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鲁迅经典语录 再品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句子大全 2020-07-05 09:28:01
相关推荐

0 0

总喜欢逛论坛,有时候会遇上有“内味”的话题,或者是看到奇怪的表情包。譬如有些人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底下一群犀利的网友会就贴出一个表情包:

傻人有傻福,傻B没有。

不过,窒息攻防也时常上演。

我没说过这句话——鲁迅

恰巧今天还没动笔写文章,就贴一些鲁迅先生的警句上来吧。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出自鲁迅七言律诗《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白话译文:交了不好的运气我又能怎么办呢?想摆脱却被碰得头破血流。破帽遮脸穿过热闹的集市,像用漏船载酒驶于水中一样危险。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坚守自己的志向和立场永不改变,不管外面的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意思是说:人的一生如果能够得到一个知己就如亲同手足兄弟,今生今世都应当像一母所生的同胞那样对他。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白话译文:我的心无法逃避爱神射来的神箭,我炽爱着仍遭受侵略和封建压迫的家园。这份情感寄托给天上的星星却没有人明了,我誓将我的一腔热血报效我的祖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句话出自《记念刘和珍君》。“沉默”的结果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二者必居其一。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真正的勇士是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刘和珍

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题三义塔》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这句诗被很多人引用为朋友兄弟之间的关系,比喻原先非常要好的两个人,因为一些矛盾而导致关系恶化,多年之后再次相逢,彼此一笑便可以将以往的恩怨一笔勾销。然而,这两句诗最先指的是什么呢?上世纪的中国,积贫积弱,也因此成为了许多国家欺凌的对象。这些国家中,不仅有原先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西方列强,中国北方的沙皇俄国,还有一个国家,他是中国的邻国,长久以来与中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次,他也参与到了对中国的侵略之中,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东边,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的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长久以来都由幕府进行统治,天皇的权力一直都被架空着。经过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军政大权重新回到了天皇的手中,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日本全国展开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全面改革,并且凭借着改革,一跃成为亚洲的第一号强国。至此之后,日本踏上了侵略别国的路,在这其中,受日本侵略最为严重的就是中国。在中国与日本自从七七事变开始之后的长达八年的抗战过程中,除了企图将中国吞并的野心家,政治家与军人之外,还有一些人,他们深受战争之苦,爱好和平,并且一直努力反对战争。他们中有中国,还有一些日本人。鲁迅先生的这句诗就和一位日本的反战记者有关,这个人就是西村真琴博士。西村真琴,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之后,在1932年作为大阪每日社的社长来到中国。他在途径当时战火连天的上海时,看见了一只没有主人的鸽子。西村博士将他收养,并且取名为“三义”,带回日本,准备以后作为中日友好的见证送回中国。然而,世事无常,身体逐渐康复的鸽子却在第二年在日本被一直黄鼠狼给咬死了,伤心的西村博士画了一幅画来纪念,并且修书一封寄给鲁迅。

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先生收到书信非常的感动,并且写下了一首诗,寄还给西村真琴博士。”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两句。这两句诗后来也在各种场合被引用。二零一八年华女士在评论朝韩关系的时候,就引用了这两句诗:曾经的两兄弟,即使曾经起过各种纷争,然而,多年之后再次相见,却能不计前嫌,一笑泯恩仇。这两句经典的诗句,也被一直流传下来。鲁迅先生虽未创作过长篇小说,但其文学作品的精神高度之于中国,近现代无人出其右。类似警句名言,或段落或名篇,若有机会再做补充。毕竟羞愧,至今未完整读完《鲁迅全集》。若有人谈起,我真不知道鲁迅先生说没说过某句话。因此推荐一个网站:http://cx.luxunmuseum.com.cn/。在上面可以查询警句是否出自鲁迅全集。读鲁迅文集的时候,会冒出许多问题。那就是鲁迅的文字为何读起来这么奇怪?在话题广场有不少网友提到鲁迅先生的“日文语法表达习惯”。

日文的语法对鲁迅的影响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鲁迅先生本人也有察觉,并且一定程度上是有意用这种方式来表达。鲁迅与梁实秋先生曾经有过一次大辩论,其中涉及到的一个方面就是所谓的“硬译”,这是在这次大辩论中鲁迅少有的处于下风的时刻。所谓的“硬译”,就是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地直译。鲁迅的文笔自然是没话说的,而他之所以坚持硬译,一方面是为了不致曲解作者愿意(清末民国时代不少翻译家简直是在拿外国著作当参考写自己的书,有些没节操的甚至会在其中夹杂一堆情色描写,有的因为不喜欢原著的结局,竟将悲剧改作喜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改良白话文,吸收国外其他文化的句法优点,拓展汉语的表达疆界,他在翻译的意图上本就与梁实秋先生不一致。鲁迅的行文风格,用俗话说叫“文白夹杂”,这是因为他本人是中国在白话文运动文艺界方面突破的第一人。在白话文运动以前,正式的主流书面文字都以文言文纪录,白话仅限于部分通俗小说。作为接受传统文言文教育,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进行严肃文学创作的首批人之一,怎样写白话文,怎样通而不俗等,都是在试探研究中,且鲜有前例可循的。不仅是鲁迅,如果你有机会在图书馆里看到5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英作品,许多书读起来句子都不流畅,还偶尔会使用文言文的词句。那个时代置身新旧教育和文字浪潮中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挣扎。现在看来水到渠成的白话文学,这个过程并不是表面这样理所当然。所以,今天看鲁迅的文章,遣词造句和行文风格和现在的白话文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篇文章有用吗?

点击星星为它评分!

提交评分

平均评分 0 / 5. 投票数: 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投票! 成为第一位评委。

As you found this post useful...

Follow us on social media!

We are sorry that this post was not useful for you!

Let us improve this post!

Tell us how we can improve this post?

Submit Feedback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