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

句子大全 2020-05-18 17:00:01
相关推荐

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 知乎

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我比较赞成人性本恶,但是找不到什么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大家有什么例子或名言什么的论证这个么?如果性本恶,那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不是没用了查看问题描述??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36??

700 个回答有书签约作者,公众号:蒲公英的读书小站,著有《生活永远值得期待》27 人赞同了该回答

我认为“恶”与“善”同时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人是天使与魔鬼的混合物,不对“恶”加以警惕,好人也会变坏。这部小说《蝇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读完《蝇王》时,正好读到一篇名为《好人如何变坏》的文章,我觉得,这正好说出了我读完此书的最大感受。

1

《蝇王》的作者威廉??戈尔丁,是英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富含寓意,广泛地融入了古典文学,神话、基督教文化以及象征主义,因其小说“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艺术以及神话的多样性与普遍性,揭示了当今世界的人性状况”,他于198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戈尔丁在西方被称为“寓言编撰家”,他运用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编写寓言神话,承袭西方伦理学的传统,着力表现“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类未来的关切。

这部发表于1954年的长篇小说《蝇王》为戈尔丁赢得了巨大声誉,是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也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

2

小说讲述的是一群孩子因为战争流落到一座荒岛上,开始团结一心求生存和获得救援,慢慢分裂以致到最后互相残杀酿成悲剧的故事。

显然作者是以此来象征世界和人性。荒岛和孩子们最后的分裂及互相残杀,象征着当时笼罩在核武器威胁下进入冷战的人类社会,分裂成东方与西方两大阵营,互不信任和敌视。

在这个大背景下,作者更借孩子的天真来反衬和探讨人性恶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严肃问题。标题和小说中的“蝇王”就是人性之恶的象征。

这个“苍蝇之王”,并不是一只巨大的苍蝇,而是一个死猪头,以杰克为首的一帮孩子把它用棍子插在林中,作为对他们恐惧的“野兽”的贡物,当塞门看到它时,它已被密密麻麻的苍蝇萦绕。

人性到底是恶还是善的?这个问题从古至今,争议不断。

《蝇王》中的人物是一群天真的孩子,小的只有六七岁,大的也只有十一二岁,因飞机被击落坠毁,他们作为幸存者流落到这个荒岛上,刚开始都是单纯善良的,但到后面为何会变得互相残杀起来?

最后因为追杀雷尔夫而点燃丛林,引起路过船只海军军官的注意而得救。海军军官原以为是他们在玩什么游戏而放的火,当他得知真相时,极为震惊:这些孩子怎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丧失了对文明社会规则的敬畏,而变得如此残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蝇王》讲的就是一个好人如何变坏的故事。

3

我认为这是因为 “恶”与“善”同时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人是天使与魔鬼的混合物,不对“恶”加以警惕,好人也会变坏。这部小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杰克是小说中“恶”的代表,他带头违反规则,另拉队伍造成孩子们分裂,与雷尔夫形成对立,后来误杀塞门,杀死小猪,尤其最后追杀雷尔夫,他都是罪魁祸首。

但他一开始也是善良的“好人”。他来到这个荒岛之前的身份是一名唱诗班班长,也赞成制定规则和遵守规则,开始还主动要求带领狩猎队守候向外发出求救信号的火堆。他说:“我们毕竟不是野蛮人。”可见恶之人并非生来就恶。

著名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在《好人如何变坏》一文中提到的奇普.费雷德里克和阿道夫.艾希曼也是如此。

他们一个是涉嫌虐囚的头目与操纵者,一个是“犹太问题”的“屠杀方案”手段与程序的负责人,之前的履历不但没有残酷行为,甚至有成为模范军人的可能,心理学测验也表明他们既不变态也非残酷成性,而且非常正常,正常得就如同我们身边的熟人朋友,甚至是我们自己。

雷尔夫和小猪是小说中“善”的代表,他们强调纪律和理性,积极帮助更小的孩子,但他们身上其实也有“恶”的存在,面对塞门的死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见善之人内心深处其实也存在“恶”。

其他孩子居于中间,他们开始大部分都听从雷尔夫,但在猎物美味和野蛮本能的诱惑下,他们趁着夜色偷偷加入了杰克的队伍,并成为其帮凶。

这也符合社会群体的现实,多数人都居中,随大流,当群体向善时他们就向善,群体向恶时他们就变恶,“善恶并存”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更明显。

由此可见,人性本身既有善也有恶,好人之所以变坏就是因为人性中“恶”部分的激发和膨胀所致,杰克就是最好的例子。

小说通过“蝇王”这个形象也说明了这一点,塞门在原先享受美丽风景的林中空地上看到它时,产生幻觉,觉得它成了一个活体,然后对着他大笑“我就是你们中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恶存在于孩子们的内心,也就意味着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恶”之所以会激发和膨胀,当然有外在环境的影响,小说中荒岛的恶劣生存条件,以及战争和核武器的威胁等外部环境有很大影响,杰克们如果不因飞机失事流落到这个荒岛上,可能永远不会变成这样。

4

但《蝇王》不只揭示了人性恶的一面和好人如何变坏,它同时还展现了人类对它的抗争和战胜它的可能。

在容易激发“恶”的外部环境下,人仍然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好人仍然可以不变坏。如果像塞门那样用人性,或者像雷尔夫和小猪那样用理性用纪律来抑制内心的“恶”,那么“恶”就无法发展壮大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北京大学 流体力学博士104 人赞同了该回答谢邀!古往今来人性善恶之争从未停息,性善说,性恶说,无善无恶说,善恶混杂说,等等。科学研究为人性善恶开辟了一条可检验的道路。这类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教育学的研究,另外一类是发展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1.实证科学的研究达契尔·克特纳(Dacher Keltner)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教授。主要研究亲情与社会情感、权力以及伦理道德。在《生而向善》中,作者指出,幸福的秘密在于仁率,也就是生活中善与恶的平衡,由此阐明了怎样才能在积极情感的丰富版图上找到幸福,而在此之前,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说都还只是一个谜。谦虚、微笑、大笑、挑逗、肢体接触、爱、窘迫、同情、敬畏等,是《生而为善》一书中揭示的积极情感,它们道出了个人的隐情,提示我们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类行为。在《善恶之源》(Just Babies: The Origins of Good and Evil)中,保罗·布卢,综述了大量的严格的科学研究。保罗·布卢,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耶鲁大学热门公开课“心理学导论”主讲人,耶鲁大学最受欢迎的公开课主讲人.婴儿有道德感吗?我们是如何成为有道德之人的?理性思考对道德决策来说无足轻重吗?保罗·布卢姆把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进化生物学和哲学的深刻思想融为一炉,力图探索我们究竟如何超越先天道德的局限。与此同时,他还研究了黑猩猩、心理变态者和常春藤教授们的道德,探索了我们对性、政治、宗教和种族问题的令人困扰的道德感觉。保罗·布卢引述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开创性研究,证明婴儿早在能开口讲话和行走之前,就有能力判断他人行为的好坏,就能产生共情和同情,就能产生原始的正义感。但人类的先天道德仍然十分有限,有时候还会酿成悲剧,比如我们天生就仇视陌生人,也容易产生偏执和狭隘。布卢姆还指出理性与道德判断的紧密关系,理性和思索能让我们作出道德决定,比如奴隶制是错误的。归根结底,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同情和我们人类独有的理性思考能力,超越我们生来就具备的原始道德情感,超越婴儿的局限。研究表明,快速成长的婴儿显示出人类在生命之初就具备一种根本的道德感。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我们甚至可以在婴儿生命的头一年就看到道德之光在闪烁,也能观察到道德判断和道德感觉。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似乎在每个人的骨头里,与生俱来。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除了发表在学术期刊,众多主流媒体也争相报道,包括英国《每日邮报》、美国《纽约时报杂志》和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2.天性与人性的实验教育学研究

成人具有各种类型的人格特性,那么各种人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如果人具有心理和生理两个密切相联、而本质上不同的侧面,而人的生理发育有明确的规律,那么心理发展是否具有相应的规律性呢?这些问题引出了“精神胚胎”的概念。

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中,“精神胚胎”的概念来自三类现象和一个类比。首先蒙台梭利观察到婴幼儿普遍展现出的注意集中的现象,她由此推断婴幼儿必定已经具有精神生活,而不是像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的婴儿的心灵是一块白板。其次,基于数十年从事幼儿教育的观察,蒙台梭利发现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经历了一系列的对某类刺激特别敏感并且主动增加相应活动的阶段,她将这些阶段称之为敏感期,例如“秩序敏感期”、“行走敏感期”、“手敏感期”、“语言敏感期”等;再次,在整洁有序的环境、有令儿童感兴趣的作业材料、并且有沉静的成人作为辅助的儿童之家中,这些儿童普遍显现出一系列共有的行为特征:他们喜欢重复练习、自由选择、控制错误、运动的分析、肃静练习、社会交往中的良好行为规范、环境的秩序、个人整洁的照料、感官训练、自由活动中的纪律等,他们抵制奖励和惩罚、共同的课程、玩具和糖果、教师的讲台等,他们具有强烈的尊严感、追求自由与独立。这些就是儿童的天性,就是童年的秘密。

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当我们取消限制他们(儿童)的这些人为手段,取消我们曾愚蠢地强迫他们遵守纪律的暴力,那么他们就会向我们展示自己全部的儿童天性”。Standing认为蒙台梭利对儿童天性的发现“正如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牛顿发现地心引力一般”。

于是,为了解释上述三类现象,类比于生理胚胎的概念,蒙台梭利创造性的提出了“精神胚胎”的概念,她认为,“人似乎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出生以前,与动物相同;另一个时期在出生以后,只有人才有”,已经诞生的新生儿“仍然过着一种胚胎生活,这时他所建筑起来的好像只不过是一个‘人的本能型式’”,这种本能型式就是精神胚胎。正是“精神胚胎”指引着儿童的心理发展,并呈现出一系列在儿童中普遍存在的敏感期现象。正是“精神胚胎”健康发育,儿童便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天性。

基于人类学的知识,蒙台梭利推断人的精神胚胎主要包含三类本能要素。第一种称之为“爱的本能”,第二种称之为“主导本能”,第三种为“工作本能”。我们将之归为三个层次。爱的本能是最内核的。蒙台梭利通过大量的观察指出,婴儿的自然行为中体现出对环境、父母、同伴、以及动植物的爱,因此爱是一种本能。她认为,爱是与宇宙意识(cosmic consciousness)相通。中层的本能,蒙台梭利称之为“主导本能”,决定所有物种的生存。新生儿所拥有的力量能使自己适应于外部世界,并防止外部世界伤害的“自我保护本能”。主导本能包括一系列的子本能,包括探索认知周围的环境的本能、学习本能,也包括“母性本能”等等。其次是工作本能。工作是目的性明确的一系列心身操作过程。工作本能从一开始就已经在婴儿身上体现出来了。蒙台梭利认为,婴儿在从事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即成为人。婴儿通常表现为全神贯注做事情(看、听、摆弄物品等),这也是工作本能的表现。

在对世界的本原有了认识之后,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关系。蒙台梭利对此给出了直截了当的回答。如果万物的本源是宇宙意识,那么在人身上必然有其对应物,那就是“爱”。蒙台梭利所说的爱,有三个特征:1)爱是“宇宙意识”所赋予的,就像“一颗行星得到来自太阳的光芒”;2)爱是“一种精神的能量”;3)爱是“一种伴随着创造力的道德美”。第一个特征指出了爱的来源,来自于宇宙意识,因此是先天的;第二个特征指出爱是具有能量性;第三个特征则指出爱具有道德性,因此人类的道德是先天的。

蒙台梭利关于精神胚胎,具体而言是三类本能的认识,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知科学的证据支持。例如,近年来人们发现,婴幼儿不但具有考虑证据、得出结论、做实验的复杂推理能力,而且具有道德判断力。这些能力并非习得,而是先天具备。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具备上述三类本能的生物更有利于个体和群体的生存。从对生命史考察来看,漫长的生物进化使得人体的神经系统在出生时就是有序的、有结构的。

如果人的心理发展可以视为精神胚胎的发育过程,那么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精神胚胎的健康成长展开的。包括提供整洁有序的环境、儿童感兴趣的物品和活动、以及必要的帮助。一旦儿童处于专注的状态,而他所做的事情既无害于人又无害于环境,那就是儿童精神胚胎正常发育的标志。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专注表明,他正在从事满足其内部精神需要的活动,因此,可以把专注视为“一切心理建构的基础和行为教育的唯一秘诀”。

蒙台梭利有关精神胚胎的阐述,显然包含着人性本善的思想。

既然人性本善,那么恶是如何产生的?答案是,外部环境所造成的。

“在现实中个体上许多使我们理论上叹为遗憾的‘邪恶’,都可归结为外部原因”。不良的外部原因首先作用于神经系统、随后形成畸变的人格、沦为社会的边缘,这些受害者遭到排斥、受到冷落,“由于心理缺陷、意志紊乱、性情反常以及缺乏肉体的吸引力,而不为人们所喜爱。从受母亲的虐待、学校的虐待,到受社会的虐待,使他们倍尝人间的辛酸”。

实际人的心理歧变(占有欲、权力欲等等)从儿童早期已经普遍出现了,这皆是因为精神营养不良所造成。因此,我们必须对付的不是邪恶,而是病态环境以及社会的错误。社会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不重视家庭教育、儿童早期教育,“社会就像是一个任意挥霍他的祖传财富的儿童监护人。成人把钱花费在自己身上,并建造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这是人类最大的罪恶和错误之一”。如果全社会联合起来,给予儿童成长所必要的精神营养,那么人类的复兴就是可以预期的了。实践表明,那些已经产生心理歧变的儿童,当被置于合适的环境、有充分的精神营养,这些儿童会再次显现出天性,即经历一个“正常化”的过程。

蒙台梭利性善论的观点与中国传统儒释道的思想是一致的。例如,《道德经》指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认为婴儿的德性是高尚的;《华严经》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儒家对性善之说有着更详细的阐述,例如《孟子》认为人有四种善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因此“人之性善”。教育则可以帮助人实现天性之善,“人之学者,其性善”,即人可以由学习而完成其天性之善。虽然人的本性是善的,但丧失了本性才变为恶的,即“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故也。”

宋代儒释道三教合一之后产生的《三字经》综合了儒释道的教育思想,它开宗明义便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性及教育原理的深刻认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如果用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来翻译,这段话可以解释为,人人本来具有精神胚胎,精神胚胎相近所以本性相近,是后天环境的不同,使得人格有了差别,如果不给予教育(主要是提供精神营养),那么人就会偏离本性、远离天性,而有效的教育最关键之处在于培养专注力。

3.教育的目的以及人性的可能

长期以来在教育哲学中,有关教育目的问题有着不同的观点,有的观点主张个人发展至上,有的观点认为社会目的至上。在对世界的本原和人的本质有了深入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期望什么?”也就自然有了答案。

蒙台梭利说,

“如果人拥有一种跟我们所知道的不同的本性,那么,他们也应该有一种不同的社会组织。但是,这种正常的成人社会的产生,必须通过教育才能获得。这种类型的社会变化不可能来自个别改革家的思想或能力,而只能来自从旧世界中缓慢而又稳固地浮现出来的世界,来自逐渐呈现出来的儿童和青少年的世界”。

这里所说的人的本性,是指人的爱的本能、主导本能以及工作本能,以及在得到精神营养滋养下自然显现的人的天性。如果社会上的群体都是人的天性自然显现的人、或者说是由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所组成,那么社会必然是一个和谐的。

反之,

“只要儿童不能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而受到歧变的折磨,人就永远是不正常的”。

由不正常的人所构成的社会,更多的物质利益只会给人类整体带来威胁,“那些试图获取力量和权威的歧变的人可能迷恋于某种利益,而利益在被正确的对待之前可能变成危险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任何的利益、任何的发现或发明可能会增加困扰世界的罪恶”。

因此,

“除非人的正常化被看做基本的社会需要,否则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外部世界。只有到了那个时候,物质的进步才能带来真正的福音和更高级的文明形式”,“避免冲突是政治的事;缔造和平是教育的事”。

总之,蒙台梭利认为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构成理想社会,如果没有个体的正常化也就没有理想社会。这一理想继承了上至柏拉图《理想国》,伏尔泰,下至罗素。

特别是罗素,他认为人的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并能够由信仰、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社会机构加以改变。因此,教育将能够解决我们的弊端,并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一代开创新社会的新人。例如,促进一切创造性的活动,从而减少占有的冲动和欲念。他展望,如果中小学和大学能够理智地以重建人性为办学方向,那么,人类就将无所不能。这才是摆脱经济贪婪和国际暴力的正道,而不是什么天翻地覆的革命和满纸空文的立法。

在人的正常化这个视角上,教育的个体目的与社会目的得到了统一。教育是为了培养良好的人格,人格决定的个体的幸福,良好人格的人构成了良好的社会。蒙台梭利认为,拯救人类于危难的唯一途径,在于人性的彰显。

“今天的人性就像被遗弃的小孩,迷失在黑夜的森林中,被夜晚的暗影和怪声惊吓住。人们不了解是什么力量引领他们走向战争,因此也无力反抗”。“社会就像一列令人眩晕的高速朝着某个遥远的目标前进的火车,构成这个社会的个人可以比作在车厢的包厢中熟睡的旅客。他们那处于睡眠状态的良心是真正进步的最大障碍。...走向社会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是,唤醒这种沉睡中的人性,强迫它听听正在召唤的声音”。

在对人性的潜能方面,蒙台梭利与康德的观点一致。康德指出教育应该以人类将来可能达到的更佳状况为目标,

“教育艺术的一个原理——那些制定教育规划的人士尤其应该注意它——就是:孩子们应该不是以人类的当前状况,而是以人类将来可能的更佳状况,即合乎人性的理念及其完整规定——为准进行教育”。

蒙台梭利则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形成完美人格。康德认为,理想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充满人性的教育,即让人的自然禀赋均衡的发展,

“人性中有很多胚胎,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让自然禀赋均衡地发展出来,让人性从胚胎状态展开,使人达到其本质规定。动物是不自觉地完成这一过程的,人则必须首先去追求达到它。如果他对自己的本质规定一点概念都没有,这就不可能发生。对于单个的个体来说,达到这种本质规定是完全不可能的。……以前,人们对于人之天性所能达到的完满性没有一点概念,我们自己也还没有关于这一概念的纯粹的认识”。

蒙台梭利将康德所说的人性的胚胎具体化了,即精神胚胎所蕴含的三种本能。当给予合适的精神营养,精神胚胎就得到均衡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天性充分的显露,并逐步形成理想的人格。

参考资料:康德. 论教育学.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6-7.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38.萨瓦特尔.教育的价值:一位哲学家的教育沉思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37.蒙台梭利. 童年的秘密. 单中惠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30. E.M.Standing. Maria Montessori:Her Life and Work.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8:251.伊??劳伦斯.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纪晓林,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210.加雷斯??皮??马修斯.哲学与幼童〔M〕.陈过容,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33.弗.弗.克拉耶夫斯基. 教育学原理. 张男星 曲程 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10.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回答知乎 官方帐号2 人赞同了该回答我不太清楚这具体是不是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或者其实人性本无?究其本源似乎也会被岁月过滤,但人性中确实有着它阴暗邪恶的一面。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群小恶魔

不久前重温了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可惜实在无法找到合适的情感去简述,因为几乎每看一遍我的感受都不大相同。也许是时间跨度比较大,在经历了该经历的之后,似乎成长、青春、校园离我越来越遥远,可是这次却让我突然记起了迷惘的青春。

我问 Gloria:「还记得 Amy 吗?」

Gloria 是我高中时的死党,一路高中、大学,到后来毕业工作,是为数不多的时至今日仍然亲密无间的朋友。

「不说真是快记不起了,怎么突然想到她?」她好奇地问道。

「不是,我只是在想,有没有发现上学时班级里总会有一个被大家欺负、排挤的人?」

她想了想,无奈道:「确实啊」。

Amy 便是那样的一个人,她神奇地拥有受欺负人的所有属性。Amy 很胖,当然作为青春期发育的姑娘,究竟是横向发展还是纵向发育实在是个匪夷所思的问题,也很不幸她横向了。Amy 不怎么爱说话,可却偏偏是个倔强的姑娘,她的处事风格、行为之间总有些格格不入,不合时宜。她是当时我们班被排挤的人,我已经记不清她是因为被排挤才显得不合群,还是因为不合群才被排挤的,总之我们这么度过了整整三年。

那时我和 Gloria 同桌,Amy 坐在我后面,她的同桌是个很淘气的男生 Dick.Dick 很外向,作为班级的积极分子,他可以男女通杀和谁聊得都很开心,当然在课堂上也是如此。老师实在头疼,在连续换同桌也没办法改变现状后,便把 Amy 调了过来。

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时的场景,Dick 扭曲的表情,不服气的哼声,然后一脸嫌弃地看着坐过来的 Amy,把桌子和自己挪得远远的。他一脸夸张的表情,拉住我和 Gloria 说:「都是我不好,给你们招来了 Amy,天啊,本来最近就不爱学习,我现在都厌学了。」看着他搞笑的样子,我和 Gloria 都笑了出来,当然班级其他同学也是一脸幸灾乐祸地起哄着。这是 Amy 坐过来的第一天,而后一直到毕业她似乎都是这样不受待见,光明正大地不受待见。

高中的学习生活确实很紧张,而 Amy 成了我们紧张生活的调剂品。我会饶有兴趣地看着 Dick 数落 Amy,语言自然有着嘲讽却实在听着搞笑,总是会被逗得笑个不停,Dick 很有成就感,也会变本加厉。他们桌子的缝隙越来越大,有时候桌子都快挪到过道上了,老师路过时会特不满意地把他桌子推回去,Dick 委屈地哼哼,总是逗得我们一阵哄笑。老师刚走 Dick 就会「锲而不舍」地把桌子再搬回去,久而久之老师也懒得管了。

Amy 偶尔莫名地心情很好,她会买吸血鬼糖,就是那种有个假的吸血鬼牙套可以套在牙上,然后糖是一个红红的长舌头形状。

她吃着一个,拍拍我的肩:「哈哈,好不好玩?」我转过头,翻了个白眼,把座椅往前挪了挪。

「你要不要啊?我还有一个呢……」她在后面说。

Dick 看着她冷笑:「像个剑齿虎,本来长得就难看,就不要出来吓唬人了。」

我们又一阵哄笑。不知怎么这件事印象很深,而这也确实是她为数不多与我说的话,如今想来仍对自己的反应不解。因为事实上她并没有做过我讨厌的事情,甚至我还记得当时回头时她小心翼翼的表情,可是那样莫名其妙的恶意让我现在想来很是羞愧。

后来大家毕业,大学更是各奔东西。之后的班级聚会她从没有来过,也没有人提及她,似乎毕业后这个人就消失了。我偶尔会和 Dick 聊天,当初那个淘气的男生已经成长为懂得担当的男人,他会温柔地笑着道声好久不见,体贴地照顾他人的感受,聊到工作生活、计划安排,已经完全看不到那个顽劣小男生的影子。偶尔聊到他以前的恶作剧,他会笑着摆摆手:「哈哈,当时还小嘛。」

展开阅读全文??

知乎用户56 人赞同了该回答人性本私展开阅读全文??

意识形态批判。公众号:stand and fire28 人赞同了该回答简单说几句。没有抽象人性。不存在本性是善的或者恶的人性。善恶都是在环境激发的。有人说人在野外过度饥饿为了求生会有吃人的现状,就说人本性是恶的,只是平时被掩盖了——纯粹扯淡,这是环境激发的。你看看长征,活不下去的时候,有多少主动奉献、牺牲的例子。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如电影、小说,还有心理学家的实验,说是探究人的本性。但是这种探究并不是探究人是善的还是恶的。他们只是探究到了人恶的时候能有多恶,善的时候能有多善。这些实验或者艺术作品是被误解的,甚至被作者自己误解。这就好像,把一个青春期男性,困在一个全是男人的监狱3个月,然后把他关到一个房间,拿一个美女疯狂色诱,然后那个男性忍不住了,只是碰了一下。好了,就得出结论:啊!天啊!人性多么丑恶!人性本质被窝揭露了!——多么扯淡。对人性的本质,只是用一个单一的规定性去抽象地规定,要么恶要么善——这是十分愚蠢的,这只是一种知性的强制抽象规定。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才能把握人性本质,而理性本身就要求对立统一。人性有善有恶,没有抽象人性,人的社会性是显著与动物性的,别再用极端情况扯淡,这是你逼人家强奸又谴责人类淫荡,这和中世纪宗教有什么区别?他们就喜欢知性的强制抽象规定。下面接上我很久以前写的文章,有兴趣就看看吧,可以说是处女文,水平一般,但是比较通俗。 作者:Thomas链接: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初探:人性自私吗?本文为一年以前初次因兴趣而产生哲学问题的初探有不少人认为,人永远是自私的。其实不然,自利是有的,但是和自私有区别,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的自利大多数情况下是个人主义的,是自私的,于他人甚至集体利益有冲突。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得到有机统一,所以自利也会利他,并且自私的情况是消失了。只要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教育多高明,都无法消除自私,这是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正是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指出了不是通过改造人性来进入新社会,而是改造社会进入了新人性。社会是土壤和气候,人性是植被,什么样的土壤和气候就会有什么样的植被。硬生生把植被观点,过不了多久也会死亡。植被的变化并不能改变土壤和气候,而土壤和气候发生了变化,植被自然就随之而变化了。马克思主义否认抽象人性的存在。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是永恒的,也就是不是”从来就有“的。物质决定意识。人性并不是天生而来的,而是从人的社会生活中来的,它与社会和时代的各种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变化发展着。小农经济下的重义轻利与商品经济下的重利轻义的人性区别,正是来自于生产关系的区别,也就是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的区别。我们可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会主义社会会、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性都是很不一样的。很多人都以人是自私的,资本主义恰好符合了这种”人性”为理由,来说明资本主义是最适合人类的制度,也是人类的最后的制度。这种观点把基本的生存需求也当作是“自私”,把自私当作“最高人性”,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从这种“自私”的人性产生的。把生存需求当作”自私的人性”,那为什么不谈谈“动物性”的自私呢?甚至植物也有为了生存而争夺水分和土壤。仓鼠在食物不足的时候,会吃掉自己的亲生骨肉,比人更“自私”,那是不是仓鼠比人更适合资本主义制度呢?这时候,正常人都认为不对,因为仓鼠的生产力和智力都不足,也是在这个时候,大家都说出了带有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话了。我认为,人的生存需求,是人的本能,人的自然性,而人性这种东西应该是具体的,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的,因此是社会性的。而且人的自然性不是人的完完全全的主宰,社会性对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社会性也能改变部分自然性,否则,如果人只能由自然性作主宰,那么可以说,人不是高级动物了。一个母亲或者一个消防员,会在特殊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生命,去挽救他人的生命,这种行为是完全无私的,完全是明知对自己生命有害也去做的,在人死后,任何的追悼和赞誉对他们来说都没有意义的,因为人都死了,这对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利益可言了。 如果说人的本能是求生,那这时候,人的社会性,或者说人的教化就战胜了人的本能。有人说,人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后,仍有无限的欲望需要满足,而资本主义满足了人性这一点,给予了人有追逐满足欲望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资产阶级也不允许政府来干预。资产阶级极力来宣扬这种”自由“,可如今的情况是,这种”自由“却产生了类似马太效应的效果,同时,这种看似的自由其实并不自由。请诸位设想一下:在美国,一个来自负债累累的黑人家庭的年轻人和一个来自百万富翁的白人家庭的年轻人,共同追逐满足成为千万富翁的欲望。按照资产阶级的说法,他们都是”自由“的,但是我想,谁更”自由“,谁更容易成功,一目了然,很明显黑人年轻人的人生充满了枷锁,也是资产阶级统治下,给无产阶级套下的枷锁。资产阶级告诉大家:人人都自私。他们却从不强调自己也是自私的,也不提控制或抑制自身的自私,而怪罪无产阶级太多欲望了(指责美国工薪阶层过度借贷消费引起信贷危机)。既然认识自私的,那为什么还不断助长它,激化矛盾呢?那为什么不说出金融寡头蚕食人民财富的自私要抑制呢?(金融寡头利用垄断地位,用财富税蚕食人民财富,连产业资产阶级都不满了)既然自私已经造成如此大的贫富差距,已经使无产阶级被困在那么多的枷锁之中,为什么还提倡私有制呢?很显然,”人性永恒自私“是服务于资产阶级利益的。人性永恒自私是未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口号。永恒是什么?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没有开始的理由也没有结束的理由。这明显是荒谬的,这样的说法也就意在说明,资本主义是永恒,没有结束的理由更没有结束。而人性从来不是永恒的。人性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属性,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自然属性。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和人类社会隔离,和动物生活在一起的话,大家都能清楚地判断,他或她是不会具有任何人性的。鼓吹永恒自私的人,在被驳倒之后,总会说:面对现实吧。这种说法只不过是逻辑被摧毁推到,无可奈何地发出最后的哀叹。这种”现实“指的是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并不是整个人类社会永恒的现实。如果人是永恒利己自私的,那就不会出现封建社会舍生取义的行为了,也不会牺牲和舍身救人的行为,上文已经提到,因为人本身如果已经死亡了,再多的追悼和赞誉对他来说,也毫无意义可言。但是宗教会跟你说:到天堂就幸福了或者下一辈子就幸福了。马克思主义者不会认为有永恒的抽象人性存在,而现在人们所谈及的人性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性,我们清楚地认识了这一点。近代哲学家们谈起人性来似乎比以往的更出色一点,我认为这是时代给予他们的,他们是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阶段,能认识到人性的变化。提倡自私永恒的资产阶级,他们会说人有不道德或罪恶的行为,因此要用法律来阻止和惩罚这种行为,但对于他们认为人是自私的,却觉得要用私有制来发展它。人性永恒自私是荒谬的,因为自私而需要资本主义是愚昧的和虚伪的。封建统治者和资产阶级都爱说人性永恒,马克思主义者不会。这是因为永恒的人性就为他们的统治永恒提供了一种”合理性“,他们也都爱说他们的统治方式是最适合任性的。而马克思主义者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就不可能认为人性产生社会;辩证,就会看到人性的变化、发展和联系。展开阅读全文??

知乎用户、 话题的优秀回答者278 人赞同了该回答谢邀这个问题一方面被低质量的讨论彻底被说烂了,另一方面要把这个话题说明白却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因为值得讨论的层面很多。以下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在中国的思想史中,这个讨论可以追溯到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实际上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论远不止这两种,到汉朝的时候至少就还有“性无善恶”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的“性三品论”,“性有善有恶”论等各种理论。那么这些理论仅仅是无聊的排列组合题么?情况并不如此。孟子主张性善论,原因在于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所谓的“仁”,所以在孟子的理论中“仁”是第一性的,孟子的理论都从“仁”的概念展开。而荀子主张性恶论,善来自于通过圣人制定的礼仪法度改变天性(化性起伪),所以在荀子更重视“礼”和“法”,“礼”“法”这两个概念在荀子的理论中地位、含义和孟子也不同。如果再比较主张性恶论的荀子和汉朝主张“性有善有恶”论的贾谊,那么荀子出于对人性的理解更重视“法治 ,而贾谊认为人天性中有善则更强调“礼治”的重要性。再进一步说,贾谊之所以反对法治而倾向于礼治,与汉初思想家总结、反思秦朝严刑峻法、二世而亡也有密切联系,换句话说贾谊的理论是有其现实意义的。上面这些概括都是一家之言(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可见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我个人儒学基础太差,所以对这本书的可靠性没法做评价),这个概括是否准确的反映了孟子、荀子和贾谊的理论也不是这个回答的重点。重点在于,孟子、荀子和贾谊基于他们各自对于人性的认识分别发展出完全不同的思想理论体系,乃至得出对现实政治实践的不同建议。值得思考的是孟子、荀子和贾谊的理论体系是否连贯自洽,是否能够解决他们面临的理论困难,是否能够为现实提供可靠的指引,而抛开他们的理论,单纯的讨论谁对谁错,人性是恶是善是没有价值的。再举个例子吧。在西欧近代思想中,格劳秀斯、霍布斯、卢梭都是社会契约论理论的宗师级人物,但是格劳秀斯认为人本性中虽然自私,但同时在天性中存在社会性;霍布斯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缺乏任何互助合作的天性;而卢梭认为人的本性并不是自私的,同时每一个个人都是独立自足的,本性中并不存在结成社会的必要。我要承认这个简要的描述只是截取了格劳秀斯、霍布斯或者卢梭人性理论的某些要素,并不是一个完善的总结。但是重点是,同样运用社会契约论这个理论,这三个思想家对于人性的认识是完全不一样的,由此影响了其各自的理论的推演过程、理论的结论,乃至理论的疑难和缺陷,比如格劳秀斯的理论因为强调天性中的社会性会导致更强调自然义务而非自然权利,比如霍布斯的理论强调人的自私自利,导致霍布斯把自然状态描述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而卢梭则把自然状态描述为“高贵而孤独的原始人漫步在丛林中”。这些理论的细节都是值得探讨和深入研究的,而脱离的这些理论,空泛的讨论人是社会性的,还是非社会性的同样没有价值。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这样,每一个人当然可以选择自己对于人性的态度和理解,善、恶、有善有恶、无善无恶等等等等,重点在于反思自己对待人性的态度和理解是否和自己的其他观念、行动相匹配,基于这样的态度和理解又能够产生出怎样的看待世界的观念和指引自己行动的准则,归根结底能否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写着写着鸡汤了是怎么回事,赶紧收笔吧…… 想起来,最后还是要来一发地图炮。在知乎上我已经很多次看到类似这样的论证过程:人有自私这一天性 人的自私是合理的 人的自私应该得到承认和认可 人的自私不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 所有批评和约束自私的道德规范都是错误的和“道德绑架”。挑明了说吧,这个论证过程就是典型的,从一个无所谓对错好坏的人性观念出发,通过一系列经不起推敲的推理,最终得出一个让自己和让他人都更坏的结论。展开阅读全文??

关注公众号“梵夫说”,看思想的另一面334 人赞同了该回答谢邀。你说人性善,或人性恶,这都没有问题,但加个本字的话,就不能这么说。为什么?比如一池水,你说这池水是脏和干净都可以,但你不能用脏和净来形容水。水是本体,而一池水就是相体。 相体是因条件而存在的,挖个坑或筑个围,水还得是液态,有杂质污染,就是脏;没有杂质污染,就说是干净。随便点,就是以眼看为标准;严格点,就以检测为标准。等等。但说来说去,跟水本身没有任何关系,说的都是一堆条件和合的相体。人也是如此,我们说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其实说的是相,善恶就是建立在相的基础上。跟性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要剥离人和环境以及所有外在条件,才能谈本性。但我们发现,没有条件,本性也就无法用善恶去评断。展开阅读全文??

政府部门工作174 人赞同了该回答

Discovery 有一个节目,专门探讨人性,其中有一集叫做“How evil are u”(人心险恶),用电视的方法展现著名的 Milgram18 实验。

方法很简单,从街头挑选路人,告诉他们参加一个实验。他们的角色是老师,而通过电视监视屏幕,他们可以看到隔壁房间的学生。他们需要提问,而如果学生答错了,就按一下电击按钮。答错越多,遭到电击强度越大,身为老师,会看到学生痛苦的表情、哀叫,甚至乞求。而实验的目的,是看这些接受了任务的老师会不会因此而停下来。

当然,电击是假的,学生们的痛苦是假装的,Milgram18 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戈伦(Stanley Milgram)在 1963 年发表的研究结果,展现了人们是如何在没有任何胁迫的情况下,配合权威自愿地进行对别人的伤害。实验的参与者会被不断地提醒继续,但是如果参与者坚定地表示不愿再进行,那实验就会停下来。

当时的研究结果是颇让心理学家们失落的,因为 45% 的参与者,40 个参与者里面有 18 个人,对被惩罚的学生连续三次按下的电压达到了 450 伏,也就是被告知的极限,这也就是这个实验为何叫做 Milgram18。之前一群心理学家预期,应该只有 1% 到 10% 的人会继续到最后,因为面对被惩罚者的痛苦,同情心、良知、是非观念会让他们停手。

媒体对于这个实验一直抱着极大的兴趣,也试图来记录,人性会不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只是,不管是八十年代的电视节目,还是 Discovery 不久前的这部影片,人们并没有摆脱这个实验的结果:那就是在一个作恶的制度下,人们只要承担了其中的一个角色,就会有恶的表现,尽管并没有遭受任何威胁。

1986 年,英国歌手 Peter Gabriel 写了一首歌:We do what we’re told Milgram’s 37(我们只是遵命而已)。在米尔戈伦的实验中,只有三个人拒绝按下电击键,来惩罚答错题的学生。也就是说,超过九成的参与者,或多或少的,自愿做了伤害别人的事情。而看 Discovery 的影片,只有一个年轻女性,站起来转身离开,她大叫:这太残忍了。

以局外人身份,去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可以很轻易地说出,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哪些事情是错的。拿我自己来说,甚至相信,如果我是其中某一个角色的时候,我一定会作出正确的选择,比如人们一直在讲的:「枪口抬高一寸」。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对自己有这样的信心。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假设人性都是善良的,人们会跟随自己的良知作出选择,那为何会有种族清洗?为何会有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为何会有“文革”中的相互揭发批斗?为何会有欺骗?如果没有个体的参与,运动又如何可能形成?

米尔戈伦的实验早就告诉我们,依靠人性,也就是人们对自己的道德约束,远远比不上一个好的制度。因为在一个坏的制度下,普通人都会成为作恶的一部分,一起来维护这个制度的运作,并且会为自己寻找一个理由,那就是我只不过在做权威告诉我应该做的事情而已,就好像我只是在做一份工作,做我的分内事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知乎 官方帐号2 人赞同了该回答

善与恶其实都是相对的,人性中很多时候是善恶参半,善中有恶,恶中有善。

就像曾经做过监狱的马晓晖,为了报答教官,做出了很多十分有情有义的事情,让人不禁动容。

为了报答管教无意间的夸赞和肯定,马晓晖笨拙地「偷」去警服为管教清洗;

为了帮助和挽留挨了处分的管教,马晓晖主动站出来检举命案;

为了报答管教帮他收敛亲父尸骨,马晓晖出狱后专程探病,重重致谢。

在真实的监狱里,也有人性本善。

让我们走进这个真实的监狱故事,一起感受何为善何为恶。

2018 年冬天,我和自己过去的管教一起,在一家肝病医院里见到了狱警老吴。

在往后的整整一个冬季,老吴给我介绍了很多他过去的同事,我则在他提供的故事线索中反复奔波。很长一段时间里,老吴总是借着自己即将病危的由头,将同事们约到病床前「谈心」,为我提供采访便利。

李管教和老吴共事近 30 年,当年两人一起在农场开过荒,往后的半辈子——从起先的外务劳动、到之后厂房林立的加工制作产业化劳改模式——更是见证了中国近代监狱发展史。

然而,临近退休,李管教却在 2009 年差点犯了个大错误,险些丢了工作。但好在峰回路转,也正是因着这桩错事,他算是完成了自己狱警生涯最成功的一次教改工作。

李管教总去箱包厂门口那个圆形花坛后面抽烟。每回都有犯人蹲在那儿,晒太阳的同时捡上几枚他扔下的冒火的烟头。偶尔,他也会一人派支烟。几十年过去了,那里蹲着的犯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圆形的花坛也翻新了好几番。之前圆得很不规则,里头更是一片荒芜,只有春季偶尔闪一闪的几点红黄色。这些年花坛边沿贴了一圈菱形瓷砖,坛内挤满了各色花草。

2009 年春季某天,李管教照旧在那抽完一根烟,然后端着一杯胖大海走去监区大厅,那里正蹲着十几个刚转进江浦监狱的少年犯。他要对这些孩子每人至少做 5 分钟的入监教育,不备着那杯胖大海,慢性咽炎会折磨他一下午。

少年犯们蹲在警务台一米开外的位置,剃着光头,一个个左顾右盼,眼神不安。李管教将茶杯重重搁在警务台上,猛拍了一下桌面:「蹲没蹲相!少管所没教你们行为规范啊?」

李管教个头不高,穿最小号的警服。时年 55 岁,36 年前子承父业当了狱警。那时牢狱环境艰苦,狱警是个很不讨喜的职业。李管教和 4 个同事,每天带着 200 多名劳改犯去开荒,万亩地的农场全要种满大豆和水稻。

日上三竿,狱警和劳改犯看不出区别,所有人都裸着上身,唱着劳动号子,一起挥锄头。5 名狱警管理 200 多名囚犯,在万亩荒地上不亚于一场冒险。李管教的右手大拇指多年来一直畸形,就是因为当年在农场,为了制止一起集体殴斗事件,他举着扁担在人群里艰难地往前冲,自己折断了自己的拇指。

如今,牢狱环境变好了,狱外劳务早被取消,层层设防的高墙已把监管风险降低到最小。公务员考试中筛出的新警,也都是千挑万选的高块头。人往那一站,双手掐住武装带,咳嗽两声,犯人没有不规矩的。

见少年犯们没动作,李管教又猛拍桌面,厉声骂道:「一个个都不会蹲啊?」少年犯们面面相觑,调整出标准的囚徒蹲姿。

十几个少年犯都已成年,无法继续留在半工半读的少管所服刑,他们均是 10 年以上的重刑犯,罪名涵盖了「杀抢偷淫」等一系列恶性案。李管教翻着每个人的案件资料,「都给我想清楚 3 个问题,你是什么人?这里是什么地方?你到这里干什么?」

所有的谈话都像列了公式,他也问不出什么新鲜的问题、说不出什么新鲜的话,从警几十年,眼前所有的事情无一不是在反复之中一再反复。

作为一名老狱警,李管教尤为清楚,警犯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分寸的拿捏。

高墙内 39.9 万平米的空间,6000 余名囚犯和 300 多名狱警朝夕同处,警犯关系失控的案例总会发生。只有在极少的情况下,他会被一些罕见的案情所震惊,如碰上强奸亲生女儿的犯人,他会压住怒火、压低声调,「问候」一声:「你还是不是人啊?好歹这里是关人的地方。」这算他最出格的举动。

早几年,李管教的当班同事——新疆兵团转业的营职军官——有血性有责任的 35 岁准爸爸,对新犯案宗里的溺婴情节实在忍无可忍,就将新犯带去审讯室做「入监教育」,审讯室铁门隔音效果极好,没人知道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等铁门打开后,新犯浑身青紫,满背针孔般的伤口,立即送往医院抢救才勉强捡回一条命。该同事的警装很快就被换成了囚服。

前几年,李管教的羽毛球搭子——前狱政科科长——一位有望在退休前升至处级职位的老狱警,在帮助一名厅级落马官员违规申请重大立功表现之后,接受了纪委的调查,而后被双规,接着就被判了刑。

如他在这几十年的从警经历中所见,人在高墙封闭的空间内,如若拿捏不好分寸,任何不受控制的情绪和欲望,似乎都要比在高墙之外更容易转变为罪恶。

眼下,他手捧十几份少年犯的案宗,一如既往地对所有案子视同一律,直到最后一份案宗涉及数起入室盗窃案,一名叫马晓辉的犯人被他喊到身旁。

他问:「你偷了人家的嫁妆,18 万现金,8 根金手镯。你不住宾馆,住厕所干嘛?」

马晓辉瘦小,脖颈极长,耸着肩膀,有点口吃。他结结巴巴说了些什么,李管教没耐心听下去,打断了他,还是那句话:「给我想清楚 3 个问题,你是什么人?这里是什么地方?你到这里干什么?」

入监教育做完,李管教端起茶杯,回了办公室。

监狱准备替新收押的少年犯办个「成人礼」——让他们给父母洗脚。

双亲到场的可能性很小,他们的父母多半远赴外地打工,少数离异各组家庭。领导只好降低活动要求,要求每个少年犯至少请来一位直系亲属。

李管教分发了一沓表格,少年犯需填上所有直系亲属的联系方式(大多是自己记得的家里座机号、或者父母的电话)。表格收上去,他会逐一拨打这些号码,尽力将里面提到的亲属都请来活动现场。

所有人里面,只有马晓辉的表格是完全空白的。李管教把马晓辉喊到警务台,问他表格为什么没填。马晓辉回答:「么爸,么妈,家里头么电话。」

「成人礼」的活动现场安排在监狱文教楼,那是一栋 5 层高的扇形楼体。李管教带着十几名少年犯随他去了 5 楼演播厅。演播厅 100 多平米,铺着深棕地板,台上挂了蓝色的背景巨幕,台下摆着十几只粉红色塑料水桶。八九个家属坐在水桶旁边,几个应邀到场的记者正在那摆弄摄像器材。

李管教领着队伍进去,下达立正、解散的口令,少年犯们找到各自亲属,坐在水桶前面。有人伸着脑袋接受亲属的抚摸,有人与亲属相拥哭诉。有四五个亲属没能到场。没见到亲属的少年犯,人挨人站在一起,有人用手蒙住了眼睛,有人倔强地别着脑袋。李管教对他们招招手,示意他们和马晓辉站到一处。

按李管教的预想,所有人里本应只有马晓辉见不到亲属,他原本事先安排好的,让马晓辉随身带一张塑料小板凳,进道演播厅后,就自觉坐到后门的拐角处。没想到,拐角处竟变得拥挤起来。

活动开始前,领导把李管教喊去一边,为难地问他怎么才这么点人。李管教说没办法,亲属只来了这些。领导想了一会,从对讲机里呼来几个中年狱警,然后又指了指李管教,说道:「你也上,把警服脱了,坐那摆个造型,让摄像机多拍点画面。」

李管教和几个同事咧嘴一笑:「这可好了,狱警不当了,给犯人当爹去了。」

活动开始,李管教朝拐角处的几个少年犯招手,让他们挨个坐到水桶前,一人派了一条毛巾。马晓辉也被喊了过来,被安排坐在最后一只水桶前,李管教坐在他对面,刚脱了掉警用皮鞋,马晓辉就立刻捏紧了鼻子,「忍一会儿,小狗日的,摄像呢!」

成人礼这才正式开始。

洗脚过程中,马晓辉捏了捏李管教的脚趾,李管教觉得舒服,开口问他:「你还会这个?」

马晓辉的表达能力应是有障碍,支支吾吾说了一会儿,李管教才听明白了:马晓辉有个受过工伤、卧床不起的残父,小时候有事没事就帮父亲捏脚,这「本事」也算自学成才。

李管教便夸了他一句:「孝子。」

李管教是个老烟枪,雷打不动一天两包烟。他的警服脏得油光蹭亮,挨近他的人总能立刻闻到一股浓浓的烟熏味。

前几年同事们抽 12 块一包的红南京,他抽 4 块的红梅;现年同事们抽 20 一包的小苏,他也跟着提了档次,改抽起红南京。

没过多久,省内某监管场所烧起一把不大不小的火灾,虽无人员伤亡,可是高墙内升起数丈浓烟,这影响是极不好的。省局领导大怒,要求彻查原因后整改。原因很快查明,是几个骨干犯躲在储藏室抽烟引起的。那里堆了百来条被子,火星溅入棉胎,几分钟后就成了一片火海。幸好,几个骨干犯早就离开了现场。

展开阅读全文??

公众号:张雨茶肆37 人赞同了该回答

人性就像这张图一样,善恶混杂

一、据易中天先生的百家争鸣讲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告子》

孟子的观点是人性向善

荀子的观点只能叫人性有恶。因为它的人性是两部分组成,其中的社会性这部分是善的,这叫伪,自然性的那部分叫性,那是恶。我认为这才是荀子观点的准确表述。

那问题是我们人性中有道德基础吗?有还是没有,告子说没有,告子说人性就像水一样,一会往东流一会往西流,哪有什么规律呀?爱往哪留就往哪流。所以人性无分善恶就像水流无分东西一样,孟子说是呀,水流出去确实没有一定向东或一定向西,但没有上下吗?所有的水都往下流呀,没有往上流的。同样人性也是这样的,所有的人性都是向善的,没有向恶的啊。孟子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才是规律呀。这样一讲就有问题了,既然人性是向善的哪为什么会有恶呢?孟子说这是条件和环境造成的,就好比水,水是一定往下流的,但水有没有上山的,也有呀,你可以引水上山呐,你把水堵起来它不就往上了吗?人性是向善的但你如果逼着他去做坏事他也会做。但就他的本性而言是向善的。所以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告子》。人性是向善的,就像水往下流一样。可以为善,乃所谓善矣《孟子告子》。就是人是可以为善的。这个观点在学术界以前一直被称之为人性本善,很多人都讲这就证明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也有一部分学者不赞成,认为孟子的观点应叫人性向善,我赞成后一种观点。我认为孟子的观点是人性向善,是可能性,就像水可能往下流一样,人也可能向善,可以为善,是可以的。为什么说可以呢?孟子说因为人有四种天性,叫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所以仁义礼智是每个人都有的,是人的社会性。只要是一个社会性的人他就一定会有这四种社会性,可以说是社会性的本能。所以仁义礼智是每个人都固有的不是外部强加的。只不过我们经常不注意。孟子的话是夫思而已。我们没想人本身其实是很善良的,一旦有机会这些善良就会表现出来。比方说这次的抗震救灾,我们人性中的善全部都表现出来了,我们不忍心看见我们的灾民在那受苦受难,这就是恻隐之心。是人人都有的。这是孟子的观点,人性向善。它的作用是什么呢?解决了仁义道德的人性基础。一个道德没有人性作基础是站不住脚的。那现在孟子提出这个后,它就有了一个基础了,但同时留下一个问题,就是人为什么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呢?你说是人就有,没有就不是人,那这个东西是从哪来的,你又不承认什么天性,那它从哪来的,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空白,一个漏洞就只能由荀子来回答了。画外音:对于人性善恶之辩历来争论颇多,中国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首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这被后世很多人认为是儒家“性善论”的总结,但易中天教授认为孟子的本意其实是人性向善,这与人性本善是有根本区别的,在中国的传统认识中也有一种看法是认为荀子是主张“性恶”的,那究竟荀子是否主张“性恶论”,如果不是,荀子对人性的看法又会是什么样?荀子的办法是把人性一分为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叫做性,一部分叫做伪。要讲清楚,荀子的伪不是伪装,不是虚伪的伪。是人为,你看这个字是一个人一个为,人为的就叫做伪,天生的就叫做性。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就是人作为动物他也有的东西,就叫做性。伪呢?是人的社会属性,就是人作为人才有的那些东西。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就是人的那个天生的作为动物也有的,那个自然的属性是恶的。那为什么人会善呢?是因为有后天的改造,就是伪,这个叫做性伪之别。荀子认为你必须把人性这么一分为二。那荀子这句话又是引起误解的,很多人就看到人之性恶马上说,荀子主张人性本恶,错。荀子讲的很清楚,你要区别性、伪啊。性只是人性当中的一部分,何以见得,这要去看荀子的《王制》篇。荀子把世界上的存在物分成四个等级,最低的一等叫水火,今天是说法就是无机物;高一等的叫草木,今天话说就是植物了;再高一等的叫动物,荀子的话叫禽兽;最高一级是人。荀子说水火的特点是什么呢?有气而无声,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无机物,有物质无声音;植物的特点是什么呢?叫做草木有声而无知,有生命而没有感知,没有心理;禽兽的特点是什么呢?有知而无义,就是动物有感知有心理,没有道德;人是有气、有生、有知、有义。有物质有气,有生命有生,有感知有知,有道德有义。他说只有人是有物质,有生命,有感知,有道德,因此人最为天下贵,是世界上最高贵的。高贵在哪?道德。很显然如果道德不是人性的组成部分,那人就不是人了。所以荀子怎么会认为人性本恶?在荀子那里真正体现人性的应该是道德呀,而且荀子还有一句话说得很清楚,他说人何以为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原话是:“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荀子*非相》。他说人与动物的区别难道因为仅仅就是他双腿直立,身上不长毛吗?它是反问句。回答很简单,不是嘛。是什么呢?道德嘛。所以荀子非常了不起,荀子是先秦诸子当中最有科学头脑的,他这个判断可说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区分开生物学意义上人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把人科动物和人区分开来。人科动物的特点二足无毛,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有情有义。他怎么会认为是人性本恶呢?所以荀子的观点只能叫人性有恶。因为它的人性是两部分组成,其中的社会性这部分是善的,这叫伪,自然性的那部分叫性,那是恶。我认为这才是荀子观点的准确表述。现在的问题是这样区分人性意义何在?意义就在为礼乐找到依据。儒家的学说它的核心范畴就是四个字:仁义礼乐。孔子仁义礼乐都讲,孔子之后,孟子荀子各讲一半。孟子着重讲仁义,荀子着重讲礼乐。孟子要为仁义找基础,他就主张人性向善,人性本身就是向善的,所以他就仁义嘛,荀子要为礼乐找根据,他就要讲人性有恶。那大家就会问了,为什么人性有恶就要礼乐?荀子是这样讲的:“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荀子*性恶》。就是说人为什么要有礼乐,为什么要有道德,是因为他的天性,他的自然属性,他的动物性是恶的,如果不用社会性去改造他,人就会变成动物。那我们就问了,变成动物又怎么样呢?荀子说,人要是变成动物你就活不下去了。为什么活不下去?因为我们人的动物性的生存伦理是低于动物的。他说你力不如牛,人的力气有牛大吗?走不若马,你有马跑的快吗?我们还可以推论呀,你有鹰看得远吗?你有鸟飞得高吗?你有鱼下得了水吗?你有海豚游得快吗?要讲生存能力我们连兔子老鼠都不如,你跑不过它,它们遇到灾难还躲起来。人有什么呢?人唯一能的就是能够组成社会。荀子的话叫做人能群,能结成一个群体结成一个社会,所以牛呀马呀都为人所用。那人靠什么结成社会呢?第一靠分,就是把身份弄清楚,这就是秩序;第二靠义。这就是道德,大家都讲道德;第三是礼,因为直接表现道德,维持秩序的就是礼;第四是乐,我们有了一个等级社会,有了一个秩序以后,大家还要心情舒畅呀,这就靠乐。所以礼乐是帮助人们组成社会的东西,这些东西都叫伪,而无伪则信不能自美,没有这样一个后天的改造,人不可能变好,不可能变道德,所以非有礼乐不可,而且荀子还告诉我们,由于人的自然属性是恶的,所以人不能自己改造自己,改造不了,谁来改造呢?圣人。

二、

吴思 造化的报应

大约2000年前,王充在《论衡》中谈论人性问题,说尧和舜当政的时候,百姓没有狂和愚的人。他还讲到一个古代的传说,尧和舜时代的老百姓,可以比屋而封,而桀和纣时代的老百姓,挨着屋子杀掉也不冤。他说,圣主的老百姓和恶主的老百姓如此不同,根源在于化,而不在人性。按照这种说法,刁民乃是政府化出来的,是政府培养出来的,并非天性就刁。当然刁民反过来也能培养贪官。不过要改变这种恶性循环,下手之处当然在政府。这是王充的高见。中国古人讲到尧舜,经常有一些理想化的赞美,但我还是相信王充讲的传说。尧舜时代是什么时代?那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尚未建立的时代,尧和舜都是大家选出来的,每个人都是一个范围不大的熟人社会的成员,彼此几乎都知根知底,而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别人对他的长期看法。人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想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根本不可能的。无论这行为是好是坏,恐怕都不那么容易归功于或归咎于首领或别的什么人。按照我们对原始社会的理解,这些人确实也可以称为贵族,在这样的社会里,比屋而封应该是可能的。到了桀纣时代,人心就不行了,这也是有道理的。桀纣是主子,其他一概都是臣民或奴才。如果主子们像桀纣那样,连一点替天行道的遮掩都不讲,臣民的道德水平自然也应该坏得没遮拦。但我对王充的说法有个疑问。刚才谈论尧舜的逻辑和生活常识都提醒我们,聚族而居或者在小村庄中生活的人,如果不出这个小圈子,其实是坏不到哪里去的,不然就要自作自受。而桀纣时代,血缘社会还没有解体,人们如何能坏到比屋而诛却不制造冤假错案的程度呢?我估计,恐怕那些坏都坏在了公德领域,坏在与公家 王公之类的统治集团 及其掌管的公务的关系方面。而在私德的领域,在家族内部,在朋友邻居和乡亲之间,我们的祖先就未必落后,说不定还能领先世界呢。中华民族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大概就有这私德的一份功劳。私德好,社会管理成本低,生产者也能安心努力地干活。可是公德不好,先进就保不住,别人不打自己也要乱,早晚要大乱。四如今,我们的血缘社会和地缘社会都解体了,而西方所谓的市民社会又没有建立起来。满大街的人谁也不认识谁,想随地吐痰就吐,想干坏事就干,连丢脸都不用怕,只要能躲过警察就不必承担责任,就可以不遭报应。随着私德领域的缩小和公德领域的扩张,我们的优势没了,劣势却露馅了。中国社会陷人了历史性的危机。这个危险期,至少自明朝起就露出了端倪:因果报应的说法深入人心,关帝庙遍地开花,关云长所代表的无血缘关系的兄弟义气成为我们民族的理想。这些东西都是药,如果我们看见一个人不断吃镇静药,自然可以推断他的神经或精神出了毛病。这种危机似乎还在加重。负责维护公共秩序的政府,本来还有无道的权威支持,可以得到被统治者的认可,统治集团也容易无争议地团结在真命天子周围。现在孔家店被砸了,天道和天命没人信了,本来就很弱的公德领域又少了不受置疑的维护者,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现在和过去一样处于大病未愈的时期。如果说有区别的话,无非是试验了几种药,效果都不那么理想。天道的变种和替代品在一百多年的历史试验中先后丧失了权威,人们重建观念世界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各种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总叫人不满意。譬如毛泽东思想的猛药,治疗贪官污吏的一时效果不错,但我们在毛泽东时代买东西的时候却整天招人白眼,被那些售货员训来训去。工人农民干活也大规模地偷懒 这都是大家在社会分工中安身立命的领域,表现出来的竟是这副德行。现在,经济发展了,售货员国营商业还不敢保证却不敢训斥我们了。这就是社会进步的成就。工人国有企业的正式工例外农民和售货员并没有接受更高强度的道德教育,干起活来却认真多了,尽管这认真精神也难免体现在制造和贩卖假货上。我想,这种进步所以能够取得,关键在于现实的报应机制。没有人愿意掏钱买售货员和服务员的训斥,于是老板就要招募懂礼貌的人,就要培训员工笑迎他们的衣食父母。不能约束自己就可能被市场竞争淘汰出局 除非这老板得到了国家特许的垄断地位,当了某个领域的老虎和霸王。这里说的是经济领域。我想,市场竞争在总体的方向上应该有利于实现孔老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想,因为人们更愿意为包含了这种品德的产品和服务掏钱。政治或者叫公共领域显然不那么乐观。如果像经济领域一样建立某种竞争机制,好服务得到选票,于是升官;坏服务丢掉选票,于是丢官甚至丢掉饭碗,我们在前边为不守公德辩护的理由就要站不住脚了

三、只有医生知道 里面一段讲的是肿瘤的良性和恶性判断不过我觉得用来描述人性的善恶也挺有意思。

病人和临床大夫要的都是非黑即白,今儿我算知道了,其实你们这些大判官的笔也是游移不定的,原来这些重要问题在你们判官那里关于善恶忠奸还没有统一标准呢,甚至还弄出什么潜在恶性可能这样暧昧的字眼,唉,你说科学是什么?医学是什么?”“医学本来就不是万能的,金标准也不是完全准确的,只是尽量接近真理罢了。苏格拉底说过,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更何况我们一个大夫、一个协和医院病理科。浩瀚星河中的这一瞬间,我们对于真理的认识都是有限的,都是相对的,诊断的金标准无非是目前这个时段全体病理科医生的一点共识罢了,我们永远围绕在科学和客观的周围,想要完全重叠在一起是不可能的。”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是啊,病人本来就是千人千面,就拿良性的平滑肌瘤来说吧,有的良性肌瘤野草一样地疯长,切了还长反复复发,有的却是几十年没有变化,稳稳当当地跟着主人一起入土为安了。恶性肿瘤也并非全恶的不行,有的手术后多少年不复发,有的这边切着、打着化疗、做着放疗,那边一照片子,瘤子又鼓出来了。”是啊,疾病的面目千差万别,有绝对的良性,也有绝对的恶性,还有很多中间性质的,谁也不知道它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坏,没法预测,也没法改变。而当这些千差万别落实在病理医生的笔下,我们就必须通过客观标准的界定将它们分成良恶性,要知道,标准永远是针对大多数的,难免有个别特殊病例会被硬性划分为良性或者恶性,客观上,误判永远存在。”其实别人怎么看,我并不是特别在乎,关键是我自己也不能接受那1%的误差率。医学是一门太让人敬畏的科学,我知道的越多就越敬畏。年轻的时候我特别自信,觉得整个病理科除了刘院我谁都不服,可是随着阅历的增加,我越来越发现医学的奥妙和精深实在不是我等凡夫俗子可以掌控的。每次,当我靠近目镜,寻找视野,调整微距,看到那些细胞又像甲又像乙,但实际上可能是我们永远都搞不懂,甚至还不认识的丙或者丁,真的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啊,我实在受不了这种纠结和折磨了。”他整天看显微镜的眼镜片后面的双眼,不再对着一张张病理切片近距离地凝视,而是迷茫地遥望窗外的玉兰,九号院里的两棵玉兰是名副其实的两棵大树,江湖人称阴阳二树。靠西的一棵枝繁叶茂,靠东的一棵萎靡凋敝。中间的办公楼大门称阴阳门,踏入此间,寒气逼人,便进入了阴阳界,是非曲直皆化虚空,一切尽看机缘造化。 展开阅读全文??

祝你岁月无波澜,敬我余生不悲欢201 人赞同了该回答孔子说人性本善是对的,孔子说的人性是本性。因为人是群居动物,与生俱来的群居属性,人不善,不为他人着想和工作,根本就无法生存,以及自己可以获得的各种心理安慰和成就感。荀子说人性本恶也是对的,荀子说的人性是习性。这个习性例如吃喝嫖赌抽,还有各种爱好。因为习性,所以变得贪心,贪婪,想多吃多占,也就导致了人性的恶。一个坏人,可能为了金钱为了女人而作奸犯科,他同样可能因为自己是一个父亲而看到和自己女儿同龄的小女孩落水而救她。一个善人,做了一辈子好事,修桥补路扶老太天过马路,也同样可能看到一个心爱的名家字画而不能自己,一把顺走。不管是习性还是本性都是在人心里面,我们就要看看自己的内心,当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时,是习性在控制我们,还是本性在控制我们。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展开阅读全文??

知乎用户643 人赞同了该回答 恶,是个体存活的需要善,是群体存活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影视游戏配乐作曲 / 风光摄影/ENTJ261 人赞同了该回答人之初,世界上根本没有善恶之分,有的只是“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的行为。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遵循着这一基本规律。在自然界要想生存,只有一种逻辑:保护自己,毁灭他人。肉食动物为了获得食物生存下去,残忍地杀害了温顺善良的草食动物。藤蔓为了得到阳光,绕在大树上一圈一圈往上爬,最后把大树勒死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作为食物链的一员,就必须参与到食物链当中去。什么,你害怕杀生作恶你不吃?饿死的只是你,没了你地球照转。放在拥有道德的人类社会,一样适用。人之初,既不懂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只明白,自己要生存下去。我们分析小孩子的所有“恶”行为,其实都是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熊孩子在公共场所又哭又闹,弄个大,逼迫父母妥协,只为了要买零食,这是恶吗?这只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择手段。小学里笨的同学被歧视,弱小的孩子被欺负,这是恶吗?这和自然界里老弱病残的动物先被逐出社群自生自灭一样的道理。按照人类的道德标准,人之初性本恶,但是这种恶,只是大自然给任何生物带来的生存本能,并不是真正的恶。所以我们需要教育,教育孩子要守规矩,不要在公共场所撒泼;要尊重其他孩子,不要打架;看到地上的蚂蚁搬家不要为了好玩踩死……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慢慢用人类文明建立起来的道德观念来替代孩子心中的野性,教育孩子向善。只有当孩子成人,拥有了完整的道德观念之后,才有善恶之分。人类的道德文明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有了足够强大的发展基础上,不再为了生存而茹毛饮血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有人为了不杀生而吃素,是因为只吃素也不用担心饿死;我们关爱没有劳动能力的弱势群体,是因为资源充裕足够让他们分一杯羹;我们支持同性恋平权运动,因为他们不生育后代,也不会威胁到人类文明的延续……每当人类社会出现倒退,人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那种原初的“恶”便展露无遗。战争时期不同种族互相屠杀,饥荒年代甚至有人把自己的孩子煮来吃……当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为了生存下去,不择手段,饥不择食,这并不能算是恶。刑法规定当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人有权正当自卫,杀死威胁自己的人。各种灾难大片里,人群都是一片混乱,那些原本善良的人都变得无比自私,只想着四散逃命能多活一会儿。如果地球要毁灭,外星人只能带走100个地球人留种,其他的都得死,那么这100个人一定是基因最优秀,最健康最聪明的各种族青壮年男女,那时候所有的道德善意都无效了,回到了最原始的物竞天择。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能在这里客观地讨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行为。但是人本性里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思想,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仍然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比如贪婪。人总是想要无穷无尽的资源,在现代社会表现形式为金钱。所以有了官员贪污腐败,有了股民蜂拥而上,有了盗贼入室行窃……比如嫉妒。猴王只有一个,每只公猴子都虎视眈眈,找机会打败他自己称王,所以男人有了权力明争暗斗,有了起义造反称帝。每只母猴子都想得到猴王的宠幸,所以女人有了宫廷勾心斗角,有了暗暗互相称婊。当然,就算在现代社会里,人也是极度自私的。工厂为了节省自身的成本,把污水往公共的河流里排放;小作坊用变质的肉和地沟油做成食品卖出去,不顾吃到这些食品的人的健康;没素质的司机闯红灯,只为了节省几十秒钟……现代文明把上述行为定义成恶,只有在作恶成本高于得利的时候,人才会向善。光靠所谓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并不能战胜人自私自利的本性,所以我们需要严格的法制。如果没有文明道德的约束,没有法律法规的制裁,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终会带来灾难和毁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文明无节制地发展,和细菌一分为二地繁殖,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如果非要选择一个的话,我认为人性是本恶的,但是这种原初的恶,是生物为了生存必须拥有的,并不能称作恶。展开阅读全文??

知乎用户13 人赞同了该回答不请自来,事出有因。今天看见一,这是前因……其中有个委员说:“人之初性本善”,我利马就怒了!这什么委员?太无知了。所以上知乎搜索了下后,决定以此题作答。解释下人性善恶之争。性本善的说法《三字经》目前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而在此前,有程子语:”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这恐怕就是性本善的来源了,即源于宋代。那么再早前呢?我脑洞大开了一下想,本善即是无恶,恶心即邪心,那么性本善可以理解成性无邪吗?想到这里我利马就想到了老子《道德经》,瞬间脑海里否定了这种可能,原句是这么说的:”……以道本人之性,无邪秽,久湛于物即忘其本,即合于若性。“再查了查又发现一句《淮南子》的:”夫竹之性浮,残以为牒,束而投之水则沉,失其体也;金之性沉,托之于舟上则浮,势有所支也。夫素之质白,染之以涅则黑;缣之性黄,染之以丹则赤。人之性无邪,久湛于俗则易,易而忘本,合于若性。“去〇〇的人之初性本善,根本是无邪好吗?我去年买了个表啊!!!所以今天我们所讨论的人性本善本恶压根就是歪楼之再歪楼篇。中正无邪、思无邪这都什么意思还用多说么?所以到了今天,我们还在不停的信谣传谣?相信所谓的人性本善?明明就是这人一开始是不辨是非好坏的,因为外力的诱导才发生了善恶之念。这么简单一句话,这么简单一理解,委员,你可多读点书吧……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