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初春》赏析: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句子大全 2022-10-30 17:37:01
相关推荐

《初春》是诗人王宜振的代表作。它曾入选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同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宋祁的《玉楼春》、杜甫的《春夜喜雨》、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祝英台近晚春》、艾青的《春》等大师写春天的作品,入选同一篇课文《诗词十首》。这一现象,在文学界、教育界激起强烈反响。

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初春》创作体会

王宜振

我常琢磨,一首诗,怎样才算写得好?后来,我终于琢磨出一点道道来,那就是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既然是独特,那便是别人没有而只有自己才具有的感受。

本世纪初,我曾想写一首春天的诗。当时,我的兴致很高,想把春天写的鲜活一些,生动一些。想不到未动笔,就遭到一些诗友的强烈反对。有一位诗友很坦诚地说:“老王呀,春天是个老掉牙的题材,自古以来,有不少大师去写,更不乏有写得好的经典之作。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名篇,更是脍炙人口。你要写春天,能写过这些大师吗?!如果不能,岂不是出力不讨好吗?!”诗友一席话,也有一定道理。大诗人李白,曾到黄鹤楼一游,本想写一首关于黄鹤楼的诗,却突然看见崔灏有一首诗题在上头。崔灏这首诗写得十分精到,李白自觉无法超越,便欣然命笔: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写不好不如不写,这是我多年来坚持的信条。于是,在诗友的劝阻下,写这首诗的冲动逐渐减缓下来。我想,择机找一些别人没有写过或写得较少的题材去写,那会把握更大,更容易写得好。

有一天,我去郊外春游。那天,天下着毛毛细雨,我在细雨中穿行,一边走一边看,以致于淋湿了衣服竟毫无察觉。啊,毛毛雨、小树、新芽、泥土里刚刚拱出的两片新叶,强烈地冲击着我,使我不断地从这些事物身上获得强烈的新鲜的感受。我再也无法抑制自己创作的冲动,不由掏出一个小本本,欣然写下:

春天的毛毛雨

洗得小树发亮

一些新芽,像鸟嘴

啄得小树发痒

泥土里拱出两片新叶

说是浅绿,更是鹅黄

像两只闪闪烁烁的眼睛

望着新鲜的世界痴痴畅想

毛毛雨、小树、新芽,这些普普通通的、司空见惯的事物,经我的巧妙组合,融进自己的感觉,那就不一样了!不仅不使人感到陈旧,反而会觉得新鲜。一个“洗”、一个“啄”、一个“痒”,这是我对春天产生的一连串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新鲜的、也是诗人独有的。可见,去描写什么对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从被描写的这些对象身上,获得新鲜的感受。

泥土里刚刚拱出的新叶,绿中略带点儿黄,这是普通的事物,大家观察到了,我也观察到了;但像什么,像两只闪闪烁烁的眼睛,却是我独特的想象,至于这眼睛面对一个新鲜的世界,在“痴痴”畅想,更是我由独特想象生发出的独特联想了!“痴痴”两字,用得既奇又妙,它不但把孩子着迷的憨态描写得十分传神,也写出了孩子天真烂漫的情态。

捡起一粒石子,抛出去

会变成一只蝴蝶展翅飞翔

掀开一页书,贴耳倾听

能听到每个字儿都变成蜜蜂歌唱

一只只蝌蚪游在池塘

像美人的雀斑一样漂亮

夏天来了,定有一片蛙鸣

在房前屋后低吟浅唱

在春天里行走,我有点陶醉的感觉。春天是蝴蝶的世界,春天是蜜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几乎许多事物都与春天有关。你看,不经心捡起的一粒石子,轻轻抛出去,竟然会变成一只蝴蝶飞了起来;信手掀开一页书,贴在耳朵上倾听,似乎听到每个字儿变成一只只蜜蜂,嘤嘤嗡嗡地歌唱;也许,同学们知道,石子也不会变成蝴蝶,字更不会变成蜜蜂,这也许是一个人在春天里的一种幻觉,一种陶醉状态下的幻觉。在这里,诗由现实,很自然地进入一种超现实,增强了诗歌的意蕴和表现力。接着,我由一种超现实的幻觉描写,又进入现实的描写。写蝌蚪在池塘里游,像美人的雀斑一样漂亮。蝌蚪是常见的事物,但融入美人的雀斑就不一样了,它完全变成了一种奇妙的独特的想象;夏天的蛙鸣是常见的事物,但低吟浅唱却又融入我独特的想象。这种想象起初似乎只停留在视觉范畴,但青蛙像吟诗,便把读者的视觉范畴带进听觉范畴了!

春天在我的心上荡漾

春天在弯弯的小路徜徉

春天的风筝驮着一片阳光

春天的脚步总是那么匆忙

采一片树叶做一支叶笛

把春天吹得摇摇晃晃

走进家门抖一抖衣袖

竟抖出一地春的芳香

在春天里行走,自然会对春天产生种种想象。写春天在心上荡漾,写出了春天的活泼;写春天在小路上徜徉,写出了春天的悠闲;写风筝驮着阳光飞翔,写出了春天的美好;写春天的脚步匆忙,写出了春天风风火火的性格;自此,春天完全像一个孩子一样,那样活泼、可爱。采一片树叶做成叶笛,这是孩子们常玩的游戏,似乎司空见惯,没有多少新意。但下一句:把春天吹得摇摇晃晃,却就不寻常了!不少人惊呼,这是神来之笔,它使人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震。实际上,春天是不可能摇摇晃晃的,这里的我,有一种完全陶醉的感觉,才感觉春天竟摇晃起来。有人说,这像金子一样闪光的诗句,完全是从独特的生活感受中提炼出来的,有着弥久的生命力。最后两句,写回家“抖出一地春的芳香”,从感觉上把这种陶醉进一步渲染,给人以满嘴生香的艺术回味。

诗写好以后,受到诗友的高度评价。不少诗友在网上回帖:题材是旧的,感觉是新的。也有的诗友回帖:诗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幸运的是这首小诗被北师大出版社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组看中,入选该社出版的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更令人欣喜的是这首小诗同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宋祁的《玉楼春》、杜甫的《春夜喜雨》、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祝英台近晚春》、艾青的《春》等大师写春天的作品,入选同一篇课文《诗词十首》,成为古今写春天诗歌的典范。当时,我只是想把诗写得好一些,精一些,之于说入选教材,却是我从未考虑的。之于同大师的作品入选同一篇课文,这更是我连想也不敢想的事。后来,听说这首小诗在入选教材前后,曾在文学界、教育界掀起一场轩然大波,那更是始料未及的。

2006年11月,我有幸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作家七代会上,见到了著名文学评论家、现当代文学专家、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主编孙绍振老师。提起往事,孙老师谈笑风生。孙老师说,《初春》这首诗入选教材,曾引起教材编写组颇多的争议。争议的问题不在于诗的本身,诗大家都反复看了,一致认为诗人以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了自己全新的感觉,思想和艺术均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和完美的统一,已无法予以挑剔。问题的症结是一个普通作家同大师的作品排列在一起,并入选同一篇课文,这是否合适?有一部分教材编写者主张将这首诗放在课文后面作为课后链接,提供学生阅读;也有人主张单独编为一篇课文,以予大师作为区分。孙老师坚持与大师作品并列,并编入同一篇课文。孙老师做出如下解释:“这并不是说王宜振的诗作,已经和这些大诗人达到同样的历史价值,而是为了孩子和老师提供一种现成的、同类的可比性,历史的可比性,艺术想象的可比性,以便他们在比较中,体悟到艺术想象和话语的发展和变化。”后来,这首小诗还是入选了,并很快获得教育部中学语文教材审定委员会的通过,在全国中学中使用。有一次,我来到北京,来到北师大出版社见到了教材的编辑,询问该课文教学情况。该编辑对我说:“生动、鲜活的作品选入,给教材注入新的活力。据我了解,这篇作品师生很受欢迎!”

后来,这首小诗还选入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和北京市初中语文阅读教材。从这里我更加坚信,写别人的感受(又叫泛感受)是无法写出优秀作品来的,只有将自己独特的感受转化为作品,才能写出新鲜的、艺术上有创造和突破的优秀作品来。

原载《中国校园文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