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记者的手机通讯录里存6000多个电话 他是这样交朋友和采访的

句子大全 2018-10-19 13:53:44
相关推荐

记者的手机通讯录里存6000多个电话,他是这样交朋友和采访的2019-03-29 11:17

(来源:传媒评论 原标题:新京报记者的手机通讯录里存有6000多个电话,他是这样交朋友和采访报道的)

说起“记者的朋友”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和同事聊天提及,并非所有的记者都外向和善于交际,这让对方感到有点不可思议。实际上,我就是个比较好的案例。我的性格偏内向,且有轻微社交恐惧症,可以说,记者这个职业,给了我主动去与人打交道的动机,强迫去社交的勇气。去认识更多的人,是职业对于个体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结交了不少朋友。

个人比较排斥抱着想通过结识某个人,从而挖掘出新闻的社交方式,最后美其名曰 “认识朋友”,感觉动机未免不纯,令人难以接受。

我更喜欢的朋友标准是,首先思想价值观不会出入太大,对彼此都没有过多的利益诉求,能够保持比较平等的交互模式,两个人“势均力敌”,这才是“朋友”的本义。

刚来新京报的时候,被迫接受了一个要求,让我此后的职业生涯都受益匪浅。领导要求我们,每天都要认识5个人,一年通讯录要突破2000人,要不断记录更多的电话。

刚开始的时候,总觉得这个要求苛刻且繁琐,到了大约半年后突然发现自己找人的速度突飞猛进,这才意识到其中的好处:通过朋友可以认识全世界。所以至今我都延续着这个习惯,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几万个联系方式。

实际上,每个人囿于自己生存的环境、成长的经历、学习的习惯,对于世界的认识往往大相径庭,很多时候,朋友成为你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接触世界的指尖,也成为辅助你推动新闻报道进程的“眼睛”和“武器”,每每从中获益良多。这里想分享几个和“朋友”有关的故事。

“老虎”与王宝强

和“老虎”的结交,要追溯到2015年年初。那时候我刚离开新华网,入职新京报,在记者一栏上写的还是“见习记者”。“老虎”致电报社的爆料热线,说自己因为举报小区物业违规收取燃气初装费和热力管网建设费,两次遭遇不明人士袭击。最严重的这次,他身中4刀,躺进了医院。

“老虎”是个外号,实际上他姓刁,名字里带有虎字,不少人都叫他“虎哥”。“虎哥”乍一听很霸道,见了面才发现,他一脸诚恳,身材也并不魁梧,和“虎”字怎么都联系不起来。

作为河北省南和县某小区的业主代表,从2014年3月起,因物业公司违规收取每户近万元的双气费,他曾多次向当地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此后他在路边遭遇了物业公司指使的棍棒袭击,物业公司刘姓老总还为此赔付了5000块钱作为医药费。

之后,他再次在小区楼道内遭遇陌生男子持刀袭击,4分钟的对抗中,他左肩胛皮肤裂伤深达骨质,左肩胛骨骨折,右股骨中段内侧皮肤裂伤深约9厘米,扩大伤口大约有12厘米,血管破裂出血,全身多处皮肤裂伤。

报道此事后,我从南和警方处了解到,该案侦破,一名犯罪嫌疑人很快被刑拘。

虽然是一条很小的稿子,但是“老虎”开着车,带着家乡特产来北京致谢。

礼物自然没好意思收,倒是在我住的隔断房楼下的小破餐馆里,我俩吃了一顿饭。他盛情邀请我去他南和的家中做客,还想让他家刚出生的孩子认我当干爹。

当你的社交圈子变得足够大的时候,大多数的人,见过一面等于一辈子。看起来,双方似乎不会再有更多的交集。直到当年的年底。

2015年12月,王宝强发了一条微博,斥责肇事者酒后驾车撞死其家属,后逃逸。微博一经发出,迅速引发网友的关注,评论数量迅速突破十万条。

为采访一筹莫展时,我突然想起身为王宝强南和老乡的“老虎”。

“老虎”听到我的求助后,二话不说就往交警大队赶,正好堵上了前来交警队接受问询的王宝强:王宝强一脸严峻,面无表情,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几乎没有对镜头表达更多的观点。

当天晚上,王宝强在大会塔村的家中,统一接受媒体采访。这一画面,被“老虎”用手机记录了下来,又通过视频成为新闻热点。

可以说,仗义的“老虎”,帮上了我一个大忙。

律师与线索

除了爆料人,跑法制方向的记者接触最多的职业群体,一定少不了律师。从业近5年,我认识了很多律师,他们对我的帮助除了法律知识的普及,也是重要的线索来源,有的在新闻判断上帮我补上了很多疏漏。

2015年,我独家披露八宝山人民公墓副主任韩某,在婚姻存续期间与配偶之外的女性保持不正当两性关系。事后北京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迅速介入,依据相关规章党纪,对韩某给予开除党籍和撤职处分。

实际上,举报韩某的27岁女子张悦(化名)首先向一位律师求助,再通过律师辗转找到了我。我们在北京北四环的某小区地下室里,经律师引荐,见了初面。

那一天的傍晚,两个多小时的深聊,我掌握了绝大多数“物证”,夯实了此后新闻报道的基础。

后来,这位律师还先后给我引荐了数个关于厅级官员极其可靠的爆料。这里略过不表。

在交往过程中,我发现,律师直接接触各类案件,长期的阅历使他们对真相和事实认识深刻,判断准确。当然,其中有一些是抱着图名图利的目的,希望通过新闻推动舆情风向,但也不乏有真心相交,愿意为你的报道指正,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律师。

2016年,我赴天津蓟县采访多日,后刊发天津一老板断指举报县纪委干部放高利贷一稿。走访中我发现,当地民间借贷情况较为严重,并且有多名公职人员卷入其中,利息大部分都超出国家对于借贷的标准和限制,并且有通过催贷人员暴力催收欠款的情况。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年利率24%以下的,法院应认定其有效;年利率在36%以上的,应认定为无效;年利率在24%至36%之间的,属于自然债务,借款人有权拒绝给付,出借人不能获得胜诉权,但如果借款人自愿给付,则给付有效,一旦给付,事后不得要求返还。

作为一名“文科生”,我对“高利贷”的边界和定义认识都很模糊。尽管法律上有明确约束,但是民间口头的“分”“角”和百分比的换算,令我头疼不已。

发稿前夜,我抱着咨询和采访的想法,给熟识的律师张新年致电,希望寻求帮助。他一口应允下来,并且坦陈自己在这方面未必专业,但可以向有过财会经验的亲属确认一遍。

经过确认,当地部分民间借贷月利率高达3角,即年利率360%,超出适用法规10倍。这意味着借款10万元,每个月需要交付3万元的利息,需要在一年后缴纳利息36万元,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约75倍。

发稿前,律师给我的帮助,让我惊险地避开了“不专业”的陷阱。

深喉与官员

深喉,英译为“deep throat”,指的是水门事件中为记者提供重要资料的人。1972年,美国《华盛顿邮报》两位记者依据深喉给予的信息,捅开“水门事件”的内幕,直接导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辞职下台。

日常新闻里面,很多时候也要仰仗深喉,他们是重要的信息来源。

深喉可以是官员,可以是商人,也可以是一位老师,一名基层公务员,一个路人甲,不限职业。但是,他们了解基础信息,对事件背后的事实更有发言权,只是局限于自己的身份,无法以公开身份披露信息,只能通过某种匿名渠道发声。

对于记者来说,每一个深喉都来之不易,关系的建立需要以信任为基础。

2015年11月,吉林省某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A,自市公安局6层办公室失足坠亡。官方确认,该起事件系意外事故,A是在擦玻璃时失足坠亡。

最初这个信息,是来自于参加了A追悼会的一位当地人士。出于互信和默契,时至今日我依然坚持我的原则,拒绝披露他的个人信息。

当天,经过一名中间人介绍并取得信任后,他很清楚地告诉我许多A生前的情况,坦诚说了事发前的一些细节。

2018年4月15日中午1时许,河南省某市市委书记B,前往当地一景区督导旅游工作期间,不慎坠崖身亡。一位当地与B有所联系的匿名人士向我披露了整个事件的始末,并且讲述了很多“故事”,细节丰富。

涉及官员的非正常死亡事件经我采写独家披露的不计其数,小到县局级干部,大到地市厅局级一把手。之所以能够频频爆出增量和细节,与日常的关系积累、在对的时候找到对的人这一职业技能密不可分。

除了官员,我还曾经多次分享过我和“中国首善”陈光标的不解之缘。

因为采访,我和陈光标有过至少3次的交集。除了首次视频证明陈光标未曾失联外,在2016年,陈光标被指“切胃减肥”事件中,我则通过一位前辈,找到了接近陈光标的多名人士,从其入院到出院的目击者,甚至主刀医生周围人员,都设法撬开了他们的嘴巴。

在新闻发酵后的短短2天时间内,通过微信、电话、见面,对这些人进行了求证。多个交叉独立信源,也为我的新闻真实性保驾护航。

在该条新闻中,我使用了“至少3名以上来自医院和接近陈光标的消息人士”这一匿名提法,实际上就是为了保护深喉,尽可能地给予他们安全保障。这是一种互信的承诺。

六度分隔认识全世界

上面分享的几个故事出于保护受访对象信息的原因,都谈得过于宽泛。言而总之,作为记者,核心技能之一就包括认识朋友,不论是采访、问询、释疑,这些人能够成为你了解世界,构造人际建筑的基本框架。

美国的社会学家米尔格伦曾经提出过六度分隔理论,即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陌生人与你之间,只隔了6个人。按照这个理论,在时下互联网把地球贯穿成村落的时代,哪怕是李彦宏或者马化腾,只要他们有社交需求,找到他们只是时间和努力的问题。

新京报的招聘有一个特点,大多数时候是不看学历的,更看重一个人的业务能力。

有一年,报社的招考考题,是要求面试者寻觅一些“大佬”的手机号,这些“大佬”遍布各个行业。当天下午,整个媒体圈一阵躁动,掀起一场“找人热潮”。

可以理解,为什么做官场报道的时候,很多记者会选择去家属院扫楼:公务员是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群体,去这个人群中找要找的人最容易。多认识人,让人找人,找最接近的人,这也是支撑媒体人四处打听,寻觅受访对象的基础逻辑。

找到了人以后,怎么让他迅速认下你这个朋友,相信你人畜无害,彼此间建立信任,掏心掏肺,这就得看你到底有多诚恳,对于背后的真相有多迫切、多渴求了。

我一直相信,不论动机如何,了解信息的公共属性,相信平等、正义、公正,力促信息公开、推进社会进步的初心,会让更多“朋友”的身影出现在新闻的背后。他们几乎从来不曾走上台前,但是我们有相似的基因,有相同的愿望。

可能这些理念从来不曾宏大过,但是放到足够长的时间维度里面,每一个良善的举动,都让社会向文明更靠近一点。

新京报有很多很好的传统,至今也一直沿用。比如我开头提及过,要求记者每天增加5个采访对象的联系方式,比如通讯录实时更新,平时注意资源积累,想办法和更多的人建立交集,想办法充实自己的微信通讯录,多加微信群。

另外还有个很重要的好习惯,就是分享。部门里的同事几乎都愿意与大家共享自己已有的联系方式,这种不藏私的氛围,实际上也把一个人和更大的社交圈绑定在了一起。

至今遗憾的是,2015年年末,我不慎遗失了我的手机,没有备份通讯录,里面大概有6000多个电话。虽然经过两年,我的手机通讯录又达到了这个数量,但是很多单线联系的深喉和朋友,散落天涯,再也难觅。

这算是职业生涯最大的遗憾之一了吧。

热点新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