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引领 引领行业标杆的句子

句子大全 2023-09-19 03:28:01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越来越成为一种痛苦。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又是高考语文试题中集中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考题之一,且题大分值重,主观性强,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然而,从近年来各地评卷情况看,本题得分率一直较低。考生在现代文阅读中得分难度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中学生的阅历浅,人文底蕴欠缺,语言表达能力低,这些素质通过高中三年的专题复习得到有效的提高也是不太现实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语文课要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如何在有效的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如何帮助学生摆脱现代文阅读复习耗时又低效的尴尬局面并实现作文的个性化表述?笔者根据新课程的阅读理念,并学习有关前辈语文教育专家的论述,结合自己几年来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悟出以下几点感慨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语文课要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基于教师丰厚的人文素养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决定了教师要把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领、指导下,学生自行摸索、发现问题的过程,这就对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让学生亲,首先应具有“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因为学生尊重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更喜欢有人格魅力的老师。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带给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一个见识广博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向学生传递更多的文化与思想;给学生更细致的人文关怀,善待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教师的人文知识、人格、气质、修养、品行也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怎样学语文与做人”的“示范”,这就能更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获得个性尊重、主体张扬、人格完善、身心健康,并且在阅读教学的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中感染平和、真情、诚信、友爱、公平和正义,潜移默化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血脉和源泉,并激发起前进的动力。 因此,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承担育人使命与责任的首要台阶,也是语文课进行有效阅读教学的根本。正如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说的“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师有丰厚的人文素养就较容易点燃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火花。所以,作为课堂上重要引领者的教师一定要先培养自己丰厚的人文素养。 二、要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 阅读是生命的活动,是收集与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是难以实现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必须是真正的阅读主体,阅读过程应该伴随他们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教师只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叶圣陶指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动脑筋,脑筋是不会受伤的。学生自己动脑筋,得到的东西格外深刻,光听老师讲,自己不思考,得到的东西就不太深刻。”所以,教师自己先要放得开,除了要善于组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与作品对话、与作者交流,更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体悟,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看法和独特体会。这样,学生才能根据自身的经历、文化积淀、思维品质、兴趣爱好,结合作品中的某些语言、某些结构、某些文意,拥有自己的独特体验,才能真正实现对阅读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提高阅读的质量。 笔者曾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设置“课外延伸”——“寻找相似的命运,思考本诗阅读的现实意义”,放手让语文课代表布置各小组分别查找有关内容(各组协调不重复),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或思考,做成课件,上课交流讨论。因为有课堂上教师的引领和点拨,学生已经熟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故事,对作品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古今中外类似的爱情故事也不少,教师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查找、自己解读、自我表现,引领之后教师只是一个旁观者。所以,学生阅读与完成对作品个性化解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在课堂交流中笔者发现学生整合了“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以及《白蛇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巴黎圣母院》等不同类型的爱情故事。他们还从各小组的阅读交流中,悟到了“个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关系”、“生活着一定要拥有生命的自由与尊严”、“爱因美丽而永恒,人因执着而可爱”等独特的阅读体验,还一起呼唤“让世界充满爱”,课堂里出现了生命在涌动的可喜局面。 三、要在现代文考查中获得高分并实现作文的个性化表述,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大量读书 有一部分学生反映:由于时间的限制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要在现代文阅读考试中得高分不太容易,自己想的总是和参考答案有距离。其实,考生如果想在有限的答题时间拿到高分,除了要有一定的答题技巧,还应具备较强的语感。 语文教学长久以来受到“读书”与“读法”、“授鱼”与“授渔”等问题的困扰。笔者的学习与教学经验却证明:不能高估“渔道”(读写知识、阅读方法、文章写法、思维方法等)的价值。众所周知,儿童并不是先学童话知识,然后才懂得童话故事的。未从书本上学过形式逻辑和抽象、概括方法的人,早已在实践中学会了思维。把语言、思维的直觉经验上升为“理论”,对听说读写实践是有一定的好处,但绝不像数学上方程解法对解方程那么有用和必须。在笔者看来,阅读训练不能忽视大量的阅读,读书之“量”甚至重于读书之“法”;学生的作文实践也无可辩驳地证明:没有阅读就没有成功的个性化表述。然而,当今社会信息多、信息量大,网络及各种影视文化的视觉冲击导致有些学生读书不多,读物的品位也参差不齐。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内课外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引人入胜的美文华章。当然,大量的阅读一般不用研读法,但求读后能获取丰富、具体的感性内容,可以如叶老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广读博览虽然不能深思熟记,但是能对语感培养、艺术熏陶、性情陶冶形成合力,对语言内容也能留下不同程度的再现、再认记忆,还能组合扩展为链索式、网络式记忆。这是与精读、背诵少量文章不能等同的。涉世不深的中学生只有在读书中多补充古今中外、社会人生的感性知识、间接经验,认识才能扩展、提升,也才能更清楚地领悟老师所传授的解题章法。 教师在指导学生做阅读训练时要意识到阅读分析中的思维,不仅有“方法”问题,更有“原料”问题。激活思维、创新思维、深化思维,常常是“方法俱备,只欠原料”。要让学生明白阅读分析一篇文章,不是只取本篇中的“原料”,还需调用本篇之外的“库存”,包括以往读书和阅世得来的感性材料和已形成的语感、眼光、理念。感性材料是基础的原料。没有感性材料积累的“量变”,就不会“质变”为语感、眼光、理念;而且,语感、眼光、理念的质量也因感性材料的贫富优劣而异。社会、政治、伦理等范畴的价值观念、指导、理论原则,常用作思维推理中的“大前提”,它们是思维中的高层次原料。思维活动如果短缺多层次的充足材料,就不会加工出好的成品。所以,阅读教学中重读法轻读书、重思维轻思想的偏向应予以矫正。只有实现对阅读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才能在现代文考查中取得高分,才能更好地实现作文的个性化表述。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阅读是一项复杂、艰苦的智力活动,语文教师要做学生阅读的榜样——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要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爱读书、多读书;也要在平时的点滴教学中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坚持不懈地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他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可获得切实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何美兰 福建漳州市第三中学 363000)

相关热词搜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