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2018规划年会

句子大全 2018-12-27 07:32:38
相关推荐

2018年11月26日上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南大学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特别对话四“新时代的开发区去哪儿?”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层新闻发布厅B举行。

与会嘉宾

本次学术对话主席:中国开发区协会秘书长关嵘先生。

学术召集人:学会城市规划历史和理论学委会副秘书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兴平教授。

本次对话邀请了13位国际国内开发区发展与规划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政府官员、规划大咖。包括: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荣休教授、东南大学童寯客座教授夏铸九,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建筑工程与城市发展学院副教授、研究生教育主任Fisseha Wegayehu Mulluneh,

Callison RTKL资深副总裁Greg Yager(美国),

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主任Joon Sik Kim(韩国),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副教授Harry den Hartog(荷兰),

纳米比亚土地改革部土地利用规划和分配司官员Magadalena Muetwa Libala,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建筑和城市发展研究所科研副院长Ephrem Gebremariam Beyene,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鹏军,

邦城规划顾问(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袁锦富,

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深圳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院长、华夏幸福城市规划研究院首席规划研究专家、教授级高级规划师蔡震,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潘蓉,

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朱凯。

围绕“新时代的开发区去哪儿?”主题,13位特邀专家和200多位参会代表,对“中国开发区模式的全球价值与意义”“‘一带一路’城乡规划与境外国际合作园区规划”“‘新全球化’下中国开发区转型升级与规划应对”“工业化、城镇化 城乡规划的全球互学与互鉴”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本次学术对话主席关嵘秘书长发言

按照会议议程,关嵘秘书长首先介绍了与会的特邀专家以及会议流程和规则。

学术召集人王兴平教授作本会议引言报告

随后王兴平教授作本会议引言报告,包括背景、相关研究和实践、主题阐释和思考等。

王兴平教授作引言报告

王兴平教授指出,回望40年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开发区与改革开放同龄同步,是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和载体。他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开发区发展与规划研究最新进展以及业界实践最新探索,认为开发区发展与规划正处于“十字路口”。“末路论”“旁路论”“新路论”争论不休,与时俱进还是与时俱退?开发区迫切需要重新审视,结合多年研究经验和新结构经济学等理论,他提出新时代的开发区3大走向——“向内:城市化转型”、“向外:走出国门”、“向上:产业与功能升级”,并进一步指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未来中国还要继续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不管如何转型,实体经济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始终占有较大的份额,开发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仍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

引言报告结束后,13位特邀专家顺序发言。

特邀专家夏铸九教授发言

夏铸九教授指出高科技园区是对中国最为紧要的开发区类型,但正面临两大制约——美国总统特朗普“美国至上主义”的科技“卡脖子”和土地资本对房地产的急于求现。他认为,创新氛围建构,特别是创新文化和价值观是高科技园区有机融入都会网络不可或缺的因素,建议从政府层面构建多部门和机构联合支持科技发展的机制,创建研究型大学,激励源头创新,开辟新的战略性研究方向;同时,重点关注全球信息化时代下的城乡规划新模式,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着手建立产业的比较优势,识别优势产业和协同产业,实现产业链融合,经由经贸合作、越界联结与境外产业链合作,让沿线民众受惠高质量发展。

特邀专家 Fisseha Wegayehu Mulluneh副教授发言

Fisseha Wegayehu Mulluneh副教授以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开发区合作为例,阐述了他对“一带一路”城乡规划与境外国际合作园区规划的认识。他指出,开发区是中埃合作的重要内容,中国参与了埃塞俄比亚工业区规划、实施、管理的全过程。目前,埃共有11个开发区,多选址于交通便捷地区。由中国负责建设运营的东方工业园是最重要的开发区,其发展对区域城市活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强调,开发区发展对埃非常重要,虽然目前发展面临着能源、人才等问题,并受到政治稳定性影响,但中埃合作共建开发区的前景广阔,两国关系未来会日趋紧密。

特邀专家 Joon Sik Kim主任发言

Joon Sik Kim主任分享了他对“‘新全球化’下中国开发区转型升级与规划应对”议题的观点,他认为西方国家的开发区逐步转型,而中国开发区则是高度时空压缩环境中的多线程叠加复合转型,两者显著不同。开发区发展与规划要重点做好城市和开发区的互动规划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规划,要兼顾失地农民未来发展,并鼓励利用智能技术和绿色技术。结合Fisseha Wegayehu Mulluneh副教授发言,他强调,“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产业融合发展,比直接出口中国产品,更有助于提升中国产品、产业、技术的影响力。

特邀专家 Harry den Hartog副教授发言

Harry den Hartog副教授赞同Joon Sik Kim主任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开发区多线程叠加复合转型情景,并不能完全套用荷兰等西方国家创立的发展模型。他认为开发区实质上是未来城市拓展的一部分,非常认可王兴平教授提出的“向内:城市化转型”观点,建议开发区规划更多考虑本地情况、本地景观、本地居民、本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更多关注本区域环境和社会问题。

特邀专家 Magadalena Muetwa Libala女士发言

Magadalena Muetwa Libala女士分享了她对“工业化、城镇化 城乡规划的全球互学与互鉴”议题的观点。她认为,应将国家规划和城市规划中的发展愿景落实到开发区总体规划之中,制定能够保护开发区长期持续发展的政策;同时,应赋予开发区多种功能而非单一功能,推动融合或集成开发,以提升空间活力。她指出,纳米比亚开发区规划与运营过程中也遇到了商用与民用土地、企业产业和居民生活用地冲突等问题,充分认识其对所在地居民产生的影响,这些方面中纳之间应互学与互鉴。

特邀专家赵鹏军教授发言

赵鹏军教授认为开发区对中国工业化和经济增长都至关重要,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不可忽略。实体经济和工业发展永远是中国十几亿人口大国最主要的就业支撑,也是地方政府财税和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托,开发区则是实体经济和工业发展的核心载体。开发区目前面临的问题更多是“发展中的问题”,符合国家发展特定阶段特征和产业发展规律,不能因为个体或暂时的现象来否定整个开发区伟大的贡献,中国开发区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学术界全面与动态地评价。他提出,中国开发区建设面临园区向城市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社会重构、对接“一带一路”四大关键问题,并重点从理念、政策、规划、建设四个角度分析了开发区与“一带一路”对接问题。

特邀专家陈启宁董事长发言

陈启宁董事长认为开发区发展的背后实质是制度创新,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开放创新是开发区的灵魂,开放和创新永远在路上,“新路论”是必须长期秉持的理念。他指出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创立后发展历经1.0、2.0、3.0阶段,实质是开发区在适应不同阶段的发展环境不断寻找自身新的定位、新的出路、新的升级曲线。结合苏州工业园经验,他进一步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发区作为“中国品牌”通过国际产能合作走向世界,其发展经验同样对全球产生一定的意义,特别可为国际新兴开发区所借鉴。中国开发区走向世界既是我国开发区不断寻找自身新的成长曲线,更是引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沿着多条曲线不断地成长。

特邀专家蔡震院长发言

蔡震院长着重讨论了“工业化、城镇化 城乡规划的全球互学与互鉴”议题。他说,从中西方发展历程看,在场国际专家所言的“新城”(Newtown)与国内专家所说的“开发区”(Economic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殊途同归,都是从单一功能走向综合功能,最终发展成为综合城区。通过对上海和英国世博会举办时期中英两国城镇化水平的比较,他认为城镇化率达到50%是开发区规划与建设的重要拐点,50%之前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之后则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关于未来开发区走向,他也非常支持“新路论”,并指出创新是新时代开发区产业升级的关键,城市精神、创新氛围(包括城市IP)等软环境则对开发区向城市转型日趋重要。

特邀专家:潘蓉副总工程师发言

潘蓉副总工程师结合杭州特别是下沙和滨江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了她对“工业化、城镇化 城乡规划的全球互学与互鉴”议题的观点。她认为,开发区发展既是杭州经济发展的引擎,促使创新创业品牌成为杭州在全国和世界上的新形象标识,助推杭州成为创新型经济时期的明星城市;同时,开发区也是杭州城市建设的主阵地,推动杭州城市发展格局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回顾杭州产城融合发展的历程,她认为过去开发区是“Made in China”,未来可能更多是“Made for China”,环境品质提升将是新时代开发区竞争致胜的关键。

特邀专家袁锦富总规划师发言

袁锦富总规划师从开发区的本质、中国开发区成功的运作模式、经验与启示3个方面集中讲述了他对“中国开发区模式的全球价值与意义”议题的认识。他将开发区本质凝练为四点——产业全球转移的产物、因地因时制宜的特殊政策、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和高效服务和造业为核心的功能集中建设区;他认为制度创新是中国开发区模式成功的秘诀,并将其归纳为“政府支持、市场主导”八个字。他将中国开发区模式的经验与启示总结为“五个顺应”——顺应规律、顺应形势、顺应国情、顺应趋势、顺应目标,他强调开发区“走出去”要落实习总书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主要目的是造福世界人民。

特邀专家 Greg Yager副总裁发言

Greg Yager副总裁认为在中国可以发现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的多样发展形态,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的开发区面临不同挑战,需要制定不同的策略和规划。结合上海自贸区和漕河泾高科技园区、北京怀柔等地区开发区规划项目的实践经验,他认为要从“宜居”视角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从社区营造切入,推动开发区功能复合化。

特邀专家朱凯副教授发言

朱凯副教授认为开发区的角色交替实际上呈现出“三个方面”的规律性特征。一是动能转换过程,体现了开发区回归城市本质的发展趋势,由政府主导转变为企业主导再转化为人的主导,促使发展关键词历经“开放—开发—开创”的演替;二是势能变迁过程,表现为伴随城市发展脉络演化中开发区的优胜劣汰,通过创业—兴业—守业再创业实现区域城市格局的重塑;三是功能演化过程,显现为早期生产功能主导转变为当今产城融合、三生融合。同时,他还对中国依托开发区的城市发展模式上升为国际理论做了延伸讨论,他认为伴随中国开发区“走出去”,这种普遍现象很可能上升为一种新时代的普世性规律。

特邀专家 Ephrem Gebremariam Beyene副院长发言

Ephrem Gebremariam Beyene副院长分享了他对于埃塞俄比亚乡村工业化发展领域研究的感受与困惑,他观察到开发区开发建设往往导致所在地居民的迁离,出现乡村社区和小城镇发展受益有限的现象。他认为,新兴开发区的规划应该着力于建立开发区与乡村社区、小城镇融合发展的机制,在给企业家发展机会的同时,给乡村社区和小城镇居民带来更好地生活。

与会同行代表提问

参会代表讨论和发言环节,多位来自苏州、北京、浙江、南京等地区的规划师、老师和学生,与特邀专家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问答互动与广泛研讨。从CBD和TBD、自贸区、产城融合、台湾高科技园区发展经验与两岸及国际产业合作、空间生产、中美和中韩园区海外园区差异、非洲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如何应对能耗和环境污染负面影响等领域积极向专家发问,特邀专家们结合自身研究与工作实践经验给出相应回答,王兴平教授、夏铸九教授、蔡震院长、Fisseha Wegayehu Mulluneh副教授等专家进行了多次回应,现场氛围十分热烈。

最后,会议主席关嵘秘书长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发言,他将特邀专家主要观点归纳为7点:政府要建立支持开发区科技创新的机制,开发区发展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开发区规划要充分考虑对环境承载力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要深入地研究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问题,要推动开发区新旧动能转换、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要推动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要推动开发区越界连接等。

此外,与会专家、代表研讨认为“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合作产业园区建设成效非常显著,中国境外合作产业园区受到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认可或欢迎,中国开发区及其规划走出去正助推中国城乡规划走出去。历经三次整顿,我国开发区正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开发区革新永无止境,新时代中国开发区依然承担着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的重任,开发区的前景依然非常光明,未来开发区将继续承担国家光荣使命,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助推工业化、城镇化、城乡规划的全球互学与互鉴,继续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和造福世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次特别对话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深入交流与对话,进一步明晰了新时代开发区发展走向,加深了大家对主要议题的理解与认识,会后主席、学术召集人、特邀专家与部分会议代表进行了合影留念。

对话主席、学术召集人、特邀专家与部分参会代表合影

东南大学供稿:文字赵四东、张茜,摄影胡雪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