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叶嘉莹给孩子的古诗词

句子大全 2023-10-03 04:08:01
相关推荐

叶嘉莹给孩子的古诗词适合高中生么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悉心甄别、挑选出了自己心目中最适合孩子阅读的中国古诗词,今晚,小编选取其中几首精品诗词,与您共享。

其中,不仅有叶先生推荐的经典名篇,更有叶先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美感特质的生动诠释,可以说这是一篇饱含诗情画意、声情并茂的艺术享受。

来,一起细细品味。

李白《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经《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张九龄《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苏轼《望湖楼晚景》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王维《杂诗三首》其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辛弃疾 《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李煜《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缪氏子《赋新月》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2012年3月17日,叶嘉莹先生在国家图书馆做了一场《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与吟诵》为主题的演讲。

以下是演讲的部分内容,与大家分享。

...

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诗词——叶嘉莹访谈

□王一澜 (以下简称王):叶先生作为诗词研究的名家,可否为当今读者推荐诗词研究的入门书籍?■叶嘉莹 (以下简称叶):要想做古典诗词研究,真正入到诗词研究的门里去,不能光靠读哪本书。

因为诗词的入门之法不在书中,而在吟诵中。

□王:您的诗词研究是如何入门的呢?■叶:我小的时候读书是从中国的古典念起的。

最初念的是四书。

诗词方面,最初读 《诗经》、楚辞。

如果说入门给我启发的,那就是背 《唐诗三百首》。

我家里的长辈,父亲、伯父都喜欢吟诵,他们常拿着调子唱。

我小时候一方面背 《唐诗三百首》,一方面听他们吟诵。

没有人刻意教我,但是我听得多了,自然也吟诵,吟诵惯了,便掌握了诗的韵律。

我从 10岁时开始作诗,当时伯父见我背了很多诗,就给我出了个题目:用诗韵十四行的韵咏月。

因为背的诗多,所以对诗的平仄韵律比较熟悉,我从来没有做过不合律的诗。

要想学中国古典文学,吟诵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在于读哪些书,还在于你要把书背熟了;不仅背熟,还要吟诵,你就进到古典文学的门里去了。

□王:只有吟诵才能体会古典文学里的韵律之美?■叶:对了。

现在的入门书我并不了解,而且我也不认为只读这些书就可以入门。

但是我可以根据我的经验,介绍入门的道理。

我小时候就背熟、吟诵,但是现在回想,为什么特别是中国的古诗词,一定要吟诵才能入门?我认为这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特性决定的。

汉字与其他所有民族的文字都不一样,是单音独体。

比如 “花”,一个字一个音,在英语中是 “flowers”,就是好几个音。

“天”,一个字,没有韵律; “蓝天”,两个字,还是没有韵律, “蓝天白云”,中间就有了一个停顿。

因此,单音独体的字,要想有韵律,最简单最原始的就是二二的停顿。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最早的 《诗经》是四言体,二二的节奏。

从周朝开始,我们国家就有了吟诵的传统。

《周礼》记载太师教国子诗歌入门,用 六个方法:兴、道(通“导”)、讽、诵、言、语。

“兴”即兴发感动,让小孩子体会诗歌作者内心深处感发的感情。

“兴”可以随便联想。

李商隐有一句诗 “丹丘万里无消息,几对梧桐忆凤凰”,有的人就会把 “几对”联想为数量词,以为是几对梧桐树的意思。

这是错误的联想。

这里的 “几对”其实是 “多少次面对”的意思。

老师引导你正确地理解诗歌的意思,即为 “道”。

“讽”,《周礼》的注解是 “不开读之”,即为背,背下来才真的能够体会诗的幽微深厚的意蕴和美。

背下来还不够,然后还要 “诵”。

《周礼》注解说是 “以声节之”。

诵要有节奏、声调。

所以说吟诵的时候就对诗歌有一种更细致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兴、道、讽、诵”这四个方法是读诗最重要的。

兴,内心要富于感发,感发也不能胡思乱想,要有正当的途径,然后你要会背,会吟诵。

自周朝始我们形成了吟诵的传统。

那个时候,诗是要背的,而且要吟诵、歌唱的。

诗歌中的五言体、七言体也是结合我国语言文字的特色自然发展出来的。

汉武帝建立乐府,搜集各地方的歌谣或是名人的诗篇作品,然后配合音乐来歌唱。

管理乐府的官员李延年曾向汉武帝唱了一首诗:“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汉武帝惊闻有美女如此,原来是李延年的妹妹,此人就是后来的李夫人。

李延年唱的这首诗,基本上五个字一句。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一句是八个字,但“宁不知”三个字是衬字,基本上按照节奏韵律就是五个字一句。

《汉书》记载李延年 “为新变声”。

自此开始有了五言诗。

北方的诗歌音乐系统,从 《诗经》开始到乐府诗歌,由四字一句发展为五字一句。

南方也有个音乐的系统,是楚国的楚辞。

楚辞最有名的作品当然是《离骚》。

《离骚》很长:“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前面六字、后面六字中间一个兮字,这样一句话太长,不方便创作和歌唱,所以这个体裁没有被后来的诗人继承,而是被写赋的人继承了。

楚国除了屈原的这个长篇《离骚》以外,楚国真正流行的,是他们祭祀鬼神的诗歌——— 《九歌》。

《九歌》也有长短不整齐的句子,但是其中有一种形式,被后人广泛传承,那就是前三字后三字,中间一个兮字:“入不言兮出不辞,陈回风兮载云旗,乐莫乐兮新相知。

悲莫悲兮伤别离。

”这是七字一句。

所以楚汉之交,楚霸王项羽《垓下歌》唱的是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汉高祖刘邦 《大风歌》唱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再发展到了曹魏时期,魏文帝曹丕有诗:“秋风起兮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七个字一句。

这就是七言诗。

中国古典诗歌整体的演进是与我们语言文字单音独体的特色分不开的。

无论是 《诗经》的四言体、乐府的五言体、或者是楚歌的七言体、还是魏文帝《燕歌行》的把 “兮”字取消的七言体,基本的节奏都是二二、二三,或者二二三。

同时这种基本的节奏一定是循环的,不仅是每一句内部有平仄的配合平衡,一串诗下来,同样有循环往复的节奏。

比如 《离骚》的开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

汉乐府诗歌与古诗(古诗十九首)有什么不同?

内容: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都表现追求人生享乐、及时行乐的生活观;但汉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面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宽窄不同。

艺术: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表现方法、诗体、风格、语言等各具特色。

从内容上看,汉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题材范围很广泛。

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像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

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

《古诗十九首》就是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生活的病态反映,它的题材范围比起汉乐府民歌来,就狭窄得多了。

“它所反映的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 ,“在《十九首》里,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便是思妇之词,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1]P18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十九首》中所流露出的游子思妇的感伤,正是东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

”[2]P214当然这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文学研究界比较流行的观点。

倪其心指出:“《十九首》的思想特点是封建下层文士从自身地位、利益、处境、遭遇出发充满感伤哀怨,抒写惆怅不满,迸发气愤不平。

为了改善提高地位和待遇,他们不得不放弃家庭生活,奔走仕途,追求功名,谋取富贵,因而造成这一阶层游子思妇的普遍离愁别绪的丛生。

”[3]P264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读者的共鸣,就在于它所写的三类感情: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4]P79由此可见,汉乐府民歌多反映当时社会,选题范围广泛,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比较狭小。

当然其中也不乏共同关注的话题: 1.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 汉乐府诗中有大量的游子诗、思妇诗,如《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表达沉痛的感情,真切地展示了人们生离死别颠沛流离的画面,这个家破人亡的游子,使我们联想到《十五从军征》中那个八十岁的复员老兵,可以想象,他的结局必然也是要加入流浪者的行列。

游子思乡其实主要是思念着家中的妻子、亲人,而家中的亲人又何尝不在日夜思念着外出的游子,如《饮马长城窟行》写妇人对外出的丈夫日思夜想,竟成梦寐:“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梦中固然甜蜜,但梦后更添一层相思。

《古绝句》也写了一位闺中思妇对行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盼归之情,揭示了当时兵役给千家万户带来的家人离散之苦。

游子思妇的离别和相思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到了《古诗十九首》,表现这种主题的作品更多,占了一半有余。

其中既有游子之辞,也有思妇之辞,思妇之辞又占其中的多数。

如《涉江采芙蓉》写了一位漂流异乡的失意者怀念妻子的愁苦之情。

游子涉江采芙蓉,又入泽采兰草,“采芙蓉”以遗“远道”之人,可见游子对亲人感情之深。

由于路途遥远,无法寄赠,惆怅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直接写出了游子与新人“同心”却无法团聚的痛苦心情。

又如《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孤独难耐、飘零无着,被强烈的乡愁苦苦折磨的游子形象。

再如《行行重行行》这样写道:“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此诗抒情脉络清晰,层层加深,突出表现了丈夫出行之远,别离之久及妻子怀念之深。

《冉冉孤生竹》写了一个新婚女子与丈夫久别的怨情,不仅抒情浓烈而且文意起伏跌宕,把女子的怨情表达得真挚而强烈。

同为写思妇之怨的其他如《青青河畔草》以生机盎然的春景,艳如春花的容颜,来反衬相思女子的孤独凄凉;《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神话故事,来写人间男女相爱而不能相会的痛苦离情,写得委婉含蓄,生动感人。

2.都表现了追求人生的享乐和及时为乐的生活观 由于生活动荡不安、祸福难测,汉乐府很多诗歌在哀叹生命短促的同时,希望通过及时行乐的方法来解脱自己。

如《西门行》在“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的豪语之后,实际上却流露出内心无可消解的苦闷...

看经典永流传有感,怎么学习古诗词

小孩子的话主要是背,没事三百首里面挑几首觉得比较上口的背一下,可以跳着背,背着背着就积累的多了,平时感觉没兴趣的也会看看了。

一边背一边买点周边故事性比较强的书看看,比如少儿宋词故事之类的,结合背景故事来背,打好基础,多背一点以后可以看叶嘉莹的书,对初学者很友好,再然后就自己看着办了。

...

我们读诗写诗 如何引导孩子读诗,写诗

孩子比较小的话不建议让他写诗,只是读诗就好,找到了感觉自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首先找一些简单的诗教他读,背,但不能逼着来,给他讲出诗里的意思,让他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

朗朗上口的诗文比较好记,孩子学得快就会有成就感,这时候可以加大量了,依旧是兴趣为主,不要逼迫,这样自然养成的习惯持续的比较久。

否则孩子延厌恶了,不管乐趣还是知识就什么都没有了。

...

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以无生之觉悟过有生之事业。

这句话是什...

这两句话有点故事: 叶嘉莹,一位不同凡响的女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凡是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的人对于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

我是一个文化底子很浅的人,对于叶嘉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南方人物周刊》上读到一篇介绍她的生活和事业的文章的。

读后颇多感慨! 叶嘉莹一生酷爱中华古典文化,对其的研究造诣很深,著作丰厚。

几十年中她曾先后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以及加拿大等地向西方学子们讲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凭着深厚的中国古诗词底蕴,她在讲堂上随心所欲、信马由缰!1979年她在天津南开大学讲学时,可容三百人的教室根本无法满足需要,临时加的椅子排到了讲台边上和教室门口,许多外校的学生也跑来听叶老师的课,最后学校只好采取发听课证的办法来缓解。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学者,她的生活和家事却异常的坎坷和辛酸。

叶嘉莹早年就读于辅仁大学,受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代大家顾随先生的影响踏上了诗词之路。

但是由于家庭的羁绊和拖累,丈夫性情的乖戾和暴怒,一家六口的生活重压使她纤弱的身躯几乎无以承受,在最困难最痛苦的时候她甚至想过要用煤气来结束生命。

王国维曾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的一生最好地印证了这一句话。

她的丈夫是一位原国民党海军文职人员,举家辗转到台湾以后,被怀疑为“匪谍”而被关压数年,出狱后的他性情大变,工作也总不能长久,对于叶嘉莹的才华他是知之甚少。

生活了一辈子的夫妻就像是佰生人一样。

据说在晚年时一次看到妻子讲课的录像时他非常地惊奇,说:这是你在讲课吗?下次我也去听听好不好?所以叶嘉莹说,我的婚姻不是我的选择,我的丈夫也不是我的选择,可是她还是在潜心作学问之外,精心作好她的另外一个角色:贤妻良母。

这是她满族叶赫那拉氏旧礼教所成就的结果。

在她五十二岁应当享受天伦之年,她的女儿在结婚不到三年时由于车祸双双迂难,这致命的重击又一次落在了她的身上,之后她把自己关在家中,拒绝一切友人的来访,她的《哭女诗》———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一世逼人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代表了她当时的心境。

顾随先生说过: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以无生之觉悟过有生之事业,叶老师在历经世事无常艰难酸辛,痛彻之痛之后对此有了彻底地参悟!从此她再也没有停下过自己的脚步,南来北往四处讲学,向全世界播撒中华古典文化的美学种子,向海内外学子们讲授中国的古典诗词歌复。

叶老师是我们的做人的楷模,是中华女性的骄傲,常说人的一生中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但是能如叶老师这样面对一切艰辛苦难而不退缩的女性却实太让人钦佩了!她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女性之魂! 展开

写作文人物素材太长,背不下来怎么办

首先要学会给人物类素材瘦身,越短越容易识记;其次,可以找一些人物的特写镜头,某个经历或人物的某个特点,但要做到最大限度的精简凝练,让其成为有价值的素材。

以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为例。

叶嘉莹:愿做古典诗词“摆渡人”我的名片叶嘉莹:中国古典诗词专家,诗人。

1924年生于北京,1948年随丈夫前往台湾,1969年迁居加拿大,1979年起,回国讲学,先后受聘为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为传播中国诗词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的语录◆人对于宇宙、人生要学习一种关怀,一种爱心,学诗就是对天地、草木、鸟兽,包括人的聚散离合,有一种关怀的爱心。

◆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功名算什么,功名就跟蜗牛角上的小国之争一样。

我的特写镜头A: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刚开始认字读书的叶嘉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时,幼小的心灵极受震撼。

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

从牙牙学语的孩子,到耄耋之年的老人,一首首诗词连缀起了叶嘉莹先生近一个世纪的人生。

她才情纵横,却命运多舛,是诗词的力量让她始终保持着生命内在的完整,一生专注于丰沛的精神世界。

有人说,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但她却说,她个人平生离乱经过微不足道,但是中国宝贵的传统,这些诗文人格、品性,是在污秽当中的一点光明,她希望把中国传统文化美好的种子留下来。

真我解读 叶嘉莹先生身上延续着旧时代的文明和雅致,流淌着清丽的风韵。

我们不能忘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只有文化生生不息,这个民族才能生生不息。

速用我材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改变着我们对生命的体验,即使眼前仍有清风朗月、碧玉桃花,当初的那份感知和情怀也已然不在。

想到此,我们内心难免生出一份对古典文化传承之路的沉重使命感。

而有人以柔弱的身躯担起了这份使命——多年前,叶嘉莹为莲叶田田的南开大学马蹄湖写下“莲实有心应不死”的诗句。

她说,人生寒暑很容易就过去,但自己有一个“千春犹待发华滋”的“痴梦”——在千年以后,自己结下的莲子还能开出莲花。

——摘自《拜托了,素材君5·天生我材》,京东、天猫上都卖有,感兴趣的可以搜搜

体制完整的文人五言诗最早出现的时代是?

个人认为是东汉后期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内容上,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有共同的一面,即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都表现追求人生享乐、及时行乐的生活观;但汉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面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宽窄不同。

艺术上,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表现方法、诗体、风格、语言等各具特色。

从内容上看,汉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题材范围很广泛。

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像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

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

《古诗十九首》就是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生活的病态反映,它的题材范围比起汉乐府民歌来,就狭窄得多了。

“它所反映的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 ,“在《十九首》里,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便是思妇之词,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1]P18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十九首》中所流露出的游子思妇的感伤,正是东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

”[2]P214当然这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文学研究界比较流行的观点。

倪其心指出:“《十九首》的思想特点是封建下层文士从自身地位、利益、处境、遭遇出发充满感伤哀怨,抒写惆怅不满,迸发气愤不平。

为了改善提高地位和待遇,他们不得不放弃家庭生活,奔走仕途,追求功名,谋取富贵,因而造成这一阶层游子思妇的普遍离愁别绪的丛生。

”[3]P264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读者的共鸣,就在于它所写的三类感情: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4]P79由此可见,汉乐府民歌多反映当时社会,选题范围广泛,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比较狭小。

当然其中也不乏共同关注的话题: 1.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 汉乐府诗中有大量的游子诗、思妇诗,如《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表达沉痛的感情,真切地展示了人们生离死别颠沛流离的画面,这个家破人亡的游子,使我们联想到《十五从军征》中那个八十岁的复员老兵,可以想象,他的结局必然也是要加入流浪者的行列。

游子思乡其实主要是思念着家中的妻子、亲人,而家中的亲人又何尝不在日夜思念着外出的游子,如《饮马长城窟行》写妇人对外出的丈夫日思夜想,竟成梦寐:“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梦中固然甜蜜,但梦后更添一层相思。

《古绝句》也写了一位闺中思妇对行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盼归之情,揭示了当时兵役给千家万户带来的家人离散之苦。

游子思妇的离别和相思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到了《古诗十九首》,表现这种主题的作品更多,占了一半有余。

其中既有游子之辞,也有思妇之辞,思妇之辞又占其中的多数。

如《涉江采芙蓉》写了一位漂流异乡的失意者怀念妻子的愁苦之情。

游子涉江采芙蓉,又入泽采兰草,“采芙蓉”以遗“远道”之人,可见游子对亲人感情之深。

由于路途遥远,无法寄赠,惆怅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直接写出了游子与新人“同心”却无法团聚的痛苦心情。

又如《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孤独难耐、飘零无着,被强烈的乡愁苦苦折磨的游子形象。

再如《行行重行行》这样写道:“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此诗抒情脉络清晰,层层加深,突出表现了丈夫出行之远,别离之久及妻子怀念之深。

《冉冉孤生竹》写了一个新婚女子与丈夫久别的怨情,不仅抒情浓烈而且文意起伏跌宕,把女子的怨情表达得真挚而强烈。

同为写思妇之怨的其他如《青青河畔草》以生机盎然的春景,艳如春花的容颜,来反衬相思女子的孤独凄凉;《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神话故事,来写人间男女相爱而不能相会的痛苦离情,写得委婉含蓄,生动感人。

2.都表现了追求人生的享乐和及时为乐的生活观 由于生活动荡不安、祸福难测,汉乐府很多诗歌在哀叹生命短促的同时,希望通过及时行乐的方法来解脱自己。

如《西门行》在“今日不作乐...

转载请注明出处 ??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