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新时代·新玉树·新生活玉树:公路上跳动的橘红色音符

句子大全 2020-07-05 09:28:01
相关推荐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干就是一辈子,他们把雪山当家,把养路、护路当做一生的承诺和追求,正是这份坚守才有生命线的畅通,才有出行的安全。他们每天都是“风扑尘尘”,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艰苦环境中,守护着2条高速(G0613、G0615)4条国道(G214、G215、G345、G574)、4条省道S219、S224、S313、S315、1条县道(X734),总养护里程达2734.324公里的“天路”养护任务。

他们是最美养路工,甚至有句顺口溜广为流传:“远看像要饭,近看像捡破烂,仔细一看原来是养路段的。”对此淳朴的养路工人们毫无怨言,“老黄牛”、“铺路石”就是对他们最朴素的赞美。之所以说橘红色耀眼,并非是其颜色的鲜艳夺目,而是身着橘红色标志服的公路养护工人,似旗帜,似红霞,似火焰,更似公路上跳动的音符,谱写着他们的苦、累、痛、乐,倾力奏响着公路坦途的奉献之歌。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滕萌 张静)玉树总段管养公路里程逐年增加,所辖公路覆盖青南大部分地区,横跨三江源腹地,翻越玛积雪山、巴颜喀拉山、雁口山、谢尕拉山等崇山峻岭,沿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辖养路线多为易积雪、结冰路段,自然环境恶劣。“修路沿、除冰雪、平路面、救援车……公路养护365天,每天都是工作进行时。”尽管辛苦,但由于他们真正理解了养路的责任,树立了“人在路上、路在心中”的信仰,因此,他们一个个热爱本职、乐于吃苦、甘为公路事业献身。

“2017年参加工作后得知要来玉树总段上班时,心情很忐忑,觉得玉树离我很遥远,害怕基础设施、硬件设施不完善,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时,新玉树真的带给我太多惊喜,而我又是玉树总段的监控员,每天通过看监控中各路段、垭口的天气变化,路面存在的隐患,以及驾驶员通过电话反馈给我们路面存在的问题,我们会及时下达到各分段并及时排除养护工去现场处理隐患问题。值得我庆幸的是,我是这里唯一一位女监控员,所以我的同事们都很照顾我。”玉树总段监控员谢小燕说。

‘打杂’打出来的机械人才

“玉树自地震至今以来,真的可以用‘重生’二字来形容,我是1999年12月来到玉树工作的,也亲身经历了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全过程。十年的时间里,无论从玉树的城市建设,还是人文素养、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在不断变化,而且是越变越好,我觉得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重生’。”初见李怀臣,他的第一段话就是玉树在党、国家还有各族群众的关怀和帮助下,在不断变化,作为亲历者,能亲眼目睹灾后重建的新玉树,感到骄傲和自豪。

“要说到我的工作,其实就是‘打杂’的,我来到养护中心,所学的专业是推土机,而且一干就是13年,自打推土机接手时,玩了13年,从来没有大修过,这也是我向机械班其他小兄弟值得炫耀的一件事情,现在我们养护中心的车辆,没有我们机械班解决不了的问题,即便有我们玩不转的车,坏到路上的车辆修不了,但是会使用,是我们最起码的基本条件。”李怀臣喜欢钻研,无论是从小车到大车,他都会开而且都会修,这是多年工作经验积累出来的,养护中心的所有的机械运转都跟李怀臣脱不了干系,包括机械班的小兄弟对李怀臣都佩服有加,遇到困难时都愿意请教他,他也毫不吝啬的把经验,技术都交给机械班的兄弟们,养护队的同事们都称他为“机械人才”。李怀臣腼腆的说:“我就是个打杂的,哪个地方缺我们了,我们就上前顶替,久而久之,就什么都会一点点了。”因为玉树常年风雪弥漫、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由李怀臣带领的机械班一直在养护中心默默的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人员少,路线长,任务重,已成为养护机械队常年需要克服的困难之一。

22岁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养护队的李怀臣,今年已经45岁了,他说他把青春、年轻时的梦想都献给了养护队,但回头想想,有这么伟大的党带着他们埋头奋进,还有什么其他想法可言,最主要的就是既来之则安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为国家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他认为都是值得的。

接过父辈手中的铁锹

今年50岁的叶宏成是江苏人,1986年,刚高中毕业的他接过父辈的铁锹,走上了公路养护岗位,今年已经是他在玉树公路总段的第34个年头了。34年来,他以路为业,把自己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公路事业,无怨无悔。

一大早,天色微亮,叶宏成吃上早饭,就拿上铁锹扫帚等清理工具,穿上橘黄色工作服,坐上公路养护车,即将开始一天的忙碌。“一般要是我们要去远一点的地方或者情况紧急的时候,会带点馍馍开水,这已经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传统了。”叶宏成说。冻土路段对温度极为敏感,随着气温的变化,冻土的反复冻结、融化交替出现,就会造成路基严重变形,每年的这个时候,玉树的公路养护工人就要对所有路段的病害进行详细的检查。

“就像这种坑槽,一定要及时处理,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在车速高的情况下,很有可能造成大事故。”叶宏成一边忙碌而熟练地填补路面,一边向记者介绍起来,这条路是玉树通往机场的主要道路,车辆多,尤其是货车多,及时处理道路病害就显得尤为重要。“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雪”,这话形容公路养护工一点也不为过。

说起玉树的变化,叶宏成很有发言权。叶宏成的父亲是老一辈公路人,1959年来的玉树公路总段,“他们那会条件相当艰苦,海拔高,气温低的环境下,住着帐篷,打着地铺,烧着牛粪,用着最原始的工具……但是每次说起自己的工作时,父亲都很自豪,很有成就感,这也是我后来为什么义无反顾的来这边工作的一个原因。”叶宏成回忆,以前和家里联系主要靠写信,一封信,一等就是一个月,每个月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收到一封家书,如今随时随地就能和家人手机视频;以前条件好一点路段,我们骑自行车去养护,现在都是通勤车接送;以前用的都是铁锹、大铁锅人工拌沥青,现在都机械化了;以前工资特别低,现在翻了好几翻……

像叶宏成一样,玉树公路总段的养路工人大多是“路二代”,踏着先辈的足迹,默默践行着公路养护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常年驻守在玉树的公路上,用实际行动守护平安。

三江源头的夫妻公路养护工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捡破烂的,仔细一看是养路段的。”这是以前大家用来形容公路养护人经典语录,公路养护工出了名的不好娶媳妇。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公路养护开始机械化,公路养护工作也从体力劳动转为技术工作。

吉元勋是玉树公路总段结古公路段一名养护工,2004年从部队转业分配过来。作为基层养路工,清扫路面、修补坑槽、清理边沟、割除杂草是他每天必做的工作,辛劳又单调,但他还是默默的坚持着。

直到2007年,他认识了新分配来的大学生何英柱,年龄相仿的俩人在工作中相互鼓励,相互照顾。何英柱的出现,也让吉元勋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就这样他们走进了婚姻殿堂。他们说,这些个玉树公路总段就是我们的家,我俩相互陪伴、相互支持,只要把公路养护好,大家出行方便,再苦再累也值得。

“记得一次,我们维护的路面出现塌方,大家一声令下,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抢修,经过八个小时的抢修,道路恢复畅通,当时已经饥寒交迫,精疲力尽,但是心里却很有成就感。”吉元勋说,公路就像是需要照看的孩子,必须清楚地了解每条公路的基本情况。因此,除了日常的维修工作,他们最常做的就是巡查,养护区域内每条公路的长度、路况他都如数家珍。

吉元勋夫妇说,我们也是玉树地震的亲历者,看着玉树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心里也很高兴,因为我们早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家,我们能为“家乡”把路养护好,为“家乡”做点自己贡献,心里也很光荣!

在玉树震后的十年间,玉树公路段的员工们亲眼所见、亲身所感交通运输干部职工尤其是玉树公路人在灾后重建道路“保畅通、保运输、保安全”各项工作中,广大干部职工抛舍小家,大局为重,不惧艰险,团结奋战,圆满完成了每一年的公路养护、桥涵改造、水毁抢险、打冰清雪以及应急保障等各项任务,积极促进公路专业化养护,大力开展国省干线标准化、预防性养护和“平安公路”创建活动,科学组织路网改建、养护维修、路网结构改造等公路工程,果断处置暴雨大雪、地质灾害等道路突发事件,为服务公众出行、公共安全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确保了国省干线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确保了万千车辆的安全通行,维护了公路交通行业的良好信誉。

玉树公路总段副总段长窦海明自豪地说,新玉树的跨越发展,玉树公路人发挥的“先行官”“急先锋”作用功不可没,相信玉树各族群众一定会记得这些可爱可敬的公路人。而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玉树总段十年来的发展壮大,可以用“通行保畅效能不断增强、路网技术等级持续提升、转型升级基础得到夯实、管理运行机制逐步理顺、廉洁务实形象更加彰显、行业文明建设成绩斐然”这六点来概括体现。

“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我们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在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的正确领导和玉树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有坚定的决心和充分的信心,公路养护事业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质量越来越高,我们也期待为建设交通强国、全面决胜小康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做出更大的成绩!”窦海明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