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传喜法师:清凉山下话清凉

句子大全 2018-11-30 00:04:30
相关推荐

记者/董振

记者: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文殊菩萨的道场。供奉文殊菩萨的寺庙众多,为什么我们要重建五台山古文殊寺?是法师您的个人情怀,还是对佛学历史传承的尊重与保护?

传喜法师:重建古文殊寺,既有对佛学历史的传承,也有很深的个人情感在里面。首先我们佛教里讲缘分,我个人对五台山的感情也缘于我出家、剃度刚刚两小时,我师父就带我来五台山朝山。当时我们住在塔院寺,师父在大白塔下赐我法名 传喜 ;在塔院寺我看到五台圣境的一种瑞相 智慧灯,这在佛教里是很神奇的;在佛光寺,我还看到了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显灵。所以,这第一次朝圣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后来到东北弘法,遇到一位老师太,她跪下来说: 我在五台山有一个寺庙想供养给您,您要不要? 她说她在这里已守了十几年。五台山古文殊寺,我一听这名字倒还不错。当时虽没答应,但心里有了个印象。几年后于五台山又遇见了那位老师太,她再次恳请将寺庙供养给我,盛邀之下就过来看看。虽然名字很好,宗教活动场所许可证也有,但是寺院寥落破败,只有一个老文殊殿与几间破房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矗立在山门内的那棵1500多年的大龙松,依然蓊郁苍劲。

后来我又思考了很久,到底要不要?以前我认为:这辈子精力有限,去建设心灵的道场,消除社会对佛教的偏见与误解,建立大家内心的信仰,这是我的重点。但是,现在想想既然我跟五台山的感情这么深,缘分这么好,那就接受任务吧。

当前中华民族的文化正处于一个复兴期,我们对古文殊寺的重兴也寄予着一种厚望或说是愿景。这应该是更深层次的一个原因。

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唐朝的鼎盛在于文化的兴盛。无论是文字记载还是民间传说,古文殊寺在隋唐时也非常兴盛,在五台山全景图中,这个寺庙也颇具规模。既然要恢复重建,我们亦希望在此过程中佛教文明在当代重兴。五台山作为智慧的标志,特别是我们中国人跟文殊菩萨缘分深厚,若能让大家都来崇尚智慧,并成为当今的一种文化流行的话,那么我坚信这肯定是我们中华民族非常好的一种标志。因此在建设物理空间的同时,我们更希望佛教文化和智慧的重兴。

佛教文化是一个无国界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尊重。我们说这个文化肯定是造福人类的,否则连寺庙的山门也走不出去。我们以五台山为平台,以中国佛教圣地的高度和视野向世界传播,则更具内在力量和文化优势,能体现出一个智慧型寺院、学习型寺院的愿景。

记者:古文殊寺在重建过程中,有无重要的考古发现?重建中又有哪些必须的传承坚持?

传喜法师:我们佛教的教义是法不定法,就是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印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独特语言,建筑学上也同样如此。

古文殊寺在历史上曾为大福圣寺。唐朝时,洪水将附近文殊寺的文殊菩萨像冲下来搁浅于此,因为这个因缘,所以供奉文殊菩萨的这个殿堂叫文殊殿,大福圣寺因此又被称为文殊寺。现在供奉的这尊文殊菩萨像是上世纪80年代重塑的。

古文殊寺的重建是在原址上破土动工,随着挖掘的展开,其历史沉积也自然得到慢慢呈现。我们可以看到多次火烧的痕迹,形态不同的瓦砾层,还有一些莲花座、经幢等物件。其中一个经幢是宋朝的,而莲花座的雕纹则像是北齐北魏的艺术风格,线条粗犷、非常大气。虽然寺院的始建年代未有定论,但是挖掘出的这些文物,至少带有北齐北魏的痕迹,然后中兴并鼎盛于隋唐。

当然,我们并不拘泥于要完全将时光退回至隋唐,完全按照当时的样子去重建。这个寺院的主要功能更多的则是要彰显五台山的核心文化,及文殊菩萨所提倡的智慧为标志。因此重建的重点并非在建筑上,而是根据时代的建筑特色,与时俱进,把坚固放在第一考量。其他,比如色彩、装饰等元素也会考虑到,大殿的部分还是以佛光寺为蓝本。因为佛光寺是唐代木构建筑的瑰宝,国内古建的珍品,所以做成全木结构的仿唐建筑,后期装修也会加入简洁大气、粗犷宏伟的唐的元素。建成之后,将会采用更多方法和渠道快速地让这个平台发出声音、传播佛法。

记者:一个有传承的古寺庙,会不会有更强的气场呢?

传喜法师:对的,所谓睹物思人嘛。当你看到一千多年前的物件,自然就会去追溯那段历史。在挖掘出土时,哪怕是一片古瓦、一块大方砖,我们都会珍存起来。随着施工的进展,我也有这样一个构想:每个房间都做一个小佛龛,里面存放一块唐砖或隋瓦,置身其中会有时空穿越之感,可以体味到人文气息;每一层殿都跟山体自然承接,山体也顺势裸露在大殿内,可以提醒来者,这个空间是在五台山,五台山正在怀抱着我们,我们正在文殊菩萨的怀抱里。

记者:古文殊寺的重建,当地政府对此提供了哪些支持?

传喜法师:古文殊寺是五台县宗教局批准具有宗教活动场所证的合法寺院,从村里、镇里到县里,各级政府都大力支持,希望具有如此深厚历史积淀的这所寺院能够复兴起来。所以,前一代住持将其宗教活动场证更名到我名下,及其相关手续的办理都非常快速,都予以了积极配合。

记者:当前,移动互联网全面渗透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与此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一种价值回归的方式蓬勃发展。在您看来,这与佛家主张的普世价值是否一致?您对中国传统文化回归如何理解?

传喜法师:中国佛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曾经历过断层和低谷。新中国建立后,宪法重新赋予宗教自由的权利,近几十年的佛教复兴都集中在恢复寺院等硬件的基本建设上,佛教文化软实力则未能同步跟进。除了复兴自身建设外,佛教也同样面临着如何把优秀的佛教文化辐射出去的期待。因而,佛教文化的传播仅有物理的平台是远远不够的,也是非常被动的。

佛教文化可谓久经考验和检验,是准确无误的,无论对个体生命的成长和发展,还是对社会、国家都具有正面引导作用。这个文化就好像囤积在那里,因而特别需要通过信息平台、媒体把它输送至广大人民群众的面前,这是现代科技为佛法的弘扬所带来的便利与快捷。

另一方面,虽然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但是它亦要根植于我们人间诚信的基础之上。如果丧失了诚信的道德基础,那么网店等商业模式也有可能会形成诈骗,经营得好坏,取决于人的道德素养。而佛法的修养却可以使诚信的建立能够形成一种自觉,这种价值观是时代之需。

就像古文殊寺的重兴,我们亦更加注重精神重建。这个在建的过程,即是我们这十多年来弘扬佛法集大成的一个充分展现。一年来海内外的义工信众达上万人次,僧俗二众每天都在释放着正能量,他们黄金一样的人生在奉献的每一个当下都是灿烂的,我们一一记录下来,并描述到他们的心灵深处,这即是每个人的信仰之路。佛教文化所蕴含的感恩知足、自利利他的慈悲智慧,已鲜活地融入义工的心灵,他们再将这份收获的喜悦带入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分享至社会的各个角落,能够帮助社会大众提升道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安定、文明进步。与社会的这种良性互动,使得这个寺院在建的当下即在利益着无量无边的参与者及一切有缘者。

佛教的传播,十几年来我们已培养出了自己成熟的团队。我也在设想,比如影像室即多功能厅等硬件设施将日趋完善,我们将更广泛地运用现代科技,借助声光电,通过影视对佛教文化做更为直观地了解。经书是冷媒体,影视即是热媒体。这样做并非为了吸引眼球,而是与时俱进。

记者: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成为常态,对当下年轻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感,您有什么建议和忠告?

传喜法师:绑架我们的不止是手机,现代社会的层层面面都在将我们的生命碎片化。精神层面的不健康和支离破碎,就会形成所谓的焦虑。

在这种情况下,佛教恰恰是对精神世界的修复、弥合、唤醒、充电、沐浴,可以将人从病态中修复,使他变得更有力量,这都是佛教所擅长的。所以能够走进佛门的当代人,无疑是幸运的。

医生经常会说,生病未必不是好事,意味着它在向我们警示生命质量的降低,因此我们应该借机反省,不管是肉体还是精神的层面。这即是一个人学佛的契机。佛教法门广大,一个人只要有心,可以利用这种契机修补精神层面的缺陷。我们也在利用现代传媒不遗余力地宣传佛教,为人们输送精神营养。

当代社会氛围比较开放,佛教文化的含义和传播方式也很丰富多样。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佛教,它既是人类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每一个生命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可谓重视佛教即是重视我们自己。

记者: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儒、释、道相互包容吸收、相互影响,法师您认为佛教是否应该更加主动地进行公共表达,更多地获得世界的认同?

传喜法师:佛教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发展进程,说明佛教智慧无碍,它的慈悲方便,帮助了一代又一代人健康幸福地成长,也为我们找到了终极归宿。唐代之后,佛教帮助道教健康延续;宋朝时,我们可以看到佛教也帮助儒家壮大兴盛。

佛教为何能跟儒、道相融相合?比如,佛教里的五戒,可以跟儒家的五伦五常结合起来学习。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概念,在佛教里行为的体现即是不杀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仁而不杀,仁者乐见其生。

这些概念,体现在佛教里更具象为一种行为准则,甚至成为一种生命的誓言。我发誓,尽形寿不杀生。这即是说,儒家是圣贤教化,到佛家里已落实成一种承诺、一种自觉,甚至是一种理性的坚持。佛教徒在受戒的过程中,宁舍生命,不舍准则。活,要依照这个准则而活,宁可有这个准则而死,不可无这个准则而活。

所以,三者在理念上是高度契合的。而从行为准则上来说,佛教已具化到我们的行为、落实到我们的生命里,所以当佛教在弘扬的时候,很简单就可以做到了。

记者:今天,在这棵蓊郁成荫的千年古树下,法师带给我们智慧的分享。如同这古清凉山下的一股清泉,亦好似炎炎夏日中的一股清凉。希望在您的带领下,古文殊寺的重建早日顺利完成。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古文殊寺的重建。

传喜法师:

信为菩提基,

三学树法幢,

培植七圣土,

宝山共清凉。

阿弥陀佛!

传喜法师简介

1967年生于上海。1994年依悟公上人披剃,师承明旸大和尚等多位高僧,于禅道大和尚座下得虚公所传衣钵,沩仰宗第十代传人,精研佛法,教理通达。2004年始于东南亚而后应请至欧美各国普施法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探索者。

法师是生命电视台的主讲法师,《欧洲新报》、美国《新报》及《文化大观》等海内外多家报刊 佛学专栏 的作者。法师紧扣时代脉络,与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接轨,依佛教的视觉宣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用 道 来提升生命境界,突破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在文化重建的节点上诠释了 道 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共有的财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