独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世界观,有不容侵犯的底线,所以她活得非常坚韧独立。

她是那种女性:既性感又冷漠、既迷人又危险,她有猛兽一样灵敏的嗅觉,能够轻易看穿一个人的内在,你毫不怀疑她会在受到挑衅与侵犯时,从身上某处抽出锋利的匕首刺向对方的心脏。

这样的女人,在爱与情欲里也是主导。当汤姆的妻子难产死去,他们鬼使神差重逢后,她勾引了他。

之后,她对汤姆说:“我爱你”、“我想要你”、“如今她(汤姆的妻子)既然去世了,你就是我的了。”

整本书里我最爱这个女人,她是一个活在中世纪的现代女性。


其次是汤姆的发妻埃格妮丝。

她只出场了很少的章节,大概不足全书的十分之一,即便如此,某些细节的刻画,依然让她非常出彩。

这里只谈论一处,是全书我唯一落泪的地方——埃格妮丝的死。

经历了长达数月的饥饿、寒冷、疲乏,埃格妮丝在冰天雪地的野外难产生下了和汤姆的第三个孩子。当时,她已经知道自己就要死了。

孩子们逐渐睡去,丈夫把她紧紧搂在怀里,她说:“你还记得那天夜里吗?我到你住的地方去找你,当时你正在我父亲的教堂里干活呢。”

汤姆说他记得,一辈子也不会忘。

她接着说:“我从来不后悔把自己给了你。从来不,连一会儿也没有过。每当我想起那天夜里,我都高兴得不得了。”

她停顿了一会儿,似乎打了个盹儿,然后又说话了:“我希望你能盖起你的大教堂。”

汤姆觉得奇怪,因为埃格妮丝一直很反对他的这个目标。

“我原先是反对的,不过我错了。你有资格建造起美的东西……给我盖一座美丽的大教堂。”

然后,她的身体变软,永远地沉睡下去。

相比于艾伦,埃格妮丝更符合传统女性的印象,生儿育女、贤惠持家,让男人在外打拼,自己处理家庭所有琐事,她要得很少,一份安稳祥和的生活,男人和小孩都健健康康,这样就满足了。

她很实际,甚至有点俗气,我喜欢这个角色,是因为她比汤姆更勇敢更包容,她身上有生活的智慧,有那种认定了某种想法就撩开膀子加油干的蛮劲儿,但她流露出的状态又是温柔的,她永远值得信赖,有她在,所有人都会安心。

某种程度上,她是完美的,她的死加深了这种完美。

Hayley Atwell 扮演 Aliena

阿莲娜是作者所费笔墨最多的女性。

起初我最喜欢这个角色,她初登场是多么明媚照人!倔强顽强,生机勃勃,美得不可方物,后来被残忍侮辱,人生转变,开始成长与复仇之路,整个过程非常有层次非常带感。

可后来看下去,便觉得乏善可陈,甚至有点不能理解作者的安排:一个骨子里如此倔强的女人,一个决定要为自己而活的女人,一个经历了所有痛苦靠着自己重新获得光明的女人,怎么就会为了满足弟弟用钱的愿望,把自己嫁给恶心阴险的阿尔弗雷德?也是从这里开始,阿莲娜这个角色就逐渐变成一个平庸黯淡的妇女,只能依靠其他男性角色“她虽然老了,但还是和以前一样可爱”的评价来勉强维持之前经营的人设。

我对作者的疑惑在于,他一开始把阿莲娜塑造成了一个百折不饶绝不屈服的女斗士,却突然莫名其妙让她变成脆弱的任人摆布的弱女子。

这太奇怪了,也没有说服力。

所以,我对阿莲娜的印象永远停留在那个刚刚经历人生重大挫折,身边无人可依,逼着自己迅速强大起来的少女身上。

我尤其喜爱这个片段:阿莲娜和弟弟理查逃离城堡的路上,遇到了一伙强盗,他们野蛮又危险,有个胖子一下把理查打倒在地。

“阿莲娜勃然大怒,她受人欺负,被人卑鄙地凌辱过、掠夺过,她饥寒交迫,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眼看着这一切,她简直发疯了,她丧失了全部理智和谨慎,连想都没想,就从袖中抽出匕首,向那胖强盗冲过去,把匕首捅进他肚子,一边高叫:别碰他,你这狗!”

她疯狂刺着这个胖子,举动吓坏了所有强盗,直到对方奄奄一息,动弹不得。

理查激动地说:“你干掉了他们!”

阿莲娜看着理查,觉得他需要学会什么,于是她说:“杀死这家伙。”

理查瞪着她,难以置信,“干吗要我?”

阿莲娜故意让声音沙哑,说道:“因为你表现得像个孩子,而我需要一个男子汉。因为你从来没用剑干过什么,除了玩打仗游戏,而你必须有个开头……用你的剑,试一下,杀死他!”

理查在犹豫,她又补充了一句:“要是你不杀他,我就不管你了。”

太精彩了这段,基于此,阿莲娜这个复杂迷人的角色才完全立了起来。


书里的反面女性角色也很有意思,比如里甘•汉姆雷夫人和莫德皇后。

汉姆雷夫人在这部书里,是无可争议的坏人。因为她,汉姆雷家族才会如此顺利地作恶多端。

汉姆雷夫人长得丑,还是那种让人心惊肉跳不能直视的丑。书中角色如此描述她:“你不会看不见那位夫人的——她丑得刺眼。”但她却异常聪敏。

儿子被巴塞罗缪伯爵退婚,导致家族蒙辱,为了报仇,她利用沃尔伦主教带来的消息,设计了一场计谋,成功扳倒巴塞罗缪伯爵,入主夏陵镇。

在争夺土地、财富、森林等所有权上,她利用沃尔伦主教和菲利普院长之间的互不信任,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又稳赢一局。

她诚然可恶又丑陋,但权谋和眼光让人叹服。莫德皇后也是一类人,渴望权势,信念坚定,

能够在本成败局的情况下力挽狂澜,做到势均力敌,最后帮助儿子登上皇位,能力可见一斑。

这类“恶女人”总让人讨厌不起来。

二.《亚当的苹果》:上帝和撒旦的赌约

《约伯记》这个故事,给过我很大震撼,在我看了《亚当的苹果》这部电影之后。

电影是大学时看的,那个文质彬彬的老师的电影解读我已不记得,但这部电影我却印象深刻。

牧师伊万出生即丧母,被父亲强奸,姐姐惨死,娶妻生子后,儿子是脑瘫,妻子受不了自杀而亡,他自己又得了脑瘤,没几日可活,即便如此,当新纳粹分子亚当来到修道院羞辱伊万、挑战上帝时,尽管有过动摇,但伊万依然坚守住了自己的阵线,最后,他获得了胜利,上帝之手显出力量,那个历尽千辛万苦做成的苹果派成了亚当归顺上帝的一个信物。

我到现在仍不理解:人为何会信奉一个从未被证实的虚构人物?宗教、信仰、上帝之间的关系如何评判?遭受苦难只为了证明自我的虔诚,这到底是愚昧还是透彻?

即便困惑重重,我依然被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包裹,被那种忍耐、坚持、永恒的希望深深打动。

在《圣殿春秋》里,菲利普院长耗费数年心血造就的大教堂被威廉一把火毁于一旦,不仅如此,王桥镇的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惨重。这些辛苦劳作踏实勤勉的人,如今被打击得体无完肤。

作为王桥修道院的副院长,菲利普明白此刻自己身上的责任,然而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菲利普感到,他对任何事情都不再理解了,他没有真正的权力,他不能胜任比王桥镇小得多的一座牛棚的管理工作。他一向相信,如果他真诚尽力并相信上帝,一切最终都会好起来。王桥被焚似乎证明了他是错的。他失却了一切动力,整天坐在他在修道院的居室里,看着小圣坛上的蜡烛一点点往下烧,什么也不做,只是想着彼此无关的种种凄凉念头。”

《亚当的苹果》里,亚当对牧师伊万做出了各种讥讽和打击,他告诉伊万,伊万所有的不幸皆源于上帝而不是恶魔,上帝遗弃伊万,就如同遗弃约伯一样。在种种非人的折磨中,伊万对上帝的信念产生动摇,他耳朵流血,晕倒在地,对一切失去信心,活着如行尸走肉。

“上帝对撒旦说:‘看看我的子民约伯,看看他。要是我看见过一个好人,他就是个好人。他敬畏上帝而且不做坏事,告诉我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完美和正直的吗?’

“撒旦说:‘他当然崇敬你,你给了他一切。瞧瞧他,七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七千只羊和三千峰骆驼,五百对牛和五百头驴。所以他才是好人。’

“于是上帝说:‘好吧,把这一切全从他那里取走,再看看会怎么样。’”

这是王桥镇在遭受重创后,菲利普布道的宣讲。他选择这一章,自有用意,他认为王桥的苦难不过是上帝和撒旦的又一次谈判,王桥的子民忠于上帝,但总要受过难,才知道这种忠实究竟有几分可靠。也要受过难,王桥镇才会获得比以往更丰饶的回报。

“好啦,约伯失去了他的全部财产,孩子也都死了以后,又是怎么说的呢?他诅咒上帝了吗?他崇敬撒旦了吗?没有!他说:‘我赤条条地降生,我将赤条条地死去。吾主予取予夺——应该向吾主的名字祝福。’

“然后,上帝对撒旦说:‘我怎么跟你讲的?’撒旦说:‘好吧,但他还有健康的身体,对吧?一个人健康时,是经受得了任何事的。’于是上帝明白了,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必须让约伯吃更多的苦,因为他说:‘那就把他的健康也取走,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于是撒旦让约伯生了病,从头到脚生满水泡。”

这种被上帝考验的信念给了菲利普极大的慰藉,他说服自己,也努力说服王桥镇的子民。

到了这个时候,约伯从失去所有到肉体遭遇到极大痛苦。这样的境遇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而在此,他仍有坚定的信心。连他的妻子都向撒旦投降了,对他说,“诅咒上帝,然后去死。”这个时候,约伯是怎么回应他妻子的呢?他说,“难道我们从神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

最后,约伯熬住了考验,上帝给了他比原先所有的还要多,他活了一百四十岁,在四世同堂中幸福地死去。

电影《亚当的苹果》里,神父伊万被亚当刺激到万念俱灰,最后子弹从伊万脑中穿过,却没有带走伊万的生命,反倒带走了那个病变的脑瘤,伊万活了下来。上帝之手总在最意想不到之处出现,他给你考验,也给你希望。

然而在《圣殿春秋》里,菲利普的布道失败了,因为相比于一味用圣经里的故事劝服大众,经历过锥心之痛的王桥镇子民更想要上帝直接显出他的力量。讽刺的是,那个被当作神明显灵,给了人民慰藉和信心的“哭泣圣母”,实际上只是热胀冷缩的一个小实验。

所以我觉得作者肯•福莱特非常有意思,他明明不信宗教和上帝,但却对此揣摩得恰到好处,在《圣殿春秋》里,信仰上帝的人自有其应得的结果,而唾弃宗教那一套的叛逆分子也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活得很好。

每个人的逻辑都能自圆其说,在这本书里没有标准答案,你相信什么,就是什么。

肯·福莱特

《圣殿春秋》这部书值得玩味的地方还很多,写书评的当口,我翻阅之前做的笔记,又有许多新发现。一本好书,不是阅后的一时快感,而是可以反复咀嚼品读,无数细碎的亮光在字句里显现,丰盈出整本书的灵魂。

在敲这些字的片刻小憩里,比利乘二已经进入我的世界,我相信,肯•福莱特会是我下一个最关注的作家。更何况,我对惊悚悬疑小说爱得深沉。

至此,我还有许多内容没有写到,权力、阶层、男女平等、性、欲望、爱情、亲情、写作技巧……每个人物单拎出来,都可以说上半小时。你会发现,这本书里没有纯粹的恶,即便是作恶多端臭名昭著的威廉,也能从其成长轨迹中看出罪孽如何被引诱而来,恶人自有脆弱之处,无人坚如顽石。

人性的复杂,永远令人着迷。


公众号“白夜行”,ID:baiyexing220

看更多文章,欢迎扫码关注公众号“白夜行”,ID:baiyexing220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