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形容娘俩感情好的句子解读母子情深

句子大全 2022-10-31 21:53:01
相关推荐

一个人小时候的母子亲情同他以后能否事业有成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母子关系冷淡或不好,常会导致一个人行为反常 “一个孩子成年以后行为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他的母亲。”这句话是拿破仑??波拿巴说的。拿破仑的母亲莱蒂齐娅??雷莫利诺是一位坚强的妇女,而他的父亲卡洛??波拿巴则是一位沉默寡言、在实际生活中畏畏缩缩的人。莱蒂齐娅凭直觉感到自己的儿子拿破仑以后会有大出息,因此教育他不要让别人踩在脚下。她不止一次地说:“我是你母亲,你是我儿子,但是我叫你做一件事时,我希望你对我说‘不’。” 这种教育是成功的,没有人敢把拿破仑踩在脚下。实际上,是拿破仑把半个欧洲踩在他的脚下。拿破仑是一个感恩的孝子,他一直让母亲呆在自己的身边,同他分享胜利的喜悦,有些传记作家甚至说拿破仑是一个“典型的离不开母亲的人”。然而,有谁不是这样的人呢? 据神经学家说,母子之间的亲情就像一种瘾,它是化学作用的结果。母子亲情是大脑激素(催产素)作用的结果。 第一印象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从妊娠期开始的。胎儿由于外感受性,可以感觉到母亲的心跳、说话声音和母腹中的温柔,而内感受性则使胎儿可以感觉到母亲的情绪状态。胎儿如何有这种感觉?因为神经系统和欲望使母亲的激素产生变化,激素再由血液通过胎盘传送给胎儿。 这如何影响孩子的未来呢?这取决于胎儿的发育和基因倾向等因素。在受到消极刺激时,胎儿没有抵御能力,过分紧张的状态将影响到胎儿的神经和激素系统,这就可能造成胎儿身体、智力和情绪发育不全。但是产前影响并非总是消极的,英国巴斯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大数学家和大物理学家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们在娘胎中就接受了大剂量的雌激素,这种激素有利于他们大脑中负责计算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部位的发育。天赋是从娘胎里带来的?这是一个令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母爱麻醉 孩子出生后各方面都需要母亲照顾,但神经学研究显示,母亲照顾和保护孩子的欲望源于大脑中负责产生快感的部位。 孩子出生时,母亲和婴儿的肌体都处在应激紧张状态。为了缓解紧张,他们的大脑就分泌神经递质乙内啡肽,它能减轻不愉快的感觉。在乙内啡肽的作用下,母亲和孩子都会产生幸福感,并且这种幸福感留在他们的记忆中。从这时起,母与子就把快感的欲望同他们的相互陪伴联系在一起。但是乙内啡肽还需要催产素等物质的配合。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催乳素(受催产素支配,刺激乳房分泌乳汁)是母爱本能的关键,但老鼠实验证明并非如此。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研究员库尔特??佩德森的研究表明,老鼠在没有怀孕时,讨厌幼鼠,甚至把幼鼠吃掉。但在怀孕以后,它们的态度就完全变了,如果在分娩前把幼鼠交给它们,它们会像自己生的幼鼠一样来照顾。老鼠身上的母爱本能需要20天的时间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佩德森在处女鼠大脑中注射了催产素,这些原来还在吃残疾幼鼠的老鼠马上就变成了温情脉脉的母鼠,而且这个转变过程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这个试验证明,催产素在母亲大脑中发挥作用,促使她们关爱孩子或幼崽。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谢尔斯廷发现,当母鼠爱抚幼鼠时,幼鼠也会产生催产素,从而减轻它们的紧张情绪,调节血压和心跳,有利于它们健康成长。 人也一样吗?谢尔斯廷的研究证明,婴儿在感受到母亲的爱抚时,也会产生催产素。这种激素成为母子亲情的一条纽带。 我们都依附母亲吗?英国成瘾原理研究所的约翰??莫德森说:“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他解释说,无论是母亲对儿子的爱,还是儿子对母亲的爱,都影响到大脑部位,与可卡因对大脑的影响处于同一部位,“它就像毒品一样,让人产生连续不断的和得到更多的欲望”。母亲与儿子在一起时,他们大脑里的这种机理就会启动,使母子关系得到加强。莫德森说:“如果强迫他们长时间分开,小孩就强烈希望看到母亲,母亲也强烈希望看到儿子。” 依 附 论 然而,这种母子亲情“瘾”从后果上看并不坏。它是一种好瘾,因为这种机理使人类得到发展,使人类的生存得到保障。 1960年,美国心理生理学家哈里??哈洛做的一个实验为分析这个问题奠定了基础。哈洛观察到一些猕猴小时候被隔离,长大后情绪反常,如躲在笼子的角落里,看到生人走近就大喊大叫。 哈洛指出,为了预防情绪反常,小动物在关键年龄段必须要有交际接触,他认为关键年龄段是指从出生到6个月或9个月。他说,所有的接触中,最好的就是母与子健康稳定的接触。哈洛的研究成为一种心理分析理论的基础,它就是鲍尔比提出的依附论,依附论认为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受到母亲与他关系的影响与限定。鲍尔比说:“一个孩子出生后,同母亲的接触就是他最初的亲情体验。良好的母子接触使孩子产生安全感,有助于他今后在交际与感情上的健康发展。” 据鲍尔比说,一个人小时候的母子亲情同他以后的事业有成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母子关系冷淡或不好,会导致一个人行为反常。 鲍尔比说,母亲正确对待孩子的情绪表现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微笑,母亲也应该微笑;孩子哭了则要抱抱他,或抚摸他……他发现母亲对孩子关心,关系亲密,孩子长大后独立性强,意志坚定;相反,如果孩子得不到关心,长大以后在社会上缺乏自信心。据此,他提出存在着3种依附。 安全型依附:孩子受到母亲的关心与爱护,长大以后就有热情,能关心人,有自信心。 逃避型依附:孩子感到母亲对他们不关心,他们在外人面前就没有信心,就有不安全感。 焦虑型依附:孩子和母亲分开,他们就感到焦虑。因此,他们要寻找一个可替代的人物,同时对身边的人又不放心。 鲍尔比的研究显示,安全型依附是最常见的依附,在接受调查的儿童中,有66%的人属于这种依附。逃避型依附的占20%,焦虑型占12%。 鲍尔比的学生在1998年所做的一项研究说,属于逃避型和焦虑型依附的孩子长大以后自信心都很差。而且他们中有60%的人曾经离婚。与此相反,属于安全型依附的人长大以后,80%的人生活比较幸福。 如果我们就这样接受依附论,岂不是就预先设定一个孩子的命运了吗?幼年期造成的感情偏差后来就没有纠正的余地吗?幸运的是分析家们认为并非如此。 他们不是对依附论的有效性表示怀疑,他们对之提出异议的是依附论过分夸大了幼年期母亲的影响,同时缩小了其他人的作用,如父亲和祖父母的作用。 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说,没有任何实验能够证明,母亲对孩子的不关心到后来就不会被母亲本人纠正,或被其替代者纠正。他以领养孩子为例,说明有些母子关系一开始是互不信任,可是后来发展起来的母子关系往往很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