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孔子重义轻利师德观的积极意义

句子大全 2023-10-18 06:41:02
相关推荐

江苏高教 2000 年第 4 期 队伍建设孔子重义轻利师德观的积极意义 黄 正 一、孔子师德观的重义轻利性1.崇尚学问 、立志从教———追求“大义大利”的思想孔子一辈子在做学问, 他对学问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 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人离不开学问。孔子认为, 对人进行学问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他提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教育思想, 表明他不仅要求自己品学兼优, 也要求用自己的能力、学识及明白的道理去培养有学问的、懂道理的、有自立能力的人。 孔子“ 立人、达人”的思想, 其目的是“ 学而优则仕” , 最终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教育, 造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人才, 使他们能参与政治改革, 从而改变春秋时期所谓“天下无道”的混乱局面,以期能够实现“老安” 、“ 少怀” 、“ 友信”的理想社会。 这就是他立志从教所追求的“ 大义大利” , 也是他四十年献身教育的思想源泉。从孔子立志从教的决断中, 我们就可以十分清晰地感受到孔子那种追求大义大利的气魄:他不愿苟安偷生、逍遥自在、与世无争;也不愿篡权夺利 、争霸天下;更不愿同流合污、坐享富贵。 他唯一选取的是另辟蹊径、开创新路———从教兴国。孔子任教四十余年, 一直兴致勃勃, 毫无厌倦。 无论是而立之年踌躇满志的办学初期, 还是在鲁国鼎盛辉煌的从政时期;无论是周游列国、到处碰壁的漂泊流浪十四年, 还是年已古稀、直至生命终结的凄凉晚年,他从没有停止过教学, 从没有停止过对这“ 大义大利”的追求。这是一条多么艰辛的漫漫人生之路啊! 而恰恰是这条道, 是他为之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事业。2.修己为义 、安贫乐道———乐于“立人达人”的事业孔子一生的清贫尽人皆知。 凭他的学识和声望,完全可以谋得大富大贵的生活。 可他却认为,“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孔子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是贫贱穷困的, 有时甚至到了饥不得食的地步。 按照一般人的情怀, 人生际遇如此, 心理何以平衡? 然而孔子的生命却表现为一以贯之的饱满乐观而又不断进取。 翻开《论语》这部孔子的行状录, 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生活感受竟是充满“ 乐”的。《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他赞赏“ 贫而乐”。对于贤弟子颜回, 孔子由衷地赞叹道:“ 贤哉 , 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 回也!”同样他自己也是“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他自道自己的行状:“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 由此我们可以说, 孔子的人生是“ 安于贫困而快乐的人生”。同时, 我们认为, 孔子的义利观也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本位的义利观。 在孔子看来, 君子“ 修己”的目的在于外用, 体现在义利关系上就是要为国家和百姓作出贡献。 同时, 孔子对一个人只关心个人的物质利益, 只为个人生活打算, 持“ 不义”的否定态度。 他说“ 士而怀居, 不足以为士矣”《 论语·宪问》。 孔子对“ 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论语·阳货》, “ 群居终日, 言不及义,好行小惠”《论语·卫灵公》这样的生活, 认为“耻也” 。在孔子师德的义利价值取向上, 充分地体现了他的安贫乐“ 道” 。 孔子之志向不可谓不高远, 孔子之行为不可谓不执著, 而孔子之经历更不可谓不艰辛 。 孔子一生历经坎坷 , 饱尝了富贵贫贱的个中滋味, 对此,他处之泰然。 在他看来, “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者,无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孔子一生是清贫的, 然而, 他的生活感受是“乐”的, 他津津乐的是他的“ 道”。110 收稿日期:1999 10 18DOI :10.13236/j.cnki .jshe.2000.04.034在他的“ 道”中, 饱含了他那“ 己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的从教志向。 他认为“ 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作为学者的孔子, 不止为自己而学, 同时也为他人而学。 这个“ 人”扩而充之, 为国家、为社会、为整个人类文化, 为富民强国。在他的“ 道”中, 饱含了他那“ 学而不厌” 的好学态度。孔子多次强调, 他不是生而知之者, 而是“ 好古敏以求之者” ;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他注意“ 学思并重” , 认为:“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孔子所谓“ 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论语·为政》, 正是他自己“学而不厌”之生命进程的真实写照。在他的“ 道”中, 饱含了他那“ 诲人不倦” 的教学精神。孔子的“ 诲人不倦”是情真意切的, 他不仅“ 晓之以理” , 而且“ 动之以情” :在教学过程中, 他重视树人先树志、教书又育人、因材而施教;他以那为人师表、循循善诱、尊师爱生的风范, 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二、孔子重义轻利师德观的历史意义义利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一个主要矛盾。 可以说, 全部孔子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规范体系, 都是围绕这个矛盾和试图协调解决这个矛盾的。 在孔子以前, 很早就有“ 义”和“ 利”这两个字。“ 义”表示人们行为的伦理范畴,“ 利”表示人们生活的物质范畴。几千年来, 中国的整个教育事业是处在不发达的状况下, 中国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不高, 而绝大部分应受教育的民众, 是处于文化程度极低、生活极其贫穷的地步。孔子所处的时代又是领主制封建社会向地主制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时代, 是礼崩乐溃的时代, 是等级森严、贫富不均、战争频繁的动乱时代, 这个时代的社会情况离孔子所希望达到的低级理想———西周式小康社会又有很大距离。 各级贵族统治阶级过着花天酒地的豪华生活, 而一般庶民特别是广大从事农业劳动的农奴和农民则过着饥寒交迫、难以为生的苦难生活,加上战争频繁不得安宁。 在这种情况下正是顾了利就顾不了义, 顾了义就顾不了利。 面对这些“ 义”不能谈,“ 利”无法平的现实, 孔子从“ 三十而立”之年开始, 就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他从道德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这一角度出发, 以他那丰富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提出了自己独特的“ 重义轻利”的师德观, 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既可抑制贵族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贪欲, 也能起到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同时, 这也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扩大教育层面、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孔子曾说过:“ 圣, 则吾不能。 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他那立志从教、立人达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德观, 不仅在当时, 而且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师德典范, 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他们不仅终生无怨无悔, 而且以此为乐, 以此为荣。三 、孔子重义轻利师德观的现实意义1.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社会上的各种职业, 都会与人们发生一定的联系,各种职业道德也就必然会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 在道德影响上, 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 具有层次更深、时间更远、空间更为广泛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影响具有广泛性。 教师职业道德不仅作用于每一个在校的学生, 而且会通过学生影响学生的家庭和整个社会。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学生一批又一批地从学校输送到社会的各行各业, 学生的道德面貌如何, 对社会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 教师职业道德必然会影响到更多的人, 影响到更广大的青少年和儿童, 影响到更多数量的成年人和老年人, 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教师职业道德影响具有深远性、长期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深入到学生的心灵, 不仅影响到学生的今天, 而且影响到学生的明天, 以至影响到一辈子, 使学生终身难忘。 这种影响还具有潜在性, 它所产生的效果, 不一定会“立竿见影” , 而往往具有迟效性和后显性。教师职业道德影响具有崇高性。 在社会主义社会, 人民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 是人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 教师自身的言谈举止、道德风貌, 都将对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教育作用,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具有榜样示范的力量。 有人说, 教师自身就是一本教科书, 这是颇有道理的。 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在人生的第一步,曾遇到过优秀的启蒙教师, 得到过进步思想的熏陶, 受到过良好的政治和科学教育, 这为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青少年时代所受到的启蒙教育, 对人们今后的事业起着“ 定路标”、“ 奠基石”的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对人一生的影响, 是其他职业道德难以比拟的。1112.崇高的事业应该有崇高的理想境界来推动教育事业是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打基础、为亿万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业, 因而从整体上讲这无疑是光荣而又崇高的事业。 但教育战线上的日常工作, 却是平平凡凡、琐琐碎碎、默默无闻的。 在这里, 没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权力, 没有显赫荣耀的声名和地位, 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 不仅如此, 教育事业分布的范围还极为广阔, 不论是城市农村 、高山平原、海岛边疆, 不论地域多么偏僻, 条件多么艰苦, 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 就需要有教师在那里从事育人的劳动。而且, 中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物质生活不富裕、社会发展不平衡, 教师无论是教学条件还是物质待遇都不高。然而, 由于教师职业道德作为职业道德中的一种特殊形态, 较之其他职业道德在道德意识水平上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具有更高的自觉性, 因此, 这种劳动特点就要求教师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 得到什么样的物质待遇, 都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 因为,教师劳动是塑造人的工作, 是对心灵的“ 雕塑” , 是教师的个性、学识、才能、感情、意志和品格的倾注, 是教师用自己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的心灵 。 也正因这一职业性质, 从总体上说, 历代教师职业道德总是处在社会道德的较高水准之上, 作为人类道德继承和发展的主要载体而发挥作用。 正因为如此, 人们一说起教师这个职业, 就总是自然而然地把它同奉献精神联系在一起。许多优秀教师之所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在于他们具有高度自觉的职业道德意识, 把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看作应尽的道德义务。 他们在教育工作中能自觉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把对人类命运、祖国前途的高度责任感, 化为勤奋工作的动力和对事业的坚定信念。3.充分发挥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能动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 在人们普遍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 我们重提孔子重义轻利的师德观, 再次强调教师职业的“ 奉献精神” , 是由于教育事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所决定的。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国家, 国力的强弱, 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 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 教育搞上去了, 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有了人才优势, 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 肩负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大使命。 教育事业的发展, 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紧密联系, 息息相关。 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 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勤恳工作、努力奋斗。 今天, 社会主义制度为教师实现和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教师只有忠实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 献身教育事业, 他的人生价值才能得以体现。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 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 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 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 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教育工作是“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神圣的职业, 为祖国培养出数以百万计的、时代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是历史赋予我们教师的责任。 我们一切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向往国家现代化的教师, 一切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进取心的教师, 应当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同党领导的人民教育事业联系在一起, 把“ 热爱人民教育事业, 献身人民教育事业” , 作为自己崇高的、不可动摇的基本师德信念。参考文献:①匡亚明著:《孔子评传》 ,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②南怀瑾著:《论语别裁》上下册,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③李翔海著:《生生和谐———重读孔子》 ,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④王正平等著:《教育伦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⑤时雨等编选:《 道德建设新论》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6年版。⑥教育部编:《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⑦徐长安著:《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 , 海潮出版社 1997 年版。[作 者 单位 :江苏 石 油 化工 学 院。 常 州 213016]责任编辑 沈广斌112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