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意境与山水画

句子大全 2020-05-08 14:14:01
相关推荐

2016年2月,曾去过南昌的八大山人古代画家纪念馆,可谓走马观花,虽然觉得大师画的不错,但并未完全领略它的意境之美,主要还是缺乏必要的美育常识。第四讲:意境与山水画意境用来形容中国传统绘画之美。宗白华先生说: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它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意境。可见,意境的创造,是客观景物为我主观情思所现,只有大自然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合,才足以表达我们胸襟中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因此,中国山水画,成为了意境最好的代言。 这部分,我们带领大家从山水画中领略意境之美。首先,意境之美美在“道”、"理”交融、情景合一。一、情景合一先说情景合一,东晋的王微在描述山水画带给人们的感受时说:“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望着画面上的秋云,令人神情飞扬,面临画面上的春风,令人思绪起伏,移情于山水或是将山水拟人化,表达了心灵愉悦与自然合一的思想,这一点与古诗相似,我们在诗中读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主观情思都在自然万物中得到了回应。因此,中国山水画常常带有诗意,所谓诗情画意。我们来看这张南宋马远的《踏歌图》,远处山间小道上有几个农民在踏歌欢笑而行,近处可见奇峰耸立,林间楼台殿阁,疏柳成荫,一派人与自然的轻松、和谐。画上题诗,诗中写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人们的愉悦之情,映射在山川水云间,仿佛山含情,水含笑。因此,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说,画山水时,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笑; 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可见,移情山水之间,将人之情感、心绪与自然之景合二为一了,这是意境创构的前提。 二、“道”、“理”交融然而,仅仅是情景合一,还达不到“意境”,道与理的交融,是将个人情感升华到达意境的必要条件。这里的“道”指的是“老庄之道”。“道”往往是借自然来说明其中的真谛。老子说:“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这里的“理”来源于儒家思想的理性精神。儒家思想将个体的思想情感,消融在巨大的社会伦理、道德纲常之中。“理”的社会性和“道”的自由性相辅相成,儒道互补,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最基本的特征。当然,山水画的艺术价值更接近于“道”的思想。我们来看这张五代关仝的《关山行旅图》,画面上有一个怪石巨峰突兀,气势雄浑。山中之气缭绕,大石丛立,小峰叠出;山谷中流水成溪,直流而下;中有人来人往,杂以鸡犬马鸣。整幅画用笔粗壮,气势雄厚。画中台阁古雅,人物闲淡。深岩委涧,似仙灵所居,使见者悠然,如临秋山寒林。村居野渡,所见皆山林隐逸之士,不复有市朝尘俗之状。对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尘世间的尘俗、烦忧,是士大夫所厌恶的,而山水之境超迈凡俗,是君子在精神上可以得到满足的境界。然而,山水虽然为君子所神往,却未必要隐居深山,依然有儒家入世的追求,奈何身在朝廷,又不能忘情于山水。 所以,我们看到山水画,其实是精神食粮,常常带有如欣赏《关山行旅图》这般隐匿的思想,用来弥补和藉慰现实尘俗的烦扰,而老庄之“道”,最能助人脱俗,早在六朝时,宗炳就提出用山水画来澄怀观道,此道即是崇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老庄之道,澄怀味象或澄怀观道,都是强调得“道”的前提是自我的修为,要涤荡污浊势利之心,将“心”遁于空静山林之中,远离尘俗,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静静思索,方能得道。此道于静观寂照中求返自己深心的心灵节奏,以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关山行旅图》,并没有直接表达某种个人的情感,儒家的理性精神弱化了个体小我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宽泛的、广阔而多义的人生理想、情趣和氛围,表达了宏大的宇宙观点和生命情调,这里生活的风神和人生的理想,化成了山川、溪流,这是理想化和心灵化的自然,是得道的自然,山水画赋予了“道”和"理”的融合,看山水,即是在“理”中观“道”,因此,与实际的自然山水,有本质的不同。故而,可以“卧游”,并最终达到“畅神”的审美感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