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3

句子大全 2023-02-03 04:11:01
相关推荐

第四章

行事果断

——做一个拒绝“不好意思”的人

人生路上,有得有失,要有取舍。要取得成功,你必须学会拒绝,拒绝安逸,拒绝诱惑,拒绝眼前的利益……当然一定要对“不好意思”说“不”。懂得拒绝“不好意思”的人,生活才会赐予他更多,才会使他成为生活的强者。聪明的你,此时此刻,你是否已经微笑着领悟了拒绝的真谛?

(一)死要面子活受罪

——都是“不好意思”惹的祸

中国有句俗话:“死要面子活受罪。”看来面子问题至关重要,宁可受罪也要面子,而且是“死要”,但幸亏不是“要死”。“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面子”,是“不好意思”“心理的恐惧”和“做事的障碍”。在现实生活中,“死要面子活受罪”,都是“不好意思”惹的祸,错误地“要面子”,会影响个人潜能的发挥和财富的获得。

1.为什么中国人大多好面子

“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楼里站一个英国管家,戴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儿,甭管有事儿没事儿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elp you Sir?’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儿,倍儿有面子。”电影《大腕》中的这段经典台词,令人爆笑之余,也折射出许多国人的面子心理。

咱们中国人比较注重“面子”,其他东西可以不要,面子却不可以不要。人们指责那些贪婪的家伙,往往会说:“这种人什么都要,就是面子不要!”有时候人们心甘情愿地放弃物质利益,为的就是不丢面子;有时候人们千方百计地获取物质利益,为的也是争点儿面子。面子,几乎成了中国老百姓为人处世所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上以有无面子作为日常生活标准的人,也时有所见。

那么,究竟什么是面子呢?面子现象的深层意义又是什么呢?

◎何为面子

面子,顾名思义,就是人的脸面,古代称为颜、面或面目等。人的脸面这种东西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既属于自己,又不属于自己;既属于他人,又不属于他人。因为脸面长在自己头上,当然是自己的,可是自己却无法看见(除非你拿一面镜子来,才可以自我观察)。自己的脸面只能展示给别人看,可以说是被别人用的。古语道“女为悦己者容”,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面子,实际上就是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印象。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别人对你首肯,对你赞扬,对你恭维,称之为有“面子”;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别人对你否定,对你批评,对你谩骂,称之为没“面子”。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面子只是印象而已。印象者,刻在脑子里的表象也。

◎为什么中国人大多好面子

鲁迅先生曾经专门撰文(《且介亭杂文·说“面子”》)分析面子问题。他说,外国人往往认为所谓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而其实面子之有无,情况相当复杂,并且富于变化,这里至少有两种类型:

一是“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面子’,也就是所谓‘脸’。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做‘丢脸’。”相反的,如果“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情,就‘有面子’,或曰‘露脸’”。不管中国已经落后到什么地步,清朝皇帝总还是上国天朝的真命天子,即使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得到许多好处的洋人仍是夷蛮、鬼子,而只要皇帝的架子没有丢,守住原先那一条身份的界线,则面子就算保住了。

另一种类型是“只要和普通有些不同便是‘有面子’,而自己成了什么,却可以完全不管”。阿Q头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别人嘲笑他,他就想:“你还不配……”自己特有的这疤乃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

鲁迅尚未提到为他人保全面子也正是自己有面子的一种表现,但这一条已似乎包括在做了超出脸面线以上之事的类型之中,能顾及他人的面子是难能可贵的,肯这样做的人当然也就露了自己的脸,所以大有面子。

事实上这种“古怪奇妙”、争取“有面子”的想法和做法,在当今社会仍然相当活跃。为了顾全自己和他人的面子,人们显得相当忙碌,然而许多是非优劣却因此而变得混沌不明。面子是个好东西,你有我有大家有,连贪官冗官也都有,不让他们“有失尊严”,这与其说是幽默和善良,不如说是糊涂和危险。可为什么中国人大多都好面子呢?

(1)面子心理的渊源。

中国社会最早是以家族为核心的,这就决定了一个人的荣辱与家族紧密相连。例如,历代士子状元及第后,都要衣锦还乡、祭祀祖先,好用他的荣誉为整个家族挣到面子。

我国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而儒家提倡的是“和为贵”的人际交往原则。所以,给别人“留几分薄面”就成了维护人际和谐的重要手段。而且儒家思想提倡朋友间的共生共荣,即使朋友有错,也不当面揭短。对此,台湾大学心理学教授黄光国指出,面子背后是人情法则,是人际关系的相互维持和利用,最根本的是彼此间利益的交换和满足。

(2)爱面子的心理动因

在我国的汉字中,“脸”和“面”在某些意义上是相通的,例如“洗面”和“洗脸”。但在“脸面”这个词中,“面”和“脸”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在黄光国看来,“脸”是指道德法则下的判断,如骂某人为“不要脸”;而“面”则更多包含着权力的意味。这就揭示出了好面子的第一个心理动因,即炫耀权力的欲望。很多人认为自己可以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就表明拥有他人没有的资源和权力。如时下有些人总是乐此不疲地愿意替人办事,当别人称赞他有本事时,他炫耀的心理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

此外,自卑也会导致好面子。宋真宗认为“澶渊之盟”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在对手面前感到自卑,于是,他一口气把“五岳”都封禅了,以此来维护他的脸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些人明明在别人面前感到自卑,但他们又不愿意让别人看低自己。于是,只能用所谓的面子来聊以自慰。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就是如此,他在赵老爷面前唯唯诺诺、自卑得很,但是他被打之后,总是用“儿子打老子”来努力维持那点儿可怜的自尊。

在心理学上,“羊群效应”(即“从众效应”)也是导致好面子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羊群效应”就是盲目心理的表现。现在有很多“名校”,你的孩子能去,我的孩子如果不去那显得多没面子啊。于是,名校就像是羊群喜爱的绿洲,只要一个家长给孩子报名,许多家长就跟风而至。这些人好面子主要是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最保险的办法就是随大流。

◎善意奉劝

讲面子要知进退,“死要面子活受罪”,我们早已认识到太好面子的危害。小到家庭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事后生活拮据,甚至举债度日;大到一个企业,如香港的八佰伴,为了给企业脸上贴金,不顾现实盲目扩张,导致最后陷入困境。

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面子的作用,毕竟适度地讲些面子还是有好处的。适当给别人留面子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看待面子这个问题呢?五个小提示会给你一定的启发。一是讲情面不能放弃原则,二是讲面子不能没有节制,三是强调面子要顾及后果,四是不要因为没面子而感到自卑,五是不要因为有面子就傲慢。

2.该低头时就低头:走出面子的误区

有这样一道脑筋急转弯题:飞机在高空中盘旋,目标紧紧咬住装载紧急救援物资的卡车,就在这个危急时刻,前面出现一个桥洞,且洞口低于车高几厘米,问卡车如何巧妙穿过桥洞?

答案是“把车轮胎放掉一部分气即可”。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许多人都遇到过。开始时不是一筹莫展,搞得焦头烂额,就是硬往前撞,不管它三七二十一,死了也悲壮。这固然表明一个人有勇气和自信,但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事情会扯不清理更乱。毫无价值的牺牲,最终受害的是自己。人生懂得“给车胎放一点气”,低一低头,是慧悟之后的明智。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个子矮一大截的门。恰巧,这时那位老前辈出来迎接他,见之,笑笑说:“很疼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来访问我的最大收获。”富兰克林不解,疑惑地望着他。“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生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老人平静地阐释着他的睿智。

据说,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获,并把它作为人生的生活准则去遵守,因此受益终生。后来,他成为功勋卓越的一代伟人。

由此想到,人生要历经千门万坎,洞开的大门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躯体,有时甚至还有人为的障碍。我们可能要不停地碰壁,或伏地而行,若一味地讲“骨气”,到头来,不但被拒之门外,而且还会撞得头破血流。学会低头,该低头时就低头,才能巧妙地穿过人生荆棘。它既是人生进步的一种策略和智慧,也是人生立身处世不可缺少的风度和修养。

(1)“低头”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一种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抵触和摩擦降至最低。

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从做人姿态方面来说,人在屋檐下,有时要低头。

所谓的“屋檐”,说明白些,就是别人的势力和范围。只要你在这势力范围之中,并且靠这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这“屋檐”都是低的!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时,你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排斥。这种情形在所有人的一生当中几乎都出现过,除非你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是个强人,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可是你能保证一辈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檐”下避避风雨吗?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态就有必要好好做些调整了。下面来看一位年轻人自述的一段经历:

1998年的夏日,我在环球广告公司谋事,由于我年轻易冲动,很轻易地便得罪了经理。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次开会我都自然而然成为会议的第一个主题——挨批。被批得面目全非的我,真想一走了之。但是我转念又想,如果真的走了,一些罪名不光洗不清,而且会被再次蒙上厚厚的污垢;再者,这是一家很有名气的广告公司,自己完全可以从中不断地“充电”。于是我坚持留了下来,整理好乱七八糟的心情,低头实干,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来为自己疗伤,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回击谎言。一笔又一笔的业务,增添了我的信心,也让我积攒下了许多经验财富。坦率地讲,最重要的是,我从中总结出“给车胎放气”的处世哲学,使我终生受益。

(2)“低头”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长远的路。该低头时就低头,不是逆来顺受和甘受屈辱、压迫,而是你具有对世态炎凉的感知进行自我保护的生存策略。

在历史上,各种斗争,极其复杂,忍受暂时的屈辱,低头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

三国初,曹操想请司马懿出来帮他,司马懿见形势还不明朗,不想帮他便推说自己病了。曹操派人前去打探,见司马懿整天卧床不起,只好作罢。后来曹操势力大了,司马懿还是出来做了官。曹操死后,传位给曹丕;曹丕死后,又传给曹睿;曹睿死后;又传给8岁的曹芒,由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佐他。曹爽独断专行,司马懿失去了实权。这时候司马懿意识到了危险,便又称病在家,什么事也不管了。曹爽听说司马懿病重,自然高兴,但也不无怀疑,便派了一个叫李胜的人去察看。李胜来到司马懿家里,只见一个婢女正在给司马懿喂粥,司马懿的胡子、衣襟上洒满了粥。看见李胜,他装聋作哑,唠唠叨叨地说了一通废话。

李胜果然被骗住了,回去告诉曹爽,说司马懿那老头子只剩一口气了。曹爽放下了一块心病,更加独断专行。但司马懿的夺权计划却在秘密进行之中。魏嘉平元年,司马懿集结几千名精兵,迅速占领了都城,假借皇太后命令,罢免了曹爽的兵权。曹爽交出兵权后被软禁起来,不久后又以谋反罪被诛杀。至此,曹魏政权全部落到司马懿的手里。

成大事者,无一不是善于低头的人。司马懿想夺取天下,但他绝不贸然行事,第一次装病是伺机而动,第二次装病是“示弱”以保护自己。两次低头,终于取得司马氏的西晋政权。

(3)“低头”是为了把不利环境转化成有利环境。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

刘邦从项羽的叔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惊讶无比,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

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想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否再饮酒?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

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无奈的项羽收下了白璧,气得范增拨剑将玉斗撞碎并大骂项羽。

古人说:“唯有低头,乃能出头。”正因为刘邦能退一步,低一低头,向项羽俯首称臣,显示自己的弱小,使得刚愎自用的项羽低估了自己,才不至于在鸿门宴中遭杀身之祸,巧妙地将不利环境转化成有利环境,为今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善意奉劝

老子曾说过:“良贾深藏财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是说商人总是隐藏其宝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却显得愚笨。这句话告诉人们,必要时要藏其锋芒,收其锐气,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将自己的才能让人一览无余。你的长处短处被同事看透,就容易被他们操纵。相反,采取低姿态能得到信任。

“智者善屈尊,愚人强伸头。”从现实中来说,人因做人方式的不同而有智者、愚人之别。智者由于会做人而处处受欢迎,愚人由于不会做人而处处惹人厌。想成为智者就应学会屈尊,学会低头,走出面子的误区,深信低头是一种守弱用柔,是一种权衡,更是一种智慧。

3.求人办事遭冷遇,千万不可拂袖去

司机小刘开车送人去做客,主人热情地把坐车的迎进,却把小刘给忘了。开始小刘有些生气,继而一想,在这样闹哄哄的场合下,主人疏忽是难免的,并不是有意看低自己,冷落自己。这样一想气也就消了,他悄悄地把车开到街上吃了饭。

等主人突然想起司机时,他已经吃了饭且又把车停在门外了。主人感到过意不去,一再检讨。见状,司机连说自己不习惯大场合,且胃口不好,不能喝酒。这种大度和为主人着想的精神使主人很感动。事后,主人又专门请司机来家做客,从此两人关系不但没受影响,反而更密切了。

求人办事受到冷遇很常见,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或拂袖而去,或纠缠不休,或怀恨在心。这样的反应其实是不利于办事的,甚至有时会因小失大,影响办事效果。因此,了解受到冷遇的具体情况再作不同的反应是十分必要的。

若按遭冷遇的成因而分,无非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自感性冷遇,即估计过高,对方未使自己满意而感到的冷落。

②无意性冷遇,即对方考虑不周,顾此失彼,使人受到冷落。

③蓄意性冷遇,即对方存心怠慢,使人难堪。

当你被冷落时,要首先区别情况,弄清原因,再采取适当的对策:

第一,对于自感性冷遇,自己应反躬自省,实事求是地看待彼此的关系,避免猜度人和嫉恨人。

常常有这种情况,在准备求人办事之前,自以为对方会热情接待,可是到现场却发觉对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采取了低调。这时,心里就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

其实,这种冷遇是对彼此关系估计过高、期望太大而造成的。这种冷遇是“假”冷遇,非“真”冷遇。如遇到这种情况,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期望值,使之适应彼此关系的客观水平。这样就会使自己的内心恢复平静,心安理得,除去不必要的烦恼。

有位朋友到多年不见面的一个老同学家去探望。这位老同学如今已是商界的实力人物,每天造访他的人很多,感到很疲劳,大有应接不暇之感。因此,对一般关系的客人,一律不冷不热待之。

这位朋友一心想会受到热情的款待,不料遇到的是不冷不热的态度,心里顿时有一种被轻慢的感觉,认为此人太不够朋友,小坐片刻便借故离去。他愤愤然,决心再不与之交往。后来才知道,这是此人在家待客的方针,并非针对哪个人的。他再一想,自己并未与人家有过深交,自感冷落,不过是自作多情罢了。于是又改变了想法,并采取主动姿态与之交往,反而加深了了解,促进了友谊。

第二,对于无意性冷遇,应加以理解和宽恕。在交际场上,有时人多,主人难免照应不周,特别是各类、各层次人员同席时,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形是常见的。这时,照顾不到的人就会产生被冷落的感觉。

当你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责怪对方,更不应拂袖而去,而应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给予充分理解和体谅。这里不妨学习故事中司机小刘的做法,宽以待人,此种方法确实比当面责备要强得多。

第三,对于蓄意性冷遇,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给予恰当处理。

一般来说,当众给来宾冷遇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有意冷落别人那就是思想意识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予以必要的回击,既是维护自尊的需要,也是刺激对方、批判错误的正当行为。当然,回击并不一定非得是面对面地对骂不可。理智的回敬是最理想的方法。

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天,纳斯列金穿着旧衣服去参加宴会。他走进门时,没人理睬他,更没人给他安排座位。于是他回到家里,把最好的衣服穿起来,又来到宴会上。主人马上走过来迎接他,安排了一个好位子,为他摆了最好的菜。

纳斯列金把他的外套脱下来,放在餐桌上说:“外衣,吃吧。”

主人感到奇怪,问:“你干什么?”

他答道:“我在招待我的外衣吃东西。你们的这酒和菜,不是给衣服吃的吗?”

主人的脸“刷”的红了。纳斯列金巧妙地把窘迫还给了冷落他的主人。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对有意冷落自己的行为持满不在乎的态度,以此自我解脱。有时候,对方冷落你是为了激怒你,使你远离他,而远离又不是你的意愿和选择。这时,聪明的人会采取不在意的态度,“厚脸皮”地面对冷落,我行我素,以热报冷,以有礼对无礼,从而使对方改变态度。

4.丢掉虚荣的面子,解救他人的脸面

在现代社会里,一个懂得交际艺术的人,即使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在说服别人接受的时候也会力求保住对方的面子,并以此为切入点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结果,别人自然会认为他是宽容的、明智的绅士。

那些通过说明自己掌握着真理,拼命找别人过错和缺点的方式去说服别人,甚至威胁别人的人是粗暴的、无礼的蠢人。即使他说的是事实和真理,也没有人会接受这种沟通方式,因为他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别人。可见,人人都爱面子,丢掉虚荣的面子,给别人面子,其实就是给了自己一份厚礼。

人们总是竭尽全力来保持颜面,为了面子的问题,可以做出常理之外的事。如果你是个不在乎面子的人,那么你肯定没有好人缘;如果你是个只顾自己面子,却不顾别人面子的人,那么你总有一天会在“面子”上吃亏。

人人都有自尊和虚荣心,因此,为了自尊和虚荣,有些人可以吃暗亏,但就是不能吃“没有面子的亏”。要想在社会交际中如鱼得水,我们在公众场合就不能率直地批评别人,而要用一些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既保住了别人的面子,又为自己争得了面子。这种情形在朋友聚会时尤其常见。

张小姐去朋友家吃饭。进餐时,宾主聊起了一条高速公路的修建问题。张小姐强调,公路的进度一再推迟,是有关方面的一个严重错误;而朋友则不同意,认为那条公路本来就不该建。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话赶着话说,争论越来越激烈。后来那位朋友把问题扯到“很多人自私心重,没有环保意识”上面,显然是在批评张小姐。

张小姐怕再争论下去会无法收场,态度便开始缓和下来,婉转地说:“可能我们的看法永远也不会合辙,可是,那没什么大不了的,也许我们都是对的,也许我们都是错的,这也是未可知的事。”张小姐的一席话,不仅给自己搭了台阶,也保全了朋友的面子,避免了双方争论不休,扩大矛盾,影响感情。

试想,如果张小姐意气用事地与朋友争下去,结果会如何呢?退一步,朋友只会更加尊重她,而不是觉得自己丢了面子。

很多时候,朋友之间发生争论,并不是不了解对方,而是有失沟通造成的。这时候争论的双方切不可以怒制怒。最好的方式是主动给自己找台阶下,同时又不伤害对方面子,要多加解释,想法沟通或者道歉、劝慰,与对方达成谅解或共识。

然而,遗憾的是,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无法像张小姐那样,能“给人面子”,从而得罪了别人,也为自己以后的失败埋下祸根。这些人常犯的毛病是,自以为对某事有见解,自以为有口才,一遇到机会就高谈阔论,把别人批评得一无是处,他自己则痛快至极,却不知自己强要了“面子”,就有可能在最后失去面子。

希望别人给你面子时,应该先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批评别人时,要给对方留面子。只有糊涂的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才会把话说死、说绝,才会不给自己留下余地。例如:“你真笨,如果换了我,早就搞掂了。”“你难道没长脑子吗?动手前先想想呀!”如此种种,相信谁听了都不会开心。人人都爱惜自己的面子,而这样带有侮辱性的语言,显然是极不给人面子的一种表现。

第二,帮助别人时要给他人面子。帮助别人时要真诚、自然,不要让别人觉得是一种负担,是一种“人情债”。偶尔也要接受他人的帮助,这样“礼尚往来”,对方才会觉得自己有面子,从而也会给你更多的面子。

第三,荣誉给上司和同事。在工作中取得骄人成绩,不要忘了把这些功劳给让上司和同事,让他们与你一起分享喜悦,切忌独自享受鲜花与掌声。而应该说:“如果没有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齐心协力,我就无法取得今天的成绩。”诸如此类的话一说出口,领导和同事都会欣赏你,因为你给足了他们面子。在今后的工作中,你就能获得领导与同事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知道人们是如何注重面子,还应该尽量在社交场合给“对手”或“敌人”面子,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做任何有损他人脸面的事情。

心理学家认为,一种行为必然引起相应的反应行为。只要有心,只要处处留意给人面子,你将会获得更大的面子。

(二)口是心非最难受

——都是“不好意思”闯的祸

曾听过一个故事:

有人去找禅师求得解脱痛苦的办法,禅师让他自己去悟。第一天,禅师问他悟到什么,他不知,便举起戒尺打他一下。第二天,禅师又问,他仍不知,禅师举起戒尺又打他一下。第三天他仍然没有收获,当禅师举手要打时,他却挡住了。于是禅师笑道:“你终于悟出了这道理——拒绝痛苦。”

一代文学大师贾平凹曾写过《拒绝》一文,文中写道:“拒绝肤浅,接纳深沉。拒绝憎恶,接纳宽容,关怀和容忍。拒绝虚伪,接纳真诚。拒绝假、恶、丑,接纳真、善、美……生活中,一条充满诱惑的大路在脚下延伸着,只有学会拒绝才不会步入歧途。”

生活中,不会“拒绝”的人,经常做着这种“口是心非”的事情,既折磨了自己的心灵,也不见得帮助了别人,末了或许是对他人、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不会拒绝,其实都是“不好意思”闯的祸。

1.拒绝当做家常饭 生活才会有滋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邓丽芳表示,一个人的拒绝能力与自信紧密联系。不敢说“不”其实也是缺乏自信、人格不成熟的一种表现。这类人由于害怕拒绝别人、得罪别人,经常违心地顺从别人,导致自身的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自己的某些要求得不到伸张,从而产生自我挫败的心理。他们很想改变这种状况,却难以克服心理上的障碍。

拒绝别人和被别人拒绝,是每个人一生中每天都可能经历的事情,这是人生非常真实的一面。谁都曾有这样的经历,朋友、同事,甚至领导来找自己帮忙,但有时他们所提出的要求是自己没有能力或者是不愿意做的。因此,我们或者拒绝了别人的请求,又或者违心地接受了,却勉强为之,甚至没有办法兑现承诺。

其实,拒绝别人和被别人拒绝有如家常便饭。人生就是不断地说服他人,以寻求合作的过程;反过来也可以说,人生就是不断地遭到拒绝和拒绝他人的过程。

在社会交往中,要直截了当地说出拒绝的话,很难出口。然而,有时候又不得不拒绝对方,既然我们已经知道,拒绝别人在生活中难以避免,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掌握拒绝的技巧了。

要拒绝别人,首先要求拒绝者态度和蔼。尽可能不要在别人开口请求时就给予断然拒绝。最好不要对他人的请求迅速反驳,或流露出不快的神色,更不要藐视对方,坚持完全不妥协的态度,这些都是不妥当的。我们应该以和蔼可亲的态度诚恳应对别人的请求,别忘了,我们也有要请求别人帮助的时候。

拒绝对方要开诚布公,明确说出拒绝对方的原因。拒绝对方时,不要采取模棱两可的说法,令对方摸不清你的真实意思,从而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导致彼此关系破裂。

拒绝时不要伤害对方自尊心。当对你有恩的人来拜访你请求你做事时,确实非常难以拒绝。但是,只要你能尊重对方,真诚地讲出自己的难处,相信对方也是会理解的。

拒绝对方,要给对方留一个退路,也就是给对方留面子,要能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你必须自始至终很有耐心地把对方的话听完,当你听完对方的话后,心里应该有了主意,这时再来说服对方,就不会使对方难堪了。拒绝的同时还应多一些关怀与弹性。在拒绝对方要求的同时,要提出一些替代建议,隔一段时间还要主动关心对方情况,并让对方了解自己的苦衷与立场。

有的拒绝,不能把话完全说死,特别是商界,要让对方明白,此次遭拒绝,下次还有机会。

若你要对付的是一个很难缠的人,拒绝他时,最好避免视线与其直接接触,选择位置以斜视、横视为佳。如果很有把握能够加以拒绝的话,只管堂而皇之与对方面对面相坐。当你选择地点来拒绝对方时,还要考虑到时机问题。有时候,拖延一段时间,审慎选择机会,会使得原来紧张的局面完全改观,这也是一种拒绝人的技巧。

如果某个异性当面向你表示爱意,你又不乐意接受其爱意时,可用拖延法说“不”。例如,可以这样回答:“以后吧,有时间我会约你的。”

下面的话你不妨参考参考,在用得上时试一试:

(1)“让我再考虑考虑吧。”

(2)“今晚有事,以后再说好吗?”

(3)“转告一声倒可以,就怕她产生误会,还是你直接跟她说一声为好。”

(4)“这件事由我出面恐怕不太好。”

(5)“我没看清楚。”

(6)“我没注意到。”

(7)“好是好,只是我更喜欢……”

(8)“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但是这样做对你我都没有好处。”

……

通常来说,拒绝人者占上风,遭人拒绝者占下风。遭人拒绝时,凡事要看开一点儿,既然多说无益,不如漂亮干脆地来个撤退。

我们在遭人拒绝时,心情是不可能愉快的,但还是要顾全大局,尽量微笑,留给对方一个美好的印象。有时候,拒绝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再有联系,我们仍需要努力做好善后工作,维持好人际关系。如果你不气馁,不抱怨,重视善后工作,下一次交涉的成功概率会更大。

2.拒绝他人莫伤情 此门学问须精通

古代的清官海瑞,他就善于拒绝别人。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故事,海瑞决定对仗势强抢民田的董其昌进行处罚。这时,有些官员来为董其昌求情,他们对海瑞说:“圣人不做过分的事。”海瑞回答:“诸公岂不知海瑞非圣人耶!”仅仅一句话,就把说客打发走了。

这句话既巧妙地表达了海瑞秉公执法严打董其昌的决心,又使得说客碰上了软钉子,无言以对。

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和面对各色各样自己不能接受的事情,究竟该如何处理或者拒绝这些事呢?这是一门学问,拒绝他人,又不让他人因此不满或生恨,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举例来说,在酒宴上被人劝酒,可能许多人都遇到过,但能否安然脱身,则要看个人的智慧了。

小李不善饮酒,但一次公司年会上,大家都吵着嚷着让小李使劲儿喝,情急之中,小李悄悄给岳父发了条短信,让他给自己打个电话,叫自己回去。果然,就在大家要灌小李时,他的电话响了,里面传来岳父严厉的声音:“小李,家里有事,马上回来!”小李马上装作很不情愿的样子,对大家说:“对不起,各位!我去去就回,马上就回!”结果他一出去,直到酒席接近尾声时才回来说了几句道歉的话,大家也就没太在意。

我们国家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我们所接受的传统教育都是温良谦恭、乐于助人等思想,这些思想告诉我们对于他人的请求不能随意回绝。但是,我们也不能背负本不能完成的请求。所以我们要学会拒绝,凡事量力而为,但不能伤感情。

在社会交往中遇到有人需要帮忙,但你却由于某方面的原因不能帮他时,就需要拒绝对方。拒绝对方是需要技巧的,要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心情和感受。

在拒绝别人时,一定要考虑到对方的感情,态度和蔼,尽量不要让双方的交情受到影响,还要明确说出事实。要据实言明,不要出现含糊不清的说法。这样会导致对方不能明白你的真正意思而产生误会,彼此之间就容易产生一种隔膜,使得双方感情变淡。

同时千万不要伤到对方的自尊心,特别是对你有过帮助的人。如果你的拒绝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那么对方也许会因此对你产生怨恨之心,这势必会影响你们今后的交往。不过,如果你能表示出尊重对方的意愿,率直地讲出自己的难处,相信对方也会理解你、谅解你。所以,你能够巧妙地拒绝对方,让对方能够明白你的苦衷,又不觉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伤害。那么,你算是掌握了拒绝的艺术。

虽是拒绝,但也不能把话完全说死,特别是在商界交际中,要让对方明白,这次虽然没有答应对方的要求,但是下次还有合作的机会。

当然,在社会交往中,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值得借鉴,在这探讨以下几点:

(1)用委婉的口气拒绝。

试比较一下:“我认为你这种说法不对”与“我不认为你这种说法是对的”,“你觉得这样不好”与“我觉得这样好”这两种表达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前后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后者更为委婉,较易为人接受,不像前者那样有咄咄逼人之势。

古代的时候,皇帝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他手下的大臣经常有“伴君如伴虎”的感觉,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轮到自己掉脑袋。因此,一般情况下,谁也不敢惹恼皇帝,除非他是活腻了。但是,为了国家的兴亡和百姓的安危,一些正直的大臣,还是经常舍生忘死地向皇帝和统治集团进谏。为了不使统治者恼怒而殃及自身,他们就经常采用委婉的方法提出自己的建议。

我国史书上记载的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从中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经验。

《战国策·齐策》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叫《邹忌讽齐王纳谏》。

齐威王之相邹忌,身高八尺有余,仪表堂堂,风度翩翩。一天早上,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问他的妻子:“我跟城北的徐公(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谁漂亮?”他的妻子说:“当然是您漂亮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呀!”

邹忌不相信,又去问他的妾:“我跟徐公比,谁漂亮?”妾也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哪!”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进来,邹忌坐着同他聊天。

他问客人道:“你看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回答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过了几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不如,相差很远。晚上,他躺在床上左思右想,终于悟出了一番道理:“我的妻子说我漂亮,是因为偏爱我;我的妾说我漂亮,是因为害怕我;我的客人说我漂亮,是因为有求于我。”

于是第二天,邹忌进朝去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求我帮助,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方圆一千多里,城池120座。宫里的后妃和左右侍候的人,没有谁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谁不怕大王;国境之内,没有谁不向大王寻求帮助。从这点来看,大王受到的蒙蔽可厉害啊!”齐威王听后,心觉有理,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文武百官和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错的,受上等赏;写信规劝我的,受中等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让我听到的,受下等赏。”

命令刚下达时,群众纷纷进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像闹市一样人来人往;几个月以后,才间或有人进谏;一年之后,虽然有人想说却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读了这则故事,我们不仅对齐威王的善于纳谏、接受臣下意见而喝彩,更为邹忌敢于进谏和善于进谏而拍案叫绝。邹忌在向齐威王进谏时,根据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通过委婉曲折的方式,逐渐把齐威王引到纳谏的问题上来,使齐威王很自然地接受了自己的主张,还连声说“好”,为齐威王迎来了门庭若市的进谏队伍。试想,齐威王开始时一定不太喜欢接受别人进谏,而邹忌如果直接劝他纳谏,敢于对国君说“不”,那后果一定是不堪设想的。

邹忌之所以能进谏成功,就是采用了委婉语气的方法。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的朋友或者一些关系较为熟悉的人会请求我们做一些违背常理的事情。由于关系较为亲近,所以拒绝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尺度,语气要委婉,这样才不会伤害双方的感情。你可以这样说:“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但是这样做,对你我都没有好处,你仔细想想。”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并用委婉的话透露你的本意,对方马上就会知道这样的要求是不合适的,还会对你的理解表示感谢,不让双方的感情受到影响。

(2)用肯定的口气拒绝。

我们大家都有这种感觉,就是总是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坏话、逆耳的话。尽管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人们听到逆耳的话时,总还是会感觉不舒服。而对社交来说,最令人难堪的,也许就是自己的要求被别人断然拒绝了。这样你会觉得很失面子,感到非常扫兴。

寓拒绝于肯定,让人并不觉得你在拒绝他,却又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你的拒绝。这就好比是在苦药的外面加了一层糖衣,吃药时你虽然没有感觉到苦,但却发挥了药的效用,这真是件两全其美的好事。

一位长期从事军需工作的部门领导说,他最喜欢的语句是:“这个提议非常好,但目前我们还不宜采用。”“好主意,不过我们恐怕一时还不能实行。”用肯定的态度表示拒绝,可以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而用“目前”“一时”等字眼,则表示还未完全拒绝。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任何人对于对自己不利或不愉快的事,都想要避免,也就是都有一种趋利避害的心理。而当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免时,人们就会有一种心理机能开始运动,把不方便的事转变到对自己方便的方向上去理解,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它。

(3)用敷衍的方式拒绝。

敷衍式的拒绝是最常见最常用的一种拒绝方法,敷衍是在不便明言回绝的情况下,含糊回避请求人。敷衍是一种艺术,运用好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有一次庄子向监河侯借贷,监河侯敷衍他,说道:“好!再过一段时间,等我去收租,收齐了,就借你300两金子。”

监河侯的敷衍很有水平,不说不借,也不说马上借,而是说过一段时间收租后再借。这话有几层意思:一是我目前没有,现在不能借给你;二是我也不是富人;三是过一段时间不是确指,到时借不借再说。庄子听后已经很明白了,但他不会怨恨什么,因为监河侯并没有说不借给,只是过一段时间再说而已,还是有希望的。

敷衍式的拒绝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推托其辞。在不便明言相拒的时候,推托其辞是一种比较有策略的办法。人处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互相制约的因素很多,为什么不选择一个盾牌挡一挡呢?

例如,有人托你办事儿,假如你是领导成员之一,你可以说:“我们单位是集体领导,像你的事儿,需要大家讨论,才能决定,不过,这件事恐怕很难通过,最好还是别抱什么希望,如果你实在要坚持的话,待大家讨论后再说,我个人说了不算数。”

这就是推托其辞,把矛盾引向另外的地方,意思是我不是不给你办,而是我办不了。听者听到这样的话,一般都要打退堂鼓,会说:“那好吧,既然是这样,我也不难为你了,以后再说吧!”

②答非所问。答非所问是装糊涂,给请托者以暗示。

例如,“此事您能不能帮忙?”“我明天必须去参加会议。”

答非所问,婉拒了对方,对方会从你的话语中感受到,他的请托得不到你的帮助,只好采取别的办法。

③含糊拒绝法。如一个旅行团正按预定的日程观光游览,有几个客人途中要求增加几个观光点,但时间不够,要求不能给以满足。导游就说:“这个建议非常好,也非常重要。如果有时间,我们将尽量予以安排。”这种说法比较模糊,怎么理解都可以,并且也巧妙地暗示了拒绝之意。

例如,“今晚我请客,请务必光临。”“今天恐怕不行,下次一定来。”下次是什么时候,并没有说定,实际上给对方的是一个含糊不定的概念。对方若是聪明人,一定能听出其中的意思,而不会强人所难了。

(4)用“献可替否”法拒绝。

“献可替否”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建议可行的而替代不该做的。当对别人所托之事自己不能帮忙时,应在讲明道理之后,帮助想一些别的办法作为替补。因为一般的人都有一种补偿心理,如果你想的办法不是很理想,但你已经尽力了,对方的情感也得到了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失望感;如果你的办法帮助别人圆满解决了问题,别人也会很满意。

小王和小李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小王来到小李的单位请求小李帮他一件事,为他的未婚妻报仇。原来小王的未婚妻被车间主任欺侮了,小王发誓要为未婚妻报仇,并买了一把锋利的弹簧刀,要放倒那小子,但考虑到车间主任人高马大,自己对付不了他,于是就请小李帮忙。小李听后,心中很明白,尽管车间主任不是好东西,应该教训教训他,但如果感情用事,那是会触犯法律的。因此,小李决定说服小王,他问小王:“你爱你的未婚妻吗?”

“爱,当然爱,不然我就不理这事儿了。”小王回答说。

“这就好,爱一个人不容易,真正爱上一个人,不管她遇上多么大的不幸,都是不会动摇爱的决心的,相反,还要帮助她从不幸之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感情用事,这并不是爱她,而是在害她。她不会为此而感谢你,反而会恨你。坏人总是要受到惩处的,这要靠法律。车间主任的行为是犯法的。这样吧,我帮你和你的未婚妻运用法律的手段来惩处车间主任吧,我相信,法律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的。”

小王听了小李的一番话,便马上打消了复仇的念头,并最终运用法律惩处了那位车间主任。

在这个例子中,小王听了小李的请求,并没有感情用事,而是先讲了一番道理,并把话题的重心由复仇转移到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小王从道理中明白了自己的感情用事,从重心的转移中得到了问题的圆满解决。小李也由此拒绝了小王复仇的请求,这就是“献可替否”的妙用。假设小李不这样做,而是满口答应帮助小王去复仇,那肯定要发生悲剧,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

(5)用断答的方式拒绝。

截断对方的问话或请求,在他还没有说出,或者还没有说完某个意思时,即作出错答,也是一种很好的拒绝技巧。为什么不等对方问清楚,就要抢先回答呢?可能有以下两种原因:一是等对方把问话全说出,就会泄露出某种秘密,难以收拾;二是待听全问话再回答,比较被动,不好应付。因此,考虑到对方要问什么,在他的问话未说完时,就迅速按另外的方向思路作回答,一是可以转移其他听众的注意力;二是可以使问者领悟,改换话题,免于因说破造成尴尬局面和其他不良后果。

例如,一对青年男女在一起工作,男青年对女青年产生了爱慕之情,男青年急于要表白心愿,女青年虽心领神会,但是却不愿将友情向爱情方面发展。女青年认为还是不要说破,保持一种纯真的朋友情谊为好。于是,出现了下面的断答:

男青年:我想问问你,你是不是喜欢……

女青年:我喜欢你给我借的那本公关书,我都看了两遍了。

男青年:你看不出来我喜欢……

女青年:我知道你也喜欢公共关系学,以后咱们一起交换学习心得吧?

男青年:你有没有……

女青年:有哇!互相切磋,向你学习,我早就有这个想法。

男青年:……

这位女青年三次断答,使得男青年明白了她的想法,于是,不再问了。这比让他直率问出来,女青年当面予以拒绝,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断答要求才思敏捷,口语技巧娴熟。首先,断答前要摸准对方的心理,“你一张口我就知道你要问什么”“未闻全言而尽知其意”。其次,要能抢得自然而恰当,比如从“喜欢”(人)而引论到“喜欢”(书),能瞒过在场的其他听话人。最后,断答往往需要几个回合才奏效,因为抢一两次,对方还不能领悟答话者的真意,或者略略知道而不甘心,继续发问,这就要求“连抢”多次,才能不漏破绽,达到目的。所以说难度大,技巧性强,但如果运用得当,效果会特佳。

学会拒绝,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所必需的技能要求。世界著名影星索菲娅·罗兰在她的《生活与爱情》一书中,曾记下查理·卓别林与她最后一次见面时,送给她的一句忠告:“你必须学会说‘不’。索菲娅,你不会说‘不’,这是个严重的缺陷。我也很难说出口。但我一旦学会说‘不’,生活就变得好过多了。”卓别林在这里所说的话,也正是对我们大家的忠告。要想在社交活动中取得成功,学会拒绝是必不可少的。

这里,只是对常用的拒绝别人的谋略和技巧作了一些简单介绍,离生活中的实际需要还相差很远。

◎附:拒绝保险推销的技巧

“买保险吧,这是万能险,很不错的。”“支持一下,帮忙买一张吧,有了这份保单,我这个月的任务就完成了。”我们在生活中难免遇见这种情况,朋友跑来推销保险产品,明明不需要或者不适合自己的需求,却不知道该如何拒绝。直接拒绝吧,担心损伤彼此的情面,赔掉友情或亲情;接受吧,有可能买到不适合自己的产品,高费用的保险还有可能加重家庭的财务负担。当面对朋友又来推销保险,有哪些战略战术可以帮助我们做到拒之有理呢?

(1)缓兵之计,测试对方的业务能力。

战术一:“家里的财政支出不在我手里,我没有办法决定。先帮我制订一份保险规划吧,我回家跟家里商量一下。”

当亲戚朋友一味打亲情牌的时候,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刚入保险业不久,对产品也并不熟悉;另外,保险代理人意识到该保险并不适合朋友的需求,只能以人情为压力。这种时候,千万不能随意购买这些产品。但是,面对亲戚朋友的极力推荐,总是难以开口直接拒绝,不妨找个借口,或者拿身边的人作为挡箭牌。如果朋友足够专业,能够设计出符合家庭需要的保险规划,也可以考虑一下,这样既不伤感情,也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战术二:“唉,怎么不早说啊,我刚从亲戚那里买的新保单,暂时不需要了,对不起啊,明年我再从你这里买好吗?”

单靠人情保单,保险代理人难以在行业中撑太久。这样说,既进行了推托,又能够测试出朋友是否真的希望或者能够在这个行业中发展。如果,朋友跳槽的可能性很大的话,那么自己的保单也很有可能变成“孤儿保单”。

(2)知己知彼,充分了解保险商品。

战术一:“你能帮我详细介绍一下这个产品吗?这张保单,我需要负担哪些费用?承担什么风险?获得什么保障?”

除去纯粹的人情压力,很多保险代理人也会从需求角度劝说亲友购买。这个时候就需要充分了解保险产品,以免因为不了解“人情保单”的具体规定而发生理赔纠纷。只有充分了解保险产品以及自己的保险需求,才能有充分的理由拒绝不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所以可以先让代理人制订一份计划书,投保人可以上网查找或向朋友咨询他所推荐产品的相关信息,验证各种承诺是否属实,弄清其中的保险责任和免责条款等重要条款。

战术二:“我觉得我不需要重疾病险,我原有的保险组合里已经附加了重大疾病险。”

通过与保险代理人的不断沟通,坦率地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只要有理有据,自然让“人情保单”不攻自破,当然也有可能在沟通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如果发现他确实是比较优秀的保险代理人,也可以将他介绍给自己的朋友。

专家介绍,对于投保人而言,保险并不是买得越全越好,关键看两点:一是个人保险需求,二是个人整体经济状况。购买保险是需要定期支付保费的,并且保额越高保费也越高,所以过量地购买保险就会加重个人的财务负担,容易导致个人财务出现问题,影响生活品质。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代理人,一定会对一个家庭进行综合的评定,根据家庭的需要设计出合适的保险产品,而不是让投保人的保险产品“多多益善”。

(3)李代桃僵,挑选简单便宜的产品。

战术一:“这种不适合我,我买一年期的意外险好不好?”

既然是因为人情压力购买,就不要“舍命陪君子”了,千万不要买10年、20年的保险,那样会给家庭带来负担。实在拒绝不了,可以买一些简单便宜的产品,年期愈短愈好,缴费愈少愈好,可以把年缴保费控制在千元以内。一般来说,越简单的险种后续的理赔服务也会越少,而且,投保人也不必因为担心业务员的离职让自己的保单变成“孤儿”。买个便宜的保险,既不会让自己蒙受损失,也不会损伤朋友情谊。

战术二:“我现在没有那么多的资金买万能险,我还是选择定期寿险吧。”

家庭理财时,一般建议实行“三三制”原则,即用于“存款保险”“日常开支”“投资收益”方面的资金应各占1/3。而保险是必需品,应坚持“双10定律”,就是拿你年收入的10%,给自己买一份10倍的保障。整体应在7%~20%浮动较为合理。一定要慎选投资连结保险和万能险,这种保险对经济条件、心理承受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对症下药,保险要选适合自己的。人情保单源于保险同业竞争的压力。尽管如此,人生还是需要保障的。人情保单不是不能买,关键是看怎么买。

①了解清楚所购买险种是否适合自己,且保险方案设计是否合理。

②选择一家好的保险公司,不论是人情单、陌生单还是介绍单,若有一天出险,投保人提出理赔申请是对保险公司提出的,能赔不能赔是由保险公司按保单条款核定决定的。此外,要选择专业、敬业和有责任感的营销员。

③投保人投保时要关注三点:第一,保险利益。做到保障全面,在资金安排有限的情况下,“先求有,再求好”。第二,除外责任。由于各家公司条款不一样,对于除外责任的规定差别也很大。第三,保单价值。即投保人一旦无续费能力,保单退还给保险公司,投保人能拿到多少钱。

④保险有“犹豫期”,万一买了不合适的人情保单,可以选择在10天的“犹豫期内”全额退保。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