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中华道德名言精粹

句子大全 2023-10-17 07:18:01
相关推荐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曹植《杂诗六首》 译文闲居无事不是我的志向,我情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 评介曹操死后,曹丕做了皇帝,对才华出众的弟弟曹植很不放心,诸多防范。曹植虽然受封为王,但被剥夺了为国效力的机会,这使他十分苦闷,只好借诗歌吐露自己的心声。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李悝《法经》 译文(对犯法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也不分地位高低,全都由法律来决断。 评介李悝(kui)是战国时魏国的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的国相,主持变法。理不护亲,法不阿贵,亲疏贵贱,一视同仁。只有像李悝这样执法,才谈得上公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注释(1)道:通“导”,引导。(2)免:免去灾祸。(3)格:到,归服。 译文用政法来引导人民,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他们可以免去罪过,但没有羞耻之心;而用道德来诱导,用礼教整顿,人民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评介孔子并不否定政法和刑罚在社会中的作用,但他更强调道德和礼教的力量,更强调每个人要严于自律,要有羞耻之心,自觉地不干任何违法的事情。法者所以爱民也 礼者所以便事也 《商君书·更法》 注释礼:指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译文法律是用来保护人民的,礼制是用来方便办事的。 评介《商君书》是后人根据商鞅的政见遗作整理而成的。商鞅是战国中期有名的政治家,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秦孝公任命他主持变法改革达二十年之久,政绩卓著。这两句话是商鞅和秦孝公谈论变法问题时说的,指明了法治的根本目的。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商君书·君臣》 注释(1)中:合。(2)高:推崇。 译文言论不合法度,就不听从;行为不合法度,就不推崇;事情不合法度,就不去办。 评介这是商鞅提出的贤明国君治国的重要原则。他认为,如能这样做就必然会“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这不失为真知灼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注释(1)不知其可:不知道什么是行得通的,即什么都办不成。可,合适。(2)輗(ní)、軏(yùe):车辕前端横木上的活销,都是套牲口驾车必备的器件。 译文人不讲信用,就什么都办不成。也好比大车上没有輗,小车上没有軏,那车怎么能行走呢? 评介不仅治理国家要讲究信用,一个人也必须讲信誉,否则将会寸步难行。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船楫也 《商君书·弱民》 注释(1)任:负载。(2)马牛:代指运输工具。(3)济:渡过。(4)楫:船桨。船揖,指船只。 译文违背法律来治理国家,好比要把很重的东西运送到很远的地方去而没有车马,也好比要渡过大江大河而没有船只。 评介作者连用两个精辟的比喻,把法制对于治国的极端重要性说得非常明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 《战国·赵策》 [注释](1)制国:管理国家。(2)常:规律。下文的“经”也是这个意思。 [译文]管理国家自有其规律,那就是以有利于人民为根本;从政也有其规律,那就是以执行法令为最高原则。 [评介]《战国策》是记载战国历史的国别体史书。赵武灵王(赵雍)执政后,发奋图强,积极进行军事改革,当时朝臣中有不少人反对,他在回答大臣们的讲话中有这几句。这种见解,对我们今天很有借鉴意义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 [译文]起初我看人,是听到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动;现在我看人,是听到他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动。 [评介]孔子对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希望他们勤奋努力,一丝不苟。可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宰予,竟然在大白天睡懒觉,被孔子发现了。孔子很不高兴,讲了这么一番话。这不仅是对宰予的批评,也道出了做人必须言行一致的道理。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季氏》 [注释]探汤:将手放进滚热的水。汤:开水。 [译文]见到好榜样,唯恐追赶不上加紧努力效仿;见到坏人坏事,不要仿效,就像碰到开水那样赶快缩手。 [评介]人的举动往往由于一念之差而造成终身遗憾,因此,一事当前,必须明辨是非。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范晔《后汉书·陈蕃传》 [注释](1)扫除:这里喻指整治。(2)安:怎么。(3)事:做,经营。 [译文]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怎么会只顾自己一家呢! [评介]陈蕃是东汉后期的政治家。小时候,他父亲的一个朋友来访,嫌陈家太脏,责问陈蕃怎么不把庭院打扫一下迎接客人,他就回答了这句话。这说明他从小就有报国的大志。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当政,迫害忠良,陈蕃每次都挺身而出,保护正直的官吏和文人,因此受到宦官的嫉恨,最后遭到杀害,实践了他为国献身的豪言。赏必加于有功 刑必断于有罪 《战国策·秦策》 [注释]刑:用刑,惩罚。 [译文]奖赏必须落实到有功者的身上,刑罚必须施加给有罪的人。 [评介]范雎到了秦国,游说秦昭王,指出秦国朝廷大权多被穰侯(魏冉)把持,穰侯凭他的国舅身份和四朝为相的权威,专横跋扈,朝廷势必内乱。秦昭王采纳了他的意见,任命他为国相,铲除了穰侯的势力,巩固了政权。这两句话是他向昭王的进言中说的,指出执法必须稳而准/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 [注释](1)天之道:自然规律。(2)思诚:追求诚信。(3)人之道:做人的规律。(4)至诚:高度诚信。 [译文]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极端真诚而不能使别人感动,这是未曾有过的事;不真诚,是不能感动别人的。 [评介]孟子把真诚看作“天道”,把对诚的追求看作做人的普遍规律,很有实际意义。在他看来,不诚,就无法感动别人,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了。事实也的确是如此,谁愿意和不诚的人打交道呢?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注释]殇:未成年而死。国殇,为国牺牲的人。 [译文]时局危难才能表现出臣子的节操,社会动乱才可识别人是否忠良。献身报答英明的君主,牺牲生命是为国家。 [评介]鲍照是南朝宋的著名诗人。他出身贫寒,受尽世家大族的压制排斥,一生不得志,沉沦于下僚。但个人的穷通并不妨碍他热爱自己的国家。《代出自蓟北门行》一诗描写了边塞的战斗生活,充满了反侵略战争的英勇战斗精神,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激情。一天下者,令于天下则行,禁焉则止 《尸子·卷上·贵言》 [注释](1)一天下:统治天下。(2)焉:于此,在这里相当于“于天下”。 〔译文〕统治天下,要求天下人做的事,就一定要使之做到;下令禁止的,就一定要禁止。 〔评介〕《尸子》的作者尸佼是战国时的思想家,曾协助商鞅变法。这段话体现了他的进步政见:法治,就一定要体现法的权威性和坚定性。成语“令行禁止”就是从尸子的这句话中来的。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孟子·尽心上》 译文反躬自问,自己是诚实的,便是最大的快乐。 评介孟子把为人诚实视作最大的快乐,这很值得我们深思。为人坦诚,不去伤害别人,也不为个人的荣辱进退费神,那就是最快乐的人了。感时思报国 拔剑起蒿莱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 注释蒿莱:野草,杂草,引申指民间。 译文感慨时势而总想着报效祖国,身在民间,也要拔剑而起,建功立业。 评介初唐时代的著名诗人陈子昂才华横溢,心雄万夫。但因直言敢谏屡受打击诬陷,于是愤而辞官归隐,最后还是被诬陷下狱,忧愤而死。《感遇三十八首》写于辞官归隐之前,虽然此刻陈子昂心情沉重,但他内心深处仍然燃烧着忧国报国的熊熊之火,也正因如此,他才得到后人的深深崇敬。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 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 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荀子·大略》 译文嘴里能讲出来,又能身体力行,这是国家的珍宝;嘴不能讲,但有实际行动,这是国家的重器;嘴上讲得好,而行动上做不到,还能为国家所用;嘴上说得漂亮,而行动上则为非作歹,这种人,是国家的妖孽。 评介善恶观念,是最起码的价值观念。嘴巴上讲讲善恶,或许是容易做到的,问题的关键是行动,善事哪怕再小,也用心努力去做,恶事再小,也绝不参与。荀子最反感的是言善行恶,他把这种人称为妖孽,说明为善去恶、知行合一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来思报国 不是爱封侯 岑参《送人赴安西》 注释封侯: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封侯,即做官。 译文从小就想着报效国家,不是为了做官。 评介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诗人。他五次出塞,赴边地从军,并写下大批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送人赴安西》即为其中的一首。他对友人劝勉:不要想着个人的功名利禄,要多多想着为国效劳。这实际上也就是他自己的心声。一民之轨莫如法 《韩非子·有度》 注释(1)一:统一,使之一致。(2)轨:法度,法则。 译文统管百姓的法则,没有什么比法更好的了。 评介韩非是战国韩国人,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这里他把法治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