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从《独居日记》谈梅??萨藤的自我回归

句子大全 2023-08-12 06:50:02
相关推荐

摘 要:被誉为“杰出的日记体作家”的女诗人梅??萨藤,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独居日记》由于其独居生活的非典型性和自我剖析的直白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日记以一位独居女性的日常生活及其对人类,对自然的情感体验为视角,将女性面临的各种问题毫不掩饰地一一罗列,描述了一种并不那么理想,负面情绪和正面思维相交织的隐居生活。本文从这一女性日记体文学读本出发,探讨在女性自我意识认知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情感体验并对女性在各种冲突中给予的回应进行分析,探讨女性自我意识的回归。 关键词: 梅??萨藤;《独居日记》;女性主义;日记体文学;自我意识 美国女诗人梅??萨藤在出版其日记体文学作品《独居日记》后,立刻受到了同时代女性的追捧,曾经有有一位评论家说道,梅??萨藤日记作品为她打开了拥有广泛读者的大门,对成千上万主张妇女平等的人们起了重大的影响(萨藤 4)。这部作品真实记载了作者于1970至1971年住在新罕布什洲的独居生活,是萨藤继其回忆录《种梦根深》后所写,不同于前一部作品,她在描写自己的独居生活时并未延续之前回忆录中所描绘的那种虚假的精神乐园,她说她希望突破粗糙岩石的深处,来到其发源地(Fulk 119),在文中,她毫不避讳地谈及她在生活中产生的各种纷繁复杂的情绪,她的时不时流露出来的对人对事的失望,她对各种琐事的恼怒,甚至她的失恋。也正因为如此,虽然作为一本日记,它不可能全然摆脱其文学性,但是与同时代的杰出女作家伍尔夫的日记相比,由于后者的日记在其鲜明的意识流表现手法下导致的思维的跳跃性、模糊型与不连贯性使得读者对其作品难以获得清晰的认识(李晓文 116),而萨藤的回忆录能让读者毫不费力地感知她内心的真实世界,这种看似日复一日平淡无华的叙述更能获得读者的共鸣。在日记中,作者表露出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动物的情感也让读者看到了萨藤生命的动力和灵感的来源。正因如此,《独居日记》成了其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也为她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定下了基调。 但迄今为止,鲜有读者对萨藤在《独居日记》中表露出来的女性的回归意愿作出诠释。这种强烈的意愿在独居生活的掩映下变得朦胧不清,但从萨藤时不时流露出来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她选择独居并非是对自我的禁锢,只是为了回到本我,成就一个更完善的“我”。选择了独居并不意味了从此后萨藤过上了一种停滞不前的生活。 独居:构建一个回归自我的通道 萨藤认为自己首先是诗人,但她往往不需要经常刻意去写诗,因为灵感总是不断涌向一个像她这样把目光聚焦在整个世界的女人。她说,至少当你真正开始走向衰老,你才会知道自己是谁,才会不去选择那些与你真正的自我形象大相径庭的路,你不必背负一个投射在你身上的形象,那不是一个固有的自己。写下《独居日记》时,萨藤五十多岁,当时她早已开始独居,并且已经成为独居女性的一种象征(Simpton 21)。她从不讳言“独居确有极为悲惨之时刻,即独居使我不再在我所认为的自己和我自身之间强行设置一种界限”(May 93)。这里的“我所认为的自己”是一个不设绝对值的自己,在经历了各种人与事后打上各种烙印的自己,而在独居生活中,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便可以诚实地面对一个真实的自己,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由自我而发的一切,投射出去又不经外部世界的反馈自然地回到自我。此前在《种梦根深》里,萨藤认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不真实、不完整的人物形象,彼时刚结束的一段感情使她失去了自我意识,希望借由这本日记帮助自己重新找回本真自我,回到出发点。 事实上,萨藤一直忍受着独居的寂寞,但与此同时,她又极度迷恋这种生活,年逾古稀之时,她说这是她最后的伟大的爱。爱打开通往一切的门,而那扇通往人们可怖的秘密的门便是那个真实的自我。独居生活消弭了一个人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障碍,让萨藤得以直观地认识自己,正如她自己所希望的那样,所有的作品最终都是透明的,即便其内容深如水井,却依然可以清澈见底。她回归自我,面对真实自我的愿望是如此强烈,即便知晓将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没有屏障地在读者面前摊开是一件容易受到伤害,鲜少有人尝试的危险之事,却依然我行我素。独居生活对于女性来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尝试,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女性可以在不受外部意识形态的左右下对个人的生活方式进行自由选择,借由这种体验看到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正如萨藤曾在《独自生活的奖赏》说到:“独处是人生的调味剂,它为每一种体验带来真实的滋味。” 回归本我:女性主义者的主观意识 独居意味着个体在一个不必依靠他人就能得到存在感的生存空间里生活。在女性主义发展的历程中,在不必有与异性对照的空间里进行的自我审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宝贵经验,为做出类似选择的女性甚或男性呈现了一个可参考的案例,从这个角度而言,萨藤多年的独居生活对于人类选择一种另类的、单一性别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萨藤的日记与一般女性主义文学不同的是,作者作为一名独居的女诗人,萨藤在日记中虽然涉及其爱情观,但并未过多地触及婚姻问题,而是通过她与外部世界产生的有限联结,回头审视一个独立的女人的内心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所有的感受都加上了一个绝对值,即,作为一个纯粹的女性个体对世界的回应。回归自我,将审视的目光放在内部宇宙而非外在世界。在和自然世界的接触中回归女人的本性,与自然相依存,以一位成熟的单身女性的方式生活。在一种以女性为主体的独居生活中,萨藤不仅时刻在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通过这种内省的方式,才能认清所有问题的源头所在。正如萨藤所说,“我所作的每首诗,写的每本书,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寻觅自己的思想,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如果说独居生活使她得以“一心所向”,那在她可以“一心所向”的时候,萨藤也清楚地知道: 也许对于女人来说,“一心所向”是很难的,他们除了家务事和家庭生活以外,要想为自己开辟一块空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着实是很难的。他们的生活是支离破碎的……这是我在如此众多的来信中听到的哭诉―哭诉她们不能像拥有自己的房间那样拥有自己的时间。冲突自然而然产生了。不论这种冲突时有什么引起的,当一天过后没有空余时间至少可以来解决它,这冲突就变得益发尖锐(萨藤 42)。 与此相对应的便是萨藤在日记体提到的另外两位独居女性,一位是简??多米尼克,在描写她的寓所时,萨藤写道: (她的)寓所的每一处都反映出一种特有的格调,好像是一种女人的、一个独身女人隐约的音乐,给人一种饱经沧桑的感觉,从周围陈列摆设中你可以体味出一种欣赏力。这屋子是一个贝壳,回荡着主人潮汐翻滚的过去经历,表现着一个人生活的特质……独居生活的价值是说不尽的。其价值就在于屋宅是敞开的,备有房间去接纳、珍重陌生人和新朋友。(117) 又如,她在描写好友安妮??索普时,她写道: 过去一年里,我一直在思考妇女的生活,思考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与冲突,以及未婚女人偶尔显示出的价值。安妮就是代表这些价值的极好的范例。对她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但不是以女人通常作为妻子、母亲以及祖母的模型来表现。假如安妮结了婚,她的生活会与现在不同,而且无疑是过着一种富有的生活,但她不可能做到像她现在所做的,也不可能以她现有的方式去进行……安妮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刻似乎都是生命的开始和生命的终了,她用全部的身心去生活着。(154) 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萨藤强调了女性在自我的世界里应该有的主体性地位,在多少个世纪堆叠起来的女性处在弱势地位的问题和无奈的现实面前,独居生活为女性获得自我认同,重新找回女性丰富的人性一个解决方向,让女性最大可能摆脱绝望的困境的存在方式。她认为妇女必须要经过艰难痛苦的搏斗才能获得个人意志自由,才能完全被承认。 寻找本我:与自然共生 在独居生活中,当个人与他人不再频繁地接触的时候,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变得尤为重要了。当萨藤一再地描写她种植的花草,四季的更替,动物的日常生活的时候,她又把自己的内部世界的大门敞开了。从生态女性主义观的角度看,把自然概念和女性概念联系起来,会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郑晨4)。萨藤在新罕布尔什州纳尔逊地区生活的岁月里,与自然的关系的亲密程度超出了她与人的关系,从几乎每一篇日记都提到的关于自然和描述和作者本人对自然的热爱来看,她已经将自然看作是与她同呼吸共命运的亲密挚友。1970年9月15日的日记是《独居日记》的开篇之作,萨藤就说明了她的独居的本意是一场寻找本我之旅,在处于天地之间,雨水与玫瑰之间,她说:“周围的气氛是协调而美丽的。这也使我再次独处时感到恐惧。我感到一种不适,我开创了一片天地,一片冥想的天地,我能在这里找到自己吗?” (萨藤1) 萨藤对自然的关怀出自女性的自然本色,与大自然一样,女性同为生命的孕育者,而独身的作者由于其女同性恋者的非常规性别角色自然而然地将这种女性特质转移到对自然的关爱上来了,周围环境随着自然的更替在变化,作者的心境也时常随着四季的更替,天气的变幻而时喜时悲。当她有时候不得不错过花圃里作物的生长时,她甚至怒气丛生,犹如一个母亲因错过了孩子成长的某个瞬间而懊悔不已:“此时此刻花圃中最为珍奇的都是顶小的花――围绕着荚莲的是一小片蓝木银莲花,极为出色;连翘低下的豹纹蝴蝶花有着奇异交错的铃形花朵,娇好异常。那大朵的白色菱形花,每一朵花瓣上都描缀着一个小绿点(好像一个小孩子想象中的花朵),此时正开得旺盛;白色的紫罗兰叶开花了,花蕊中有一纤细的蓝条――想到这些日子我不得不外出便怒从中来。变化来得竟是如此之迅速。真想待在这里。”(140)正如一个母亲在意孩子的生长过程,萨藤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最后的果实。大自然带给了她食物,带给了她生命成长的欢愉(她每年都会买大量的种子播种,即便是在她决定离开纳尔逊,搬到缅因州的海边去生活前依然如此),离不开大自然的萨藤在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中不仅获得了写作的灵感,同时也因为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而对爱一直抱着一种渴望:“难道我太老了不能再寻求幸福的诀窍?也许太老了不能再接纳另外一个人走进我的生活,永远分享我的生活?果真如此的话,我只能是守住我所拥有的了……我所拥有的士众多的朋友和对大自然绝对的酷爱。并不是一无所有!”(137) 结语 《独居日记》是经过文学提炼和润色的日记体文学(钱 212),作为一部女性主义日记体散文,从其看似平铺直叙的字里行间,它消除了读者从一般的小说出发,探讨作者各种隐晦曲折的表达方式,日记也无需让读者拉开诗歌和小说的面纱,它可以让读者直接与作者对话,和她产生共鸣。正如鲁迅曾经说的,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往能得到比他的作品更加明晰的意见,也就是他自己简洁的注视。所以,写下《独居日记》,既是作者一次一次地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又是作者回归自我的过程。对作者而言,独居首先是一个人的心灵对沉默孤独的需求,它让作者不但拥有一个自我检视的所在,而且还让作者随时可以打开大门迎接新的思想。因此,这部作品对于二十一世纪独立自主意识愈来愈分明的女性展示了一个新的世界,每一个女性都有一个广袤而深不可测的内心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她们可以选择与自己对话,在摆脱了几千年来固有的女性性别意识形态的羁绊后,就此,萨藤为女性探索自我的精神世界,强化女性的自我意识提供了一个可借鉴,但不可复制的范本。 [参考文献] [1]Blouin, Lenora P. May Sarton: a bibliography, 2nd ed. Maryland: Scarecrow Press, 2000. [2]Fulk, Mark K. Understand May Sarton. South Carolina: U of South Carolina P, 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 7038825.htm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