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原理考研参考书——《曼昆:经济学原理》

句子大全 2023-09-23 03:47:01
相关推荐

语录

■汪洋书记将我留下,跟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顺德没有退路,只能勇往直前。

■我将区委常委、副区长都推向火线,最近发现电话少了很多。他们不打电话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机构改革局长少了,对我刘海有意见了,不给电话了;还有一种可能是,实行大部门制,首长负责,大局所有的资源基本具备,不用找刘海都能解决了。

■党政联动是顺德此次改革的一个主要特点。为什么这么做?我个人长期在基层工作,在基层最关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的出发点。

党委与政府办公室的合署办公,我没有想到外界有这么大的反应,事实上顺德从1992年就已经实施了,而且没有改过,效果也非常好。

■这次机构改革,表面上看是机构的合并,实质上是党政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是政府职能的重大转变。我们希望通过改革建立决策、执行与监督互相制约又互相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为全国县级行政单位改革探路。

■这些年来顺德的改革基本上10年一个跨度,有人认为近几年发展慢了,但底下实际上有一种涌动,就像品尝红酒之前要慢慢摇荡酒杯,让酒香充分散发一样。

有没有挨骂?

将官员推向火线,听到好话比坏话多

记者以下简称“记”:顺德这次改革,把41个党政机构“砍剩”16个,可能会堵住了很多人的升迁道路。有没有人骂你啊?

刘海以下简称“刘”:哈哈,实事求是地说,听到的好话比坏话多,有坏话他们也不会当着我的面说啊!

改革确实非常艰难,而且此次变动这么大,压力前所未有。如果没有省委、省政府、佛山市委、市政府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改革很难顺利推进。《开弓没有回头箭》(即本报9月18日A02版《顺德改革开弓不要再回头》,编者注),这是你们《南方日报》对顺德此次改革的一篇评论员文章。前段时间我向汪洋书记汇报镇街改革的情况时,会后汪洋书记将我留下,跟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顺德没有退路,只能勇往直前。

我将区委常委、副区长都推向火线,最近发现电话少了很多。他们不打电话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机构改革局长少了,对我刘海有意见了,不给电话了;还有一种可能是,实行大部门制,首长负责,大局所有的资源基本具备,不用找刘海都能解决了。

记:干部的积极性会不会受挫?

刘:此次改革的前提之一就是要把干部安排好。我曾参与了佛山传媒整合与南海并镇的改革,感触很深,公务员也是人,改革也要兼顾公务员的利益。

这次改革局一级干部全部百分百安排好,有一部分同志还需要考察提拔。这次改革虽说大局少了,按照新的体制也完全有晋升的机会,我们也设计了很多方案、想了很多办法,事实上目的也达到了。另外根据《公务员法》,将来科员做得好的话工资可能比局长还高。这个也为我们改革减少了阻力。我想,方法总比困难多。

改什么最难?

定向思维束缚,捅破那层纸不容易

记:在外界看来顺德改革是雷厉风行的,从宣布启动到人员到位仅仅三天时间。但据我们了解,其实改革酝酿了差不多有一年?

刘:改革有外源的力量,也有内源的因素。中共十七大召开后,政府机构改革提到议事日程,确实目前行政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在顺德806平方公里这样一个小地方,它创造的经济总量已经非常庞大,去年工业产值3900多亿元,今年截至目前工业产值已经超过4000亿元。如何再提升、再发展?省委在考虑,顺德也在考虑。

这么大的经济总量,我们的行政管理体制却难以适应,也就是胜哥曾担任顺德市委书记的冯润胜讲的“人大衫小”。机构重叠等落后的管理体制来管理先进的生产力,肯定不行。顺德是一个突破口,先行先试解决这个问题。

记:这次改革最难的是什么?

刘:我经历过几次改革,这次最难。难在哪里呢?关键在于定向思维的束缚。我们国家以苏联为样本设置党政机构,60年来虽然历经数次机构改革,但根本架构并没有改变。我们的决策者是在这样的体制下长大的,耳濡目染这么多年,想一下子跳出思维惯性绝非易事。但必须要跳出来,所以我们提出了机构改革要产生“化学反应”,进行同类项合并,换个角度去审视就豁然开朗了。现在回过头看,会觉得这是很容易的事情,但之前要捅破这层纸确实不容易。

这层纸捅破后,接下来的难题就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问题。在省、市各部门看来是惊天轰雷,一夜之间部门就没了,一夜之间局长就没了。但事实上不外乎整合和平移,只要有这个部门就有工作,人随事走。

记:此次改革外界争议最大的,就是党委负责人直接担任政府一把手。有人批评这是“党政不分”,你怎么看?

刘:党政联动是顺德此次改革的一个主要特点。为什么这么做?我个人长期在基层工作,在基层最关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的出发点。我曾担任过6年宣传部长,宣传部长最时髦的一句话叫“虚工实做”,这句话反映了一个问题,宣传部是一个虚工,但要争取实做。我想将工作做实但苦于没有资源,没有平台。在基层做事,需要平台,需要抓手。

我没有想到外界有这么大的反应,但是党委与政府办公室的合署办公,事实上顺德从1992年就已经实施了,而且没有改过,效果也非常好。

放权不升格?

顺德是广东改革棋盘中的一个子

记:历史上顺德进行了多次大刀阔斧的改革。与上次相比,此次改革的新要求是什么?

刘:汪洋书记去年第一次来到顺德,就确定了顺德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试点。他曾说为什么选择了顺德进行改革,是因为“顺德具有改革的传统、具有破解难题的能力,与改革人、财、物的支撑”,所以顺德的历次改革,不能割裂来看。

这些年来顺德的改革基本上10年一个跨度,有人认为近几年发展慢了,但底下实际上有一种涌动,就像品尝红酒之前要慢慢摇荡酒杯,让酒香充分散发一样。

顺德1992年的改革是以产权为核心,以行政体制改革为配套的综合体制改革为目标,是解放生产力的改革。尽管以产权为核心,但行政体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生产力,奠定了顺德此后的大发展。如果你沉下心来研究顺德,你会发现顺德最震撼人心的创造力是在企业界。

对比1992年,我们这次改革在于探索政府如何适应新的管理模式,以建立高效、廉洁、服务型政府为目标进一步推行。建立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打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政务体系。

记:顺德的上一次改革是直接对省负责,现在却没有了这么一个说法,你怎么看?

刘:省委将顺德作为综合试点,授予顺德地级市管理权限。省委对此有综合的考虑,对顺德放权,但不升格。省委提出珠三角一体化战略,目的在于打造一个城市群,而不是在打造一个地区,顺德是广东改革一盘棋里的一个子。这次改革省委、省政府、佛山市委、市政府都给予了最大的支持。

改革变了啥?

将领导干部推向火线,办法自然来了

记:顺德大部制的启动很顺利,现在社会各界很关心下一步的走向。

刘:大部门制改革经过一个多月的实施已经告一段落了,现在我们正在考虑的是大布局的问题,要沿着改革的方向目标进一步深化、完善。我们干的是明天了。

大部制改革的目的是丰富政府服务的内涵。怎样形成公共服务型政府,怎么形成公权力的公平公正,这是我最关心的。

比如说,现在政府里仍然存在该管不管、不该管却管的问题,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最大限度释放生产力,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在顺德的土壤上进一步发展,一定要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顺德发展慢了?

顺德突围不是短跑,必须不断接力

记:顺德曾经连续五年在全国百强县中排名榜首,2005年开始落到了第二位。外界认为顺德这几年发展慢了,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刘:这种评论我也有耳闻,但我不认同。我始终认为顺德的发展是非常良性的。顺德企业结构非常好,这几年正在练好内功由顺德制造向顺德创造迈进,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每年都是疾风暴雨地发展。顺德的突围不是短跑,不是单靠短时间的爆发力就能完成的,100米就OK,必须不断地接力。

记:有评论说,大部制改革将极大释放顺德的生产力。你心中的顺德愿景是什么样的?

刘:我个人的想法是要沉住气,脚踏实地一件一件把事做好,三年后见分晓。我现在不出声,我先干,干好再说。

交通决定一个区域的地位。我们今年在国家的4万亿投资中争取了200亿元,都是拿来修路。顺德现在只有一条佛开高速,它还是从顺德边缘经过。而到2011年,顺德将拥有7条高速,总长超过100公里。到时,在高速路网里,顺德将是珠三角西岸无可替代的重要交通枢纽。广珠轻轨明年年底就要通车了,顺德境内有五个车站,你想一下这是什么概念,你跑哪儿都还得从我这儿经过啊。

顺德的经济特色是扎根本土的民营经济强大,有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如果研究世界上的中心城市可以发现,大城市的边沿城市,制造业发展是最强的。顺德现在的路网建设,实际上是为将来制造业发展提供平台。发展先进制造业最关键的是人才,你白天来顺德工作,晚上回广州住,二十分钟,这不是梦。本届政府就算啥事都不干,也要把路网建设好,为未来十年、二十年打好基础。

顺德的明天?

争谁老大没用,少说多做干出来再说

记:3年后,顺德会变成啥样?

刘:3年后,顺德将成为珠三角西岸制造中心和高地,会成为广佛同城的一个新亮点,也会成为珠江西岸的现代制造业中心。届时,资金、人才以及技术等要素,必将涌向顺德,带动顺德完成包括现代产业体系建立、顺德制造业转型、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农村管理体制转变、城乡统筹一体化等一系列使命与任务,整个顺德的体制都会有深刻变革。

这片土地太好了,这两年抢占先机,就是希望我们这届政府把基础打好,让顺德在今后的十年、二十年发展不落后,在珠三角一体化里、广佛同城里找准自己的位置。你们说谁老大,谁中心,没用的,我们就秉承顺德人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脚踏实地,少说多做,干出来再说。

记:你认为明天的顺德人还可怕吗?

刘:顺德不可怕了吗?其实不然。我在很多地方工作过,也看过很多企业,我觉得顺德的企业,管理、科研、创新能力,别人真是没办法比。你别看GDP数字大家都差不多,有时别人甚至会超过我们,但是可持续发展这一点,还是我们的企业更强。

有人说“可怕的顺德人”已经变成“害怕的顺德人”。其实,我们一直就是这样,顺德企业家不是在找什么大项目、赚大钱,而是在这十年八年里,默默耕耘,苦练内功,搞科研、搞自主创新,强壮自己的同时寻找新的突破点。这些事情,你不深入了解,会觉得顺德不可怕了。其实不然,其实这些才是顺德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东西。

五、公共部门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在我国受到重视, 很多地方政府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绩效评估活动。但从总体上看, 我国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仍处于探索阶段, 在实践中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1.评估主体单一化。

评估主体是指评估活动的行为主体, 评估主体的准确定位是保证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结果真实性的基本条件。评估主体应当具备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知情懂行的能力。一直以来, 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主体都较为单一。以前主要是上级主管部门。在权威性和公正性方面它们具有的优势不容置疑。不过, 当考评内容涉及到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和连带责任时, 绩效评估的公正性便有可能受到影响。此外, 上级主管部门作为评估主体时, 公共部门的考核主要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评估方式。这虽然有利于实现一定的引导和监督, 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容易导致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只唯上不唯实, 政绩做给上级看, 致使评估结果失真, 难以达到预期目的。这不仅无助于政府绩效的提升, 相反却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近几年, 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将社会公众作为绩效评估的主体。社会公众是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消费者, 他们对于政府工作的实际效果, 感受最为深切, 也最有评判权。在一定程度上, 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衡量政府工作成功与否的极其重要的指标。如南京市开展了“万人评议机关”活动, 在对机关部门的绩效评估上引入社会公众的评价机制, 让公共部门的服务对象有了真正的发言机会。杭州市为了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机关效能, 从2000 年10 月开始, 首次在市级54 个机关全面展开“满意不满意”单位评选活动。评选的主要内容是各单位的全局观念、服务宗旨、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勤政廉洁、工作业绩六个方面。评价者由社会公众组成。此举初衷值得肯定,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由于评价者的素质、背景、立场不同, 对评估系统的认识和反应不一致, 在对同一内容作出评价时, 出现了较大的倾向性差异, 暴露出将一般公众作为评估主体存在的局限。因为一般公众缺少必要的评估知识和经验, 缺少采集政府绩效信息的渠道和能力, 仅以社会公众作为单一评估主体的方式往往会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2.评估指标体系不够全面科学。

评估指标是评估内容的载体, 也是评估内容的外在表现。要正确评估政府绩效, 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是首要前提。在政府绩效评估中, 如果设计的指标不合理, 那么评估的结果就很难反映政府真实的绩效水平, 也就不能达到评估的最终目的。目前, 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尚不够全面科学。一是评估体系设计上存在缺失。不少地方政府用评估体系中一个或有限个指标来衡量整体绩效水平。例如, 在评估指标上, 过分强调规模、总量、速度等数量指标, 忽视效益、质量、结构等质量指标; 注重经济增长指标, 片面地将经济业绩等同于政绩, 将经济指标等同于政府绩效的评估指标, 对社会发展指标不够重视; 注重短期见效快的指标, 而忽视长远发展的指标; 强调投入指标, 对产出指标关注不够等等。依据这样的指标体系评估出来的结果误差较大, 非但不能达到评估的真正目的———提高政府绩效、帮助政府实现战略目标, 反而造成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大搞形象工程, 忽视了社会公平、环保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 给社会带来不良后果。二是现有部分指标的内容不尽合理。这指的是已有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包含了与绩效无关的方面, 导致评估结果产生较大误差。例如, 一些地方用破获案件的绝对数量来衡量公安部门的工作业绩,而案件的数量多少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地区的治安状况。也就是说,治安状况良好的地区本来案件相对就较少, 所以, 这样的指标并不合理。三是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结构不够独立。有的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内部结构不太好、指标关系一致, 导致被评估对象信息的重复使用, 从而降低评估结果的效度, 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3.评估程序随意性较大。

绩效评估的程序, 是评估活动从准备评估到提交评估报告各个阶段的实施步骤的详细规定, 也是开展评估工作基本路径的具体描述。我国目前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践还相当不成熟, 实施的绩效评估在程序方面既没有具体的明文规定, 也没有严格的规范, 造成评估活动中程序变动的随意性较大。一些地方政府评估时由上级主管部门抽调人员, 组成临时工作组, 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作风不踏实, 从而出现走过场、讲关系、做人情等问题; 有些则在评估事实依据上弄虚作假、瞒报虚报, 针对有关评估指标事先就定下基调, 再对照以往的达标情况, 凭感觉来拼凑数字, 虚构事实, 无中生有、牵强附会、避实就虚; 还有一些则表现在评估结果的公开性透明度较差, 奖惩激励力度小, 或者干脆对有关责任不予追究, 做淡化处理, 或者设立过多的“一票否决制”, 强化了功利目标, 对绩效不满意的原因分析不够, 对整改措施的研究不够得力。

4.定性评估方法运用过多。

评估方法从性质上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大类。定性评估是指对政府工作绩效进行质的鉴别和确定等级, 比如评审的方法。我国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多采用定性的方法。这种评估方法建立在评估主体的主观印象和经验基础之上, 往往是凭学识、凭经验、凭印象、凭感情或跟

着感觉走, 缺乏数据支持和科学的分析测评。它注重的是从宏观和总体上对政府绩效水平进行把握和审视,忽视了微观和具体的数据分析, 结果导致评估结果过于主观, 甚至仅仅是几个人对公共部门的印象而已,难以体现公共部门的实际绩效水平。

(二)完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对策

1.建构多元化的评估主体。

评估主体是评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前面的分析可知, 单一的评估主体不论是上级部门还是社会公众, 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践过程中都出现弊端, 造成评估误差。为尽可能减少单一评估主体对评估结果的负面影响, 应使评估主体多元化, 让各种评估主体实现优势互补。多元化的评估主体大体上可分成内部评估主体与外部评估主体两个层面。内部评估主体包括上级考评、下级考评和投诉电话考评。上级考评以对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考核为主。下级考评主要由各部门下属的直管或协管的组织对该部门的评议为主, 由于这些组织既是上级部门的基层单位, 又对这些上级部门工作情况比较了解, 因此, 对这些部门的绩效情况拥有发言权。而投诉电话考评则可着重于对公共部门平时的工作起到检查督促的作用。外部评估主体可包括服务对象考评、专家考评和界考评。服务对象主要以接受各公共部门具体服务的人员为主。由于他们人数众多, 而且不同对象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利益取向以及心理情感等各不相同, 如将他们全部纳入评估主体范围, 无疑会大大增加评估的成本, 降低评估的准确性。对此, 可在综合考虑服务对象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行业结构的基础上, 选取适度规模的代表来组成考评主体, 并且对选定的这些成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专家群体的选择以具有一定权威和影响的经管类、社会学类、法律类和相关技术类专家为主, 在统计方法上采取专家调查法, 进而提高评估的权威性和科学性。而界考评则可包括中央、省和市级的单位。这些舆论监督部门在评议公共部门的绩效中占有一席之地, 可大大提高评选活动的公正性与透明度。为了反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真实情况, 在确定多元化主体的同时, 还有必要设计合理的统计权重。总的原则是要以外部评估为主, 以服务对象的评估为主。具体的评估主体和相应的权重则可根据实际情况

不断进行调整。根据有关理论与实践经验, 外部评估分值占60 % , 内部评估分值占40 %是比较合理的统计权重。

2.选择科学的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须根据公共部门的职责范围设定, 不属于其职能范围的, 不应当作为评估指标。评估指标的设计, 既要考虑全面性,涵盖公共部门工作的基本职责范围, 又要突出地区发展、行业发展和时间阶段性的重点, 强调关键指标;既要规定规模、总量、增长速度等数量指标, 也要规定效益、质量、结构等质量指标; 既要考察投入指标,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招商引资的企业和资金的数量,还要看产出指标, 如实现经济增加值和财政收入; 既要看投资增长、财政收入、居民生活水平、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经济指标, 还要看社会指标, 如解决就业、社会治安、环境质量、人口素质等方面情况。最近, 国家人事部《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课题组提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形成职能指标、影响指标和潜力指标三个系列、三级指标共33 项指标。职能指标检验的是政府管理的基本职能, 具有直接性和主体性, 是绩效指标体系的主体。根据目前我国政府的职能来看, 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国有资产管理等五项二级指标。影响指标是用来测量政府管理活动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效的影响和贡献, 具有间接性和根本性, 包括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等二级指标。潜力指标反映的是政府内部的管理水平, 它是履行职能的基础, 也是政府绩效持续发展的保证, 同时也体现政府管理廉洁公正高效的政治要求, 在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方面的工作效果, 这方面包括了政府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状况、廉洁情况和行政效率等二级指标。显然, 该评估指标体系反映了政府职责范围和自身建设的发展方向,能有力地推动政府履行职责、改进工作和提高效能。

3.严格规范评估程序。

评估程序包括绩效评估方案的确定与公开, 绩效评估的组织动员和具体实施,社会公众的参与, 评估过程的监督, 评估结果的公布和运用等多个环节。各环节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 每个环节都对评估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少了其中任何环节都可能造成评估结果的失真。评估程序是保证绩效评估正常和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 程序公正是实质公正的保证。绩效评估程序应当精心、合理地安排, 并且采取适当方式公开, 对绩效评估进程中的每个重要环节都敢于接受社会监督。应当保持评估程序的稳定性, 不得随意变更程序, 特别是在绩效评估工作开始后, 中途不得随意变更程序规则。应当明确评估程序相应阶段的工作重点内容和方式, 确定相应的责任主体, 消除扯皮推委现象, 保持绩效评估程序的流畅和平稳。

4.运用综合评估方法。

在绩效考评过程中, 应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方法。定量评估是指对政府的工作绩效进行量的鉴别和等级的确定。这主要是在测量的基础上, 运用统计和数学方法, 对测量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规范和不受主观因素干扰等特征, 能较客观公正地判断出公共部门的实际绩效水平和存在的缺陷不足。但是,由于公共部门目标的多元化, 很多产出都难以测量。所以, 单纯用定量方法来测量绩效也并不全面、科学,它可能会导致很多反映了公共部门绩效的因素未被包括在结果中, 从而造成评估结果不完善。综合评估方法则是将定性与定量两种评估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 相互弥补、互相配合、扬长避短, 这样既能避免定性评估产生的主观臆断, 同时也可减少因单纯的数据统计而造成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三、2021年行政管理考研时政热点

育明考研大印老师结合过去五年公共管理考研真题发现,当前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越来越灵活,对热点考察越来越多,所以以下参考书目是考生必须要看的,来应对今年可能考察的政府改革热点和政策热点问题:《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此外,育明教育的辅导是高校老师+在读研究生、博士联合授课奥,效果非常好,历年北大、北航、人大、北师大前三名基本都是育明学员,2019年矿大、地大、北体行管录取的研究生三分之二以上都是育明学员奥。

2020 2021年行管专业考研主要热点如下:

1. 产业政策争论,包括中美贸易争端、《中国制造2025》、自主创新等问题。

2. 垃圾分类,涉及政策评估、方案执行、政策工具等问题。

3. 放管服改革所涉及的政府相关理论。

4. 精准扶贫、两不愁三保障与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5. 政府的财政职能,涉及减税降费、营商环境、政商关系、经济稳定发展职能等。

6. 住房相关问题。

7. 环境保护相关问题,比如环保一刀切问题等。

8. 政策修订等问题,比如霍尔果斯避税天堂问题。

9. 政府改革最新的趋势等问题。

四、行政管理考研答题技巧

1.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一般答100字左右,在A4纸上约3行,每行30 40字。

(2)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

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总结/评价。

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进行简述。第三,总结,可以作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名词解释一般位于试卷的第一部分,很多考上刚上考场非常的兴奋,一兴奋就容易下笔如流水,一不小心就把名词解释当成了简答题。结果后面的题目答题时间非常紧张。

第二,育明考研咨询师提醒大家,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 200字为佳。按照每个人写字的速度,一般需要5分钟左右。

2.简答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简答题一般来说位于试题的第二部分,基本考查对某些重要问题的掌握程度。难度中等偏低。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把课本重要问题梳理清楚,要比较扎实的记忆。一般来说书本看到5遍以上可以达到记忆的效果。当然,记忆也要讲究方法。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简答题定义框架答题法

定义→框架→总结

第一,先把简答题题干中涉及的最重要的1 2个名词进行阐述,类似于“名词解释”。很多人省略了这一点,无意中丢失了很多的分数。第二,按照要求,搭建框架进行回答。回答要点一般3 5条,每条150 200字。第三,进行简单的总结。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在回答简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有头有尾,换言之,必须要进行核心名词含义的阐释。第二,在回答的时候字数一般在800 1000为佳,时间为15 20分钟。

3.论述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论述题在考研专业课中属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题目,考查对学科整体的把握和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洞悉论述题的本质,其实回答起来还是非常简单的。论述题,从本质上看,是考查队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课本的整体框架和参考书的作者的写书的内部逻辑。这一点是我们育明考研专业课讲授的重点,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难度非常大。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论述题三步走答题法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第一,论述题中重要的核心概念,要阐释清楚;论述题中重要的理论要点要罗列到位。这些是可以在书本上直接找到的,是得分点,也是进一步分析的理论基点。第二,要分析目前所存在问题出现的原因。这个部分,基本可以通过对课本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总结而成。第三,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回答的视角要广,不要拘泥于一两个点。

第二,在回答论述题的时候一定要有条理性,但是条数不宜过多,字数在1500左右。用时为25 30分钟。如果试卷中有3道(一般不会更多)论述题,你可以答800 1000字,如果有两道,你可以答1000 1200字左右。论述题是拉分的关键,也是专业课里分值最高、题量最大的题型,同时往往是概括性最强、最难回答的题型。建议采用“总分总”结构,即前后是起始和总结的套话,中间是要点,要点部分采用4×300(2×150)模式,即分4大条,每条300字,每条又分两小点,每点150字。

五、行政管理考研答题模板

其实,考研专业课和考研英语作文一样,都是有模板可循的。

一、有关政府改革考题的答题模板

比如“大部制改革”的措施、如何构建“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无缝隙政府”。如果考题涉及政府及其官员存在的一些问题,考生就可以套用此模板。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2.下放权力,转变管理方式,吸收社会力量共同治理。3.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选择、考核机制,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4.增加专家学者以及群众的参与决策渠道,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体制。5.利用现代化、市场化管理方法,加强绩效管理,提高行政效率。6.完善监督和约束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二、答题“三段论”

对某句话的“评析”,对某一个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看法”等等,这样开放性的题目,建议考生遵循以下答题思路:

第一,是什么,即以上材料说的是怎么一回事,尤其是文章中反映了哪些行政管理的现象和理论。

第二,为什么,即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或行政问题出现的原因。考研提供的材料,一定是要说明某一个问题,那么既然有问题就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

第三,怎么样,即针对以上的原因,今后应该怎么做。至于怎么做这个方面,可以套用上面的模板。

1.4 公共行政学框架梳理

第一部分,“是什么”,即对我们这门学科所研究对象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怎么样”,即我们的研究对象——政府,是如何做事情的。

第三部分,“约束”,即对我们的对象——政府的行为,进行制约,使之不对私权产生侵犯。即当前政府反腐措施。

第四部分,“改革”,即对当前政府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完善。

不但四个部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每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

第一章,绪论:讲解近100多年行政学发展历程及理论积淀。即回顾过去。

第二章,行政职能:之所以把“行政职能”放在第二章,是因为我们这门学科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如何让政府更好地履行其职能。所以,本章是整本书的核心。此外,考生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行政管理学这门学科在1887年才诞生,之前却没有存在。而政治学、企业管理等却早就有了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这是因为在17、18世纪之前,西方一直倡导的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自由市场经济,即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所以,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很小,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研究它的必要性。但是,伴随着西方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社会事务越来越多,但是立法机构等无力处理这些事务,所以政府就被推到了幕前。并且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此过程中,政府逐步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有人提出是时候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政府了。

第三章,行政权力:中国有一个词叫作“职权”,有“职”却无“权”,则政府及其官员就无法切实履行它的职能。因此,第三章必须是行政权力,它是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保障。

第四章,行政领导:从第三章“行政权力”到第四章“行政领导”属于行政权力的人格化。行政权力本身并没有好坏,只有赋予人之后,才具有人格,才能为民服务。而被赋予的这个人,就是所谓的领导,即行政领导。在权力与人结合以后,腐败也开始了。

第五章,行政组织:在权力与人结合产生了行政领导之后,光靠领导自身没法一个人亲力亲为,必须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构建自己的组织系统,也就是行政组织。

第六章:人事行政:在“行政领导”构建了自己的“行政组织”之后,就需要对组织中的人进行激励和管理,即人事行政,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每个组织的气氛、工作能力不同,其关键就是对组织的激励和管理。

第七章:行政决策:在“行政领导”通过“人事行政”对“行政组织”中的人充分激励和调动之后,政府就要开始做事情了,就要开始履行其“行政职能”了。那么,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方式和手段是什么呢,就是制定决策,颁布政策,即为“行政决策”。

第八章:行政执行:政府作出“行政决策”之后,不能束之高阁,必须要去执行,即为“行政执行”。正如考生自己在作出报考北京大学或者南京大学或者北航或者湖大或者川大或者北师大等之后,不能就开始无所事事,每天埋头“吃饭、睡觉、打豆豆”,我们必须去制订考研计划,必须去每天不断地学习和落实学习任务。

第九章:行政方法:无论是考研,还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过程中,都必须讲究方法,在“行政执行”中不讲究方法,只能让自己走弯路,耽误时间。

第十章:行政效率:我们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采取“行政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行政效率”。正如,每年有几百上千人在育明教育参加考研、考博及公务员、四六级的培训,其目的也就是为了寻求“行政方法”,达到“行政效率”的目的。

第十一章:机关管理: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一,除了“行政方法”,还必须有后勤管理保证日常管理。

第十二章:公共财政: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二,除了“行政方法”和“机关管理”,还需要有财政的支持,毕竟大家不能空着肚子工作。

第十三章:行政行为:从第三部分开始,我们研究的是如何对政府之前的行为进行约束,那么在对政府约束之前,我们必须了解政府的一言一行,也就是“行政行为”,唯此,才能更好地约束政府。

第十四章:依法行政:即“有法可依”,在我们了解了“行政行为”之后,就要开始制定法律、法规对行政、政府的行为进行约束,做到有法可依。

第十五章:法制行政:即“有法必依”,制定法律之后,必须有人监督,没有人监督,则法律就会形同虚设。因此法制行政其实就是监督的意思。

第十六章:行政责任:即“违法必究”,在官员违反了法律之后,就必须承担责任。“依法行政”、“法制行政”、“行政责任”三个部分属于对政府官员的外部监督体系。

第十七章:行政伦理:属于官员内部监督体系,力求通过个人品德的塑造、职业道德等对官员形成内在的约束。

第十八章:政府能力:在我们前三个部分,共十七章的努力下,我们要检测一下政府的能力有没有提高,政府能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能。结果发现,政府能力还是存在问题的,政府的职能还是没法得到更好地履行,甚至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可能会手足无措。怎么办呢?就需要进入下一个环节——行政改革。

第十九章:行政改革:在政府能力出现问题的时候,在政府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进行及时的改革,但是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十多次的改革,直至当前政府进行的“大部制”改革,也是面临着重重阻力。那么如何拯救我们的政府呢?

第二十章: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背景:既然我国历次改革都面临着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西方的改革经验和理论。

第二十一—二十四章: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对于我国来说,还是没法适应我国的改革环境,所以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经过上述的分析,大家要记住,无论看什么书,都务必要掌握作者写作的框架。只有如此,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整个学科的框架以及弥补很多考生因为跨专业而产生的问题,并且对于考生回答简答题和论述题大有裨益。

育明教育考试研究院行政管理考研研究室经历8年的研究,对全国近100多本行政管理书籍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形成了一整套的复习方法、复习策略以及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这也是为什么育明教育考研辅导通过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本书另有录制的视频课程,也欢迎广大考生到育明教育订购!

六、行政管理考研框架梳理

第一部分,“是什么”,即对我们这门学科所研究对象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怎么样”,即我们的研究对象——政府,是如何做事情的。

第三部分,“约束”,即对我们的对象——政府的行为,进行制约,使之不对私权产生侵犯。即当前政府反腐措施。

第四部分,“改革”,即对当前政府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完善。

不但四个部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每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

第一章,绪论:讲解近100多年行政学发展历程及理论积淀。即回顾过去。

第二章,行政职能:之所以把“行政职能”放在第二章,是因为我们这门学科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如何让政府更好地履行其职能。所以,本章是整本书的核心。此外,考生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行政管理学这门学科在1887年才诞生,之前却没有存在。而政治学、企业管理等却早就有了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这是因为在17、18世纪之前,西方一直倡导的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自由市场经济,即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所以,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很小,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研究它的必要性。但是,伴随着西方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社会事务越来越多,但是立法机构等无力处理这些事务,所以政府就被推到了幕前。并且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此过程中,政府逐步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有人提出是时候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政府了。

第三章,行政权力:中国有一个词叫作“职权”,有“职”却无“权”,则政府及其官员就无法切实履行它的职能。因此,第三章必须是行政权力,它是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保障。

第四章,行政领导:从第三章“行政权力”到第四章“行政领导”属于行政权力的人格化。行政权力本身并没有好坏,只有赋予人之后,才具有人格,才能为民服务。而被赋予的这个人,就是所谓的领导,即行政领导。在权力与人结合以后,腐败也开始了。

第五章,行政组织:在权力与人结合产生了行政领导之后,光靠领导自身没法一个人亲力亲为,必须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构建自己的组织系统,也就是行政组织。

第六章:人事行政:在“行政领导”构建了自己的“行政组织”之后,就需要对组织中的人进行激励和管理,即人事行政,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每个组织的气氛、工作能力不同,其关键就是对组织的激励和管理。

第七章:行政决策:在“行政领导”通过“人事行政”对“行政组织”中的人充分激励和调动之后,政府就要开始做事情了,就要开始履行其“行政职能”了。那么,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方式和手段是什么呢,就是制定决策,颁布政策,即为“行政决策”。

第八章:行政执行:政府作出“行政决策”之后,不能束之高阁,必须要去执行,即为“行政执行”。正如考生自己在作出报考北京大学或者南京大学或者北航或者湖大或者川大或者北师大等之后,不能就开始无所事事,每天埋头“吃饭、睡觉、打豆豆”,我们必须去制订考研计划,必须去每天不断地学习和落实学习任务。

第九章:行政方法:无论是考研,还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过程中,都必须讲究方法,在“行政执行”中不讲究方法,只能让自己走弯路,耽误时间。

第十章:行政效率:我们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采取“行政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行政效率”。正如,每年有几百上千人在育明教育参加考研、考博及公务员、四六级的培训,其目的也就是为了寻求“行政方法”,达到“行政效率”的目的。

第十一章:机关管理: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一,除了“行政方法”,还必须有后勤管理保证日常管理。

第十二章:公共财政: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二,除了“行政方法”和“机关管理”,还需要有财政的支持,毕竟大家不能空着肚子工作。

第十三章:行政行为:从第三部分开始,我们研究的是如何对政府之前的行为进行约束,那么在对政府约束之前,我们必须了解政府的一言一行,也就是“行政行为”,唯此,才能更好地约束政府。

第十四章:依法行政:即“有法可依”,在我们了解了“行政行为”之后,就要开始制定法律、法规对行政、政府的行为进行约束,做到有法可依。

第十五章:法制行政:即“有法必依”,制定法律之后,必须有人监督,没有人监督,则法律就会形同虚设。因此法制行政其实就是监督的意思。

第十六章:行政责任:即“违法必究”,在官员违反了法律之后,就必须承担责任。“依法行政”、“法制行政”、“行政责任”三个部分属于对政府官员的外部监督体系。

第十七章:行政伦理:属于官员内部监督体系,力求通过个人品德的塑造、职业道德等对官员形成内在的约束。

第十八章:政府能力:在我们前三个部分,共十七章的努力下,我们要检测一下政府的能力有没有提高,政府能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能。结果发现,政府能力还是存在问题的,政府的职能还是没法得到更好地履行,甚至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可能会手足无措。怎么办呢?就需要进入下一个环节——行政改革。

第十九章:行政改革:在政府能力出现问题的时候,在政府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进行及时的改革,但是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十多次的改革,直至当前政府进行的“大部制”改革,也是面临着重重阻力。那么如何拯救我们的政府呢?

第二十章: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背景:既然我国历次改革都面临着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西方的改革经验和理论。

第二十一—二十四章: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对于我国来说,还是没法适应我国的改革环境,所以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经过上述的分析,大家要记住,无论看什么书,都务必要掌握作者写作的框架。只有如此,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整个学科的框架以及弥补很多考生因为跨专业而产生的问题,并且对于考生回答简答题和论述题大有裨益。

育明教育考试研究院行政管理考研研究室经历8年的研究,对全国近100多本行政管理书籍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形成了一整套的复习方法、复习策略以及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这也是为什么育明教育考研辅导通过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本书另有录制的视频课程,也欢迎广大考生到育明教育订购!

七、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解析

2005年经济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计48分)

1、沉没成本

育明考研答案解析 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在某种意义上说,沉没成本是机会成本的反面,是无论你做什么选择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的成本。因为对沉没成本无所作为,在做出包括经营战略在内的各种社会生活决策时可以不考虑沉没成本。

2、纳什均衡

育明考研答案解析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含义是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在假定所有其他主体所选战略为既定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最优战略的状态。这一均衡用以纪念著名经济理论家约翰·纳什。

3、囚犯困境

育明考研答案解析是纳什均衡的一个经典案例,两个被捕获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例子有寡头,比如欧佩克和世界石油市场等。

4、最大化标准

育明考研答案解析 哲学家约翰·罗尔斯认为政府的目标应该是使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而不是像功利主义者所主张的使每个人效用的综合最大化。最大化标准仍然允许收入不对称,因为这种不对称可以增强激励,从而提高社会帮助穷人的能力。由于罗尔斯的哲学只重视最不幸的社会成员所以它要求的收入再分配比功利主义者更多。

5、乘数效应

育明考研答案解析 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移动。这里的乘数为1/(1-MPC),其中MPC是边际消费倾向,即家庭额外收入中用于消费而不用于储蓄的比例。

6、公有地悲剧

育明考研答案解析 针对只有竞争性而没有排他性的公有资源的一个寓言,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为什么公有资源的使用大于合意的水平。结论是,当一个人使用公有资源时,他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公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政府可以通过管制或税收减少公有资源的使用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政府有时候也可以把公有资源变为私人物品。

7、错觉理论

育明考研答案解析 未预料到的低物价水平使一些企业认为自己的相对价格下降了,引起它们减少生产。根据这种理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供给者对市场发生的变动的看法,由于这种短暂的错觉,供给者对物价水平的变动做出了反应。

8、艾伦·格林斯潘

育明考研答案解析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1926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纽约大学经济学博士,先后任纽约市工业咨询公司(汤森-格林斯潘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顾问、成员和主席,1987年8月被里根总统任命为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1991年7月,布什总统任命格林斯潘继续担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1996年2月,克林顿总统提名他连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6月20日参议院以压倒多数批准了提名。格林斯潘同时还兼任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主席;2000年1月4日,克林顿总统再次任命他为美联储主席,同年6月20日,他第四次就任该职;2004年5月18日,美国总统布什提名他继续担任美联储主席。同年6月17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布什的这项提名。6月19日,格林斯潘宣誓就职,开始其第五个任期。2005年10月24日,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接替格林斯潘,出任下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总是对美国经济过热保持着警觉,只要一出现过热的迹象,他就会采取措施把温度降下来。格林斯潘指挥着美国经济巨轮驶过了暗礁丛生的80年代,使美国在90年代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过去25年来没有人比格林斯潘更胜任美联储主席这个职位。

(二)问答题(9、10、11每题15分,12题20分,共计65分)

9、为什么要反垄断?对垄断的公共政策主要有哪些?

育明考研答案解析

(1)垄断的含义是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唯一卖者的企业,垄断的基本原因是进入壁垒,而进入壁垒的三个来源产生了三种类型的垄断:

① 垄断资源,即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

② 政府创造的垄断,是由于政府给予一个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物品或劳务的权利,有时候这种垄断产生于想成为垄断者的人的政治影响,有时候是因为这么做符合公共利益;

③ 自然垄断,是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而产生的垄断,当相关产量范围内存在着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

(2)垄断的福利代价

① 垄断产生无谓损失。垄断企业根据边际收益等于编辑成本确定的垄断产量小于社会总剩余最大化的效率产量,当垄断者收取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时,一些潜在消费者对物品的评价高于其边际成本,但低于垄断者的价格,这些消费者最终不购买物品,而由于这些消费者对物品的评价大于生产这些物品的成本,因此这个结果是无效率的,即垄断产生了无谓损失。这种无谓损失类似于税收引起的无谓损失,区别是政府得到了税收收入,而垄断企业得到了垄断利润。

② 垄断削弱了市场竞争性。对一个企业来讲,进入一个企业已有自然垄断的市场并没有吸引力。因为进入者知道,他们达不到垄断者所享有的同样的低成本,因为在进入后,每个企业的市场份额都小了。

③ 垄断企业的垄断利润,是以消费者剩余减少为代价的,尽管社会总剩余即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之和并未改变,但这种物品从消费者向垄断所有者的转移显然使得经济蛋糕中消费者那一块变小了。

(3)对垄断的公共政策

① 反托拉斯法。利用反托拉斯法使垄断行业更有竞争性,反托拉斯法是目的在于遏制垄断权力的法律集成,在美国,1890年,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914年,又通过了《克莱顿法》,该法加强了政府的权力,并使私人对此类诉讼(指托拉斯)合法化。问题是有时候公司之间的合并并没有减弱竞争,而是通过更有效率的联合使生产降低了成本,这种合并效应需要注意。

② 管制。对垄断的第二种公共政策是通过边际成本定价制度进行管制,不过这一制度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如果管制者要确定等于边际成本的价格,价格就将低于企业的平均总成本,而且,企业将亏损,在收取如此之低的价格时,企业就会离开该行业。面对这种情况,管制者可以采取两种措施:一是补贴垄断者,这样政府就承担了边际成本定价固有的亏损,但为了支付补贴,政府需要通过税收筹集收入,这又引起了税收本身的无谓损失。二是可以允许垄断者收取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但平均总成本定价引起了无谓损失。其次,管制不能激励垄断者降低成本,解决方法是允许垄断者从降低成本中以更高利润的形式得到一些利益。

③ 公有制。这种方法在欧洲国家很常见,政府不是管制由私人企业经营的自然垄断,而是自己经营自然垄断的企业。不过,经济学家对自然垄断私有的偏爱通常大于公有制,关键问题是所有权如何影响生产成本。

④ 无所作为。以上每一项旨在减少垄断问题的政策都有其缺点,因此,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政府通常最好不要设法解决垄断定价的无效率。

10、举例解释市场失灵的原因。

育明考研答案解析

(1)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许多的局限性或缺陷性,因而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不能实现预期的社会经济目标。市场失灵是主张实行政府干预的强有力的理由。

(2)市场失灵的主要问题在于:

① 个人的价值观和自由与社会公理和原则存在矛盾;

② 完全竞争假定在现实经济运行中由于存在独占、寡头垄断、垄断竞争、自然垄断和过度竞争等问题从来就没有得到充分解决,因此会损害社会效率;

③ 一般竞争均衡不适用某些领域,尤其是涉及规模经济效率迅速增长的经济活动;

④ 帕累托最优由于完全市场假定不能成立而不能实现;

⑤ 信息存在不完备请或非相关性;

⑥ 由于存在不完全均衡,因此,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⑦ 外部效应导致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时产生偏离;

⑧ 市场不会自动供给公共产品。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较多的市场缺陷,问题可能更为严重。

11、宏观经济政策争论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你持赞成的观点还是反对的观点?

育明考研答案解析

在宏观经济政策着五个存在争论的问题。

(一 货币与财政政策决策者是否应该努力稳定经济。

(1)赞成者认为,经济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并相信政府可以管理总需求,以便抵消内在不稳定性。

① 如果放任不管,经济就倾向于发生波动。

② 这种经济衰退对社会无益,它代表资源的绝对浪费。

(2)反对者认为

①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存在时滞。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利率而影响总需求,而利率变动改变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需要时间,这种时滞源于政府改变支出与税收的漫长政治程序,在市场经济国家尤其如此。

② 经济政策的预测是极不准确的,因此,稳定经济的努力可能以使经济不稳定而结束。

(二 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还是相机抉择。

(1)赞成者认为,相机抉择有两个问题:

① 没有限制无能及权力的滥用

② 它所引起的通货膨胀会高于合意的水平,存在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即宣言和行动之间的不一致性。

(2)反对者则认为,相机抉择的政策在对变化着的经济环境做出反应时较为灵活。

(三中央银行应不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

(1)赞成者认为

① 通货膨胀有许多成本,而且好处很少:皮鞋成本、菜单成本、相对价格变动性升高、税收负担不合意的变动、改变计价单位引起的混乱与不方便和财富的任意再分配等问题。

② 消除通货膨胀的代价只是暂时的,如果中央银行宣布一项可信的降低通货膨胀的计划,从而直接降低通货膨胀预期,那么甚至连这种代价也可以减少。

(2)反对者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只给社会带来微不足道的成本,而降低通货膨胀所必需的衰退则代价高昂。

(四 政府是否应该平衡其预算。

(1)赞成者认为,

① 政府债务最直接的影响是把所有负担加在了子孙后代纳税人身上;

② 预算赤字代表负的汞储蓄,导致投资减少,引起一定时期内资本存量减少,从而降低劳动生产率、实际工资和经济生产,减少了子孙后代的收入。

(2)反对的观点是

① 政府债务问题往往被夸大了,它与平均每个人一生的收入相比并不算大。

② 赤字只是财政政策的一小部分,仅仅关注赤字是危险的,它使注意力离开了其他各种在各代人中再分配收入的政策。

(五 是否应该为鼓励储蓄而修改税法。

(1)赞成的观点认为:

① 一国的储蓄率是其长期经济繁荣的关键决定因素国际数据表明了国民储蓄率和经济福利衡量指标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② 美国现行税制通过对储蓄征收重税而抑制了储蓄。

③ 税规又通过对某些形式的资本收入的双重征税而进一步抑制了储蓄。

④ 应该修改税法以鼓励储蓄,比如将所得税改为储蓄税。

(2)反对者认为,

① 许多刺激储蓄的变动主要有利于富人,他们并不需要减税。

② 政府所设计的鼓励储蓄的政策对私人储蓄只有微不足道的影响

③ 通过增加政府预算盈余来增加公共储蓄可以提供更直接、更平等地增加国民储蓄的方法。

12、简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的主要经济学观点。

育明考研答案解析

阿马蒂亚·森1933年出生于印度孟加拉湾,195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先后在印度、英国和美国任教。1998年离开哈佛大学到英国剑桥三一学院任院长。他曾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写过人类发展报告,当过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经济顾问。他因为在福利经济学上的贡献获得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下面我们从社会选择理论、福利和贫困指标、对饥荒问题的实证研究三个方面来介绍森的研究工作。

(1)社会选择理论

① 解决“孔多塞悖论”即“投票悖论”。

符合以下三种条件中任何一种选择模式:(1)所有人物同意其中一种选择不是最佳,(2)同意某一项不是次佳,或(3)同意某一项不是最差。至于有四项或四项以上的选择情况时,每个包括三项选择的子集合须符合这三种条件之一。这就是阿马蒂亚·森著名的价值限制理论,它产生的结果是得大多数票者获胜的规则总是能达成唯一的决定。

② 引入“个人选择”。

他的第二个主要贡献,就是引入了个人选择的概念,令公共选择理论内容更丰富。除了社会上可供选择的元素外(譬如政府的税收政策),他印入私人方面的元素(譬如个人利得)。私人元素的排列全由这些元素的拥有人来评估,这种情况与社会元素是有所不同的。他证明了,在尊重个人权益与做出集体决定之间,有基本的矛盾存在。换言之,没有一个集体决议机制能与尊重个人并存。

③ 挑战“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阿马蒂亚·森克服了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在这方面充分显示出他的睿智。他的另一项贡献是关于如何比较人际间的满足水平。为解决阿罗不可能定理,学术文献主要提出了两种处理方法,而阿马蒂亚·森对这两种方法均具贡献。其中一种方法是,就阿罗所定出的四个假设(公理),逐一地加以放宽,并考察放宽的后果。这些公理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更好的做法是增加它们的信息内容。阿罗假设不可将不同人之间的满足程度互相比较,但阿马蒂亚·森却引入满足感的可度量性和可比较性。他及其他学者证明了,如果可具备更多的信息,实在可以扩展合理的社会福利函数的范围。一旦个人的满足水平可视为人际间可比较的,则你已可以做出不同种类的社会评价。

(2)对福利和贫困的指标的贡献。

① 贫困指标

常用的贫困指标是收入低于预先设定的贫困线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但是这个指标没有理论基础,它也忽略了穷人之间的贫困程度的不同,例如如果社会最贫困的群体的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只要他们的收入没有超过贫困线,那么人口比例就没有什么变化。为了弥补这个缺陷,阿马蒂亚·森从一些合理的假设中得出一个贫困指数:P=H[I+1 IG]。这里,H是低于贫困线人口的比例,G是基尼系数,I是对收入的分配的衡量,0 I 1 。仅在低于贫困线的个人中计算G和I。阿马蒂亚·森阐明了这个指标应用的范围。例如贫困指标对贫困国家非常有用,但是他们的统计数据经常有问题,这样的情况下用森的指标也能进行比较。森的贫困指标最终得到广泛的认同,并且为其他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

② 福利指标

人均收入等常用的社会福利指标仅仅体现了平均情况。阿马蒂亚·森在合理的假设条件下提出了另外一个指标:y1 G,这里y是人均收入,G是基尼系数。

阿马蒂亚·森认为产生福利的不是一个人得到物质财产,而是其所得到的机会或能力。按照这个观点,收入的意义在于它创造的机会,但是真正的机会,或者能力,也依赖健康等其他因素。在衡量福利时也应该考虑这些因素。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标,就是按照这种思想设立的。 阿马蒂亚·森指出很多伦理原则都预先假定人与人在某些方面上的平等,但是因为个人能力不同,分配问题从来不能完全的得到解决。在某些方面的平等就要求在其他方面的不平等。我们致力在哪个方面来推动平等和在哪个方面我们不得不接受不平等,依赖于我们如何评 估福利的不同方面。阿马蒂亚·森主张我们应该在个人的能力方面努力争取平等。

(3)在发展经济学方面的贡献

阿马蒂亚·森1981年的著作《贫困和饥荒》是他在这个领域内最著名的研究。人们通常认为食物短缺是饥荒的最重要有时是唯一的原因,他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仔细研究了印度 、孟加拉国和撒哈拉国家的一些饥荒情况,发现了其他的影响因素。有些现象不能仅仅 用食物短缺来解释。阿马蒂亚·森指出只有透彻的分析各种社会和经济因素如何影响社会不同团体和如何决定他们实际 的机会,才能深入了理解饥荒,才能找到阻止饥荒发生的办法,或者当饥荒发生时如何限制其影响。

(三)分析题(37分)

13、布什政府减税和增加国债限额的经济政策引发的争论。

育明考研答案解析

布什政府的减税计划和增加国债限额的经济政策,实质是美国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并大幅增加财政开支和由此导致的巨额财政赤字造成国债限额被迫增加。

(1)理论上讲,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税收变动引起的总需求移动的幅度也要受到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影响。

① 当政府减税并刺激消费支出时,收入和利润增加,乘数效应就进一步刺激了消费支出。

② 较高的收入引起较高的货币需求,这又倾向于提高利率。较高的利率使借款成本更高,就减少了投资支出,这是挤出效应。

③ 家庭对税收变动是持久的还是暂时的感觉,也决定税收变动引起的总需求移动的幅度:如果家庭预计减税是持久的,认为减税会大大增加他们的经济实力,就会大量增加他们的支出,减税将对总需求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家庭预计税收变动是暂时的,认为这不会增加他们多少这时收入,从而只增加少量支出,这时减税对总需求只有很少的影响。

(2)国债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它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者公众对政府的债权。它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等筹集资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国债的发行,一方面能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属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又能对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重要作用。

① 国债对财政收支的影响:为弥补财政赤字缺口,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的使用权转移到国家手中,根据乘数效应,在今后年度将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② 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通过将商业银行手中的国债转让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可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从而加强对经济的调控能力。③ 国债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一方面,国债直接扩大了政府的投资规模,增加了政府消费;另一方面,政府债券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利率,可能影响到投资支出;最后,国债使得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使家庭或个人的消费减少。

(3)根据布什2001年6月和2003年5月两次减税方案的内容,可以预期减税政策将对以下几个宏观经济的基本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① 带来高额的预算成本。新的经济增长方案和就业增加计划的成本是9250亿美元(含公债利息)。长期的成本将超过未来75年社会保障精算成本的三分之一。加上AMT的改革成本和将2001年《经济增长与税收减免协调法》永久化执行的花费,总的成本相当于未来75年社会保障精算成本的2~3倍。

② 国民储蓄是潜在的资本。除非私人储蓄的增加超过国家预算赤字的增加,否则赤字将带来国民收入的减少。国民储蓄的减少必将带来私人国内投资和对国外净投资的减少,从而导致美国人所拥有的资本存量和未来国民收入的减少。实证研究表明私人储蓄一般能够冲抵20%~50%的预算赤字。国家储蓄的减少通过减少国内投资进一步引起自身的减少。

③ 投资利率影响实际资本的形成。预期的未来预算赤字会影响当前的长期利率。也就是说赤字经济的成本不仅仅在于长期,在短期也可能导致长期利率的飙升,从而制约短期的经济活动。宏观经济学模型和实证研究表明当前1%的GDP的持续减少,将引起10年后利率升高0.5%~1%。

④ 对于劳动供给的影响。布什减税法案的许多措施有利于增加劳动者的税后收入。同时可以改变人们的预期来刺激劳动供给。加上减税对于第二劳动梯队进入劳工市场的影响,减税方案是有利于劳工供给的数量增加的。

⑤ 分配效应:减税方案将会使得联邦税收体系呈现累退性。按照税后收入增长的百分比来看,高收入人群的增长率远远高于低收入人群。布什政府的减税方案使得税后财富的分配趋向不平等。该减税方案下,收入低于1万美元的低收入居民税后收入不会发生任何变动,收入位于1万美元到2万美元之间的居民,享受到的待遇是税后收入仅仅上涨0.4%。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居民,他们的税后收入将上涨4.2%。从减税额的分配上来看,收入在2万美元以下占到40.3%的居民只分享到了减税额的1.3%,而收入超过5万美元占居民总数30%的人却占据了整个减税额的85.6%。

(4)减税和增加国债限额的经济政策的成效及评价:

① 布什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两次减税计划在促成经济的复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美国商务部估计,2001年6月以来,超过1亿500万美国纳税者的所得税得到降低;超过2300万小企业因减税而节省出资金用于增加新设备的投资,扩大规模和雇佣更多的劳动力;3300万以上已婚人口从“婚姻惩罚”marriage penalty减免中获益;减税带来美国家庭实际收入的增加,并带动了消费的增长。② 2003年美国经济出现了全线复苏的局面。2004年1月30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2003年第四季度以及全年的各主要经济指标的统计数据。报告显示,美国去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3.1%的增长,成为2000年以后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虽然第四季度的增长率为4%,略低于经济界的预期,但美国各大媒体和政府网站均在该日的文章中盛赞布什总统的经济政策极大地刺激了2003年的经济复苏。减税政策成为促成目前美国经济全线复苏和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关键因素。

③ 不过在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的背景下,我们考察布什减税政策在今后的效果的时候,还应该看到减税政策在理论上和实际中的缺陷和问题。从理论上讲,政府在进行政策选择时,应该遵循如下法则:在成本相同的情况下,追求经济效应的最大化;在政策效应相同的情况下,追求成本的最小化。从前述减税计划内容的介绍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布什减税政策对于经济增长而言,负面的作用非常明显。如果要促进经济增长,对经济正面的促进力量必须效果明显并保持持久,从而抵消政策带来的负面效果,产生出正的经济效应。布什减税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减税方案没有很好地设计,不能实现经济增长作用的最大化和负面效应的最小化。从而使得布什的减税政策长期效果并不看好外,也可能造成高昂的实施成本。

④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布什减税政策对于短期经济问题和长期经济增长的作用归结如下:从短期看,最核心的经济问题在于美国当前的生产能力过剩。因此,短期内,刺激公众对现有生产能力水平下的产出物品和服务的需求成为刺激经济复苏的关键。然而,由于布什减税政策并非针对短期经济状况而制定,所以它在短期即使对刺激经济复苏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也是温和而有限的。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低于人们的普遍预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从长期看,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加大整个经济的生产能力。生产能力的增加依赖于国民储蓄的增加。布什减税方案对于经济有着一定的正面促进作用,然而同时也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效果。只有当减税方案对经济的刺激超过了它所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减少产生的负面影响时,才能说减税方案对经济是促进的。目前的研究显示正面影响减去负面影响以后的净影响很小,很大可能上将会为负。因此可以认为,从长期来看,布什减税政策很可能得失相抵,并且付出高昂的成本。

责任编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