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专家学者齐聚郑州 共话“黄河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

句子大全 2018-12-17 09:36:56
相关推荐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樊雪婧 通讯员 王兆屹 马海艳

9月14日,“黄河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研讨会在黄河科技学院举行,来自北京和河南的专家学者30余人齐聚郑州,以保护好黄河生态,弘扬好黄河文化为出发点,结合黄河生态和黄河文化的第一线实地考察和调研,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据了解,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MAB)与黄河科技学院共同主办,研讨会在“黄河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专题调研沿黄河河南段实地考察基础上进行。“黄河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专题调研活动历经郑州、三门峡、开封等多地,从自然生态视角关注河南境内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考察中,专家们综合古迹寻访和自然探索,结合理论研讨和实践考察,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与生态价值,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出谋划策。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新华社高级记者郝耀华十分关注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他认为,小秦岭是黄河重要的保护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近几年,整治矿山和生态修复的效果明显,成为一个率先垂范的成功案例,今后应加强保护小秦岭等一级支流的水源涵养地。治理黄河应考虑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在植树造林、农田改造、工程修复等办法中,只有维护生物化体系的稳定才能形成生物水、生物圈、绿色水库、生物基因库,因此黄河文化中的水文化研究在当下应是重中之重。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院生态人类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奇异珍稀动物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方辰认为,黄河对人类诞生进化繁衍的推动作用表现在提供了水源、风源和土源三方面,为人类诞生进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他结合仰韶文化遗址文物的特点,分析了黄河形成过程中青藏高原崛起后造成的地貌、气候等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释了精细泥沙的成因和风蚀水蚀的过程。他认为,黄河中上游的生态系统是中华民族生存之根,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文物是花和果,因此黄河流域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的摇篮。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沈阳理工大学生态环境研究室主任周海翔认为,目前河南境内沿黄河流域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在考古的公众认知及传播方式上潜力巨大,中原人民通过生态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结合考察中的具体案例分析了人造景观与自然生态的差异,人造景观并非自然生态,黄河沿线应减少人造景观,从而避免全面破坏原有植被及水资源。他认为黄河生态保护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人类需要的是一种理性的生态文明观,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副研究员、《人与生物圈》杂志副总编辑陈向军认为,生态保护应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河南文化非常厚重,当前的研究需要深入考察河南文化产生的生态背景和生态环境的变迁,通过考察史前、古代、现当代等不同时间点的文化生态变迁,来进行黄河生态工程的系统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推进黄河生态保护。

黄河科技学院副校长于向东发言表示,专题调研系列活动收获甚丰,专家们不辞辛劳,实地考察,建言献策。作为母亲河的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发展休戚相关,加强黄河及沿线生物圈的生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才能使黄河精神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进而切实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研讨会由黄河科技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鲁枢元在发言中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自叙黄河情结,黄河作为一种文化历史在当前生态文明时代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深远的影响意义,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保护黄河过程中应深挖黄河文化的生态价值,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优化人文生态,注重塑造生态意识和环保心灵。在肯定全民重视黄河生态养护的重大意义的同时,鲁枢元也对黄河沿岸扩大人造景观的势头深表不安。

水利部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省社科院张新斌提出,郑州应实施打造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的战略,他认为黄河文化主地标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象征,也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具体体现,更是维系全球华人精神家园的心灵纽带。郑州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的总体布局是“一带五区”,围绕核心体验展示带,塑造黄帝文化品牌、嵩山“天地之中”历史文化品牌、商都文化品牌、列子文化品牌、近代郑州文化品牌等五大文化品牌,从而通过完整体系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郑州大学科技史研究中心主任、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星光在发言中分析了黄河文化与郑州发展的关系。他认为应以郑州作为滨河城市的理念,来审视郑州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黄河文化传承、弘扬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滨河城市理念可以作为郑州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思维,立足于此深入研究、开发和利用郑州丰厚的文物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借助多种传播形式和艺术手段讲好黄河故事,以及加强对黄河大堤郑州段的文化保护力度。

河南大学历史学学科带头人、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李玉洁结合自己编撰的《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一书在发言中认为,生态文明利国利民,生态保护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与国外同期文明如印度文明、西亚文明、玛雅文明等相比,中国在历史上是生态保护做得很好的国家,西周时期已有很多生态保护理念酝酿而生。正是因为中华民族的生态保护意识才使华夏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在维护发展中更应该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尤其应关注黄河水的使用量和分段管理的科学性。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水利部发展中心特约研究员王瑞平认为,黄河文化是一个动与静的文化。动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传播,从史前文明时期开始到如今共有八次大的传播黄河文化的浪潮。静文化是黄河文化的历史积淀,随着城市建设与农村改造,更多的黄河文化考古发现有重大进展,应对这些黄河文化的考古成果进行保护、整理、收藏,切实保存、传承与发展黄河文化。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余淼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