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的黄土地情怀

句子大全 2022-11-17 03:23:01
相关推荐

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的黄土地情怀

李路文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1

摘 要:黄土地是路遥心里永恒的诗意象征,是他的创作源泉和皈依。本文以《平凡的世界》为例阐述路遥的黄土地情怀以及解读路遥黄土地情怀的心理。

关键词:路遥 《平凡的世界》 黄土地情怀 创作心理

路遥的笔从来没有离开过黄土地,他所用的语言是黄土地质朴亲切的语言;他叙述的故事是黄土地上的故事;他所写的人是像黄土地孕育出的人一样;他所抒发的感情是想黄土地一样炽热奔放而又辽远悠长的情。

一 、路遥作品中的黄土地情怀

黄土地成就了路遥,路遥又把黄土地赐予自己的才华和情回报给了黄土地,他的小说都寄托着他深沉的黄土地情怀。以《平凡的世界》为例来看路遥作品中的黄土地情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特有的黄土地语言

语言民俗主要表现在方言用土语中,负载着民俗文化因子和种种深刻意义的方言土语不仅是民俗学家的考察对象,也是作家极感兴趣的东西,它们时常被作家当作创作素材,纳入小说之中。 [1]P1赵树理写的山西味的普通话,老舍的北京味的小说,都是作家成功运用方言土语的例子。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把他对黄土地的爱恋都转化为笔下的黄土地特有的语言,这种语言的运用使小说有一种温馨感、亲切感,就好像在听一个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路遥在描写陕北农村时,就用 圪崂 、 山峁峁 、 塄坎 等方言词来反应陕北的山川地貌;用 门楼 、 硷畔 来反映陕北的村舍院落;用 脚地 、 灶火 、 旮旯 来反映陕北窑洞的特征。他在形容家庭贫困生活窘迫时运用了 恓惶 、 烂包 等一些方言词。小说中还有一些通俗而形象的方言口语词 压茬 、 犟牛顶墙 、 歪好 、 爬熊 等,这些词是陕北人对一些能感知东西进行描绘时所创造的特种方言,有浓重的黄土地味。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还运用了黄土地特有的民歌和信天游、链子嘴来抒发人物的情怀。陕北民歌《冻冰歌》在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先后出现五次,成为小说中一个精彩的有机组成部分。当润叶怀着爱情的渴望从城里回到双水村找少安时,突然从田地对面的山梁飘来了田万有的歌声,唱的就是信天游: 说下个日子呀你来不来,硷畔上跑烂我的十双鞋。墙头上骑马呀还嫌低,面对面坐下还想你。山丹丹花儿背洼洼开,有什么心事慢慢价来 。 [2]P149大量的方言和陕北民歌的运用无不深刻地表现出路遥对陕北黄土地的深沉的爱,他从未考虑过这样的口语化,会不会引起读者的抵触,只是一味地将自己的黄土地情怀全部形之于笔端。

2.黄土地的地域文化

黄土高原饱经了沧桑与苦难,自秦汉以来,这里就是边关重地、军事要冲。北方匈奴政权和秦汉政权长期对峙,发生冲突,导致这一片土苦难异常,成为农业定居民和游牧民族相互争夺的要地。由此形成了陕北独特的性格特点:男性多壮实剽悍,女性多窈窕娟秀;男性多倔强刚毅,女性多心灵手巧;男性外静内热、厚重木讷,女性情真意切、热烈似火。这是陕北特有的心理性格和精神气度,是数千年来在社会和自然双重磨蚀下来的。《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就闪耀着陕北人的光辉,男的倔强刚毅、内敛木讷,女的情真意切、热烈似火。孙少安在十三岁就开始逐渐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供养着父母和弟妹,弟弟妹妹都在读书,家里劳力只有他和他的年迈父亲,一家人的生活非常的凄苦,经常是吃不饱,没东西吃。而且少安年纪轻轻还要在外面承受着村支书田福堂的处处刁难和打击。但是少安并未轻言放弃,毅然的挑起了这幅沉重的担子,克服了生活的苦难,使家里的光景越过越好。孙少平在上学时期经历着饥饿的折磨,后来他又为了摆脱命运,使自己真正的成长不依赖别人,他选择进城做小工,尽管身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却反而为拥有生活成长的自由而高兴,从未放弃他的理想。他们身上有着陕北男子的倔强和刚毅,敢打敢冲,不言放弃。他们在面临爱情的时候又展现出陕北男子的内敛木讷的一面,比如少安,少安在面对润叶时虽然心里也是充满着爱意,却一直不敢表露,也不敢正面的承认。少平也是如此,刚开始对田晓霞就不敢表露出太多的欣赏和爱意,是逐渐在交往中才有所表现。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显然就如陕北的女子一样,情真意切,对待感情非常的认真,而且面对自己所爱的人也敢于表露爱意,热烈似火。田晓霞和田润叶在小说中就是敢于坦承自己的心意,而且非常执着,润叶是即使嫁给了李向前也依然爱着少安,晓霞是不顾一切的爱着少平即使两人的家庭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小说中的黄土地特有的地域文化风貌和具有黄土地人性格的主人公都从另一个侧面显现出路遥的黄土地的情怀。

3.对黄土地和农民的热爱和赞美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的黄土地的情结还表现在对土地和农民的赞美,充满了激人奋进的力量。在这部小说中他更倾向于展示农民的美德善良、勤奋、忍受苦难的韧性、对命运不去的抗争,这并不是说路遥不知道农民所在的劣根性,而是他把这些可爱的亲人们塑造成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雕像,并把他所有的爱都灌注在这群雕像上,因此,他从内心深处就不愿去击碎它们,可见这份爱之深沉。正如艾青颂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3]P118这也正是路遥的真实写照,他用一行行朴素的文字,一句句深情的叙述,表现了对陕北农民的热爱和赞美。路遥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农民孙玉厚、孙少安、干部田福军还是青年知识分子孙少平都对这片黄土地有着一种原始的坚定信念。在这部小说中孙少安是一个变革浪潮中的最先觉醒者,但是他还是不愿离开土地半步。他总是这样说: 咱们是农民的后代,出路只能在咱们的土地上。 以及 在土地上产生一种艺术创作般的激情 [4]P169。又比如孙少平,他最后放弃了进省城工作的机会,最后还是回到了黄土地上的煤矿做工人。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这黄土地上养出来的人,尽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浅,但精人和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稠密。在这个世界里,自有另一种复杂,另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深奥,另一种行为的伟大。 [5]P447这已经足够说明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无论他走到哪里,根总留在家乡、留在黄土地。这又何尝不是路遥内心世界的外显呢?而且路遥在这部小说里,则直接发出 睡吧,亲爱的大地,我们疲劳过度的母亲 [6]P433 像土地一样朴素和深厚的母亲啊 等对黄土地的灵魂直白。

作者充分的展现出他对黄土地及农民的深厚而复杂的情感,正如有论者指出的: 在作品中,对黄土地、对农民,他灌注的浓烈的情感和深沉的同情,构成他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这种浓烈的情感色调贯穿在他的几乎全部创作活动之中,是沸腾在他作品中的血液。 [7]P74黄土地的情怀再次展现的淋漓尽致。

正如任何一种文学现象或文化心理的滋生都有其内在的因素和外在条件一样,路遥的黄土地情结也不是凭空产生的。 [8]P56

二、路遥黄土地情怀的创作心理

首先,它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路遥出生于清涧县的王家堡村,历史上名为北狄寨。从古至今这里就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域。同时,在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就涌现过无数的英雄豪杰与旷世伟人。 北方民族的强悍与狂放,传统文化中的关注广大民众的忧患意识,革命领袖的雄才大略,都不自觉地共同陶冶着他的心理,逐渐锻造出一颗刚健雄浑、深沉博大的灵魂。 [9]

其次,就路遥的自身家庭环境而言,童年不幸的遭遇,坎坷的经历,曾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巨大的伤痛和无法消除的阴影。这些在路遥的内心深处都成为一生无法忘怀的记忆。

参考文献

[1]卜湘玲.李亦桃《民俗: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第21卷.

[2]路遥.平凡的世界[M]卷1.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

[3]公木.新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

[4]路遥.路遥文集[M]卷3.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5]路遥.路遥文集[M]卷2.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6]路遥.路遥文集[M]卷3.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7]季勇.《路遥论》[J].小说评论,19865.

[8]陈正义.《土,是难以忘记的》[J].渝西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1998.2.

[9]王峰.谢丽君.《论路遥创作的乡土情结》[J].文学教育上,20095.

作者简介:李路文,女,1989生,河南焦作人,现就读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中文092班。

本文指导教师系文学院教师宫臻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