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评书大全

毛姆:天上月和世间月(刀锋)书评

评书大全 2019-11-23 11:10:01
相关推荐

(写于两年前,未经重温,可能有新感受)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

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如果要给人推荐小说,特别是枕边书,我一般都会推荐毛姆。

因为今天很多人讨论的话题,包括焦虑、包括选择、包括自我认同,其实都没有脱离他的范畴。有时候一些探讨当代生活的特别机灵滴答滴的段子出现在我的时间轴上,我都会微笑:哦,看,这是一个毛姆的学生,那么不会超过他的老师的。不知道别人看我写的东西,会不会也产生这种类似的感受。

毛姆最开始给我这个感觉,不是因为他著名的《月亮和六便士》;不过我还是决定从“月亮”和“六便士”说起,基本它已经成为一个基准模型(Benchmark)了。如果说把“月亮”抽象为理想,“六便士”抽象为世俗——这也是大多数人都会认同的——其实是很一般的一种解读。

很多理想就是实现了,也就是火上浇油或者论资排辈,那没什么了不起的。也就是说,如果是选择了一种“世俗”,一种为人所定义的成功,那看重的也并非是天上的月亮,而是遥远的大饼。另外,有一些人也根本不是对天上的月亮感兴趣,他们所感兴趣的是水中的月亮,用于社交和情感需求一类。其实,天上的月亮哪里管人间的烦恼?

天上的月亮根本不会管人间的烦恼。王阳明去格物,去盯着竹子看的时候,竹子难道还会说“看什么看,看我就会打仗了吗?会打仗了不起吗?”月亮就是好看了一点,和竹子一样都是外物。它们唯一的共同点是:会以某种形式奖赏那些愿意花心思去“格”它们的人。

这个比方也许有一点儿抽象。人都是‘Driven’的。一个不被性、不被他人的评价体系'Driven',甚至对名利都不热衷,一门心思只想格天上的月亮的人,最远能走到哪里去呢?

那么还是用毛姆来举例子吧,他的小说偏爱写这样一类角色:因为某种不可抗拒、不愿解释的力量,一个中产者主动放弃了被大众认可的某一种生活,然后大隐隐于市。《月亮与六便士》中,以高更为原型的画家是在五十岁出头突然辞掉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工作,先是到巴黎、然后到塔希提去画画;《刀锋》里的拉里是一个从一战战场归来的芝加哥世家子弟,他辞掉了工作、告别了美丽而门当户对的未婚妻,行踪不定地去欧洲流浪。在小说结束的时候,他决定跑去纽约当出租车司机。

毛姆在写这两个人的时候都挺有意思的。他们几乎没有内心活动,从来不解释自己的想法,想做就去做。但是他们周围的人,不断地劝阻、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想法,评头论足。《月亮与六便士》里伦敦的社交圈不像王尔德的客厅喜剧描述的“充满发光的疯子和漂亮的傻瓜(full of brilliant lunatics and beautiful idiots)”,而是充满着什么都不懂的人和自以为很懂的人。思特里克兰德的妻子热爱召开美术沙龙,但从来没有发现丈夫身上的天分。在丈夫死去并获得广泛认可的时候,她又一改往日的不闻不问,哭着诉说自己的牺牲;拉里的未婚妻伊莎贝儿在和拉里分手后,嫁给了另一个公子哥儿。她并不否认,她还爱着拉里。这个女孩子引用了济慈的《希腊古瓮颂》:“虽然够接近了,但不必心酸;他不会老,你不会如愿,你将永远爱着,他将永远美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不会嫉妒,不会报复。——毛姆是一个很喜欢刻画女性朝三暮四的作家,这个我想也许算作某种证实性偏见。

毛姆的小说好看得很有限,是因为他就像一个自己也选股、紧盯大盘的兼职分析师,在描述市场的均值和方差的时候,很有现实感和参与感。但他是一个很差的基本面分析师,眼睛主要盯着上流社会的沙龙、海滨的度假地。他不是那种会用力格的人,尽管他很好奇这种人在想什么。但他在“格”人上的力度也有限,所以他笔下没有一个“匠人”“职人”;而且他也不会暴露自己的底盘。所以很多人说毛姆不是一流的,我很同意。他是会代替大多数人不断发问,但不求一个明白答案的人。这没有超越性,没关系;因为我们都知道,求而不得就是人生的常态,只是还是需要有一个人替我们说出来。

2016.12.13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